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张东东老师

  亲近自然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

  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广泛,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它没有教材,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虽然它是一门国家课程,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由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实际生活,利用当地的社区资源进行自主开发,有效实施,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课程价值。

  纵观当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研究不断推进,但前行的步履似乎依旧艰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资源的开发、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评价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我校是苏南地区的一所普通农村小学,与城区学校相比,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我校建有校外养蚕实践基地一个,即将开辟一块面积近1.3亩的校内种植园。我校所在的浮桥镇拥有“太仓市现代农业园”、“中小学生实践基地”等优质实践基地资源。我校有近90%的学生常住农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丰富、鲜活的自然资源……依托资源优势,借助“托管”契机,我校与太仓市实验小学合作开发的“亲近自然”主题活动受到了实验小学,新加坡德义小学师生、家长的一致推崇,受到当地媒体的多次关注。

  我校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亲近自然”校本实践活动方案,并将其纳入学校课程规划,组织实施。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评价问题依旧突出。以课程资源为例,原本占有绝对优势的自然资源的开发仍出于初级阶段,随意、零散。如何从课程角度开发、规划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出真正符合本校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系列化的、可操作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这对于我校的一线老师来说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真正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才能为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后续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才能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化、常态化。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体现农村小学的资源优势的,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先导,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体系,逐步探索切合学校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方法和工作途径,使之持久化、常态化。不断提高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水平。通过“亲近自然”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我们通过初步的图书查阅和网络检索,发现对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以及实施均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普遍性的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家姜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推进与校本化实施》,是针对目前全国各地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执行系统问题与实际操作问题提出的。它一方面,对目前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从实践经验出发,总结实践层面行之有效的经验,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行动策略。这些策略主要是从宏观的区域推进层面来阐述的,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涉及到具体的微观操作层面特别是校本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相对缺乏的。

  嘉兴市教育研究院的《区域性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是从区域层面阐述四大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开发策略,例举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开发实例,可以看作是课题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从另一角度看,校本化的课程资源应该是以校为本的个性化的资源,不同的学校资源的侧重点应该是不同的,不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也必定是带有浓厚的校本特色的。

  威海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研究》正投入研究过程当中。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提出《农村小学“亲近自然”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的实践与研究》,是借鉴国内外有关类似课题研究的成果提出符合我校实际的一个新思路,而且也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追求常态实施的新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价值。

  三、本课题与之区别和联系

  本课题的研究主题为“亲近自然”,研究的背景处于苏南农村,研究的自然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

  国内与“亲近自然”主题相近的综合实践活动较多,对于课题研究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但许多学校的研究只停留在活动层面,内容比较单一,缺乏系统的整体建构。

  四、概念的界定

  农村小学:地处农村,在校就读学生90%左右来自于农村家庭,学校、家庭周边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亲近自然:“自然”是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本课题所指的“自然”主要指向自然界中生长的动植物。“亲近自然”首先是一种“理念”,一种身心的回归,其次是一种“行动”,让逐渐远离自然的孩子们去“亲近”、“了解”、“发现”、“探索”、“热爱”大自然。

  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的实践性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的实践性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技术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本课题研究主要以研究性学习为统领,拓展辐射到信息技术、劳技、科学等其他学科

  校本化:是指依据本地特色和学校特色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具有个性化,它不能脱离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在于学校开发出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对任何一所学校而言,综合实践活动是其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学校特色。

  2.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它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力的发展。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和“评价观”,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并积极地实践新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3.探究性学习理论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本的学习活动。具体说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与学的活动。

  4.活动教育理论

  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从做中学”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以生物化、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体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的主导。活动教育理论就是在实践和发展了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活动促发展”是活动教育理论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它阐明了活动与发展之间的因果联系,指出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去操作、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经历再发现的过程,在积极参与的研究型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自我的双向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为学习者的实践、探索、发现、创造提供的条件和新的内涵,为“活动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亲近自然”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走出一条从“活动”走向“课程”的校本课程探索之路,实现“活动”课程化。

  具体目标:

  1.根据学校特色和本区域的资源优势,开发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立一套贴近于学生生活、学生喜爱并愿意为之去实践探索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材。

  2.通过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建设和研究,探索切合学校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方法和工作途径,并使之持久化、常态化。逐步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体系,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3.通过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建设和研究,逐步提升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

  和实施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建设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

  组建“镇、村、校、户”四级实践基地、构建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主题及内容基本框架、开发“亲近自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校本教材(活动方案集)。

  2.组织实施“亲近自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重研究“研究性学习活动模式”、“评价体系”、“跨校交流”、“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四方面内容

  八、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