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实践报告

莉落老师

  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实践报告1

  按省就业服务局《关于在重点监控乡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区石盖塘镇采取据实填写“重点监控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表”、与村干部座谈、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交流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石盖塘镇位于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区“城郊新镇、工业重镇、经济强镇”,镇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入全市经济十强乡镇行列。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有总人口11950人,其中农村人口9406人,城镇人口2544人,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6至60周岁)2343人;劳动力年龄结构为:16-20岁之间的劳动力180人,占7.6%;21-40岁之间的劳动力1506人,占64.2%;41-60岁之间的劳动力657人,占28.0%。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占65.4%;高中、中专以上文化800人,占34.1%。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几个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北湖区石盖塘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区等地区。随着北湖区石盖塘镇镇域经济的加强,宇腾化工、裕湘面业等企业扩产,在镇区就业的农民工有增加趋势。

  3、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又加入了外出务工大潮,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4、依然以从事纯体力劳动为主。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4%,由于他们普遍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这与就业市场要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们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

  5、由单纯的打工者向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单位从事管理或技术工种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蓄了一定资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创办经济实体,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开放以来,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农村劳动力无序化流动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同时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相对偏低。据调查,外出务工劳动力整体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24.4%;800-1500元的有1480人,占63.1%;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占12.1%。同时,他们工作存在不稳定性,据调查,长期在一个地方务工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8%,两个以上地方的占62%。

  3、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外出务工人员中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签订不规范;参加养老保险人员64%,少数参加了工伤保险。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完全落实到位仍需要一段时间。

  4、较低的素质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转移领域也越来越窄。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和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及村级信息联络员队伍建设,着力构筑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同时,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实行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和就业,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劳动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2、抓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首先要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农村劳动力不要盲目地挤大学这张门,要认识职业技能教育也是一条很好的谋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培训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3、筑巢引凤,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近年来,北湖区石盖塘镇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引来了一批企业落户北湖区石盖塘镇,吸纳了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如宇腾化工公司共安置农村劳动力561余人,裕湘面业共安置农村劳动力519余人,全镇约有1080余人被园区企业吸纳安置。今后要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努力拓展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支持县外投资企业和各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同时鼓励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项目建设的支持、用地、贷款等等。

  4、搞好服务,切实维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实践报告2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出县跨省谋求新的发展,寻求更多的挣钱机会,这种被称之为打工经济的新型经济为发达地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也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当前全县发展的现状来看,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由于多种原因,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解决好这些问题,促进打工经济的良性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农村劳动力为什么要外出打工

  打工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劳动力市场客观需求。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呈逐年上升趋势,仅河口乡每年就以百人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年竟达3491人,占全乡总劳力人口9790人的35。35%。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大规模外出打工呢?

  原因之一:地方经济发展不够是造成农民外出打工的根本原因。

  就河口乡的情况来看,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较差,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虽然近几年结构调整有了一定的起色,但由于尚未形成气候,效益不明显,农民收入依然还比较低下,尤其是现金收入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生产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挣取更多货币收入,很多农民便不得不出去赚点副业钱,正所谓“呆在家里坐,不如出去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这是导致农民大量外出打工的根本所在。

  原因之二:本地就业需求有限是造成农民外出打工的客观因素。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业科技的逐步推广,农业耕作方式已由过去的刀耕火种变为现在的科学种田,客观上节约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同时,近几年来全县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的毕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由于本县没有足够的就业空间,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无事可干,为了谋求生计和寻求发展,他们不得不出去打工。

  原因之三:外出打工是脱贫致富和寻求发展的一条很好门路。

  从近年来发展打工经济的效果来看,它不仅缓解了全县严峻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使他们告别了贫困甚至走上了富裕道路,他们在外积累的资金和所学的技术也促进了自身和地方发展。就河口乡而言,仅20××年就寄回现金300多万元;少数人员由于外出时间长,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如今已成为公司或部门主管,月收入在几千元以上;还有部分人员通过在外辛勤劳动逐步致富,回到家乡盖起了小洋楼,办起了养猪场。由此可见,打工的确是农民增收致富和谋求发展的一条很好门路。

  二、打工经济发展中存在那些问题

  我县打工经济起步于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近几年来发展尤为迅速。但随着打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甚至有少数打工人员变得更加贫困,严重阻碍了打工经济的良性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出务工人员流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导致活难找、钱难挣。

  据调查,从外出打工人员打工的渠道来看,他们大多数是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到外地打工,而不是通过劳动中介机构推荐就业,甚至有少数人完全是毫无目的外出闯荡,部分人完全没有打探信息的可靠性,加之少数专门联系打工的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同时又不是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从而导致部分农民盲目外出,毫无秩序的涌向四面八方。他们出去以后,长期找不到相对稳定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大都是零杂工和苦活、脏活、累活,收入极其低下,甚至有少数人迫于无赖和上当受骗从事传销等违法犯罪的活动。

  2、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导致收入普遍不高。

  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来自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打工以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外出打工之前也没有参加任何培训,更没有一技之长。出去以后,主要从事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体力活,男工靠的是力气吃饭或者干危险活,女工主要从事手工劳动,主要分布在建筑、装饰、餐饮、搬运、玩具生产等领域,待遇普遍较低,一般只有七八百元左右,仅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已成家的通过省吃俭用有少量积蓄,少数在外打工的单身汉最多能解决温饱,而且在卫生、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根本没有保障,工作稳定性差。同时,由于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工钱难讨、老板克扣工人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正因为这样,导致外出务工人员收入普遍较低。

  3、农民长年外出打工导致地方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和长年整家外出,就眼前的收入来看,或许比在家种田要强的多,却给地方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在河口乡,总劳力人口仅有400多人的朝阳村就有近200劳力外出打工,其中整家外出的有20户。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为这些地方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特别是结构调整整体推进难,公益事业建设难,人才流失选干部难,子女教育也成了很大的问题,少数地方甚至到了“人走了,田荒了,村空了”的地步。

  三、促进打工经济的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制约了打工经济的发展,但在近几年农民增收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打工经济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并且出现了一些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真正要实现打工经济的良性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尤其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对此,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正面宣传,正确引导。

  打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但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农民应以农为本,打工只能当作副业来抓。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事实上造成了部分农民的隐性失业,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没有“工作”可做,而外出打工是他们谋生的一条很好门路,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对于打工经济要进行正面宣传和正确引导,要教育广大群众摒弃对打工经济的传统认识,尊重外出打工人员并积极鼓励支持农民外出打工;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做到打工挣钱与农业生产两不误,合理安排外出;外出打工人员要克服自卑心理,破除“金饭碗”的思想,把打工当作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副业,甚至把它当作事业来干并力争有所作为。

  (二)、积极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各种服务。

  在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外出打工的同时,还必须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各种服务,主要是针对当前农民外出打工遇到的如就业信息不灵、打工技能较差、劳资纠纷较多等问题,抓好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中介、培训和法律服务等工作。

  1、加强劳动就业中介机构建设,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信息服务。当前绝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就业信息主要来源于本地外出打工人员,信息渠道少、信息面窄,因而加强规范性的劳动就业中介机构建设刻不容缓。要在健全现有劳动就业中介机构职能的基础上,积极组建一批服务面较广、有较强就业推荐能力的中介机构,并建立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长期劳务关系,及时掌握各种就业信息,甚至可以将外地劳务中介机构引进来,定期或随时在本地招工,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外出农民提供源源不断的就业信息,尽量减少农民盲目外出和无功而返现象的发生。

  2、加强对外出打工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外出打工农民素质。随着外出打工农民的增多和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加之外出农民素质普遍不高,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在外出打工时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因此,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一般农民开展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在外出打工时的就业几率;对于有一定文化功底的农民和刚毕业的学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把他们从低素质、简单型的打工人员培养成高素质、复合型的打工人才,为外出打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3、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好外出打工人员的“远虑”和“近忧”。外出打工人员最主要的“远虑”就是长时间在外打工长远发展的问题,而“近忧”则包括子女教育、老人赡养、自身权益的维护等多个方面。对于这些问题,关键是要从政策和制度入手加以解决。对于造成土地荒芜的问题,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行有偿转让,或与外出户签订协议,暂由村将土地收回,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并按统一规划发展经济项目,如果农户返回土地升值,由农户给予一定补偿;同时,积极呼吁争取,改革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对于户口和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里人同等待遇,让有能力的人进城居住;劳务输出地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和老人院条件,对无人照顾的老人和孩子实行全托和有偿服务;提高外出打工的组织化程度,在同一地方打工人员相对集中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建立流动党支部,通过组织来管理和服务打工人员,同时,积极扶持发展针对打工农民的法律服务,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法律支持以保障外出农民的权益。

  (三)、积极鼓励支持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创业。

  部分外出打工农民通过在外打工期间的辛勤劳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少数人通过刻苦钻研学得了一技之长。他们返乡以后,有的将资金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有的用于生产性投资发展产业,有的回乡办厂当起了老板,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是打工经济的一种很好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他们回乡创业,应该积极鼓励并给予大力支持,重点在政策上予以一定扶持。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他们原居住地所在村要优化各种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各种手续,为他们回乡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并通过他们发挥“双带”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充分发挥打工能人在打工经济中的优势作用。

  一些在外打工时间较长的打工人员,由于在工作中踏实肯干,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突出的工作业绩,深得企业老板的信任,逐步站稳了脚跟,成了外地企业的技术骨干甚至是部门和公司主管,每年回乡探亲总会带动一大批老乡外出打工。对于这类打工经济中的典型,应该大力进行宣传,加强和他们的联系,建立打工人才资源库,并通过他们随时掌握本地外出打工人员在外工作状况,提供各种有价值的劳务信息,适时请他们回乡交流经验,用他们的经验来指导本地打工经济的发展,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促进打工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实践报告3

  受国际金融金融危机影响,国内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企业用工需求量减少,大量外出农民工返乡,社会就业压力加大。为积极应对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我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帮助返乡农民工重新再就业或创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力保全县就业形势的稳定。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工返乡现状。

  我县现有农业人口76.38万人,农村劳动力48.2万人,转移到非农产业26.1万人,输出到县外13.8万人。主要的外出务工地区为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区,占总劳务输出人数的77%。据本次在全县范围内对外出务工返乡的调查结果,截止XX年1月底,我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共返乡36156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机导致裁员返乡13190人,占全县劳务输出总人数的9.6%。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已经影响我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返乡农民工的数量仍将有扩大的趋势。

  二、采取措施,提前应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

  我们针对当前面临宏观经济影响就业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形势发展;一方面积极寻求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

  为切实做好稳定就业工作,我们成立了**县返乡民工就业工作应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掌握我县农民工返乡动态情况、人力资源供需变动情况,制订应急措施,帮助返乡民工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

  (二)建立报告制度,实行动态监控。

  为加强对劳动力转移的动态管理,我们建立了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返乡的长期监测制度。通过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对本辖区的返乡民工随时进行摸底、登记,定期上报。随时掌握全县的农民工返乡状况。对一次性返乡超过100人、一天内返乡超过1000人的,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上报县政府和市劳动保障局。

  (三)主动搜集本地企业的用工岗位。

  采取“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全面细致的掌握本地企业,特别是中小困难企业的用工需求状况,做好人力资源供求监测分析和用工调控工作。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的优势和信息发布宣传栏、电子大屏、手机短信发布等方式多渠道发布信息优势。依托**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等新闻媒体发布单位招聘信息、个人求职信息和招聘会信息,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能有更多机会和途径了解就业信息,使返乡的农民工能与用工企业及时对接。大力开展服务项目多、服务态度好、服务水平高、服务质量优、服务效果实的大中型招聘会,春节前,我们召开了2次返乡民工的专项招聘会,共召集了86个企业,提供XX余个岗位,当场匹配成功800余人。XX年2月24日,我们联合无锡、徐州市的劳动保障部门,组织了XX年春季返乡农民工招聘暨南北劳动力交流大会,此次招聘大会,182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1211个就业岗位进场招聘,吸引了1.5万名求职务工人员,现场达成就业意向4612人,有效地促进了我县返乡民工的就业,得到了省、市劳动保障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全面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

  一是对返乡民工和本地企业失业人员开展基本素质的培训。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聘请教师、发放教材,对现阶段企业经营困难而被裁减的人员进行心理疏导,讲解择业知识和必备的务工常识、法律法规。二是以创业培训为重点,努力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应该把金融风暴引发的民工返乡的不利影响看成是培训人员、提升素质的有利契机,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从营造创业培训氛围、保证创业培训质量、强化创业培训服务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水平和创业成功率。通过培训返乡民工促进就业升级。

  (五)搭建创业孵化园,引导创业,促进返乡民工就近就地再就业。

  为提高创业者的成功率,我们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优先选择手中有一定资金或门路的失业人员作为突破口,在经济条件相对好的镇建立农民创业园。在园内设立办公室,成立劳动服务站,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优化创业环境,简化创业手续,搭建创业促进就业平台,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片就业,形成以就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互动格局。柳新镇机械加工创业园、马坡镇玻璃制品创业园和黄集镇家禽孵化、养殖创业园已经初具规模,共吸引39家企业进入,带动就业XX余人。

  通过多方努力,全县因受金融危机冲击返乡的农民工目前大部分已经实现了重新就业,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力争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率达到95%以上,实现“保就业、保增收、保稳定”的目标。

  三、几点建议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县带来的冲击,“率先达小康、建设新**”,关键在农村,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

  2、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建议把新增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新型农保,努力做到“即征即保”。

  3、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降低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门槛,简化手续,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4、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培训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大创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对有创业愿望的人进行技能培训,加强政策扶持,使更多的人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并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增加收入,拉动内需。

  5、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补助力度,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