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消费水平调查报告范文

马振华老师

  农村消费水平调查报告1

  消费是一个社会最关注的话题,在改革开放这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发生了巨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借此时机,以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在这个暑假中,本人通过对我县经济发展网上资料的查阅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以来我县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据此做出报告。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我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XXXX年为消费水平缓慢增长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前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因此,进入新世纪的前三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二是XX年为消费水平快速增长阶段。我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使我市的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XX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扩大农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三)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三、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入医疗保险,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进一步理顺农村信贷关系,落实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杂费,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民不致为了让孩子上学而贫困或债台高筑。

  (三)降低收费门槛和价格,使大多数农民能消费的起。近几年所兴起的耐用消费品以及与人们生活极其相关的医疗、教育、住宅、汽车等高消费领域,其价格与收费门槛仍然过高,有的收费标准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宅等方面,人们对现行的消费标准又不得已而从之。因此,下一步,首先在教育、住宅等方面,对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的部分要合理降低,能规定收费上限的要予以明确,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乱收费的监管力度,严控超范围、超标准收费。其次在医疗、汽车等特殊服务、特殊商品方面,要合理地降低商品、服务价格,使老百姓能够在这些方面都能消费的起。

  总之,在研究促进消费需求和调整消费结构的对策措施时,要根据我市目前农民已形成的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这一实际,并把握不同群体消费需求走势,着力启动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力度,主要应以稳定收入和改变其心理预期为主。对中等偏上收入者,可用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一部分人向城镇转移,鼓励他们首先购房、买车;对中等收入者,可增加其文化娱乐消费;而对中等偏下收入者,则可增加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

  农村消费水平调查报告2

  为了解农村人口用于购买出版物的消费支出,这些支出占农村人口收入的比重,以及这些出版物主要的涉及面,从而分析农村人口对出版物接受和需求程度的现状,我们小组利用“十一”的放假时间,前往位于杭州城西郊区的文一村,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我们对近两百人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这次调查以年龄段为划分基准,分别从学历、家庭收入、对出版物的态度、出版物消费支出额、出版物的类型(按内容分),特别是对于科技类的出版物作了比较深入的调查。

  问卷调查完成后,我们分工合作,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对数据分类、汇总后,分别对各个问题的选项所占的比例进行计算,然后对上述数据再加以分析,从中找出主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进行阐述。

  经过这次调查,我们感到,农村人口的收入与城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他们对于出版物的态度不够积极,在出版物方面的支出也比较不足,我国*新农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小组以年龄段的不同为研究的出发点,主要从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分析农村出版物的现状,特别分析了能够推动农村生产力进步的科技读物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按照各自不同的观点,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从收入水平分析

  农民的主力军应为25~40岁年龄段及40~55岁年龄段,我们从经济方面着手探究,基本上以这两个年龄段为主要对象,首先来看他们的年收入状况,25~40岁年龄段在8000~15000元之间占45.7%,在2万—4万元占37.1%;40~55岁年龄段在8000~15000元之间占42.2%,在2万—4万元占35.6%,从这组数据来看,两个年龄段农民收入在1~4万元之间占的比例都为约80%,而订一份杂志大约200元,以最少收入的1万元计算,所占比例仅为2%,应该问题不大,所以收入方面应该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再从他们收入的来源来看,25~40岁年龄段:种植农作物为17.1%,副业收入为34.3%,打工为20%,乡镇企业工作为28.6%。40~55岁年龄段:种植农作物为30.4%,副业收入为21.7%,打工为23.9%,乡镇企业工作为23.9%。从这组数据来看,收入来源相对较为平均,而弄副业略偏重。一般来说,农副业收入为隐性收入,它不像工人在工厂上班拿工资那样的是显性收入。隐性的收入是日积月累的,由于总收入被很大地分散,那么每次的收入就很少了,这样一份杂志的订阅价就很刺眼了。由此看来,隐性收入占收入的比例是近80%的。这极有可能是农村人口很少订阅杂志的经济原因。

  二、从受教育水平分析

  通过调查,农村受教育状况如下:(以年龄为尺度)

  1、10~25岁年龄段:小学学历占18.8%,初中学历占25.0%,高中学历占29.2%,大学学历占27.1%

  2、25~40岁年龄段:小学学历占11.4%,初中学历占48.6%,高中学历占28.6%,大学学历占5.7%。其他占5.7%

  3、40~55岁年龄段:小学学历占45.7%,初中学历占19.6%,高中学历占17.4%,大学学历占8.7%。其他占8.7%

  4、55岁以上:小学学历占48.5%,初中学历占21.2%,高中学历占9.1%,大学学历占3%。其他占8.7%

  从中可以看出,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了不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有显著的提高;而同时也不难看出,做为农村出版物尤其是农村科技读物的消费主体——20~40岁的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是较低的,大约有60%的人在初中学历以下,而这对于农村出版物的消费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

  三、特别分析农业科技读物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读物在农村的现状分析:

  1、农村对科技读物的使用状况及态度(以年龄为尺度),有以下四种情况:

  (1)10~25岁年龄段:他们基本上不看农业科技读物,并有将近70%的人对此持有消极态度,虽然大多数人认为农民有必要学习科普文化知识。

  (2)25~40岁年龄段:大约有22%的人看农业科技读物,并且将近80%的人对此持有积极态度,认为农村科技读物有利于增长见识,帮助致富。

  (3)40~55岁年龄段:大约也有22%的人看农业科技读物,将近60%的人认为农村科技读物有利自身发展。

  (4)55岁以上:将近20%的人经常看,有75%左右的人对此持肯定态度。

  2、购买农村科技出版物的便利性:

  大约只有25%的人反映可以很方便地买到这类读物,并认为数量较多,而大约60%的人很少看到这类刊物或从没见过,而大约15%对此无购买动机。

  3、农民对于农业科技读物的不满之处:

  约有20%的人认为这类书籍脱离实际,可操作性不强,而15%左右的人认为其内容缺乏可读性,以及15%左右的人认为其内容陈旧,信息更新不及时。

  总的来说,尽管农民普遍认为有必要学习科普文化知识,但农业科技读物在农村的现状不容乐观。青少年对此缺乏兴趣,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而青年和中年虽然认为这类读物对自身有益,利于自身发展,却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人看此类读物。这样的现状除了与农村收入不高有关以外,与教育水平不高也有关。另外,以下两个因素对此也有影响:

  (1)农民缺乏接触农村科技读物的渠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

  (2)农村科技读物缺乏可读性,没有针对农民的特点来编写,使得科技知识不能被农民理解和使用。

  四、一些建议

  (1)多途径地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升教育在农村的地位,除了对青少年的义务教育,还应该集中一部分农民进行一段时间的系统教育,并着重于农业知识的教授。如以夜校等方式对成年人进行再教育,举办相关的培训对农村人口进行科学培训。

  (2)政府可以进行业余辅助,抽调出一部分政府收入专门用于农村的业余教育上,如定期地发送一些通俗易懂的基本知识资料,建设一些精神文化场所如小型图书阅览室,举办一些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的活动,如农业知识竞赛、各种文艺表演等。

  (3)扩大农业科技读物的销售网点,并尽可能降低书的价格,让那些想看这类书的人能看得到,看得起。

  (4)农业科技读物的内容需要进行调整,应更偏重于实践的指导性,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叙述并及时反应现今农业科技发展状况、成果。政府也可以派技术人员对此进行讲解、示范,帮助农民更好地理解、应用这些知识,注重于实践的结合,以激发农民进行科学生产。

  在新农村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农村出版物的发展对于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良好的牵引器和加速器。因而,通过政府、个人以及社会组织的多方面的努力促进农村出版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消费水平调查报告3

  为了解和反映农村消费品市场运行的状况和电子商务发展概况,按照省局的部署,西安市局与周至县、蓝田县统计局、商务局开展了农村消费市场调研工作。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在各级政府促进农村消费政策、农村消费环境改善和电子商务发展较快因素的作用下,两县农村消费市场运行良好,电子商务市场迅猛发展,但存在着农民收入不高,教育、医疗费用支出较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假冒伪劣产品存在的状况。

  一、农村消费市场基本情况

  20XX年,周至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7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乡村零售额为5.95亿元,增长15.7%,占零售总额的15.5%;蓝田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40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乡村零售额为12.63亿元,增长14.7%,占零售总额的22.4%。

  二、农村消费市场平稳增长的因素

  (一)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市场增长。

  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大消费才有扎实的根基。特别是在当前住房、教育、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要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需求较快增长,必须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确保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

  (二)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带动农村市场发展。

  两县充分利用省市关于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的政策机遇,为电子商务产业争取更多的项目扶持。2016年,周至县财政将设立1000万元,作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建立电子商务一条街。蓝田县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开展线上线下交易,并且建议各地加快培育网上零售企业,对已有的网上销售企业要指导其尽量开展商品零售业务。依托乐村淘等本土电商平台,整合资源,抢抓机遇,优化并丰富商贸环境,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健康发展,为商贸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支持。

  (三)优化消费产品结构,促进市场发展。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为消费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改变过去消费的主要渠道由原来的以农贸市场消费为专业店和专卖店消费,提升消费档次由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

  (四)加大发展旅游业,增强旅游消费拉动作用。

  20XX年,蓝田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为消费带来新的契机。景点免费开放,“星期天、到蓝田”已成为广大游客“周末游”、“小长假游”的不二之选。旅游消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个领域,派生消费涉及的领域更为宽泛,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大的消费选择空间。因此,增强旅游消费在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方面的拉动作用,对促进蓝田消费增长将增添新的活力。周至县积极加大猕猴桃农业示范园建设,扩大观光农业的带动作用,提升旅游消费。

  (五)农村消费环境改善,带动着农村消费市场。

  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农村医保制度的深入,农民看病难有所缓解;养老保险逐步提高,农村居民老有所依。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不断提高,大病救助基金的推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缓解。养老保险的实施,使得60岁以上的老人老有所依,满足了农村老年人日常基本生活;农村水电、道路、通讯的改善,便利了农民生活,这些有利地促进着农村居民的消费。

  三、制约农村市场可持续发展因素

  (一)农民收入增长较慢,限制着农村市场的发展。

  2015年,周至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48元,同比增长9.4%,排九个涉农区县第八位,与第一位的未央区相差8676元,与第七位的户县相差2468元;蓝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84元,同比增长9.3%,排第九位,与第一位的未央区相差8740元,与户县相差2532元。两县农村居民收入不高,来源不多,两县居民的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本地农产品经营收入或务工收入,由于农产品收入要承受自然和市场风险,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收入的不确定性及增长过慢对农村居民消费有一定的影响,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发展。

  (二)教育、医疗费用过高,影响着市场的消费。

  据调查,两县均反映因教育、医疗费用较高,影响了消费的支出。农村居民一般是两个孩子,小学和初中实施义务教育,费用支出较小。教育费用支出主要集中在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根据周至县高中教育情况估算学生年均消费1万元;西安院校的消费标准,一般大学生年均消费15000元,教育费用在农村居民消费中占较大比重。特别是农村目前实行的合并办校,家长为孩子未来考虑,一些上小学、初中的家长纷纷安排孩子到镇上、西安市上学,村庄成为空心村,生源几乎枯竭,且孩子上学花费高;农村虽说有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保险负担金额较低,个人承担部分较多,这些均挤占了消费资金,影响了消费的支出。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观念保守,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

  据调研两县认为人才资源缺乏,影响着农村消费市场和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两县农村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个别青壮年因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懂的较少,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市场即电子商务市场销售需求。目前农村居民消费观念仍然是先攒钱、后消费。特别是在今年整个消费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居民更是紧紧捂着钱袋子,加之目前没有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优惠政策,不利于农村消费热点的形成和需求的扩大,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

  (四)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阻碍着农村市场的脚步。

  农村基础设施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水、电、路、网络基础设施很不健全影响着农村消费市场的消费和水平。

  (五)假冒伪劣产品依旧存在,影响农村消费品的质量。因农村消费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存在着假冒伪劣商品销售的状况,因城市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较大,许多假冒伪劣产品流向缺乏监督的农村消费市场,多地出现坑农骗农的现象,包括家电、农用资料等,这些都大大地打击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积极性,危害着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龙头企业支撑

  蓝田县共有电子商务平台及企业网站300余户,但企业和网站规模相对较小,交易量较小,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支撑引领,各电子商务企业和网站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共享,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协同发展机制。周至县虽说建立了电子商务一条街,有许多运营的电子商务村,网上对本地产品销售的店铺不少,但都规模较小,缺少专业的团队对其进行资源的整合和产品的深度开发,竞争力不强。

  (二)人才“瓶颈”明显

  电子商务人才相对比较匮乏,尽管一些部门已经着手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但人才“瓶颈”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高端电子商务人才比较匮乏,制约着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目前无论是电商企业还是电商散户均无专业团队在网络技术、销售方法和市场经营上的指导,大多数这样的专业人才考虑乡村环境的偏僻、待遇的问题,不愿意进入农村电商企业。

  (三)缺乏园区化承载,网络不畅费用较高。

  电子商务企业因规模小,企业和网站之间仍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同时,各仓储物流企业也相对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聚集效应,导致电子商务发展缺乏园区化承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相对缓慢。此外,电信虽然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网络还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也是电商目前扩大不够的一个原因。只有让居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信息化的优越,让居民能放眼看世界,才能真正刺激农村消费市场。

  (四)物流成本较高,挤占盈利空间。

  据调查,因农村人多地稀,物流成本较高,周至县电商发展较快,物流成本相对较低,蓝田县物流成本较高,每件货品的物流费用高达10元,百姓承受较为困难。周至县认为创办物流园区,土地的成本大,一亩地成本价为80万元,且资金回流慢,而周边的武功县土地成本较低,使得一部分物流业务到周边的武功县。

  (五)对农村市场没有统一规划,销售渠道较为困难。各级政府对电子商务未做统一的规划,个体户各自为政自行发展,比如周至县应该在哪些地方建立油桃基地、哪些地方建立樱桃基地、哪些地方建立苗木基地需要政府统一规划,不能随意建设无序无规划。对农产品的销售大多数电商企业在销售过程中,期待能够农民企业与超市对接,给企业销售能够提供一条便捷畅销的渠道。

  (六)农村消费信展不足,影响着消费市场发展

  据了解,蓝田县企业为扩大营业贷款较难,因商贸企业无固定资产,无抵押物,导致银行贷款难,融资难,影响企业更好地发展。周至县建立了县信用联社基金,但不能解决电子商务点多面广的资金需求问题。

  五、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

  (一)增加农民收入

  消费的基础在于收入,只有收入提高了,人们才有能力消费、扩大消费。因此,要想扩大农村消费市场,首先就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有收入才有消费的来源。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的建设,整顿农村电价,降低用电成本,鼓励农民对家电的消费,为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和大型农机具进入农村创造条件。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农民普遍对自身的养老和健康问题非常担忧,,只有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放心去消费,农村消费品市场才能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

  (四)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拓展农村消费

  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将城市的文化理念宣传到农村,使农民提高认识、改变理念,提高消费意识,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五)加快电子商务示范县的实施

  商务部门要尽快成立蓝田县电子商务管理中心,在每个村镇设置服务站,招聘一批电子化信息应用水平高的,责任心强的电子商务服务人员下基层各个站,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建设。

  (六)建立并加强农村市场的统一规划

  无论是农村消费市场还是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都不能无序发展,县政府应该按照县发展目标制定市场发展规划,规划有目标、时间、区域、责任人等,调研夯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使得两县农村消费及电子商务市场可持续发展。

  农村消费水平调查报告4

  最近,我们组织各省(区、市)价格监测机构结合粮食和化肥价格调查工作,采取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形式,对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还派出5个调查组对部分地区开展了实地调查。

  一、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一)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有较大提高

  从问卷调查看,2005年,农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3609元。其中,农民人均种田纯收入为1524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民家庭外出务工收入为9326元,比上年增长28.1%;农民家庭其他收入为5930元,比上年增长22.0%。实地调查的各省也反映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加。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山西省20户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为2526元,比上年增长26.2%;2005年江苏省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为5276元,比上年增长11.0%;2005年陕西省农民家庭人均收入3200元,比上年增长14.5%。

  (二)种植收入仍是当前农民的基础性收入

  当前农民种植的目的主要是用来保障口粮、解决温饱,种植收入是农民的基础性收入,也是相对稳定的收入。据实地调查,陕西省大荔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靠种小麦和玉米,种植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60%以上。青海省大通县农民的收入来源也主要靠农业,占到总收入的50%。安徽省蒙城县农民家庭种田收入虽然只占家庭总收入的34.6%,但农民也普遍认为种田仍是基本生活保障。调查也了解到,在保证基本口粮种植的前提下,农民更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

  (三)打工收入正逐渐成为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

  从各地调查情况看,农民外出务工越来越多,打工收入正在逐步成为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也是近年来农民增长最快的收入,特别是较富裕地区的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明显。问卷调查显示,有外出打工的农民家庭中,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55.76%;在外打工的时间长度平均为10个月;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打工从事建筑行业的占23%,从事运输行业的占6%,从事服务行业的占28%,从事工业制造行业的占19%;外出打工人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占34.28%,在600―1000元的占49.19%,在1000元以上的占16.53%;在外打工期间,46.37%以上的农民感觉到打工工资在上升。从农民反映情况看,在本地打工人员的工资不高,普通的服务人员工资一般在300―500元之间;在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的人员工资相对较高,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在较发达省市打工每月的收入能达1600―1800元,而没有文化素质的外出打工人员每月的收入为800―1200元。农村干部及农民还反映,集体组织的劳务输出人员工资较高、收益有保障,而个人自发出外打工工资较低。

  二、农民消费的'基本情况

  (一)农民生产性支出占农民经常性支出的一半以上,日常生活性支出主要用于子女上学、看病等,非经常性的大项支出主要是盖房子

  问卷调查显示,农民每年用于经常性支出,按花费多少前五项依次是农业生产资料、食品、子女教育、医疗和衣着;用于非经常性支出按开支多少前三项依次是盖房子、购买耐用消费品、购置农业机械。实地入户调查,农民的支出中有一半以上用于生产性支出。

  (二)农民消费水平仍然较低,但消费范围在扩大,消费环境也不断改善

  农民除盖房子和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外,日常生活大都紧衣缩食,维持低水平的生活。问卷调查显示,56.04%的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每月的基本生活费在200元以下,只有13.37%的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每月的基本生活费在400元以上。当前农民看重的仍然是价格,价格越便宜购买倾向越强,许多农民用的电器也基本上是城市过时的、淘汰的型号。

  尽管农民的消费水平不高,但农民消费范围在不断扩大。目前农村基本家电处于普及阶段,拥有率较高,90%以上的家庭买上了电视,50%的家庭拥有洗衣机;但高档电器拥有率较低,仅有20%的农村家庭拥有冰箱,10%的农村家庭拥有空调,轿车、电脑、摄像机等高档消费品在农村更难看到。通讯方面,一半以上农民家庭拥有电话或手机。交通方面,40%的农村家庭购买了摩托车和农用运输车。

  农民消费环境也在不断改善,现在一些农村里已有了小型超市,传统集市活动较频繁,农民日常消费比较便利。问卷调查显示,60.99%的农民认为花钱消费比较方便。其中,在村里商店购买食品的农民比例是38.15%,在乡镇商店或集市购买食品、农业生产资料、服装和耐用消费品的农民比例分别是51.29%、63.15%、45.91%,在县城购买服装和耐用消费品的农民比例是45.26%。

  (三)农民消费倾向弱储蓄倾向强

  储蓄仍然是当前农民处理家庭收入的主要方式。问卷调查显示,如果有余钱的话,65.73%的农户倾向于储蓄,只有10.13%的农户倾向于消费。农民储蓄的重要目的一是盖房子,用于改善居住条件以及准备子女婚事。二是用于子女的非义务教育。三是用于看病和养老。农民普遍反映,目前农村看病仍然比较难、比较贵,一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去治疗的,不少农民实际上是大病不看、小病则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落后,农民增收渠道窄,制约因素多,是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各省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农业生产还比较落后,虽然科学种植、机械化耕种、规模化经营正在大力推广,但总体农业种植仍比较传统,技术比较落后,农民还是靠天吃饭,自然灾害经常造成农民的减产。而且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民种田以中老年为主。据调查,农村中大约70%的45岁以下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弱、病、幼、妇等人员。

  目前,除外出打工外,政策性收入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两年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得到了很大实惠。在湖北省荆州市洪圣村种田大户熊家武家了解到,一家5口,承包土地56亩,2004年上交农业税及附加1374元,2005年上交农业税为0,2005年国家粮食直补达到1249.90元,水稻良种补贴为840元。但政策性增收不是根本之计,农民增收渠道有待拓展。

  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很多。一是目前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粮价增长潜力小,部分地区早稻、小麦价格已出现稳中有降的趋势,种植收入增长潜力低。二是粮食生产成本增长快,化肥、薄膜、农药等农资价格较高,油、煤、电等能源价格的上涨又进一步加重农民的成本压力。三是农民就业机会比较少。目前,城镇居民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已经很大,农民就业机会相对就更少。

  (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生活和发展负担重是影响农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收入仍然较低,没有能力、也不敢消费。此外,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生活和发展负担重也是影响农民消费的重要因素。目前,城镇居民一般有“三险一金”,买房子可以贷款,社会保障机制相对比较健全,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整体来说还没有建立,农民家里盖房子、孩子读书、就医看病都可能是一次要花去几年收入的大项。农村盖房或买房子至少要3―5万元;农民子女的非义务教育也是农民很重的负担,目前高中生住宿加学费一年大约5000元,大学生住宿加学费一年在1万元以上;如果一场大病,家里就可能一贫如洗。所以,农民不得不被迫进行储蓄。另外,农村在外打工人员发展难,自身能力较弱,甚至工资不能照常发放,也影响了农民消费。问卷调查显示,农民在外打工期间,只有大约20.56%的企业给农民工上了“三险”,仍有20.26%的企业存在拖欠农民工资现象,48.94%的外出农民工认为外出打工最担心的是拖欠工资。

  (三)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不仅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也是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

  我国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目前还有许多农村未实现村村通公路,农民出行很不方便,不少农民反映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既影响卖,也影响买。水利、电力设施老化,电费较高,除影响农民增收外,也造成农民生活用水、用电困难,抑制了农民使用洗衣机、空调、音响等家电产品的积极性,间接影响农民消费。农村电讯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比较滞后,有线电视还没有普遍进入农民家庭,一些农村还存在有电讯设备没信号的情况。

  四、几点建议

  (一)稳定和提高农民的基础性收入,进一步扩展农民的增收渠道

  农业生产和收入是农民的立身之本。在继续贯彻执行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要着力抓好科技指导和稳定价格两个问题。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粗放型耕作是各地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下更大力气做好科技指导工作。稳定农产品价格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要加强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健全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农产品进出口、国储粮吞吐等手段的协调运作机制,注重运用间接调节手段正确处理好农产品与工业品、以及不同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保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的稳定,并使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有适当提高。

  除了继续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组织、培训及权益保障工作外,要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粮食优质品种种植,并适度增加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同时还应做好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培育和推广工作,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要加大扶持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产业的力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展农民的增收渠道。对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国家要在税收政策和贷款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就地加工转化,培育“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更好地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要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步伐,逐步提高财政的补助标准,保障广大农民看病就医的基本需要。同时,也要研究农村的养老和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制度建设问题。国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减轻农民子女非义务教育的负担,简化农民子女的助学贷款申办程序,在高中和中专学校中建立农村困难学生减免学费制度。

  要继续加强农资市场和农产品价格的监测监管工作,打击农资假冒伪劣现象,保障农资价格基本稳定。同时,国家应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农资价格直补制度,尽量减轻农民的生产成本。要加强农技灌溉费、机耕机割费的管理,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建议减免农用拖拉机上路养路费。

  (三)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

  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农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特别是要加快这些基础设施到村的工作。在坚持国家投资为主的前提下,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及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集散地建设结合好,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要加大农村电视网络的覆盖面,从定农村有线电视收费标准,加快农村有线电视普及工作。

  进一步搞好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并鼓励以外出打工为主的农民进入城镇居住,同时应规划好农村的住宅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