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课本由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后,因为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却又在隋炀帝的急政下迅速走向灭亡的过程。
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看,在隋文帝的励精图治下,隋朝政治统一集权,经济繁荣富足。但因为隋炀帝的好大喜功,他的“大业梦”直接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为“繁盛一时的隋王朝”。根据教学主题将内容整合成四个部分——隋朝的建立-再造统一、治国的智慧-开皇之治、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隋朝的灭亡-警世恒久。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七年级学生
从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在日常生活中对隋朝有所了解,但在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影响下对隋朝出现偏见与片面的认识。因此,本课在以上整合的子目下,补充相关历史故事,以建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故事展开新课学习。
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整合三维目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展示纪年表与讲述两位帝王的主要事迹,学生了解相关史实,完成历史时空观的建立。
2、通过材料展示和分析对比,了解开创科举制度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3、通过展示地图、贴纸的方式,了解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以及概况
4、通过材料展示和问题探究,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大运河,正确认识隋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历史教训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了解开创科举制度的影响;掌握大运河的概况及意义。重点在于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是本课主线下的突出表现部分。只有正确理解科举制度及大运河的内容,才能充分理解隋朝的繁盛以及隋朝速亡的原因。
本课难点为: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其教训。难点是理解与领会知识点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本课中需重点攻克部分。学生因为后人评价及影视作品的影响,往往不能客观评价隋炀帝,以及正确认识隋朝灭亡原因。
五、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提高学生接受程度,我将采用讲授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和问题探究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教法包含学法,学法体现教法,因此,与教法相对应的学法是观察法、材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过程将以遵循“以思维冲突引起学习兴趣”、“以故事讲述建构基础”、“以开放性问题升华历史认识”的三大指导思路。“以思维冲突引起学习兴趣”,旨在通过调动学生固有思维与历史现实的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故事讲述建构基础知识”,通过讲述隋文帝发迹史、两个皇帝的治国措施、隋炀帝的主要事迹,让学生拥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突出本课重点。最后以“开放性问题升华历史认识”,以总结性的开放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三大思路设计下的教学过程,同组为整体,激发学习兴趣、突出课程重点,攻破教学难点。
1、导入部分:
精彩的导入能吸引学生兴趣。
本课以对历史名人排行榜的思考进行导入,最后揭示隋文帝杨坚最终击败了唐宗宋祖等更为熟悉的历史名人,进入美国学者麦克哈特的排行榜。以此为第一个思维冲突,引出隋文帝建立隋朝的伟大事业
2、第一子目:隋朝的建立-再造统一
先展示历史纪年表,使学生认识到隋朝统一的意义以及完成历史时空观念的建立。
接着以隋文帝的发迹故事和伐陈之战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隋朝得以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出思考题一。再通过对四则材料进行分析,完成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3、第二子目:治国的智慧-再造统一
从“开皇之治”这一称呼的意义出发,让学生了解隋文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较大发展。据此带领学生学习政治与经济两方面的措施。
政治方面的科举制度是本课重点,我将通过讲述王凝之与房玄龄的故事,对比两种选拔制度,让学生思考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经济方面,则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隋初百废待兴的经济状况,并结合书本知识简介隋文帝的经济措施。
最后通过史料数据,让学生体会到隋朝经济的繁荣。
4、第三个子目: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
我将首先向同学们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几乎在修建洛阳城的同时,隋炀帝还要开凿大运河。引发学生思考。
接着通过分析一首民谣以及对隋朝疆域图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梳理开凿大运河的真实用意。
然后通过自制地图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总结出1+2+3+4+5的口诀,加深学生对大运河概况的理解与记忆。
最后展示古人对大运河正反两方面的评价,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思考题二,培养学生学会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5、第四个子目:隋朝的灭亡-警世恒久
以“印象隋炀帝”作为引入,展示隋炀帝的“大业梦”政绩,通过后人的刻板印象与历立体的隋炀帝对比,激发思维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热情。
接着通过三则材料,以“大业梦”与民不聊生、动荡再起的社会情况做比较,引出思考题三。并结合史料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正确认识隋朝灭亡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升华同学们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我将以小组讨论,探讨思考题四。以突破本课难点,培养同学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以隋炀帝戏剧性的下场,结束本次的新课学习。
6、课堂小结
将以中考题目,当堂检测学习成果
七、板书设计
最后板书设计方面,我采用纲要式板书,直观、清晰地展示本课的主题和线索,充分体现条理性和逻辑性。得出“繁盛”、“一时”是隋朝的朝代特征。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部编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二课内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以及李隆基统治前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将唐朝的发展推向顶峰。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掌握开元盛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唐太宗虚心纳谏。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②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
「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教学难点: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
「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二)学法
先教后学,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纠正其错误的理解。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说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主题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建立和发展)、女皇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开元盛世(鼎盛)。三个子目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通过对三个环节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唐朝建立,发展和走向鼎盛的过程及治理国家的措施。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MV武则天。
一首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又不乏女人味的《无字碑》唱尽武则天一生荣辱心酸,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经评价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出示标题。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的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呢?带着这两个问题由此进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依据」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环节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都城?时间?
(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
(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
3、第一个问题学生易于理解,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需要补充材料加以说明,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三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
材料一:太宗尝谓公卿曰:“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贞观政要·论求谏》
教师小结:唐太宗善于听取正确意见,能虚心纳谏,并展示谏臣魏征和房谋杜断。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又有哪些?
B、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多媒体展示。
教师小结:根据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我们来看看成效如何?
C、唐太宗的治国成效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措施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称之为为“贞观之治”。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体现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补充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女皇武则天
1、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教师设问:你了解武则天么?
(设计意图:学生看到画像结合自己看到的电视剧会从不同方面说出对武则天的了解,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为什么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并指导。学生自己看书能够回答出主要是因为武则天正确的治国措施。)
3、根据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引导学生概括武则天的政绩:
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4、多媒体展示无字碑及其文字介绍,设问:我们究竟该怎样来评价她呢?
(设计意图:分组讨论,学生会根据自己看过的电视剧和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评价,但绝大多数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好坏来评价,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不能客观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学生说完,教师小结给出客观评价——-功大于过。
武则天是中国历一位女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她在位期间唐朝经济发展,国力不断上升。“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但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行为。他崇佛教,建寺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
教师小结: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的李隆基,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第一单元第4课,它紧承上一课《盛唐气象》,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介绍唐朝繁荣的盛况,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因此它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二、学情分析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初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情况。
2.记住与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如:阿倍仲麻吕、鉴真等。
3.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活跃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识记《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招提寺》、《鉴真坐像》等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建立历史学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2.通过对对日本遣唐使来华的自主归纳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将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唐朝时中日、中印的良好关系,同时通过对中国先进文化对后卫国家的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鉴真、玄奘的优秀品质学习,培养学生为目标而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普遍不强,认识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因而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学法
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根据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情景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他们知识不如让他们学会学习。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对比分析法等学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学法,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入手,提问《西游记》与现实的历史是否一致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疑导思、讲授新课
1.遣唐使来华
提问“什么是遣唐使?他们为什么会来到中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随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遣唐使来华目的、次数、人数、代表人物)。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日本遣唐使来华的原因及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2.鉴真东渡
首先,教师讲述鉴真生平,引导学生看书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并进行归纳总结。接着让学生观察《鉴真塑像图》和《唐招提寺图》,增强教材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唐与新罗的关系(设问学生边阅读边做答)
4.玄奘西行
首先,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西游记》,以此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然后向学生讲述真实的玄奘西行的故事,并让他们将文艺作品与真实的历史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让学生意识到文艺作品与真实的历史是有区别的,以此来培养学生辨别历史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画一幅玄奘西行图,以此来教会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三)归纳总结、全面提高
首先,老师根据板书设计进行课堂小结,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之后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点评。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四)作业布置、深化理解
思维拓展:唐朝对外发展活跃,促进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扩大了唐朝的影响,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样的启示?对理解今天改革开放政策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采用图示式板书,以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内在关系与整体结构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同时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为了学生的发展,我将不断地更新我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不断努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我将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为了有效组织并实施教学,我对本课内容作出如下分析
该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藩镇割据逐渐形成。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盛唐的衰亡。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学情分析:
奥苏伯尔:“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初一年级学生——
从学生的知识状况看,通过之前学习的积累,他们对唐朝基本概况有所了解,但不能系统地认识唐朝灭亡的经过及带来的影响。因而我在授课过程中将以历史人物为点,时间为线,故事为面的形式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将本课内容串联起来,力求将这一段历史更直观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另外,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初一学生处于心理学上“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我把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定为以下三点:
1、通过播放视频和故事讲述,学生直观地掌握唐朝走向衰亡的基本历史情况。
2、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的方式,学生学会分析唐朝衰亡原因,培养学生的运用历史地图和历史解释能力。
3、通过材料展示和问题探究,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理解在动荡中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四、重难点:
根据课标和学情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其影响,难点是认识到唐朝灭亡后的分裂格局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重点的依据是: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只有理解了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才能更好地理清唐朝衰亡的过程以及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难点的依据是:学生普遍存在非A即B的思维,但五代十国时期动荡分裂中不乏相互往来。学生难以理解在分裂中的统一趋势。
五、教法学法:
我将采用图示法、史料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是与教法相对应的观察法、史料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本课主题确立为“盛世的衰亡”,以此作为本课的线索,将课本分成三个板块:“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新生”。并遵循“人物为点,时间为线,故事为面”的教学思路,使学生跟随线索,思路清晰地展开本课的学习。
一堂课好的开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我的导入新课部分将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将盛唐气象与安史之乱后破败的唐朝相对比。通过极盛与衰亡两种现象的冲突,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盛极而衰。
下面是新课学习环节:
1、盛极而衰
第一子目,盛极而衰。安史之乱的原因以及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采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清史实、理解重点。
首先,通过展示安史之乱的过程动态图并加以讲述马嵬坡之变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通过唐玄宗前后期统治的对比,展示唐玄宗时期形势图以及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最后我将通过史料教学,达成理解安史之乱影响的教学重点的实现。展示三则关于人口、景观、税收的史料信息,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分析,认识到安史之乱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衰极而亡
这一子目讲述了唐朝的终章。我将用漫画和起义军的进军图,让学生知道虽然黄巢起义给衰败的唐朝一记重击但仍然没有灭亡唐朝。接着讲述朱温篡唐的故事。明晰唐朝灭亡的时间以及对应事件
3、亡后新生
本子目为教学难点,初中生难以理解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本质,以及分裂中如何孕育着统一因素。
为了攻克难点,我将首先运用漫画按照时间将五代和十国展示出来,让学生架构基本的时空观念。接着表格展示五代十国开国之君的原属职位,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让学生理解到到五代十国的出现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最后以数据展示,让学生知道在五代十国的政权分立中,通过人口的迁移的方式,各地的联系仍然不绝,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课题小结部分,通过当堂检测,让学生再一次巩固知识点。
七、板书:
最后板书设计方面,我采用线索式板书,直观、清晰地展示本课的主线的发展脉络,让学生更能理清本课的逻辑。
以上便是我的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的聆听。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5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题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讲,本课属于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第一课,是全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从本课的内容来看,五代十国以后,中国进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既有对立和斗争,也有共同发展、友好往来和相互学习。在相互交往中,辽、西夏接受中原先进文明,中华民族进一步融合。因此,《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北宋的建立、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建立西夏、宋夏和议等。理解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的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契丹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做出的贡献。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辽、宋、西夏建国与澶渊之盟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那么,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谈。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等。
接下来,我再说一说学法。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本课题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播放一段视频,由此来进入到对本课的教学。
2、新课探究
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方便学生的识记我将按照教材的子目为线索来进行讲授。
首先讲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澶渊之盟,介绍辽北宋建立的情况,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与和,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
其次,讲第二个子目的内容宋夏和议,西夏的建立、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宋夏和议的内容以及影响。
最后,进入到本课的最后一个子目,碰撞中的融合,让学生找出契丹与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
3、课堂小结
在本课的子目内容讲授完以后,用课堂问答的方式总结全课知识,强调教学重点及难点。
4、课堂练习
根据本节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掌握实际,进行课堂练习。
考甘肃卫生职业学院要多少分陕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2647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285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169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西高考排名1445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东北林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初中初三化学说课稿五篇
小班音乐优秀说课稿五篇
幼儿园小班语言说课稿五篇
幼儿园大班春秋主题说课稿五篇
初中初三化学说课稿五篇
小班音乐优秀说课稿五篇
幼儿园小班语言说课稿五篇
高三基督山伯爵满分作文1000字左右五篇
专题片疫情大考中国答卷观后感范文五篇
高中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范文五篇
青岛工学院和常熟理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1915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12919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3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126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在宁夏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湖南高考排名576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213分文科能上什么大学,2024年能上哪些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847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31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753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115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491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419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487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185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在江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贵州高考排名73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058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在云南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高中基督山伯爵读后感作文范文7篇
高中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范文五篇
观看疫情大考中国答卷思政课专题片有感五篇
高中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800字范文7篇
六年级被破坏的环境800字作文五篇
幼儿园大班春秋主题说课稿五篇
大班语言领域说课稿范文五篇
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五篇
小学音乐说课稿大全五篇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五篇
高中物理说课稿大全五篇
初二物理说课稿范文五篇
初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五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五篇
高中政治说课稿大全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