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文化休闲与子女教育调查报告

莉落老师

2016上海民文化休闲与子女教育调查报告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了“上海民生民意民情系列报告”之“文化休闲”与“子女教育”篇。在所有受访市民中,分别有15.1%和13.1%的家庭有孩子在上海接受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调查显示,高收入家庭和居住于“内环内”的居民的“择校”行为更普遍,但仅一成市民为子女择校特意购买“学区房”。

  多数人选择就近入学

  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属于就近入学公办学校。在有适龄小学生的家庭中,52.9%选择“公办小学,就近入学”,39.9%属于“公办小学,择校”,另有7.1%则就读于“民办小学”。在有适龄初中生的家庭中,选择“就近入学公办初中”的占56.8%,选择“择校公办初中”的占37.2%,选择“民办初中”的占6%。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阶段,受访市民的子女选择“就近入学公办学校”的比例都逐渐下降,而择校民办学校或其他公办学校的比例呈上升之势。对于家庭年收入在“10万及以下”的组群而言,其子女选择就近入学公办小学和公办初中的比例分别为77.8%和64.4%;但对于年收入超过20万的家庭而言,选择就近入学公办小学或公办初中的比例则分别为32.9%和45.7%。

  居住于不同区域的市民的“择校”策略也有所不同。在小学阶段,居住于“内环-外环间”的市民是最积极的“择校”参与者。但到了初中阶段,居住于“内环内”的.市民则成为了“择校”的典型群体。总体而言,居住于“内环内”的家庭出现“择校”的可能性最大,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的择校行为尤其普遍。这可能是因为“内环内”的市区范围内拥有最为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可选择空间较大。

  买学区房意愿不高

  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56%的人选择了最看重学校的“教育质量”,选择最看重“离家近”的占17.8%,选择最看重“学校名气”的占10.5%,选择最看重“学校特色”的占7%,选择最看重“升学率”的占6.5%,而选择最看重“费用”高低的市民只占2.2%。这显示出,市民愿意以较高经济成本来换得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高收入家庭在为子女选择学校时,较之低收入家庭更加重视“升学率”和“学校特色”。具体而言,对于年收入在“10万元及以下”和“10.1万-15万元”的家庭而言,选择看重“教育质量”因素的分别占55.6%和57.6%,选择看重“离家近”因素的分别占22.1%和16.3%,明显高于年收入在“20.1万元以上”的家庭。但是,对于年收入在“20.1万元以上”和“15.1万-20万元”的家庭而言,选择看重“升学率”的分别占11.3%和7.4%,选择看重“学校特色”的分别占9.6%和8.0%。这说明,高收入家庭较之低收入家庭更为注重升学结果导向。

  仅一成市民为子女择校特意购买“学区房”,中等收入家庭和郊区居民更少特意“以房择校”。不过,购买“学区房”行为在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年收入在“20.1万以上”的家庭中,有近三成家庭特意购买了“学区房”(占28.3%);在年收入为“10万元及以下”的家庭中,做出这一选择的比例也达到了11.3%;但是,在年收入为“15.1万-20万元”和“10.1万-15万元”的家庭中,特意购买“学区房”的比例分别仅为7.2%和6.6%。由此可见,最高收入家庭组和最低收入家庭组均是以房择校的积极参与者,而中等收入家庭则相对“淡然”。这可能是因为,高收入家庭的经济基础更佳、而低收入家庭借助教育改变子女前途的意愿更强。

  逾六成家庭教育消费占比超15%

  合计64.4%的家庭的子女教育消费占比家庭收入超过15%,换言之,绝大多数家庭都竭尽全力地为子女教育进行投资。

  热衷子女教育投资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子女教育消费占比超过30%的组群中,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及以下”的占到8.10%,家庭年收入在“10.1-15万元”的占到10.40%,家庭年收入在“15.1万-20万元”的占到6.80%,而家庭年收入在“20.1万以上”的则只占2.30%。高收入家庭的子女教育消费占比略低,固然有收入和教育消费基数更大的原因,但这也说明了:为子女教育进行大额投资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普遍做法,其中,不少低收入家庭的这种教育投资愿望甚至更为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