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目标高一语文教案五篇

王明刚老师

人教版新目标高一语文教案1

一、目的要求

1、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认识__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3、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三、教学重点

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巴金先生在谈到自己的文学见解时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德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期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叙事散文《小狗包弟》,感受它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

(二)作家作品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之后又写了“感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__”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__。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__”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三)听朗读录音,并在文中标明以下生词的注音。

舔舐作揖租赁叱骂解剖堕落舐犊情深缉毒修葺修改

(四)整体认知

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他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请大家再次阅读这偏文章看看文章哪些资料是开端,哪些资料又是发展、结局和尾声。

楔子(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2自然段)——包弟来历

发展(3—6自然段)——七年相处

结局(7-9自然段)——一朝离别

尾声(10-13自然段)——真心忏悔

明确: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一个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所以称为楔子(戏曲或小说开头的引子,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五)资料分析

⒈阅读“楔子”部分

思考:除了引起下文之外,这一部分资料有没有其它的作用?

(在“楔子”这部分资料后面划上问号)

⒉作家透过别人的故事引到自己的故事,那包弟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于作家一家人相处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开端”和“发展”两个部分。

思考:①作家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述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

明确: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②我们在描述人物时能够正面描述和侧面描述来突出其特点,作家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时哪些是正面描述哪些又是侧面描述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资料。

明确:正面描述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述第3自然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③作家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

明确:小狗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的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

⒊无论小狗包弟怎样的可爱与聪明,它仍然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请大家阅读“结局”这部分。

思考:①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

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__),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

②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

除了前面讲过的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的原因外,也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杯具性。

⒋文章写到那里,作家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就已经结束了,我们回头来看一下,作家一共写了几个故事(两个)对照这两个故事,我们能够将楔子部分的问题解决了,请大家将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进行一下比较,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同点主人公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

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

透过比较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⒌我们就来看一下在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请同学们阅读一下“尾声”部分,同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明确:简单沉重自责

①作家为什么会简单?

明确: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简单了。

②他为什么会沉重?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调,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③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是证明作家的自责的?

明确:“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⒍我们说时间能够改变一切,但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教师范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同学思考:

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7.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在那个__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__”结束了,国人就应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能够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贴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六)总结课文艺术特色

A思想价值:

a、呼唤民主,反对__;b、呼唤人性,鞭挞__;c、呼唤礼貌,揭露愚昧。

B艺术手法:

角度独特——用自责忏悔解剖自己,去揭露鞭挞__。

写法新颖——用写小狗的命运反衬人的命运,用狗性反衬人性,以小事件反衬大社会。

结构自然——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语言质朴——娓娓道来,不事雕饰。

感情真挚——以人格动人,以真情动人。

(七)展示一些__时期的图片资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1.作者反映“__”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这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理解,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80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等,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更重要的是,作者透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__”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2.巴金的忏悔有什么好处?

教师总结:在__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职责,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__”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随想录》的发表在8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引发了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的热潮,“说真话”成了全社会率行与呼吁的人格品质。

(八)课后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把你对本文的看法观点写出来,6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

巴金

楔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包弟的来历

发展——七年相处

结局——一朝痛别

尾声——真心忏悔简单沉重自责

人教版新目标高一语文教案2

《荷花淀》教案

学习目标:1、学习以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手法。

2、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3、学习白洋淀地区人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的写法。

学习难点:“诗体小说”特征的把握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情节发展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利用网络,搜寻有关孙犁的材料和对他诗体小说特征的评价的相关资料,如有可能可作成简单的POEERPOINT课件,便于课堂交流。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在优美的《高山流水》乐曲声中,徐徐展开白洋淀的风光图片,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境界,使学生进入审美享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002年7月,正是荷花摇曳荷叶飘香的季节,我国当代文学大师孙犁在绵绵细雨声中静静地离去了,享年90岁。巨星虽然陨落了,但白洋淀里的荷花依然开得姹紫嫣红,他的代表作《白洋淀》也象那一株亭亭玉立的荷花,静静地绽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廊中,幽幽地散发着那怡人的清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白洋淀,感受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发生在白洋淀里感人故事,学习白洋淀人民优秀的品质,品味孙犁小说的独特魅力。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文章情节发展可以分成三大部分,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主要内容。

A、(1—31)__话别(开端)

B、(32—61)探夫遇敌(发展)

C、(62—84)助夫杀敌(__、结局)

D、(85)学夫卫国(尾声)

三、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作者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

——主要刻画的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白洋淀妇女。

2、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是刻画人物形象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什么?

——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其中最主要的人物的对话描写。

3、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形象

A、分析“__话别”的对话

1)、学生分角色朗读“__话别”的对话(一男、一女和一个旁白,读第5节—23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对话的语气和感情处理得是否合理,同时思考这一段对话反映了水生嫂怎样丰富的内心和她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

①、明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②、“他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③、“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④、“你总是很积极的。”——(可以试用不同的语气来读,体会它内在的意蕴)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⑤、“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态度。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⑦、“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⑧、“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__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刚才大家一起仔细咀嚼了__俩的对话,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视片的导演是如何处理的。(播放__话别的录象)

B、(播放探夫前的一段)讨论分析四个女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A、B、C、D四句话中,有两句应是一个女人说的,是______两句,为什么?

(2)这五句话表现了四个女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如果分别用机智伶俐、沉稳谨慎、爽朗直率、忸怩含蓄来表示她们的性格,那么______爽朗直率,______忸怩含蓄,______机智伶俐,______沉稳谨慎。

(3)女生齐读这段对话,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4)小结:这段简短的对话,把她们羞涩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鲁迅说:“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仅使读者看了人物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孙犁的这段对话写得也很精彩,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洋淀妇女那象“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淳朴、真挚的美好形象。

文中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还有,请大家课后再去仔细品味一下。

4、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举一例进行讨论。那么发挥行业田野狠毒艰苦月光花部分如同感,冒尖户用途热望去,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__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5、结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A、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

B、生动的细节描写

6、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刚才我们通过对话和细节的品味,一起走近白洋淀妇女,请大家概括一下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的共同特征:

白洋淀妇女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特点,他们勤劳善良,温柔体贴,识大体、明大义,坚强勇敢。

六、咀嚼鉴赏,把握特征

六、咀嚼鉴赏,把握特征

一)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故事的开展离不开具体的环境,环境描写又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文章着重勾勒的是什么?——自然环境

1、文章景物描写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着重挑选开头一段分析。请大家合上文章,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看看这几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

2、这几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描写了月亮、院子、芦苇、苇席、淀水、雾、风、荷香。

3、各种景物的特征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我们一起来看这段文字

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皎洁的月色,洁白的苇席,银白的淀水,薄薄的透明的雾,(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想笼着轻纱的梦)、清风,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4、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一些修饰语,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烘托出了水生嫂的勤劳淳朴。这里的夜景很美,生活很宁静,把读者带入了一种纯美的艺术境界。

5、小结:

1)选择富有特色的、充满诗情的景物——景物美

2)运用了清新雅致的、富有诗韵的语言——语言美

3)创设了恬静安宁的、富有诗情的意境——意境美

二)、体会文章叙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本文是一篇取材于战争年代并以一次激烈的枪战为中心事件的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题材作品有何区别?(可从战斗过程、战斗场面、战斗氛围等角度分析)

——区别:它没有具体描写战斗的过程,也没有一般作品中的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而是把一场惊心动魄的伏击战安排在明媚如画、清香四溢的荷花淀,战斗场面寥寥几笔,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主要写了妇女们的切身感受和战斗结束后兴奋地打捞战利品的闹场面,把紧张激烈的场面写得轻松而幽默,洋溢着人物诙谐的情调、欢乐的气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茅盾说“他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淡化了战争

因此,作者在叙述故事情节中有意淡化战争,使文章叙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3、总结:因此,《荷花淀》的艺术特色就是:(见网页)

4、介绍孙犁和荷花淀派(见网页)

孙犁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创作风格的呢?这与他的创作观念有密切的联系。他曾这样说过:“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__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网页)由此可见,孙犁先生终身追求的就是真善美的极致,他的艺术所极力表现的也是真善美的极致。这是由于这样的创作观念,所以《荷花淀》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才能写的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诗体小说”的代表作。

关于“荷花淀派”(见网页)

七、总结课文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无情的。但孙犁只是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用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和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文章写景充满事情、、诗情画意,叙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一起分析了以水生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形象,并且初步欣赏了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老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我们运用我们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学会自己赏析。那么,孙犁的作品还有许多,我们不能一一展示,请大家课后光临省前中网站,到美丽的白洋淀,进一步走进孙犁,探究孙犁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体会文章叙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1、本文篇取材于战争年代并以一次激烈的枪战为中心事件的战争题材的小说,但是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题材小说有何区别?(可联系“松骨峰战斗”)(学生速读62—84,讨论分析)

——区别:它没有具体描写战争中的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而是把一场惊心动魄的伏击战安排在明媚如画、清香四溢的荷花淀,战斗场面寥寥几笔,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主要写了妇女们的切身感受和战斗结束后兴奋地打捞战利品的闹场面,把紧张激烈的场面写得轻松而幽默,洋溢着人物诙谐的情调、欢乐的气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茅盾说“他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淡化了战争

2、当伏击战结束后,水生说了一句“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请问这些女人落后吗?为什么?

——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水生一方面为女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来探望他们而感动,另一方面又觉得

2、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请找出本文自然环境描写的段落,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

A、体会文章开头(1—3节)

1)老师读,学生展开想象,思考这几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合上书本,闭上眼睛)

描写了皎洁的月色,洁白的苇席,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香。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请学生补充完整,并体会抽掉这些语句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一些修饰语,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烘托出了水生嫂的勤劳淳朴。这里的夜景很美,生活很宁静,把读者带入了一种纯美的艺术境界。

B、文章其他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怎样写的呢?学生阅读讨论

探夫未遇途中的景物描写:

1)、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景物:万里无云,凉风习习,波光潋滟

特征:开阔、明朗

2)、“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轻轻的动作,悠悠的水声,安安稳稳的菱角。顺手的一捞,大有南朝乐府《西洲曲》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情味。不过这里弄的是菱角罢了。人们心境的悠闲,淀上的宁静,生活的平和,诗一样的境界,反衬下文敌__船追赶的紧张,对比鲜明,这也许就是用“谈笑从容”写“风云变幻”吧。

小船奔向荷花淀,又有一段景物描写:

“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1)、修改: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里有一望无边际的大荷叶,有高挺的荷花箭。这段文字如果去掉“密密层层”、“高高”,就显不出荷叶之多,之密,荷花箭之高挺,运用叠词也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

修改: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碧绿的草坪。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婀娜多姿的少女。

小结:原文运用明喻、暗喻的修辞手法,生动、逼真、传神、富有寓意地写出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一样,白洋淀的妇女即将成为勇敢的游击战士。

丰富的联想,美好的形象,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斗志。那密密层层的大荷叶,使我们想起了水生这一批青年战士;那粉色的荷花箭,使我们想起了水生嫂这一群青年妇女。又是用“谈笑从容”写“风云变幻”。迷人的景色中显出了豪气,这就是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总结:孙犁是现代作家,长期在冀中工作。他写的许多小说、通讯、散文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他的创作风格清新俊逸,他的小说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诗体小说”的特征: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语言描写清新雅丽,婉约流畅,富有诗歌的韵致

七、拓展提升,能力迁移

1、介绍“白洋淀”派

《荷花淀》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边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堂、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划细腻,抒情浓郁,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2、从《风云初记》里找出一段文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体小说”的特征

八、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无情的。但是孙犁只是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用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和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他运用生动的比喻,朗朗上口的叠词,进行景物描写,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战火硝烟中,__之情、家国之情、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仿佛白洋淀的荷花一样,清新美丽,永不凋谢。

白洋淀在河北保定地区,淀中象小岛一样的园田和村庄星罗棋布,沟叉河道纵横交错。白洋淀水乡风光四季怡人。淀上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争相斗艳的荷花,飞腾戏水的小鸟,以及蜿蜒蛇形的千里堤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自然风景画面。在抗日战争年代里,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构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崐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九、布置作业,巩固目标

片段练习: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写一段人物对话,要突出人物个性

《荷花淀》教案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1分钟)

2002年7月,正是荷花摇曳荷叶飘香的季节,我国当代文学大师孙犁在绵绵细雨声中静静地离去了,享年90岁。巨星虽然陨落了,但白洋淀里的荷花依然开得姹紫嫣红,他的代表作《白洋淀》也象那亭亭玉立的荷花,静静地绽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廊中,幽幽地散发着那怡人的清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荷花淀,感受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发生在荷花淀里感人故事,学习白洋淀人民优秀的品质,品味孙犁小说的独特魅力。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分钟)

本堂课的学习任务是:(出示目标)(学生读)

三、了解背景(2分)

这篇文章写得是发生在荷花淀里的故事,(请学生朗读相关背景)

四、整体感知,理清情节(5分钟)

小说有三要素,分别是: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是关键,那么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白洋淀妇女。

1、请用自己的语言以水生嫂或妇女们为陈述的对象,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先在自己座位上说,时间1分钟,然后我们请同学起来概述)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文章情节发展可以分成四大部分,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主要内容。

A、(1—31)__话别(开端)

B、(32—61)探夫遇敌(发展)

C、(62—84)助夫杀敌(__、结局)

D、(85)学夫卫国(尾声)

本文主要刻画了一群白洋淀妇女,写出了她们的成长经历,歌颂了白洋淀人民抗日的爱国热忱。

三、品味语言,把握形象(15分钟)

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是刻画人物形象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什么?

——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其中最主要的人物的对话描写。

4、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形象

A、分析“__话别”的对话

1)、学生分角色朗读“__话别”的对话(一男、一女和一个旁白,读第5节—23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对话的语气和感情处理得是否合理,同时思考这一段对话反映了水生嫂怎样丰富的内心和她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

①、明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②、“他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③、“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④、“你总是很积极的。”——(可以试用不同的语气来读,体会它内在的意蕴)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⑤、“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态度。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⑦、“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⑧、“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__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这一段对话中,除了语言描写外,还用了什么描写?一编苇席技艺十分娴熟的水生嫂为什么会被苇湄子划破手的,她为什么要“吮”呢?这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

——因为她得知丈夫要去参军,内心十分担心、恐慌,所以一不留神,她借助“吮”这个动作来掩饰她内心的不安,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2)刚才大家一起仔细咀嚼了__俩的对话,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视片的导演是如何处理的。(播放__话别的录象)电视中演员非常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

B、(播放探夫前的一段)讨论分析四个女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A、B、C、D四句话中,有两句应是一个女人说的,是______两句,为什么?

(2)这五句话表现了四个女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如果分别用机智伶俐、沉稳谨慎、爽朗直率、忸怩含蓄来表示她们的性格,那么______爽朗直率,______忸怩含蓄,______机智伶俐,______沉稳谨慎。

(3)女生齐读这段对话,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4)小结:这段简短的对话,把她们羞涩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鲁迅说:“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仅使读者看了人物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孙犁的这段对话写得也很精彩,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洋淀妇女那象“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淳朴、真挚的美好形象。

文中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还有,请大家课后再去仔细品味一下。

4、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举一例进行讨论。那么发挥行业田野狠毒艰苦月光花部分如同感,冒尖户用途热望去,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__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7、结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C、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

D、生动的细节描写

8、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刚才我们通过对话和细节的品味,一起走近白洋淀妇女,请大家概括一下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的共同特征:

白洋淀妇女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特点,他们勤劳善良,温柔体贴,识大体、明大义,坚强勇敢。

人教版新目标高一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四、教学方法:

讲读法问题启发法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早上好!

这个星期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这个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

[明确]真实性、及时性

[教师]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引申,现场直播等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教师]这种文体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文体就是?

[学生]报告文学

[教师]是的,同学们经过预习就知道,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和新闻的区别就是?[提示:从单元说明中找出答案]

[学生明确]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师]我们在学习报告文学的时候,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文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学习目的]

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投影,加粗]

(二)主体

[教师]前面我们先接触了本课的文体以及这个文体的特点,现在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所谓的报告文学的真实面目。

[介绍作者]作者夏衍,我国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著《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夏衍作品中比较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投影作者图片]

[解题]本文以包身工为题,意义有三:其一,课文讲述的一群人的故事,这群人当时社会上给他们的称呼就是包身工;其二,我们从课文的主旨来看,以包身工为题,其实是[引导学生思考]……[明确]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其三,包身工,除了是当时社会对这群人,这类人的称呼以外,它还是一种制度,一种怎样的制度?[提示:是罪恶的还是?]

[明确]这是一种罪恶的制度

[提问]罪恶的表现在哪里?

[活动]请大家通读课文,划出你们认为表现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也可以进行交流,时间是10分钟。

[讨论、总结、归纳]

同学们经过阅读和找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呢?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交流一下他们的看法。

[自由回答、个别提问]

[参考答案,投影]

1、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2、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

3、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教师总结]是的,罪恶的制度剥夺了很多年轻的生命,这些年轻的生命一开始就被欺骗,后来又__待,最后悲惨地死去。他们的一生非常的短暂,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就草草了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悲惨,这样的苦痛,是当时万恶的社会造成的,是当时万恶的帝国主义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泪写证。

当时的中国社会,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所以我们说在包身工身上,有双重的压榨,是机器、制度的压榨,也是奴隶制度、帝国主义拼命追求剩余价值的压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改变这样的悲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彻底地铲除帝国主义。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读地很仔细,也找到了许多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6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包身工的这些悲惨事实,也来自于这篇文章。

[提问]现在,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找出的几处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方面,这些方面都是以什么线索串联的呢?

[给予思考的时间,提示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明确: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的。

[提示]只是单纯的叙事吗?

[明确]中间还穿插了议论和描写

[教师]为了准确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和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点面结合”。

[教师]

解释面:所谓的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

解释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的事件和典型的细节,是在“面”的基础上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可留作课后作业]学生答“猪猡”,“廉价的机器”,“罐装的劳动力”

我说,刚才我们同学的表演很好,有创意,但是想象还是不够合理的。

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愿意雇用包身工?

生:廉价。

我说仅仅是廉价吗?如果真的十分廉价,那带工老板赚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有没有雇用外来工。

生说:有。

我说,当然有。当时夏先生写作到工厂调查,有一位女工叫杏弟,她帮助夏先生去了解情况。到了包身工中间,却受到了排,包身工们不信任他,对她很警惕,很反感。

请问在书上,有没有说日本资本家为什么爱用包身工呢?请学生找。

学生说,日本厂家爱用是因为“他们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师;也就是说,这些包身工由于知识水平较低,他们生活在底层,但他们并不知反抗,他们感到生活的痛苦,但他们没有觉悟,他们是不会象刚才同学们所设计的那样有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抗争。

我们来看看新时期的打工文学。他们与包身工有些类似。都是从土地中走来。来到了别人的城市。“一个个少女从农村低矮的房屋中,从枝桠交错的森林中,从小镇歪斜的石板街中走出来了。她们或提一个包袱,或夹一卷行李,饮泪告别家园,回首辞却父母,踏上了人生旅途的\'第一程'\'(陈秉安《来自女儿国的报告》

所不同的是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新时期打工文学中有些诗非常感人。

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鸟/找不到栖身的树叶/我们就再也禁不住地流泪了/可抹干泪水依然满面晴朗'

最后的一抹夕阳,涂在路边的梧桐树的冠顶上,远远看去又红又绿,微弱地闪着一片碎光。马路上,有许多和我一样年轻的男女,骑着车__地向前游动。人们和我一样疲惫一样没有笑容。我看着他们的身影,眼睛便涌满泪水,突然感到茫茫然走投无路人生恍当一声到了尽头……'

我说我个人认为他们走在别人的城市,他们的生活遭遇着着生存的问题。

他们用诗歌表达了他们的情绪,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苦难。而包身工是沉默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检查作业: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参考答案]

1、面: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里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清早起床、穿衣洗漱等方面)

2、点:反复提到的芦柴棒(老板喊她名字、生病的时候)

抄身婆不愿意用手去触摸她的身体;

还有,一些典型的事例,比如没吃得上饭的包身工、她们争夺马桶等等

[教师]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同学们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各自发表意见,建议同学们学习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三、文章除了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以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现在同学们,可以找找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老板们的对比

包身工与外来工人的对比

比喻: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故事,比喻帝国主义以及买办资本家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借喻:猪猡、懒虫、机器、罐头、

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慈祥”“佳肴”“不假思索地爱上”“文明”

“合理”“饲养”

这些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文章的意义,对我们理解课文起到了加深理解的作用。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学习采用。

四、完成课后练习三,理解文章中的句子。(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人教版新目标高一语文教案4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人教版新目标高一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对象特征

高一的学生,经过多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初步掌握了鉴赏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因而对文言文的学习,显得兴趣不浓或学习效果不佳。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语。)

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

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

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二、指导诵读:

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

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自己跟着低声吟诵。

第一段 间,天,然,仙

第二段 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 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风

第四段 往,长; 瞬,尽; 主,取;月,色,竭,适

第五段 酌,藉,白

我们会发现,有些字听起来并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发生变化的缘故,在苏轼创作的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

(说明:通过听示范诵读,自己自由诵读,初步疏通字词,扫清字词障碍;同时通过用韵情况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赋的一般特点;在了解文赋的特点基础上,有助于把握诵读过程中的快慢停顿等节奏,有助于进一步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通过几次诵读,学生基本被文本体现的美妙情境所吸引,进入文本营造的特定语境。进入文本,才能进一步赏析和感悟文本。)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3、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三、赏析评价

1.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1)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

明确:乐甚

(2)为何而乐呢?

明确:美景、畅饮、友情……

(3)本段景物描写胜似仙境,请同学们试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图,并思考有何作用?

学生描述……

总结:月夜秋景图: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着江面,清风徐徐吹拂着,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在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作用:苏轼这寥寥几笔,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4)诗人在欣赏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诵起诗词来。为什么苏轼在船中朗诵“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教师补充(幻灯片投影)《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① 注释:

皎:皎洁光明。 佼(jiǎo):姣之借。 佼人:美人。 僚:美丽。

舒:舒缓轻盈的样子。 窈纠(jiǎo):形容女子的体态窈窕的样子。

劳心:思念。懰(liǔ):音刘,妩媚。

慅(sao):音骚,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

② 译文: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③内容赏析:《月出》是陈国的民歌,是一首情诗。诗人在月下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爱她,于是就悄然心忧了。此诗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三句写美人,末句写诗人自己不宁静的心情。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月光作为美好愿望的象征,无数次地赞美她,讴歌她,并给她编造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花婵娟,月婵娟,都是人们对所爱景物的美称。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生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佼”,犹姣,美好之意。“佼人”,美人。“僚”,犹嫽,娇美貌。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怎能不令这多情的诗人荡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随口赞道:真美啊,这月光下的女子。“舒窈纠兮”,“舒”本作迟缓、徐徐解,此处则指女子举止的舒缓安闲。“窈纠”,与第二间的“忧受”,第三章的“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时身材的曲线美,写女子的举止从容,体态苗条。这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这只是写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反映在外层,总是以曲线的细长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等,就足以说明这点。而在内质上,则注重静穆和闲缓,所谓“淑女”,就包括她的举止在内。这首诗刻划的这位女子,说明了诗人也是以此为审美标准的。“劳心悄兮”,“劳心”即忧心。“悄”,与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惨”,都是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爱美是人的天性,尽管那女子没有丝毫的觉察和反应,但诗人已经为之倾倒了,而这正说明了诗人的痴情和爱的深沉。《关雎》里所写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与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是一样的。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把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有两个,诗人愈扬妇子,则愈抑自己。把女子写得愈姣美,则自己愈觉得求之不得,难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忧心愈重。这也是一种比照的手法。通过刻划“佼人”的美比照出诗人自己的痴情心理,让人觉得情之所发,合乎自然之理。

学生作答……

明确:时间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内容上:《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5)作者紧接着描绘“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何在?请同学们谈谈。

学生思考作答……

明确: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

(6)在这个月光如水、气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无边的江上,用了哪两个字表现泛舟时的情景?品味这两个字,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纵”、“凌”。作者丢掉了平日的顾虑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随自己心灵压力的一种释放。“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和轻松的心情。 “凌”,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激越壮美的心情。

2.学生读第二段并思考:

(1)客由乐而悲,悲又从何而来呢?

明确: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联系二三段内容及创作背景体会,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2)如何写箫声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舞幽之壑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运用夸张性比喻,从侧面写出了箫声摄人心魄的感染力,也为苏子“愀然”发问创设了气氛。

(3)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还在哪篇课文学过?

明确: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写愁情。

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4)文中“美人”指什么?作者远隔千里,被贬黄州怎么还惦记仕途呢?大家交流一下。

明确:①古人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②说明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依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心,而不甘心沉沦。受到儒家思想经世致用的影响,作者身在千里,心忧天下的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总结: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朗读课文

二、继续赏析评价

1、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1)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么,“客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讨论作答)

明确:对比。一是由历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 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总结:客的回答重复了一个前代人重复的永恒主题:感慨人生苦短。这就留给了我们一个悲观者的形象。表现了一种消极的社会观点以及虚无主义的思想。对封建文人士大夫而言,当政治上失意或生活上遭受挫折的时候,往往陷入迷茫与苦闷。这其实也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思想感情的一个侧面。

2、学生齐读第四段并思考。

(1)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明确: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上的月亮说起。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绵延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

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周而复始,始终无所增减。

(2)由此得出什么道理?

明确:变与不变,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人生百年,天长地久,其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态;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无穷无尽,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

(3)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如何评价?

明确: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宇宙观表现了诗人对政治迫害的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表现了他在身处逆境时候的一种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也表现了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

(4)那么诗人主张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

明确: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非但不必因为“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而是要使“无穷”的万事万物为“吾生”所享有。

3、分析第五段。

(1)结尾段主客感情如何?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明确:“喜而笑”、“相与枕藉”。“客”心悦诚服。主客心情分外欣慰和轻松。

(2)本段写酒后一片狼藉,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有何作用?

明确: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

用“杯盘狼藉”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这时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达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娱悦了。

布置作业:完成同步训练

第三课时

一、字词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 属——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凭

③山川相缪 缪——缭

④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4、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二、检查背诵

三、写作特色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文中有许多描写,生动形象。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延伸阅读

江城子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思考: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简析: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后赤壁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林西仲所说:“若无前篇,不见后篇之妙;若无后篇,不见前篇之佳。”前后《赤壁赋》被认为是苏轼散文中的“双璧”。

请同学们阅读比较前后《赤壁赋》在内容、体裁、情感和写作特点等方面比较有何不同。

五、作业布置

1.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一句话加以扩展。(不少于30字)

(1)(在句首扩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句尾扩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身系眉州父老的期望,心系海南百姓的嘱托,带着文章太守的英气,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

(2)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向你走来,向无数热爱他的读者走来,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胸襟,什么是气度,什么是才华。

2.校要举办一场诗歌朗诵会,请你结合诗歌内容、风格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首诗词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50字。

第一首诗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结束,串联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听诗人徐志摩的深情告白《再别康桥》。朗诵结束后,串联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下来,请欣赏配乐诗朗诵戴望舒《雨巷》。

答案:(1)离开“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古战场,穿越历史的烟云,我们来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康河河畔。

(2)挥一挥手,告别柔美、静谧的康桥。让我们走进江南烟雨中的石巷,去邂逅一位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

3.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甚至是世界文化的伟人,而他的人生际遇也许正是他成为伟人的催化剂。生活在今天,真的应该庆幸!我们不必再遭受流放、战乱之苦,不必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不必再受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贫寒。但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打击,面对失意苦难,我们该如何做?我们又该如何实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的人生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请以“挫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