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五篇

李盛老师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

说教材

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说教法

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课上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说学法

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提高思考能力。

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

说目标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理解对仗手法的运用。

(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才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说重点

学习用比较式思维来阅读文章的方法。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好坏清晰,优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明晰。关键是要学生找准(或者老师指引找准)切入点。所以把它定为重点。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之所在】

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义。

(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义”之所以把名句当做重点,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对学生的现在,甚至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仗写法的特点和好处。

(这是本文的特色,也正是通过这种手法的运用,才使得此文字工句整。也是律诗的特点之一。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所在。)

说难点

用比较式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

理解名句的含义

说过程

一、导入(打出文字)

在红军长征的时期,陈毅在大部队转移后,带领小股力量在梅山遭遇国民党部队的包围,由于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突围很困难,他料想自己必定不能生还,于是写下绝笔诗《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明了他至死也要革命的决心。他的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不惧死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同样具有这种精神的伟大人物——文天祥。

(导入语先用陈毅的事迹酝酿学生们的爱国情感,这样会利于学生理解诗文和诗文的主旨。)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第一。历任湖南提督、知赣州。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渡江,他在知赣州任上组织抗元武装,奉诏率兵万人入围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痛斥敌酋伯颜,被拘至镇江。脱险后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被元重兵所败,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坚拒元将张弘范诱降,作《过零丁洋》以明志。后被送大都(今北京)囚禁达4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后在菜市口从容就义。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理解诗文和主旨)

三、找感觉(指导朗读)

1、学生浏览诗文,讨论需要解决的字有那几个?

预设:干戈寥落(gān gē liáo luò)

(此环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师范读或听录音或采用多媒体配音朗读。

(此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景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感情、重读音节等方面。

节奏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学生自由朗读。

(可以体会节奏和情感)

5、指生朗读,师生评议。

6、全班齐读。

四、品读诗文,品味诗意

学生分四个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一个小组负责一联,进行质疑问答。

预设:

首联:此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那两件大事?请结合诗人的身世来理解。

颔联:此联中的“风飘絮”“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个比喻了什么?

颈联: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尾联:此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环节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可以充分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达到新课标之要求,完成育人之目的。)

五、归纳总结诗意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两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此环节让学生对诗情、诗意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

六、带着感情再次读诗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体会、品味诗文,理解诗文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语文情怀,爱国情怀。进而为下面体会主题环节打下基础。)

七、名句欣赏,体会主题

打出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略)

八、拓展延伸,走进历史

请同学们写出积累的与爱国有关的古今故事或诗词,然后交流,最后请同学发言。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科要求会写的荆字。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体会推敲炼字的民族文化智慧。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导言:同学们,学过《泊船瓜洲》这首诗么?谁能背给大家听听?知道么,作者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可费了不少心思,进行了多次修改。下面我们就去了解一下。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读文注意断句。指名读文,检查朗读情况。

3.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查到关于这课资料了么,谁能交流一下。

5.默读课文,结合书后注释弄清文章的意思

三、继续深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中人物,潜心推敲的精神品质。

1.同学们继续读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4.文章分几部分写的。

5.重温《泊船瓜洲》,请你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如果你有新的理解,还可以与同学交流。

6.读读课文,想想文中的“初、复、旋始”各是什么样意思?从这些词的前后联系上看,你能感悟到什么呢?

7.讨论:王荆公几经修改,把“到”字最后改定位“绿”字,好在哪里?

小组交流体会用词的精妙。由原来的形容词变成了动词。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既能表现春风神奇,又能显示春色和生命力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一个“绿”字唤起了江南的一片春色,唤起了作者无限的联想,唤起了作者心底思归的念头,与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照应。

四、总结升华。

1.让我们再来把这部分读一读,体会用词的精妙所在。

2.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与体会?

3.拓展与运用:

用自己的话把《荆公改字》这个小故事讲一讲,能写的可以写下来。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展开适当联想。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

我说课的题目是《百合花开》。它是新教材6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板书几方面说一说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

《百合花开》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诺曼底”号遇难记》、《清贫》共同构成了“为生命喝彩”这个单元,所以,很明确的这四篇课文都要传递给学生不同生命中同样值得喝彩的精神之美。

《百合花开》一文中林清玄先生描绘了拥有纯洁信念的野百合,她坚定、努力,让一个荒谷开满了美丽的百合 “以花来证明”自己作为百合的意义。以此来象征人生。

二、教学目标 。

课标要求,在阅读目标方面,第一个要关注的问题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目标在第一学段提出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把握百合花的形象,感受信念纯洁和坚持的重要性。

2、知识目标:

(1)体会排比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2)能有感情的朗读并品味关键词句。

(3)学生的圈画和朗读。

重点难点:品味关键词句,把握百合花的形象。

三、学情分析 。

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对这样的文章读过一遍以后,基本能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大概含义,但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写作意图这两点还是无法领会,所以在读文章时往往会浅尝辄止,对于修辞手法,学生也只停留在考试时达得出,并未很好领会其中妙处。这两点是,我所教的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默读全文,整体感悟 。

课前预习全文。

导入:有一本书上说“一花一世界”,今天就让我们借由林清玄先生的《百合花开》一文来看看这株百合花为我们呈现出的世界。

第二步、交流初读的感受。

课前大家已经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第三步、再读文章,圈画重点词句。

你喜欢这朵百合花吗,说说理由?

第四步、朗读文章重点段落。

又是什么让百合会自信、坚持、努力?

文章第三和第九自然段作为重点赏析的点:抓住朗读重音、语气的处理;并且抓排比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百合花的形象。

百合为什么会不断的开花?

第五步、老师小结。

第六步、作业。

抄写第九段的排比句,并仿照这个句子练习写一个排比句,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读读林清玄先生的其他文章。

板书:

顽强

一谷百合 开花 一株百合 自信 念头 纯洁

证明自己 坚持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4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壮丽的景观以及对两岸的恩泽。在抒发对黄河之爱的同时,还警醒人们要爱惜黄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教学目标:

了解黄河的自然情况,感受黄河的美丽景观。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进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以朗读感受黄河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用空间与时间顺序来介绍事物的方法。学写解说词。

教学构想: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要引导学生感受拟人句比喻句的作用应该把爱国情思迁移到环保进而引入亮点教学:教育爱护母亲河,关注生存环境。

教学准备:

黄河及其环境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黄河吗?请交流黄河的资料。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中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之为“河”。河水经黄土高原,遂成__,故得名“黄河”。

黄河全长5464千米。从源头的涓涓细流,沿途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成千上万条溪川,形成每年平均约480亿立方米水量的滚滚洪流,一泻千里。他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由此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其间,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风光绮丽的崇山峻岭,有广阔无垠的肥土沃壤,有雄浑粗犷的黄土高原,有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有历史悠久的三大文明古都,有丰富的物产和地下宝藏。整个黄河流域,生息着1.1亿各族儿女。

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黄河之水天上来》。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交流字词。

汩汩gǔ 北麓lù 湍急tuān 穿梭suō 塑造sù 枢纽shū 气势磅礴pángbó 沟壑hè 步履lǚ 积淀diàn 清澈chè 繁衍yǎn

2、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你认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为什么?

(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黄河的?

(3)面对黄河目前的状况,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你能找出并说出它的作用吗?

(5)交流学习本文的感受。(本文由黄河的源头开始,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全面介绍了黄河。)

三、课外活动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2、让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和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布置一次展览。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小导游,为大家解说。

3、随着黄河输入下游的泥沙不断增多,在下游的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地上悬河”现象,如河南省开封市。针对这种日益严重的情况,请你查找有关资料,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作业设计

写一篇关于黄河问题的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发源

黄河之水天上来 重要性

危机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5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文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文章的心理描写,注意语言描写对心理描写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为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心理描写,同时注意语言描写对心理描写的表现作用。

教学准备

有关孙犁的生平和《大公报》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纸吗?你都喜欢读什么报?为什么?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孙犁的文章《报纸的故事》。

2 简介作者。请同学们读读自己课前查阅的有关孙犁的的生平简介。要求学生认真听,并互相补充。

3 简介《大公报》。课题中所说的报纸是什么报?谁来介绍一下《大公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孙犁与报纸之间有什么样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交流探究,理解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课文围绕报纸写了几件事?指导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筹订报纸、喜读报纸、裱糊房屋)

3 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想订报纸的原因是什么。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一是作者认为《大公报》是一份严肃的报纸,二是《大公报》上的文章好,三是想给《大公报》投稿。)

4 “我”想订报纸,为什么说自己是“异想天开”?

5 “我”是怎样和妻子商量的?

(1)分角色朗读“我”和妻子的对话,注意人物的语气。

(2)从妻子的几句话中,可以看出妻子当时是怎么想的?你又能体会到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3)“我”听了妻子的话又是怎么想的?指名读对话下面一自然段,听了妻子的话,“我”的自尊心为什么受到了损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觉得这段话中的哪个词最能表达出作者的这一心情?(作者自尊心受到损失的原因:一是失业在家,证明书是白念了;而是作为一个男子汉不能赚钱养家,还伸手想妻子要钱,面子上难堪。“千钧之重”)再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这一心理活动,读出感情。

6 作者后来到底是怎样订到报纸的?这时又是怎样的心情?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到的?(愉快而满足)

7 作者在描写他读报时“先读社论……放到屋里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表现了作者对报纸的喜爱,对这些来之不易的知识十分珍惜。)

8 夏天雨水大,“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把登广告的糊在顶棚上”,以及课文最后一段都写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有感情地练习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自我解嘲。

三、总结

1 “我”事业在家,且要订报看报,你如何评价这件事?

2课文中对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很细致,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的心理描写?读一读,再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读的报纸,课后注意收集自己喜欢的报纸,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剪贴,这样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材料呢。

作业设计

组织一次读报活动,并展示学生的剪报集。

板书设计

报纸的故事

筹订报纸

喜读报纸

裱糊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