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王明刚老师

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三北防护林工程如今进入五期规划发展阶段,对我国治理万里风沙线和水土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部分防护林老龄化,防护功能不断减弱的现状,有关专家表示,生态建设没有一劳永逸的“常青树”,也不是任其自生自灭的“孤岛”。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那么,这条“绿色长城”的建设遭遇了哪些瓶颈?我省究竟如何破解部分防护林老龄化难题,保证三北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度思考。

  缺水树龄大缺乏管护是主因

  在河西,沙枣树、红柳、旱芦苇等植物干瘦干瘪,骨子里透露着一种大漠戈壁的荒凉、苍劲和对水的渴望。

  行走在河西大地,有一种植物随处可见,那就是长在沙漠边缘的固沙植物梭梭,这种不起眼的小乔木耐寒耐旱,地下树干地径可达50厘米,灰秃秃的,眼看就要死了,给点水又能活过来。

  眨着一双疲惫的眼睛,连日来参与并指挥全市春季植树造林行动的张掖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梁军,面对记者无奈地说:“河西的生态就是这样脆弱,多风沙干旱,缺水,缺水,还是缺水。河西只要有水,绝对赛江南。”

  其中,与河西地区其他城市相比,张掖算是水多的地方了,因为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境内流域长达330公里。

  2000年,国务院做出黑河跨省际向下游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分水的重要决策后,如今调水十几年了。随着张掖将节省的珍贵水资源留给下游,下游曾一度干涸的东居延海周边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但在中游张掖,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因用水不足,农业灌溉与生态用水矛盾突出,生态整体恶化。自2000年实施黑河调水以来,由于水循环规律发生改变,导致中游湿地萎缩,生态林局部枯死,荒漠化逐年加剧。

  在高台、临泽的走访中,当地人表示,农田用水都非常紧张,更不用说生态用水了。

  提起高台县北部防护林因为缺水一天天衰老,杨树枯死,黑泉乡九坝村原村支书、74岁的于台永悲从中来:“沙漠里种活一棵树多不容易啊。”

  “黑河中上游限制用水,加之风沙压渠,北部防护林河道发生3次变迁,6.7万多亩防护林带,能够浇上水的仅占到一半。”高台县林业局副局长陈鸿说。

  除了缺水,树龄大也是河西走廊乃至全省三北工程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省三北工程防护林大部分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栽种,主要树种为杨树,杨树的寿命只有30年,而现有的杨树林树龄都在40年左右,已经到了过熟期,所以会出现衰老死亡的情况。”省三北局工程管理科科长李仰东说。

  我省三北工程历经30多年建设,有相当一部分林网已成为成、过熟林,相当一部分以杨树为主栽植的林网已成为残败林,防护功能严重退化。普遍存在树种结构较为单一、林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致使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加之经营管护等措施跟不上,造成低效林、残次林较多。

  林业生产中,人们常说“三分造,七分管”,那么强调的是什么呢?你把林子造上了,关键是还要去管它。然而,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事实是三北工程建设只重造林,却轻管护。

  在高台县、临泽县、民勤县部分乡镇的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我省老化、残次林更新改造和防护林后续管护任务迫切。然而,资金却成了我省三北工程建设的最大瓶颈。

  面对三北工程贫穷县“既渴又怕”

  “我省三北工程区域内,大多数县自然环境极为恶劣,三北工程是生态建设的需要,然而这些县大多数是国家扶贫县。国家造林补助标准严重偏低,立地条件越来越差,而地方政府的财政配套能力较差,使原本投入不足的五期三北工程更加困难。”省三北局副局长马立鹏说。

  李仰东直言,面对三北工程,我省贫穷县“既渴又怕”。造林补助标准严重偏低、投资不足,是近几年来三北工程面临的最大问题。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几年,人工费、苗木费等所有涉及造林的费用普遍上涨,加之大部分造林地块向深山、远山、远沙转移,造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成本越来越高,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我省造林成本平均在800元—1500元每亩,陇东地区在800元以上,河西地区在1000元以上,而目前国家补助标准仅为120元—300元每亩,且多年原地“踏步”,与实际需求有较大缺口。

  不用掐指头,对于造林成本,梁军心里很清楚:在张掖条件差的地方造林,一亩地投入高达5000元—6000元,这里边包含整地、换土(1方25元)、买树苗(比如每亩地樟子松最低2200元)、种树苗、灌水、设施配套(打井、修渠)等。地方政府每年补助多少也不固定,县财政补助每年5万、8万、10万不定。

  造林资金如此紧缺,管护经费更是无从谈起。要想造的林带成活,至少要保证两三轮水,在河西,水资源非常珍贵,浇一次水每亩60元—70元,还有除草、防虫、施肥、管护人员工资,而纳入国家公益林的三北工程,每亩管护费仅5元—10元……提起这些,梁军既头疼又心烦。

  马立鹏表示,三北工程建设只有造林补助,没有管护抚育投资,成、过熟林不能及时更新,中、幼林不能管护抚育,林木病虫和鼠兔危害得不到有效防治,影响了工程建设成果的巩固。

  此外,计划与规划、下达任务与造林季节“双脱节”的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省三北工程建设,是工程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关于计划与规划“脱节”。以三北四期工程为例,有这样一组数据:国家批复我省规划造林总任务1211.25万亩,实际下达造林任务688.37万亩,仅占规划的56.89%;实际投入仅6.95亿元,不到规划的40%。造林任务和投资一直是全国的平均水平,与我省在全国的生态战略地位不符。

  下达任务与造林季节“脱节”方面,我省三北工程面临这样一个尴尬:年度计划下达滞后。我省造林季节性很强,陇东一般在春秋两季,而河西地区仅限春季,任务的不确定让种苗、用工等物质准备与造林脱节,造成整个工程建设上的被动,迫使各贫困县以无奈的“欠账造林”应对“脱节”。

  “硬骨头”再硬也要“啃”

  河西的春天,比哪个季节都珍贵,处处干部群众植树忙。

  5月5日、6日,河西又被风沙“吞噬”,多地黄沙漫天,狂风四起。

  沙尘暴又来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梁军心里犯难,“能栽树的`地方都栽上了树,还要在条件越来越差的地方栽树,这个硬骨头不好啃;防护林老了,亟须更新改造和管护,这个硬骨头也不好啃。”

  “硬骨头”再硬也要“啃”。但究竟怎么“啃”?我省究竟如何打破资金困局保证三北工程建设?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针对资金短缺且投入不稳定这一问题,马立鹏建议,三北工程建设应纳入法制化轨道。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在国家层面,比照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尽快起草颁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条例。明确工程责任主体,逐步落实目标责任。

  马立鹏表示,三北工程是在大面积宜林荒地上的植树造林,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并且周期长,见效慢。国家只有不断加大政府投入,才能保证生态环境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来源,满足广大人民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需要。

  “统筹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这个也比较可行。要把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治穷与致富结合起来,在发展名特优林果产业,使大地‘绿起来’的同时,让工程‘活起来’、农民‘富起来’,让林子栽得上、保得住、见成效。”李仰东说。

  李仰东还建议,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尝试整合其他项目资金用于工程建设,也可以尝试在国家计划任务内,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加大对重点热点区域治理投入,实行项目管理,全额投入,集中力量建设好防护林,对经济林只给予必要的引导性资金。

  采访中,部分地方官员道出了心声:我省三北工程应该增加后续管理经费。随着工程建设的深入开展,幼林抚育面积增加,建议增加工程专项管护资金,使工程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此外,还应加大对地方林业科技的投入,使病虫害防治、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等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应用于林业生产,提高工程建设科技含量。

  一些林业专家还表示,依据全国退化防护林修复的总体部署,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启动三北工程五期退化林分修复项目,加快推进三北地区退化林分修复工作。

  国家林业局日前表示,今年我国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突出抓好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及石漠化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建设,增加森林资源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