端午节手抄报四年级

李盛老师

端午节手抄报四年级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屈原与端午节的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传统食物

  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

  亲亲小贴士: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叶子饽

  叶子饽,是玉林人的节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阳这两节属必不可少的美食.关于叶子饽的传说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历史颇久远.到了后来叶子饽渐渐演变成玉林当地一种大众化的地方传统特色小吃。

  叶子饽以糯梗两种米磨成粉做成,属蒸制食品,通常单个饽是一巴掌长左右分为甜和咸两种口味馅料随喜好可放可不放不放馅的一般为甜味放馅料的则视各人胃口而制。做叶子饽通常是采用芭蕉业,粽子叶竹叶等具有清香味的叶子包着蒸出来的饽泛着浅青色。叶子饽的特色就是色泽嫩亮口感细软香糯不粘牙。

  糯米酿苦瓜

  端午节玉林人家餐桌上的酿苦瓜是绝对少不了的。这个节也有部分玉林人叫苦瓜节因农历五月五正好是苦瓜“大哄”上市苦瓜名虽苦但其实苦尽甘来甘香瓜味留在口腔历久不散。感觉清爽加上苦瓜有清热解毒作用在炎热的夏天吃最合适不过了。

  苦瓜酿糯米是玉林人最常见的烹饪据说这与玉林夏季气候潮湿多雾有关所以饮食上养成宜温热忌寒冷的特点。常见酿苦瓜的做法是糯米加香菇或虾仁。加糯米可以增加肉的黏度并中和苦瓜的苦味。如果喜欢苦瓜原味可以只用简单的猪肉馅做成鱼肉馅的也有。或以豆芽,竹笋及蔬菜代替传统的猪肉馅入口更清新。

  煎饼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端午节,河南人除了吃粽子,油条、麻花、麻叶、煎饼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众多的食品中,糖糕、菜角以及煎饼又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其中,煎饼更是受到河南人的喜爱,而且十八地市各有各的特点,如周口就比较偏爱煎饼,种类也很多,有小米煎饼、小葱煎饼、韭菜煎饼……

  豆腐

  吴江同里,在端午节,除了买条黄鱼,家家户户还要赶到菜市场去买豆腐,作为过端午节的必备菜肴。豆腐可以生拌,也可红烧,或做成麻辣豆腐等,随各人口味而定。

  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高邮的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煎堆

  每逢端午时节,福建晋江地区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煎堆”呢?关于这个习俗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而端午节吃煎堆的食俗就由此而来。

  面扇子

  很多地方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大蒜蛋

  吃大蒜蛋是河南、浙江等地端午节的习俗,每年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据说端午节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可避“五毒”,有益身体健康。

  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薄饼

  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茶叶蛋

  每年端午时节,江西南昌地区都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而当地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食品就是打糕。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即可制成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