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刘莉莉老师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1

  近几年来,xx县义务教育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为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去年年末“两基”工作已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顺利实现“普九”。但是财困民贫、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经费缺口大、教育投入不足、人口素质偏低,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制约着xx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认真研究xx民族基础教育工作,找准xx基础教育落后的成因,研究和探索xx基础教育发展的对策,其意义非常重大。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东北部,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介于北纬23°29′—24°28′,东经104°31′—105°36′之间,东连富宁县,南接麻栗坡县、西畴县,西与砚山县、丘北县毗邻,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接壤,在建的衡(阳)昆(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云南通往两广和沿海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县城所在地莲城镇,距州府文山城167公里,距省会昆明市485公里。xx历史悠久,5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是秦朝句町古国故地,1913年设置xx县,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县辖18个乡(镇)、174个村委会(社区)、2958个自然村,国土面积7810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7%,境内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年平均气温16.7℃。居住着壮、汉、苗、瑶、彝、回、蒙古、仡佬等十一个世居民族。20xx年末总人口7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2.12万人,占总人口的94.64%,少数民族人口47.28万人,占总人口的62.0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8人。全县耕地面积62.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87亩。20xx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23914万元,财政总收入1363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88万元),财政总支出54643万元,教育总支出19979万元,教育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36.56%。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农民人均有粮300公斤。目前,全县尚有绝对贫困人口14万人。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二、20xx年-20xx年xx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

  (1)、20xx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942所(含教学点378个),其中:普高5所(含1所民办高中),职高1所,中心学校21个(所辖初中25所),幼儿园17所(含15所民办幼儿园)。全县教职工总数6314人,其中:代课教师66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0.4%。全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中50.7%,初中72.3%,小学84.36%,幼儿园100%。全县在校中小学、幼儿园学生13522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5394人,初中在校生34482人,小学在校生93144人,幼儿园(含学前班)2200人。全县校舍建筑面积643661平方米,中学生均5.2平方米,小学生均4.7平方米,全县危房面积39600平方米。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91%,辍学率为0.73%;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为94.14%,年辍学率为3.89%,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5.2年,“普九”人口覆盖率100%。

  (2)、20xx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908所,其中:高中5所(含一所民办高中),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公办幼儿园1所,中心学校23所(含附设初中),完小494所,教学点362个,民办幼儿园21所。全县共有教职工6601人,其中:在职在编教职工6008人,代课教师593人,代课教师人数占教职工总数的9.0%,比20xx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全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完中47%,普通中学75.68%,职业中学76.36%,小学86.07%,幼儿园100%,均比20xx年有所提高。全县在校中小学、幼儿园学生128660人,其中:高中6357人(含职业高中),初中34273人,小学85217人,幼儿园(班)2813人。入学率:高中20.56%,适龄少年毛入学率96.30%,小学99.11%,幼儿园(班)21.00%,分别比20xx年上升2.1、2.16、0.20、9个百分点。辍学率:初中3.43%,小学0.71,分别比20xx年下降0.46、0.02个百分点。全县有校舍建筑面积673724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30063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40817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1217平方米。全县初中学生均校舍面积8.0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0.61平方米;小学生均建筑面积5.0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0.4平方米。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5.95年。

  (3)、20xx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园)559所,其中县教师进修学校1所、完中4所、职高1所、民办高中1所、初中24所、小学501所(其中完小341所)、教学点365个、幼儿园27所。有小学教学班3105个,在校生83987人;初中教学班622个,在校生35679人;高中教学班144个,在校生7546人。有小学专任教师3549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和其他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合格率97.35%;有初中专任教师1955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和其他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合格率95.40%。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9.27%,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0.62%;初中阶段入学率97.01%,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2.63%;7—15周岁“三类残疾”入学率71.31%;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21%,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82.23%;现有青壮年总人口435146人,其中青壮年文盲人口3197人,文盲率为0.73%,抽考复盲率2.50%。全县小学校舍建筑面积429124平方米,生均5.11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积285584平方米,生均8.00平方米。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6.07年。

  从以上三年的数据来看,我县教育发展发展势头较好,响应了国家提升教学质量集中办学的政策,校点逐年减少,教师逐年增加,校舍逐年改善,入学率逐年提高,教育的各项指标均呈良性发展,去年年末“普九”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是全州最后一家实现了“普九”验收。

  三、xx县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情况

  根据我县“县大、财困、民贫,人口多、基础差”的实际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云南省“两基”攻坚计划》,在认真算清实施普及教育的“总人口帐、贫困学生人口帐、普及帐、校舍帐、教师帐、资金帐”的基础上,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xx县两基攻坚方案》、《xx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方案》、《xx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暂行规定》、《xx县普九工作责任追究制》和《xx县县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单位挂钩联系普九工作责任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各级、各部门明确了“普九”工作的责任。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顺利实现“普九”,我县各级各部门采用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教育法律法规,讲解实施“普九”的重要性、必要性,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普九”。 一是全面宣传《义务教育法》和义务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大力开展《义务教育法》宣传活动。县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法》印制、张贴到学校、村寨、集市、街头醒目位置,并将《义务教育法》摘要印成册发到各乡镇学校和村寨。 二是利用有线电视播放《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致全县适龄儿童少年朋友的一封信》,努力营造防止适龄儿童、少年外出打工的社会氛围;以“全县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大打‘普九’攻坚战”为主题的宣传动员;每天滚动播放“普九”宣传标语,及时报道“普九”专题快讯。 三是利用标语的宣传功能,在公路、学校、村寨等醒目位置制作宣传牌100多块、宣传标语1万多平方米,宣传《义务教育法》和义务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国家、省、州有关义务教育和“普九”的要求。 四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九”宣传活动。几年来,县、乡召开“普九”工作专题会议515次,宣传、研究和布置“普九”工作,各乡镇利用标语、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车、派出“普九”工作队进村入户、开展“普九”文艺演出等形式,对“普九”工作进行宣传,全县仅出动“普九”宣传车辆就多达2100多辆(次),“普九”专题文艺演出378场,“普九”工作队进村入户宣传60000多人(次)。宣传工作基本上做到了“电视上有图像、广播里有声音、墙壁上有文字”。“普九”工作在我县深入人心,引起强烈的共鸣,社会各界支持“普九”、参与“普九”的.氛围较为浓厚。如珠街镇老山坡村小组长魏仕才看到本村8名学生开学两周后还没有上学,他挨家挨户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卖了自家的耕牛帮助8名学生解决生活费,并帮学生扛着行李走了10多公里的山路将8名学生送回学校;篆角乡沙牛村张昭福积极配合“普九”工作,经常到村民家宣传《义务教育法》,每年还组织村民举办“普九”文艺演出,在他的宣传动员和教育下,该村70户人家65名适龄少年,几年来无一人辍学。在xx,像魏仕才、张昭福这样支持“普九”、参与“普九”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

  四、xx县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贯彻落实情况

  为使我县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管好、用好,切实保障贫困学生学有所助,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贯彻落实到位。

  一是管好用好义务教育经费,教育经费用在学生的身上,做得专款专用。

  财政对教育的拨款:财政经常性收入,20xx年为5255万元,20xx年为6034万元,20xx年6804万元,20xx年为7513万元,增长比例三年分别为14.82%、12.76%、10.42%;财政对教育拨款20xx年为10803万元,20xx年13135万元,20xx年1543万元,20xx年18407万元,增长比例分别为21.59%、17.50%、19.26%。年生均教育事业费:小学年生均教育事业费20xx年969.57元,20xx年1041.36元,20xx年1310.19元;初中年生均教育事业费20xx年1002.67元,20xx年1086.20元,20xx年1482.19元。财政拨发的年生均公用经费: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20xx年152.26元,20xx年241.63元,20xx年258.02元;初中年生均公用经费20xx年252.76元,20xx年272.57元,20xx年337.70元。城市教育费附加:20xx年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223万元,并全部用于教育。20xx年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共2071万元,用于教育980万元,其中用于义务教育980万元,做到专款专用,使用合理。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资金开展勤工俭学:20xx年全县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资金195万元,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救助贫困学生。勤工俭学收入小学131万元,生均14.77元;初中75万元,生均21.20元。教职工工资:全县教职工工资由县财政统一按时足额发放,无拖欠现象。

  二是认真贯彻“两免一补”政策和结对帮扶政策。为使“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到位,我县制定了《xx县贫困生救助办法》。20xx年全县共有4940名教师结对帮扶了19531名学生,献爱心补助金额达117055元。639名小学、初中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和享受免杂费补助,总金额为3683156.52元,其中免费教科书为2020706.52元,免杂费为1668450元,同时有913名农业人口独生子女享受免除“一费制”补助,金额为85640元。20xx年,全县共有77981名中小学生享受春秋两季学期免费教科书补助,总金额为595.92万元,全县有127316人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学金发放1586人,发放经额30.52万元。20xx年全县有77981人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补助,争取到上海南汇区万祥镇商会教育扶贫捐资6万元,全县各乡镇募集到贫困学生助学资金达50.6万元,挂钩乡镇的县级各部门,也通过捐资捐物,加大了对乡镇贫困生的救助。“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多渠道、多途径帮扶的开展,基本解决了中小学生因贫辍学的问题。通过以上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初中学生辍学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由20xx年的11.70%下降到现在的2.63%;初中阶段入学率由20xx年的76.33%提高到现在的97.01%。年末,“普九”工作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教育部已认定我县实现“普九”。

  五、制约xx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提升的因素

  虽然我县民族教育发展势头良好,“普九”得到省人民政府验收,贫困生救助长效机制效果明显,有效地推动我县“控辍保学”工作,扫盲与成人教育取得新的进展,职业教育发展较快,非义务教育的办学力量不断发展壮大,重点项目实施顺利,学校建设加快,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增加,校园文化建设上了新台阶,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学质量取得新成绩。但由于我县农村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等因素制约了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提升,给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巩固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提升的主要因素。

  我县通过实施“普六”和 “普九”工作,全县各校点的校舍得到完善,各所中学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各项设施明显改善,但为实现“普九”,大部分校点撤并,现有的校舍非常拥挤,给学校的安全带来隐患,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住在校外或投亲靠友寄宿的现象。一些校舍非常简陋,老的危房还没有得到改造,新的危房又出现了,排危工作迫在眉睫。大部分农村校点配套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宿舍拥挤,食堂不够,厕所紧缺,实验仪器配给率低下等硬件设施都需要投入,需要进一步投入继续完善。

  (二)经济落后,人口素质低制约了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提升。

  国家实施“两免一补”后,农村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已得到缓解,但仍有大部分家庭不能让自己的孩子上高中和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形成了农村说的“孩子读书不成气难,孩子读书成气更难”的说法。由于我县贫困面大,中央和省级下拨的“两免一补”经费难以满足贫困地区的办学支出和贫困生多、面广量大的缺口,学校实行收费“一费制”后,给教育公用开支带来压力,办学经费紧张。由于贫困的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家长对供孩子读书问题漠不关心,平时不注意和关心孩子的成长,顺其自然,甚至放任自流。有的家长让孩子上学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甚至部分家长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含义也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在我县的苗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中表现比较突出。

  (三)教学点多,代课教师数量大,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我县教师缺口过大,现仍有代课教师553人,代课教师人数占教职工总数的8.09%,边远地区校点教师素质偏低,加上教学任务过重和社会活动频繁,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配置不尽合理影响了边远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在教师配备中,素质好、有教学方法和能力的教师多数集中在城镇和条件较好的校点任教,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些最需要良好教育的地区难以留住好的教师,造成了老师不安心、家长不放心、学生不用心,师资配置形成城区超编,边远山区师资不足的反差。

  (四)教育督导功能不健全。

  教育督导和办学评估跟不上,学校自主办学成果的评估没有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对办学成果缺少客观评价,不能及时向社会公布教育改革的成果。

  六、加快xx县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几点建议

  针对制约我县民族基础教育提升的因素,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重视、政策倾斜、加大投入,把发展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作为最大的扶贫工程来抓。

  虽然我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仍然比较薄弱。造成这种落后状况有其客观的原因,但也和我们长期以来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够有一定关系。建议上级党委政府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作为当前最大的扶贫工程来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责、权、利划分,保证和加大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在农村实行“一费制”以后,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更应该强化政府在公用经费投入上的责任,不断加大政府主导和统筹的力度。落实和完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惠政策,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我县经济落后,财困民贫,要在经费投入、资金安排、人力调配等方面始终坚持向民族地区倾斜的政策,探索因时因地制宜的创新发展模式,并给予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提高入学率,巩固好“普九”工作,使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能够优先适度超强发展。建议县政府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国家财政投入,改善当前校舍拥挤、教学设备不全、师资不足和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入学率问题。

  (二)坚持依法治教,强化执法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关于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是办好教育的依据,必须严格执行。建议把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单列,直接划拨给教育职能部门,并确保逐年增长。对违法挤占、截留、挪用教育专项经费情节严重的单位、个人依法严肃处理。加强社会对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建立公示制度、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和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的作用,成立义务教育经费督查组,依法定期检查教育经费的划拨、使用情况,确保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投入,抑制可能出现的侵占、克扣、挪用教育经费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建议加大对雇佣童工的企业等行业和接受义务教育的家长或监护人的查处力度,杜绝适龄少年外出动工,确保入学率。

  (三)整合教师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质量。

  建议设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加大教师培训的投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引进和培养培养短缺学科教师,改善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建议把城区的部分师资分流到边远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去任教和支教,缩短城乡师资差距,提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为了提高在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评定教师职称上,教育部门应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的教师中、高级职称的职数。应多培养地方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优秀教师队伍,能吃苦耐劳,乐于贡献,在边远民族地区能蹲得,教好书,改变边远地区教师紧缺问题。现在我县代课教师还有553人,其待遇非常低,并且其前途渺茫,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应增加编制,列入财政预算,解决教师严重不足问题。同时重视好代课教师队伍工作,对部分优秀代课教师应降低门槛,把他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因为他们已扎根在农村,是边远地区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

  (四)广泛动员社会应有力量,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

  建议各级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资助少数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学和兴建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通过发行教育彩票等方式,募集资金,发展和扶持落后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2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监督工作计划,为做好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情况报告的准备工作,3月19日至28日,常委会副主任蓝秀珍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深入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等地的各类民族学校,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民族教育工作情况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重视民族教育,采取倾斜政策,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改善条件,努力弘扬民族特色文化,民族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民族教育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民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政府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积极推进“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夯实民族基础教育。通过整合资源,科学布局,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目前,宁德师院开设了民族预科班;独立设置民族中学6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独立初中4所;九年一贯制民族学校1所;民族小学45所,其中民族完小20所;福鼎一中、古田一中还设立了民族班。少数民族学生就读全市各类学校人数26794人,其中师院民族生64人(含预科班46人)、高中3388人、职专1413人、初中5140人、小学11822人、幼儿园4967人。

  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教育政策。一是落实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有关部门把民族乡村的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增加专项补助资金,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民族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落实;二是实行民族生中考加分照顾政策。教育部门落实民族学生中考加分政策,报考民族中学或普通中学民族班的加45分;城区城关所在地的考生报考其他普通中学的加9分,其余的考生加23分。三是民族贫困生得到有效资助。去年市民宗局安排经费10万元、向上级争取帮助12.7万元、发动企业家捐助44.8万元(共计67.5万元),资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师院民族预科班设立助学金,有9位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少数民族初、高中生每人每月分别为60元、100元的生活补助标准在全市得到落实。

  (二)民族学校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优先安排重点建设项目资金。一是采取倾斜政策。从国家、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资金中优先划拨,用于安排民族中小学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2009年—2011年我市民族学校累计获得校安工程补助资金3226万元。二是支持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市大部分民族中小学近年来都顺利通过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市政府对市民族中学先后投入13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争创省一级达标学校验收工作。三是推动民族寄宿制学校建设。市、县(市、区)政府把完善民族中小学基础设施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努力推进民族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在经费上给予重点保证。

  多渠道筹措经费支持办学。各地民族学校积极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加强民族寄宿制中小学改造建设。福安市近年来多渠道筹集资金1800多万元投入民族学校建设,民族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福鼎市投入3500多万元建设了一所新民族中学,校园面积近68亩,建筑面积增加2万平方米;佳洋民族乡建成了九年一贯制民族学校。霞浦县近年来共投入460多万元,用于改善民族寄宿制学校的校容校貌;泉州鲤城区、晋江市和石狮市教育局对霞浦县水门、盐田、崇儒三个畲族乡对口帮扶教育资金达240多万元。

  (三)民族教育质量有一定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一是改善民族中小学教师紧缺状况。教育主管部门逐年增派选调汉族骨干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同时以对口支援协作等方式,促进民族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二是有计划地加强教师培训。教师进修学院(校)按计划举办脱产、半脱产、长短结合等方式的教师进修班,帮助民族学校教师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三是民族学校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照顾。福安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民族乡村教师评先、职称评聘等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激发了教师教学积极性。

  素质教育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一是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随着我市基本九年义务制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巩固提高,少数民族学龄儿童的普及教育程度得到提高,少数民族儿童学前教育也有一定发展。二是课改实验工作全面推行。民族学校坚持以课改为中心,善于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得到增强。

  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一是开设畲族文化校本课程。大部分民族学校编写并开设了畲族文化校本课程,把畲族文化传统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二是培育校园民族文化。各地民族学校结合实际,设立畲族文化走廊、民族文化墙栏、畲族文化展示中心等,培育具有特色的校园民族文化。三是努力弘扬民族文化。民族中小学能够立足实际,挖掘畲族文化编排民族文艺节目,训练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国家、省和市的各项民族文化体育活动,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存在问题

  我市民族教育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宣传不够,认识不高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宣传不够广泛深入,未形成重视民族教育的社会氛围。一是对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够到位,没有把重视和关心民族教育工作放在提高少数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地区长远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二是对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支持,解决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机制措施不够得力。三是对义务教育法普及程度不够,一些家长对普九工作缺乏认识,有的还存在抵触情绪,导致动员适龄儿童入学和辍学学生返校存在一定困难。

  (二)投入不足,基础薄弱

  目前,民族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一是投入不足,改善民族中小学办学条件任务艰巨。宁德市民族中学今年创建省一级达标校资金缺口2000多万元,霞浦县民中狭小的土质操场,蕉城区民中无运动区,金涵畲族乡琼堂小学网络室无一台电脑,全市民族中学普遍存在校园面积偏小、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严重影响学校达标建设。二是交通问题造成学生上学难。随着部分群众的搬迁和政府造福工程的实施及自然减员,教育部门拆点并校,使民族村教学点减少,没有村际班车,给居住偏远村落的孩子上学带来交通困难和安全隐患。三是民族中小学教育公用经费不足。我市中小学实行统一的公用经费标准,按招生人数,中学每人每年750元,小学每人每年550元,民族中小学寄宿制学生的水电费、民族文化传承等都需经费开支,按照统一的标准拨付教育公用经费,造成学校配套设施不足及民族文化、体育活动难以开展等困难和问题。

  (三)师资不强,队伍老化

  民族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教育主管部门一直沿用市编办规定的城镇19.5:1和农村13.5:1的生师比配置教师,但寄宿制学校生管教师、医务人员、食堂职工没有核定匡算在内,加重了寄宿制民族学校压力与负担。二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民族学校条件待遇较差,使一些具有教学方法、经验和能力的教师往城镇其他中小学调动,一些民小缺乏英语、音乐等专业教师,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使得学科开设不全,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出现“家长不放心、学生不用心、现任老师无信心”的现象。三是教师队伍年龄老化。民族学校多数在乡村,导致年轻教师不愿去民族学校,教师队伍老龄化偏重。如金涵乡琼堂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达47.8岁。

  (四)氛围不浓,传承有限

  散居的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学生家长对畲语畲歌等民族文化传承重视不够,不坚持运用畲语,多数学校也没有运用双语教学,双重因素造成畲语运用进一步弱化。民族学校传承本民族文化限于经费和师资力量,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授课为数不多;有的组织次数不多的畲村采风探访,因学生不会畲语,造成语言交流不畅。民族学校传播弘扬少数民族文化途径有限、渠道不宽,仅停留在畲族文化墙、展示中心、走廊等外观层面上。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和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学习宣传民族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政策,切实提高对民族教育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把民族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二是营造氛围、形成共识。要广泛动员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民族教育,拓展对口援助乡村民族学校的渠道,加大帮扶力度,使民族教育能得到均衡发展、优先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民族人才。

  (二)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要进一步重视民族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民族中小学基础建设。一是尽快改善民族寄宿制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要继续给予民族寄宿制学校在教学楼、语音室、计算机室、实验室等专项经费补助。二是追加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解决民族教育工作中经费不足问题和适当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助学金补助标准。三是采取措施,提高从事民族教育教师待遇,在评优、职称评聘工作中对民族中小学教师在总名额中划出一定比例给予照顾。

  (三)加强管理,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一是把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二是要加强教育督导,推行校长竞争上岗和教师公开招聘,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三是要积极主动争取各级党政领导与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虚心听取广大干部群众的建议意见,用足用活各项民族优惠政策,不断增强民族教育的生机活力。四是要治理教学环境,规范办学条件行为,根治乱收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四)加强传承,办好特色教育

  要突出民族教育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族教育发展的路子。一是加大全市民族中小学校双语(普通话、畲族语言)师资培训和民族教师的招聘,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人才支撑。二是进一步挖掘、传承、弘扬畲族文化,组织力量编译全市统一的畲族文化传承的中小学校本教材,纳入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时,让学生系统接受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三是创新传承民族文化方法,既要坚持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课堂举办民族文化专题讲座,也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少数民族运动会等活动,拓宽民族文化传播途径。

  (五)加强领导,推进改革创新

  要按照*提出的“加大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要求,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工作,努力营造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一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及学校要细化责任,加强市、县(市、区)、学校“三级”管理,做到管理有机制、发展有规划、工作有检查、分工有细化、责任有落实。建议宁德市和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县(市、区)参考福安市政府的做法,在教育局增设“民族教育”机构,配备人员,落实责任。二是创新机制体制,制定出台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加强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解决教师队伍老龄化、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三是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科学研究、对口援助等各方面的工作,努力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