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调研报告汇编十五篇)

李盛老师

扶贫调研报告1

  南城县位于赣东中部,县域面积1698平方公里,辖10镇2乡150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全县有耕地面积30万亩,先后被评为全省第一个“吨粮田”县和粮食高产创建县,林地面积170万亩,水域面积14万亩,自古为鱼米之乡。生态环境优美,生产资源丰富,属于一方山水能养好一方人的好地方。全县现有农业人口26.4万人,经精准识别贫困后,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03户7319人,约占农业人口的2.8%。为了确保我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小康,县委、县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一号民生工程”来抓,着眼“三年决战同步小康”的战略布署,瞄准贫困群众共奔小康不掉队的工作目标,切实担当起让贫困群众共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的历史责任,现就我县如何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情况报告如下:

  一、政府兜底,保障扶贫到村到户

  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五保补助标准,扩大低保覆盖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每个成员,民政部门都要纳入低保范畴。根据我省规定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70元/月(国家规定的贫困标准是262元/月)的农业人口都可列入低保对象,我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03户7319人,全部符合列入低保对象的条件。目前我县低保人口是89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约有2300人,也就是说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还有5000多人未纳入低保。如何解决这5000人纳入低保对象。建议:一是对现有的低保户进行核查,对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进行清理,从中空出低保指标3000人,二是省里再追加我县低保指标20xx人。按照现有政策低保金的资金来源由三级财政负担,中央负担60%,省财政负担20%,县财政负担20%,补助标准是平均195元/人/月,即县财政负担39元/人/月。这样全县增加20xx人纳入低保补助对象,那么中央和省里每年要追加374万元,县财政追加93.6万元。

  二、产业扶贫到村到户

  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结合我县贫困户发生率低和绝大多数贫困户家庭无正常劳动能力的特点,在产业扶贫上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我县尚未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自然村,有计划地分年分批实施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实施贫困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加快推进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确保贫困户用电的安全、可靠、稳定;加大村组公路建设,改造中小危桥,提高贫困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解决好贫困户的行路难问题;帮助贫困户改善农田水利设施,解决农业生产灌溉难题;2、结合各乡镇产业发展的特点,重点扶持产业基地的做大做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努力打造以万坊、洪门、徐家、建昌为中心的蛋鸡养殖基地,对符合条件的蛋鸡养殖贫困户,利用项目资金为他们交蛋鸡养殖保险费和筹建鸡舍;打造以株良、沙洲、天井源为中心的畜禽养殖基地,对符合条件的养猪、养牛、养羊等特种养殖贫困户利用项目资金筹建养殖场;打造以上唐、新丰街、龙湖、里塔为中心的果业种植基地,对符合条件的种植贫困户利用项目资金解决灌溉设施和储藏库建设。3、针对性地扶持有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的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对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引导他们以土地流转、山林权租赁或入股的形式出让给专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业主,利用项目资金扶持合作社和企业主做大做强,让贫困户获得不低于项目资金的10%的受益率,从而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搬迁扶贫到村到户

  按照“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置”的原则,对生态条件差,不宜居住在原地的贫困自然村进行有序地引导贫困村整体向集镇、中心村进行搬迁转移。对于生态条件好不愿离开本土又居住在危旧土坯房中的贫困户进行就地搬迁安置,帮助贫困户改善居住条件,确保全县贫困户居住安全。20xx年我县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申请,全县扶贫搬迁293户100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7户642人,同步搬迁非贫困户76户360人。具体措施如下:①整体搬迁的两个组共计85户3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26人,按照每个补助2万元(省级0.8万元/人,信贷资金补助1.2万元)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对象76户360人,按照每个补助0.8万元/人,安置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所需资金由信贷资金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万/人进行实施。②对于不愿离乡离土,仍居住在危旧土坯房中的,又不符合入敬老院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在村组建设保障性安置住房,实施交钥匙工程,全县共208户616人。各村根据贫困户的意愿,采取集中建安置房或在原址拆旧建新的两种办法进行安置。建房资金按2万元/人(省级补助0.8万元/人,信贷1.2万元/人),对于集中安置点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利用信贷资金补助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所需经费。

  四、教育、就业扶贫到村到户

  根据精准识别后,全县贫困户有在校学生1046人,对此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资助标准,酌情减免学杂费。每所学校要对贫困学生进行摸底、造册登记,把贫困学生全部纳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重点救助范畴,同时对贫困学生寄宿生要适度提高生活补助标准,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生优先给予政府资助金。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积极推行社会力量开展“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在帮助贫困户就业方面,积极整合“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实施能人带动工程,大力培养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农业合作社领军人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当年资金计划内,对凡自主自愿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并获得技能证书(技能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上,实行凭证直接补助。力争使每户有发展潜能的扶贫对象至少掌握一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或开发公益性岗位,用于扶持贫困人口就业。

  五、社会保障扶贫到村到户

  在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对全县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683户,占总贫困户的62%,卫生行政部门要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制订落实医疗卫生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县、乡、村有达标规范化管理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方便贫困户就近就医。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贫困群众的参保率。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和重大疾病救助制度,减轻贫困群众医疗经济负担,使贫困群众病有所医。强化民政、残联、红十字会组织慈善救助的职能,搭建政府部门救助资源、社会救助项目与贫困农户救助需求相对接的信息平台,鼓励、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救助。充分利用“四进四联四帮”工作平台,发挥“连心小分队”作用,积极开展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在开学前夕,国家扶贫日、春节前夕,开展捐赠助学、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等活动。

  六、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是精准识别难以精准。由于贫困户存在收入多样性、隐蔽性,加上受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总数控制要求,我县贫困人口基数低,贫困对象统计工作难度大,情况复杂,而我县的实际情况是因病因灾返贫现象较多,贫困面较大,贫困原因较为复杂,出现“僧多粥少”现象,最终只能采取收入倒排模式进行评选。二是产业扶贫难以精准。由于我县是低保户倒挂县,而识别出来的精准扶贫对象又多为老弱病残,有能力通过产业扶贫的少,所以产业扶贫难以精准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只能采取由专业合作社及实体企业带动贫困户务工就业,从而达到贫困户脱贫目标。三是扶贫长效机制未健全,扶贫开发工作与其他单位和部门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部分行业和单位以及乡镇、村领导对精准扶贫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够,存在不平衡状况,总认为扶贫工作是某个部门的工作。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现象较为突出;重病、慢性病的报销比例偏低;“雨露计划”培训资金扶持范围不广等。四是乡(镇)专门负责扶贫工作的人员偏少,兼职的多,造成对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产业扶贫项目立项不精准,特别是县、乡两级缺乏项目验收的专业技术人员,项目验收工作滞后。

扶贫调研报告2

  年初,县委县政府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制定了《关于密切联系村民以良好作风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意见》,《意见》中对全县108个扶贫村安排了挂点县领导和挂点单位,县司法局被确定为挂点乡村。接到挂点任务安排后,司法局立即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实地进行调研,走村入户,对该村当前的贫困现状进行了全面了解和掌握。

  一、基本情况

  乡村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共有305户,人口1310人,10个村小组,耕地2400多亩,贫困户有39户,贫困人口84人,20xx年度农民纯收入2500余元,农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抓紧抓牢,把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一是成立了以副主任科员同志为组长的扶贫工作组,具体负责扶贫村的扶贫事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二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该村当前的贫困状况进行了细致摸底;三是积极落实后盾扶贫工作责任,该局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相关人员到扶贫村了解情况、开展调研、听取村委会工作汇报,并与当地党委、政府开展交流座谈,针对该村的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扶贫工作组成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就加强村级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环境、农业产业发展等建设,立足村情,详细询问,摸清根源,献言献策。

  2、深入调研,理清思路。村由10个自然村组成,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缓慢。为切实做好帮扶,改变该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工作组进驻该村后,立即投入工作,广泛深入村民,认真倾听民声,全面开展扶贫工作。今年来,共召开了座谈会议5次、走村入户访问村民100多户、与村党员干部和村民深入谈心,摸清了村的村情、民情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掌握了村民的所想、所急、所盼、所需。

  3、尽心服务,帮扶解困。结合该村实际,驻村工作组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村民办好事实事。

  一是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放技术资料200余份,赠送科技书籍300册,帮助村民解决在生猪养殖、玫瑰香柑种植等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积极开展走访慰问。筹集资金20xx元,大米10袋,食用油10桶,对特困户、贫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

  通过近半年的帮扶,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人居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逐步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前村扶贫工作特点,该村自身存在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观念陈旧、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生活条件差、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司法局扶贫工作组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四、工作建议

  通过实地调研,倾听贫困户的呼声,让我们看到了村扶贫工作的希望和潜在的动力。

  1、深入宣传动员。深入村中每户,宣传扶贫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和村民一起携起手来,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印制扶贫工作手册发放到每户村民手中,做到扶贫工作入脑、入心。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争取资金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特别是农田水利、道路修整、村民娱乐场所建设等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3、扶植传统优势产业。因为村一直以来都是发展传统粮食种植等产业,少部分散户养殖牲畜,没有形成规模。再加上全村本来共有劳动力870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就达425人,造成不少耕地荒芜。因此,结合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提升当前传统种植产业的规模,鼓励村民种植井冈蜜柚、葡萄等高产产业,提高特色养殖的补助标准,统一形成规模,做强做大,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4、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由于全村大部分的青壮年都是外出打工,大部分村民没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务工的工作都是靠用苦力,没有职业技能。因此,邀请县职教中心或专业技能专家到村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职业技能,并鼓励村民就近就业,协助村民到井开区、县园区或镇里的企业工作,也有利于减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数量,进一步促进村里的和谐稳定。

  5、提供扶贫工作保障。通过向省市县相关部门走访,寻求项目向村倾斜,为该村的扶贫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结合新农合、医保、低保相关政策,鼓励村民参与新农合、医保、低保,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保障。

扶贫调研报告3

  根据《塘洲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方案》要求,我就所分管的脱贫攻坚“两业扶贫”工作,采取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扶贫方面

  结合我县“一村一社一基地”实施方案,我镇对今年8个村(曾家、栗芫、上洲、新坪、东湖、洲头、樟溪、南塘)的12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进行了统筹安排。投入到嘉泰稻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用于合作社土地流转、购买农资、收购稻谷等。约定年收益率为8%,每年终由合作社将收益的款项转入村集体账上,各村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解决了集体收益薄弱村的问题。

  (二)、就业扶贫方面

  我镇有两个就业扶贫车间:恒峰饰品厂、鸿泰饰品厂,共吸纳贫困户29人参与就业。其中恒峰7人,鸿泰22人。两厂均为制作饰品半成品,工艺简单,只需简单培训就能上岗就业;工作方式多样,可在厂区里做工,也可把货拿回家加工。工作时间灵活,原则上上午8点到下午6点为上班时间,但又没有严格的考勤,迟到早退都不会影响到工作。在现场调研时,陆陆续续有人来上班,中途有事可以随时离开,办完事又可以接着回来工作,特别适合带小孩读书的妇女。工资待遇按计件结算,在岗人员工资1500-3000元/月,在家代工人员600-1500元/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有很大的吸引。

  据扶贫车间负责人反映,目前工厂货源充足,还需大量用工,如有意向者,可随时应聘务工,针对贫困残疾人,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也可聘用或拿货回家做。所以,各村可以大力宣传,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

  二、存在问题

  1、目前,我镇产业扶贫方面与上级要求还有所差距,重点在于各村没有实实在在的扶贫产业,我镇已注册3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绝大多数是空壳社,规模小效益低,无带动贫困户的实力。贫困户也未参与到合作社中去劳动。

  2、扶贫车间存在散乱现象,产业扶贫车间招工难问题一直存在。

  三、原因分析

  1、合作社的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2、政府引导作用还没全部发挥到位。

  3、扶贫车间由于实力的问题,且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益至上,未形成规模。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合作社与农户的协作。合作社与农户(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签订种养协议,由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农户利用现有的土地种植优质稻,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为促进农户种植好水稻,双方约定设定个合理的限值,超过限值部分可以加价收购,未达到限值则根据差额数减价收购。这样可以有力推动农户的积极性,也可以保证合作社的利益。合作社根据种植需要,聘请有完全劳动能力且有经验的贫困劳动力到合作社务工,直接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这种方式对村集体、合作社和贫困户都有吸引力。村集体增加了村级收入,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合作社有了发展的资金,可以扩大生产,做大做强。贫困户有了实实在在的产业,通过种植水稻和务工增加了收入。非贫困户也参与进来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实惠。政府的产业扶贫工作也有成效,达到了“产业扶贫” “智志双扶”的目标。对我县的相关产业也是个极大的推动。

  2、对合作社和农户进行适当奖励。对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就业的,县里将给予合作社进行奖励,对扶贫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还可以进行嘉奖。对贫困户则按出售给合作社的产品数由各村安排收益资金给予鼓励性奖励。

  3、对就业扶贫车间进行帮扶,扶贫车间用工量大,场地占用多,可引导他们进园区,协助他们招工,让更多贫困群众进入扶贫车间就业。

扶贫调研报告4

  为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准确掌握全镇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对照“六个精准”要求和“五个一批”路径,找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更加有效地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根据县委办公室关于做好精准扶贫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近日,本人通过现场了解、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镇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贫困现状。东青镇地处县城以西13公里,辖22个村(社区),130个村民小组,7165户,20422人,其中农业人口18361人,幅员面积6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927亩。全镇以传统粮油、核桃、花生种植和畜禽养殖为骨干产业,20xx年农民人均纯纯收入7435元。按照精准识别相关要求,20xx年6月,镇党委、政府按照“三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和“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组织村(社区)组筛选识别出全镇贫困户788户,2574人,贫困发生率14。65%。其中贫困村5个,贫困户197户,660人。按贫困户属性分,低保户占21。4%,其它户占78。6%;按致贫原因分,因病、因残、因灾致贫占83。64%,因学致贫占3。43%,因缺产业、资金、技术、交通条件差致贫占12。93%。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就医难、增收难在5个贫困村和其他非贫困村均不同程度存在。

  (二)致贫原因。通过调研分析,个人认为贫困村和贫困户致贫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一是保障低。村民虽普遍购买了医疗、农业、小额人身意外伤害等政策性保险,但保障水平不高,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情况在农村尤为突出,占贫困户户数的80%以上;二是劳力缺。全镇外出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48%,在家留守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儿童,基本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5%以上,让其接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就更是困难;三是产业弱。作为传统的旱山乡镇,东青镇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以传统的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等粮油作物为主,养殖业以小家禽、生猪为主,增收致富门路窄,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四是投入少。长期以来,由于镇本级财力有限,对各贫困村基础和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少,已远不能满足各村发展需要;五是基础差。5个贫困村均是离场镇较远的偏远村,坡陡沟深,不但自然条件差,水、电、路、村级活动阵地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滞后,群众生产、出行时有不便,严重影响致富奔康的工作进度。

  (三)减贫成效。20xx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1号文件精神为指引,先后培育家庭农场8户、专合社7户、业主大户30户,加快了发展产业,致富奔康的步伐。借力市县帮扶部门的真帮实扶,在完成东明、高峰两村76户、238人脱贫解困的同时,今年1—8月重点实施东林、东台两个贫困村的涉农整合扶贫项目和各户的产业脱贫内容,脱贫人口新增84户269人。由县人大办公室帮扶的东林村硬化3。2公里村组道路工程已全部完工,投入扶贫专项资金80万元。由市扶贫移民局帮扶的东台村村委会改造和1。5公里村道路硬化已完成初验,投入资金30万元。由市住建局帮扶的志愿村已完成500亩核桃产业园的新植和村级活动室的主体工程建设,投入资金60万元。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会,在全镇范围内以现场展示、先进促后进等方式,加快各村贫困户产业脱贫的进度,确保全年脱贫173户541人的既定目标能顺利完成。

  二、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和认识不到位。调研中发现,疲倦厌战的情绪和观望、等靠的思想在部分村组干部、贫困户中存在。一是认识片面。部分村组干部、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输血扶贫”的老路,认为扶贫无非就是给项目、投资金,前期寄予希望值过高,看到规划的项目并非大干快上、资金也并非动辄千万,就认为上级对扶贫工作有敷衍之嫌;二是定位模糊。部分非贫困村的村组干部认为项目都集中在贫困村,本村只有贫困户产业脱贫的相关内容,是贫困户自己的事,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沉下心来思考借力扶贫发展本村特色产业;三是自立意识不强。

  看到各级对扶贫工作日益重视,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依赖思想,认为各级的帮扶理所应当,过多强调自己的困难,以缺劳力、身体差、年龄大为由,只想走“政策兜底”的路子。甚至还有按脱贫规划种养一季,拿到3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就不干的应付式想法。

  (二)贫困户识别不精准。20xx年6月,各村(社区)虽按程序评议出贫困户,因对后续配套政策不了解、对可能出现的矛盾预计不足,导致部分村(社区)出现对象识别不精准的情况。一是有打平均的想法。各户困难程度相差不大,单独评哪一户都难以服众,于是由各户推选一户来承头,有项目和资金安排时,各户都平均参与分配;二是有公益集资的想法。与第一种情况类似,不同的是有资金安排时,由承头的户拿出国家项目资金,用于组集体内修水、筑路等公益事业;三是有还情报恩的想法。调研中发现镇内有2个村在贫困户评议过程中,在村民提名环节把关不严,把给村组捐资修路的在外务工成功人士在家的父母纳入政策享受范围。针对以上三种情况,今年8月在全县开展“五个一批”统计时,我镇按申请、评议、公示的步骤集中调整了贫困户享受对象13户,使扶贫对象更加精准。

  (三)规划与意愿有差别。前期在制定帮扶规划时,虽也入户了解群众意愿与期待,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教育培训、种养殖业方面优选排列其帮扶需求,但由于资金、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帮扶规划与贫困户的意愿还有一些差别。如在制定东林村一贫困户的帮扶规划时,最初计划帮助其一年养殖黑猪八头。调研过程中,贫困户反映养殖黑猪是她的意愿,但是八头黑猪超出了她的养殖能力,她认为可以分两年来完成这一帮扶规划。

  (四)扶贫资金投入不足。一是项目资金安排有限。目前到位的资金和项目都集中于今年计划要脱贫的村,其他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还没有具体的资金和项目安排,难以满足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帮扶的需求;二是帮扶单位整合资金难度大。虽然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挂点联系,但帮扶的形式和力度各有不同,有的帮扶单位人财物都十分有限,没有资金投入,更难以整合其他项目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帮扶工作推进存在困难。

  (五)政策支持不配套。一是脱贫标准不明确。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到20xx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此前脱贫的贫困户仅以略高于人均2736元纯收入的标准制定了脱贫规划,但20xx—20xx年拟脱贫的村和贫困户分别应达到那些标准,市县各级一直未能进行明确;二是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脱贫时限不明晰。截止目前,各级和各帮扶单位对全镇的贫困村,特别是列入今年要脱贫的贫困村工作普遍较为重视,制定专项扶贫规划、落实各类项目资金,对面广量大的非贫困村贫困户的政策支持也从单一的产业脱贫资金,到农房建设、光伏扶贫、小额信贷等方面逐步配套完善,但各户以村为单位具体在那一年脱贫,时限不明晰;三是贫困户动态管理进出不畅。受贫困户资料系统全省统一管理的制约,面对情况的不断变化,在年度时间内各村贫困户条件改善的及时验收摘帽、因病因灾返贫的及时得到帮扶救助的动态管理制度未形成,影响了帮扶工作的时效性;四是举家外出贫困户如何实现产业扶贫资金报账政策未出台。全镇788户贫困户中,举家外出务工的贫困户比例高达13。2 %。其他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产业脱贫规划,并分步实施。而举家外出务工的贫困户虽也定有脱贫规划,由于长期未在家,前期规划的种养殖产业脱贫项目未能实施,对这一共性问题,亟需研究解决。

  (六)工作合力尚未形成。一是缺乏有效沟通衔接。市县业务主管部门与乡镇之间在制定贫困村脱贫年度、非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进度等环节缺乏沟通衔接,导致乡镇接受任务较为被动;二是未充分尊重基层项目规划意见。镇村两级在规划对贫困村整合的涉农项目时重点向水、路等基础设施倾斜,方案上报后,个别县级部门在未征询乡镇意见的情况下,大幅修改项目规划内容,造成项目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三是缺乏统一的宣传口径和尺度。以关系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资金的两个数据为例:贫困村专项扶贫资金是之前宣传的100万还是现在规划的上千万?贫困户产业扶贫的资金3000元是验收合格由扶贫专项资金打卡到户还是通过小额信贷自行解决?诸如此类问题,在政策文件未明确前,不宜提前宣传,导致说法不一、解读众多、引发猜想。四是缺乏有力的考核追责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扶贫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广泛参与,驻村工作队的组建、第一书记的选派、涉农项目的整合、“七进村、八到户”所涉及单位的规划等各环节都还存在着工作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以涉农项目的整合为例,已列为年内脱贫村规划的项目,相关部门就不能再以十二五期间项目已规划实施完,没有指标没有资金为由敷衍塞责。

  三、对策建议

  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已经发出决战全面小康动员令,吹响了全力精准扶贫冲锋号。通过调研,个人认为要完成好精准扶贫这一重大政治任务、民生任务、经济发展任务,确保县委提出的“两个率先”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工作应紧紧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一)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首先,镇村组各级干部要克服疲倦、厌战的思想。其次,贫困群众要摈弃观望、等靠要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实施精准扶贫既是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更是贫困村组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抓手,绝非一项阶段性的中心工作。是当前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的一项全局性任务,更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攻方向,要在20xx年率先脱贫实现小康,任务十分繁重,需要广大干群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牢固树立自强自立观念,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二)组织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继续把扶贫开发与村级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坚持抓党建、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选好配强贫困村领导班子,突出抓好贫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拔能很好发挥村干部的优势和作用的同志来担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基础建设需要进一步抓好。充分利用国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的政策机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农村村道公路的改造升级,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不断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夯实基础。

  (四)产业扶贫需要进一步巩固。积极引进专合社、业主大户,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导作用,帮助贫困户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因地制宜地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注重示范引导,为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条件。

  (五)技能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大。鉴于贫困户普遍缺乏专业技能和农业种养技术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强外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逐步提高业务技能和水平,增加务工收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劳动力潜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在家的贫困户进行种养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户的能力。

  (六)资金用途需要进一步拓宽。对于举家外出或家中留守老弱病残孕等贫困户,要用3000元补助资金发展产业难以实施,仅靠3000元脱贫也不现实,应根据贫困户的实际家庭情况来安排3000元补助资金的用途,不局限于种养殖等产业发展,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补贴,比如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报销学费、为贫困户购买医疗、商业保险等,既能增加贫困户学习实用技术的劲头,又能减少贫困户因病、因灾返贫的几率。

  (七)动态管理需要进一步明确 。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教育培训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使“已脱贫者”及时退出,“真贫困者”和“返贫困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扶持和帮助,切实增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扶贫调研报告5

  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今年我局与乡村结对帮扶。一年多来,我同局班子成员认真贯彻上级建设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组织成立了建设扶贫工作队,我多次带领局主要领导、工作队深入实地进行走访考察,进村入户开展调研,对该村当前的贫困现状进行了全面了解和掌握。

  一、基本情况

  乡村现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343户,总人口1292人,党员36人。其中农业劳动力846人,全村总耕地面积869.2亩。其中,田312.5亩,土556.7亩,全年粮食2172亩,产量782吨,经济总收入1362万,农民人均所得7364元。目前驻村工作组已走访农户300户,占87.5%,召开群众座谈会5次,座谈群众100多人。从入户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村民对开展这次民情走访活动反响较好,普遍认为,开展这一活动不仅促进了机关干部作风的转变,更是体现了各级党政组织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关注和关心。

  二、主要做法

  在民情走访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五个结合”的方法。

  一是入户走访与宣传惠农政策相结合。4月7日,我们由村干部带队,进行入户走访。一方面工作队员带着真情走进农户家中,认真与农民交谈,收集意见,做好民情记录,发放宣传资料;另一方面认真调查、检查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情况,并针对部分农民对有关惠农政策还不清楚或不理解问题做出宣传解答和解释工作,让广大农民对各项惠农政策的补贴项目及标准有了较详尽的了解,让每一个农户家庭做到心中有数,有一本明白账。

  二是入户走访与帮扶相结合。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我们与村支部共同排查,研究确定了重点帮扶困难户。局机关拿出10000元作为帮扶资金送到该村,帮助解决贫困户村耕生产资金紧缺问题。9月24日,我同班子成员一起到村给群众宣讲扶贫政策,慰问贫困户,共向贫困户赠送了320只鸡苗,并邀请养殖能手现场讲解养殖技术;另外,还结合司法局工作特点,对该村移民低保户望运富进行法律援助,指派律师免收代理费,帮其维权。

  三是入户走访与法制宣传教育相结合。入户走访中,我们针对农村社会治安、民事纠纷等实际情况到户宣传一些法律知识,教育农民自觉遵纪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同时还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请法制宣传员上法制教育课。

  四是内引外联相结合。一是积极与县国土、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联系汇报,为2社、6社、7社、10社争取到了高标准农田、堰塘和沟渠整治项目,8社社道路建设项目,该项目已进驻施工;二是向卫计局汇报沟通,争取项目支持,新建了村卫生室;三是寻求项目支撑。11月30日,陪同县新生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进入村实地考察,为种养殖业的发展开拓市场。

  五是扶贫与化解民忧相结合。针对群众提出的困难,与群众面谈,倾听心声和诉求,从思想上做工作,从政策上讲思路,以行动赢得群众回报,3社邓茂义年老体弱,家境困难,妻子残疾,欲办残疾证,我积极与残联协调,设法为其快速有效办理。

  三、入户调查反应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通过一段时间的入户走访,我们共收集到各种意见100多条,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村干部年龄老化,后备干部不足。基层组织建设离不开好干部,可是由于目前村干部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导致有些村干部不能一心留在村里工作,有些年轻力壮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人才大量外流,不愿留下来在村里任职。

  二是村集体经济薄弱。顺和村除了土地之外,没有其他资源优势,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目前除了应付日常开支之外,基本没有什么结余。没有经济保障,村集体公益事业举步维艰。开展修路、维修水利等公益事业,只能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因此想为村民办好公益性事业非常困难。村级活动阵地办公条件简陋,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是农田排水问题。近几年,由于农民种地全局意识不强,种地各顾各,将一些田间地头排水沟堵塞,特别是村与村交界处水沟更是无人管,导致下雨时水排不出,天旱时水放不进,严重影响农民种田。

  四是村内“一事一议”很难开展。自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内几乎没有开展“一事一议”活动,也就无力做诸如兴修水利之类的公益事业。即便是需要办一点事情,还得靠村干部外出求援,靠相关单位支持一点。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村民的观点很难统一。尤其是需要农民出力出工出钱的事情更难统一。同时,干部也怕麻烦,不愿操心。

  针对上述问题,我和党组成员协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采取以下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首先,继续开展入户走访活动。做到百分之百入户,尤其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对外出务工不在家的农户进行联系,使之入户走访。

  其二,与村两委班子商讨、制定近期和长期发展规划,对村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期分批逐步加以解决。

  其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帮助提高村党支部战斗力和村委行政执行力及公信力。

  其四,强化技能培训。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剩余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并转移就业,逐家逐户上门发动群众互助互带外出务工。

扶贫调研报告6

  一、基本情况

  井龙村位于玉林市福绵区成均镇,坐落在六万山脚下,是自治区“十三五”规划扶持贫困村。全村辖11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有耕地3880亩,有1854户农户,共有6546人,其中贫困户111户338人,贫困发生率为5.16%。村民以种植水稻、甘蔗、香蕉、中草药,养殖猪、鸡、鸭、白鸽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福绵区通过调查研究找准“贫根”,因地制宜制订帮扶规划,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井龙村实际,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和经济发展后劲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二、主要做法

  井龙村“两委”引进玉林市大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井龙村建设无公害蔬菜种植、观光、采摘核心示范基地项目。项目以公司投资为主、区产业扶贫资金为辅,充分利用公司的收入作为发展精准扶贫现代农业产业的资金支撑平台,与深圳海吉星农批市场建立战略合作伙伴,搭建“肥料一种植一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摸索创建新型现代农业种植模式,助力精准扶贫,真正起到了造血功能。20xx年,通过这种模式,带动了井龙村61户贫困户增收,实现户均增收1000多元。

  三、主要亮点

  一是开展跨区服务。发挥公司与外地农批市场的联合作用,提髙贫困户及村集体经济收益,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使其思想由“要我脱贫”转变到“我要脱贫”上来。二是扶贫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做带动,让企业和贫困户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通过利益将公司和贫困户紧紧连在一起。

扶贫调研报告7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摸清贫困家庭及人口底数,根据市主要领导指示精神,**乡组织乡村两级干部入户走访“拉网式”摸排,对全乡贫困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脱贫意愿等进行了详细了解,初步理清了**乡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存在问题等,并据此提出了开展下一步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建议,供决策参考。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乡地处**市西北部,东邻**县**镇,南接本市**镇,北连**赖村镇,西毗邻**县**乡,离市区82公里,全乡总面积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391亩、山地面积65730亩,丘陵6109亩,河流水库4100亩;全乡共有**、**、**、**、**、**等6个行政村,81个村小组,756个自然村,农业总人口12755人。主要产业为水稻、烟叶、生猪、土鸡土鸡蛋等,村民主要收入为外出务工收入。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整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三送”工作、土坯房改造等政策资源,积极发展烤烟等特色农业产业,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截止目前,全乡通村组公路达85%,新农保参保率57%,新农合参合率98%,共有1223户土坯房改造户已完成改造。但限于村民自身文化素质和农业产业抵御各类风险的局限性,仍有部分村民因各种原因无法脱贫或返贫。到目前为止,全乡仍有低保户117户440人,五保户73户117人,扶贫户489户2170人,扶贫低保户42户178人。

扶贫调研报告8

  XX村座落在206国道边,寻全高速公路进出口处,与XX村相邻。有耕地面积720亩,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395户,1670人,全村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贫困贫户118户,300人,其中扶贫户66户210人,扶贫低保户6户17人,低保户44户70人,五保户2户3人。

  二、村主要致贫原因分析

  柑桔脐橙为主要产业,产业结构单一、规模不统一。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产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单一,现又遭遇黄龙病的危害,加之农民观念落后、又因交通不便,活动场所困难,因灾、因病返穷较多,是该村贫困现状的集中体现。

  三、扶贫目标及扶贫规划

  针对XX村贫困现状,我村两委班子和扶贫工作人员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并与村两委会多次商讨,初步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两年内,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XX村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农村。

  一是完成村小学至上江通组公路的硬化。力争在20xx年上半年完成,水泥路长1.6公里面宽3.5米厚0.18米的要求,并搞好路间及排水沟建设和绿化带建设,形成绿化景观带。

  二是建设独具风格的乡村农居。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施工的办法,对现有农户庭院进行改造升级,把居住比较差、交通不便的农户和土坯房、“干打垒”房屋进行搬迁和重建,达到整齐划

  一、特色明显、出行方便、环境优美的要求。

  三是整合项目,建设XX村综合服务大楼。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在20xx年向上级部门争取启动建设加层办公室、服务室、图书室、活动室、村文化活动室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

  四、扶贫攻坚措施及思路

  1、几点措施

  为确保扶贫

  对策和目标的落实,尽快改变XX村的贫困现状,必须强化以下三项措施:

  第一,成立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分片群防群控,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连片统一打药,彻底解决“木虱满天飞”的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第二,实行土地流转。把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产业能手,农民通过培训到外面打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收入和产业分红,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落实工作责任。村两委班子实行分片包干,全面负责XX村的扶贫工作,力争今年扶贫项目资金的争取和足额支付,建设绿化新农村建设点各项工作。

  2、几点思路

  一是村两委班子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精准扶贫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到心中有目标、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措施、考核有内容。

  二是为扶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助推扶贫攻坚,用政策调动企业扶贫的积极性,并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同时,要积极协调金融、扶贫等部门为扶贫融资予以大力支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更多的提供一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专项资金拨付。这样,既可以减轻农民业的负担和压力,又能确保扶贫目标的实现。

  三是在项目上给予支持。项目扶贫、项目拉动,是农村扶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在各贫困村争取项目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使他们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拉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四是建好班子,提升农民素质。贫困村能否脱贫,村支部、村委会和村民的素质是关键。必须把那些有开拓精神、有经济头脑、善于为百姓办事、敢于负责担当的能人重用上来,建设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同时,要抓住要害,突出重点,加强对村民的专业技术培训,达到扶志(志气)、扶知(知识)、扶智(智慧)的有机统一,为农村实现整体脱贫奠定基础。

扶贫调研报告9

  XX镇村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70公里,距集镇7公里,属省级贫困村。几年来,在县委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暖棚、牧道、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工程陆续实施,牧民群众的生产条件、生活水平、人均收入等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贫困落后的面貌依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扶贫攻坚任重道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全村共167户,755人,4个联牧小组,低保户70户144人,单亲家庭18户,残疾人8名,五保户8人,党员10名,草场面积12.12万亩,2015年牲畜年末存栏数为23085混合头,其中牛17320头、羊5162只、马603匹。2009年实施的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参加牧民定居行动计划104户,因该村毗邻黄河九曲第一湾4a及旅游景区,2010年被定为州首批“旅游精品村”。

  (二)贫困现状:该村现有绝对贫困户27户,占总户数的16.1%,绝对贫困人口112人,占总人数的14.8%。在镇“六村一社”中,村人均草场面积最小、人均牲口拥有数量最少、人均收入最低,身背债务无偿还能力人员较多、无房户数较多、无从业技能闲散青年较多、“等、靠、要”思想严重得过且过户主较多,且是镇辖区唯一一个无集体经济村。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生产资料严重匮乏。村人均草场拥有量为90亩左右,为藏哇、汾甲等草场较小村人均草场拥有量的一半,较嘎尔玛、索格藏等畜牧大村更是相差甚远,这对以养殖业为支柱产业的村是致命的,属典型的先天性营养不良。

  (二)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牧道需求量依然巨大,很多地方、很多时候牧场搬迁、产品输出依然是人背马驮,生产效益大打折扣;二是仅有16.3%的家庭拥有暖棚,三类畜越冬问题依然棘手;三是定居点基础设施陈旧,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障碍。因缺乏有效管理和后续维护资金缺乏,村安全饮水、电力保障、村内道路、公共厕所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亟待改善,“精品旅游村”并没有能够成为村增收致富的法宝。

  (三)历史渊源造成观念守旧落后。一是长期区域性落后,使村习惯于当“老幺”,对脱贫摘帽动力不足、信心不足;二是习惯于对省级贫困村长期的扶持,“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家庭寥寥无几,扣紧贫困帽,不愿脱帽大有人在;三是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长远发展计划、无专业就业技能,对外出务工挑三拣四,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四)因灾因病致贫返贫。一是部分家庭经济基础薄弱,若遇雪、疫情等自然灾害,抵御和承受风险能力偏弱;造成贫困或是返贫可能性极大;二是突遇重病,致使劳动力减少,高昂的医疗费用使牧民债台高筑。

  三、贫困户意愿诉求

  在走访中,贫困户提出了较多愿望,其中最主要、最恳切、最具代表性的愿望有3个。按照期望值高低进行排序,如下:

  1.首要愿望是解决住房问题。贫困户中无定居房家庭较多,即使是冬房也往往破败不堪,他们最希望得到的帮助就是解决住房问题。

  2.次要愿望是得到医疗救助。贫困户中病重或因病举债家庭较多,最希望在医疗方面得到关怀和帮助。

  3.然后是生产就业方面的帮助。所有贫困户家庭都存在生产就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希望得到帮助。特别是无牲畜、缺少生产资料的家庭希望在就业方面给予支持,希望多创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难问题。

  四、下步工作打算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针对贫困情况、致贫原因、贫困户愿望,结合实际,作如下打算:

  (一)依托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壮大集体经济。村紧邻黄河九曲第一湾4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又紧挨景区公路,是观“晨光幻影九曲夕照”、体验藏家风情体验的理想之地,区域优势明显。村民发展旅游产业、兴办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愿望强烈。现规划建设民俗风情体验寨,预计投资300万元,其中,县民宗局乡村旅游发展资金100万元,幸福美丽家园巩固提升工程资金30万元,村集体预投资20万元,村民预筹资60万元,资金缺口90万元。

  (二)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提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根据民情意愿收集情况,实施牧道、暖棚、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工程,大力提高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针对贫困户存在的“等、靠、要”、守土安贫和悲观失望等思想观念,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使贫困户开阔了视野,增强自立意识和脱贫信心,激活了他们的内在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充分发挥牧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四)培养技能,提供岗位,解决闲散青年就业。草场小,牲畜少致使村闲散青年较多,这部分人,就业技能欠缺,不善于学习,就业无门。对此,针对实际情况,安排各种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同时,通过结对辖区大型企业,扩大公益性岗位编制,争取就业岗位。

  (五)解决村文化场所问题。兴建文体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农家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慢慢实现通讯、网络覆盖。

扶贫调研报告10

  一、村基本概况

  村位于县城东南面,距县城约20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800亩,其中田地面积1400亩,土地面积400亩,山地500亩,水面200亩。村有9个村小组,总户数738户,总人口2456人,总劳力1300人,人均耕地面积0.73亩,农业生产主要以从事水稻种植为主,年村人均纯收入3000左右。

  二、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是导致村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村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0.73亩,制约农业产生化和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二)产业单一,规模不大,带动致富能力不强。特色产业只有大棚蔬菜100亩,花卉苗木200亩,养殖业只有1户养牛、8户养鸡,属于小规模养殖,所占的比例小,规模不大,其中大棚蔬菜和花卉苗木承包给了专业合作社经营,无法形成稳固的后劲带动群众致富。

  (三)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发展经济步伐缓慢。受自然环境制约,全村仅有耕地面积1800亩,且大部分为旱地。目前,只能种植水水稻等农作物,传统农作物车前子本来算一大特色,但因无法解决病虫灾害难以发展,而特色产业又难以规模和产业化,因此,除了靠种粮食收入外,村民主要是以外出打工收入来维持日常生活运转,而且外出务工基本上是以打零工为主,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四)村民思想观念滞后,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导致村民贫困的根本原因。全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特别是文盲和半文盲占了相当的比例,村民思想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传统思想还没有根除,思变图新、敢闯敢干的新风尚还没有全面形成。全村1300人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人员有近700人,占53%,他们没有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就外出务工,技能水平低,且缺乏组织性,就业途径少,门路窄,适应工作环境不快,收入水平不高。

  三、村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及措施

  村的发展面临着自然条件、社会历史和村民落后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要把落后的村发展成为富裕和谐文明新农村,必须紧紧依靠村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引导,必须从村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新农村各项建设。作为扶贫帮扶单位,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将着重引导村两委和村民围绕村民增收奔小康目标,协助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环境卫生建设。村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但在垃圾处理这一块却明显滞后,村前层后能看到大片垃圾,给群众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作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主管部门,下一步,我局将着重在环卫基础设施上对村进行帮扶。

  (二)强化科技培训,培养科技能人。配合有关专业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群众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对科技致富能人给予政策扶持;对村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年内不少于2次,并着重呼吁有关部门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通过科技普及培训提高农民种植和养殖水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提高劳务质量,不断壮大劳务输出队伍。村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但输出质量不高。如何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显得十分迫切。为此,一是要重点抓好对该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利用远程教育和人事部门、扶贫部门的年度培训特点,定期派出务工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班,把好劳务输出前的质量关。二是加强与外界信息的交流,鼓励群众走出去就业创业,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扶贫调研报告11

  为掌握农村教育工作实情,提高教育扶贫实效,今年来,钟鸣镇就教育精准脱贫开展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镇情概况

  钟鸣镇位于彝良县西北部,有国土面积106.79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4106.3亩,林地面积74398.76亩,辖钟鸣、扯炉、麻窝、木龙、庙林、山河6个行政村139个村民小组,20xx年全镇有农户6069户20257人。6个贫困村15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498人。全镇因学致贫的贫困家庭750户,在校贫困学生931人,其中在校大中专学生102人。在扶贫工作上,我镇按照“基础先行,产业支撑,素质提升”的扶贫工作思路,率先做实脱贫攻坚规划,以规划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在基础先行上,重点抓好集镇片区引水工程,解决1万余人饮水困难;实施2条出境建制村公路建设,抓实96公里村组公路硬化或改扩建,解决出行畅通问题;实施1000户危房改造工程,解决群众安居问题。产业支撑上,短期靠畜牧,中期靠林果,长期靠硅产业开发。在素质提升上,一是提升文化素质。稳定提升现有教育水平,着力扶持贫困家庭学生教育,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教育;二是提升技能素质。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强化技能宣传、发挥农家书屋阵地作用,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三是提升文明素质。依托“妇联+”模式,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妇女干部、农村女党员、女能人积极参加到文明新风进千家活动,从操家理务,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一点一点抓起,逐步提升文明乡风素质。着力实现20xx年脱贫目标。即易地搬迁脱贫276户931人,发展生产脱贫728户2834人,教育扶持及技能培训脱贫350户1194人,实施生态补偿脱贫97户326人,社会兜底133户213人。

  二、全镇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全镇共有中学1所,小学6所(其中:完小5所,教学点1个),幼儿园1所,学前班5个,在校(园)生共计2420人,其中:初中生59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280人),小学生157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474人),幼儿园学生25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7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人数约占全镇学生总数的34.2%。

  三、全镇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主要做法

  近年来,全镇教育扶贫工作紧紧围绕全县脱贫攻坚大局,强化措施,加大力度,聚焦重点,聚力推进,教育脱贫工作力度持续推进。

  (一)抓救助,着力扶持贫困家庭学生教育。以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学生为重点,加大资助力度,完善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全面兑现“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xx年至20xx年度,全镇落实寄宿制小学生每生每学年1000元生活补助,寄宿制中学生每生每年1250元生活补助,惠及学生1722人187.1万元;落实营养餐补助每人每天4元标准,惠及学生2170人173.6万元;兑现雨露计划补助资金12万元,惠及学生40人;发放建档立卡贫困生十四年免费教育补助资金共计37.035万元,惠及6所幼儿园(学前班)学生117人;发放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2.5万元,惠及学生167人。同时积极扩大教育资助渠道,鼓励引导社会爱心人士捐赠资助,构建政府投入与社会资助、短期助困和长期帮扶并重的教育扶贫格局。

  (二)抓基础,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先后投入教育建设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了钟鸣中心小学、麻窝小学,改扩建了钟鸣中学,配套完善了学校的绿化、围墙、操场、大门、排污沟等附属工程设施,新增了一批桌椅、电脑、实验器材、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对教室内外进行粉刷、美化,完成了梦想教室、乡村少年宫等项目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日趋完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这些设施的不断完善,原来庙林小学、蔡家坡小学、发杜小学、田坝小学、牛角小学6个教学点的240余名学生已完全转到中心小学就读,浩林小学10余名师生并入麻窝小学新建校园,改善了贫困地区学生的就学条件,让他们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切实强化村级文化建设,近年以来,钟鸣镇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在村级建文化活动场所8个,配套篮球场、活动室、健身器材、农家书屋等设施,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让群众有活动场所,有活动形式,着力从儿童教育抓起,切实提升乡村文化素质,让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共进。

  (三)抓辍学,着力巩固适龄学生入学。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深入宣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政策法规,使学校、家长和社会进一步深入了解入学巩固率问题,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建立镇村与学校联动包户机制,严格落实控辍保学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控辍保学目标责任落实到学校、村委会,每学期对未按时报道入学的学生列出清单,由镇人民政府将劝反通知形成材料由镇村干部送达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并弄清学生流失的原因及去向,督促其送子女或被监护人返校就读,今年,小学入学率达99.77%,不存在辍学现象;初中阶段本学期开学辍学39名,通过镇村干部及老师认真做工作后,劝返21名初中辍学生继续读书,因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及厌学原因辍学18名,已全部外出务工,初中辍学率达3%。同时认真坚持建立贫困生救助机制,落实“两免一补”等各项救助措施,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对留守儿童家庭,实行镇村组干部与教师共同帮扶,包户到人,从学习、教育、生活行为、品行树造上“一对一”帮助。全镇494名留守儿童全部在校读书。

  (四)抓队伍,着力加强师资建设。全镇有教师154人,其中中学52人(专任教师51人,工人1名,大专以上学历51人,学历合格率98%,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15人,平均年龄35岁),小学102人(其中本科学历64人,副高级教师7人,县级名师3人),在师资配备上坚持均衡教育,实行人性化管理,强力推进镇村教师交流轮岗,送教下乡,大力改造育人环境;一是强化培训。创新镇村教师培养模式,对贫困村青年教师进行全面培养,建立中心校优秀教师与农村青年教师“一对一”、“一对多”帮扶机制,开展“送教下乡”全覆盖活动,带动一批农村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综合素质,中心校每学年对贫困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考核评价,根据考核结果,由镇党委政府表彰一批先进个人,并给以一定的资金奖励,鼓励教师以更高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二是强化教师品质教育。创新师德教育方式,引进多元开放活泼的德育素材,提高师德教育实效,建立师德师风问责制,加强师德师风的社会监督,全面提升贫困村教师能力素质;同时施行集体备课、集中学习,既确保了教师的备、批、改的有效时间,又培养教师良好的学习习惯,期末学校结合德能勤绩对教师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从而在发展党员、提拔干部,在晋职、评优、绩效工资的分配等方面优先考虑贡献卓越的教师,从而有效地鞭策了后进、激励了先进,大大激发了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三是强化激励提品质。镇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经费,凡是中小学的学生能考取到水富中学、昭一中、昭通实验中学的,将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单独奖励,激发教师积极性,着力提高教育水平,切实打造钟鸣教育品牌。

  (五)抓扶持,树造优等生奖励导向。对考取本科及以上的大学生,镇政府建立了扶持基金,主要通过干部职工和社会捐赠款额,对考入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的建档立卡户子女,在县级获得每生每年5000元奖励资金的基础上,镇上对其实行就读路费扶助。让爱心温暖他们,记住家乡,当毕业的时候,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推动家乡更好发展。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配套不足。镇村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不全,教师经费、校舍面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还需加强,目前无法满足逐渐扩大的教学规模。

  (二)基础设施有待完善。钟鸣中心小学学生住宿非常拥挤,2-3人睡一张小床,幼儿园活动房、休息室、卫生间等功能用房需重新改建。钟鸣中学附属设施建设缺乏资金。

  (三)师资力量有待提升。全镇教师多数年龄老化,近年来新招聘进来的年轻教师外地较多,人员流动频繁,队伍不够稳定,幼儿园、体音美、英语、信息技术、学前教育等学科教师紧缺。

  (四)幼儿园建设需加快。目前,只有一所幼儿园,其余5个贫困村都没有幼儿园,只有学前班。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教育建设项目及补助资金统筹。按照“雪中送炭、缺啥补啥”的办法,由教育部门牵头,将教育、民政、扶贫、团委、工会、妇联等资助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统筹安排,对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实施统筹资助、精准资助和重点资助;对项目资金重点支持贫困镇村学校优化布局、学生住房、教师住房等设施建设,健全贫困镇村学校办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使贫困镇村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目前,钟鸣只有集镇村办了幼儿园,其余村都没有条件办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需要加强。

  (二)适当增加贫困镇村师资编制及补贴。由于受教师编制限制,镇村条件落后,因各种原因教师流动频繁,当前镇村教师还有很多是一个教师一个班,要负责教育、安全等管理工作,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建议适当增加贫困镇村学校编制,进步一扩大边远山区教师生活补贴标准,使贫困镇村教师教得好、留得住。

  (三)加大职业教育办学广度。把职业技能教育办到镇,针对学习不好的部分学生,根据所需技能需求,采取读夜校、周末班等形式,切实强化技能教育,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出路问题。

扶贫调研报告12

  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掌握扶贫开发工作进展情况,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紧紧瞄准贫困人口,以“减少贫困、缩小差距、增加收入、构建和谐”为目标,以“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为抓手,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积极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增强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探索与xx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新模式,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就对全县扶贫开发进行的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xx县地处xx边界,下辖十个乡镇,总面积728平方公里,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全县总人口52万,其中:农村人口46万多人,占总人口的88.5%,有19个贫困村,全县现有人均收入低于2763元贫困户12264人,通过调查分析,致贫的原因:

  1、因家庭劳动力缺少致贫的3820人;

  2、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致贫的1160人;

  3、因孤寡残、五保需社会保障致贫4225人;

  4、其他原因致贫3059人。

  今年是产业扶持第一年开始,上级下达产业扶持资金380万元,我县19个扶贫村以主导产业建设和贫困户增收帮扶工作作为重点,力求通过整村推进,使各村级主导产业有较大发展,大部分贫困户都能具备脱贫的能力。通过反复调查,深入研究,结合各村实际,帮助全县19个贫困村制定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计划,使19个贫困村在整村推进中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建设任务,同时,也解决了以往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中发展主导产业项目建设的难题。

  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由政府主导,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实施。因此,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了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要求有关乡镇及部门要明确任务、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找准工作着力点,同时要求县级相应资金配套到位,确保全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强力推进,并以县政府名义下发了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组。

  20xx年省下达我县扶贫移民搬迁任务598人,通过乡、村、组层层把关摸底,在充分尊重移民对象的意愿下,全部进行集中安置,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坚持“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确定在长平乡淡塘村“工业园安置点”,安置点主体工程已封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起动,全县108户598人已签订协议搬迁入住。

  以贫困村村屯道路,人饮、通电、贫困户住房改造等工程建设为重点,帮助贫困群众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生存难”等实际问题,为消除贫困地区自然条件障碍,奠定发展基础创造出良好条件。

  我县扶贫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离摘掉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帽子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形势下,扶贫开发面临以下问题和困难:

  面对困难和问题,今后要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我们必须理清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管理机制,努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对今后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要抓住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有利契机,以道路、供水、环境整治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这就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想尽千方百计向上争取资金,通过整合各部门资金来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贫困村行路、饮水、卫生、移民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二)进一步开发壮大特色产业。

  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生态建设于资源开发中,大力发展内容丰富的绿色产业。加大力度招商引资,积极树立“要我做为我要做,给物不如给项目”的理念,变救济式扶贫为开放式扶贫。以“筑巢引凤”的开放心态,把企业引进来,把扶贫户、扶贫资金与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激励措施,让企业得以突破发展,最终实现“特色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做强、贫困群众致富”的目标。

  (三)积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在具体工作中要创新并做到七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扶贫项目的确定要与贫困群众的利益相结合;二是选定贫困对象要与低保政策相结合;三是整村推进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四是政府引导与群众积极参与相结合;五是项目整合与资金整合相结合;六是项目建设与职能部门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扶贫调研报告13

  一、概况:

  江苏赣榆塔山镇20xx年1月由土城镇和徐山乡合并而成。因境内有塔山和小塔山水库,且历史上曾称为塔山人民公社故得名塔山镇。全镇总面积82、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0、45万公顷。辖30个行政村,24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万余人。姚葛埠村位于赣榆县塔山镇最西部大徐山脚下,属丘陵山区。西、北、南三面环山,东南与新葛埠接壤,全村453户,1685口人,耕地面积1670亩,其中丘陵地1520亩无法灌溉。村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由于该村土地贫瘠,山岭连绵,境内有4座山头,人多地少。交通闭塞,全村只有一条出村的生产路,农业生产以种粮为主,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全村没有一分水稻田,农业经济无业源。属于贫困村。为了建设*新农村,彻底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促进该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水生活水平,全村干部群众积极要求上级部门给予支持,对姚葛布村的路、桥、电灌站进行规划新建,修好村内的防渗渠,对山荒进行开发整治,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使其发挥更好的效益。是我们扶贫的重点村。08年3月,在省、市委的号召下,有姜宏远、孟昭友等同志牵头,对赣榆贫困村进行了调研,我负责塔山镇姚葛埠村,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工作稳步推进。村里都能严格按照工作规划,加强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村级班子基本做到团结务实,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强。都加强了党员队伍和村级干部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村里有党员37人。其中村送培了入党积极分子4人,发展了预备党员2人,另外,高中文化的村级干部担任主要干部。

  2、扶贫工作总体进展缓慢,资金到位不理想。村里项目落实和资金到位难度大。具体情况为:村年初制定了修3公里的村级公路、搞好农网改造、配套水利、荒山开发、灌电站几大项目,预计投入扶贫资金和实际资金有出入。

  3、计生、财税、稳定、抗旱等经常性工作落到实处。村里到目前止,均无违法生育情况,财税任务的完成都居所在乡镇前列。稳定工作无异常情况。另外,村今年计生和财税工作在扶贫工作的带动促进下很有起色:①计生工作,组建了村计生协会,开展“八上门”服务;已开展了生殖健康查治活动,举办计生保健知识培训班3期;村计生协成功地劝回了2对外躲夫妇回乡参加妇检,并落实了节育措施,该村期内妇检到位率和节育措施到位率均为100%。②财税工作,实现了由上门催交向主动纳税的转变,现全村98%的村民主动送交了财税任务,全村税收完成均到位。村里建立了图书室和活动室。活跃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了村民文化水平。

  4、工作人员能主动地为村里出谋划策,积极联系领导和后盾单位争取资金,反映良好。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扶贫内容的片面性影响了扶贫的整体效果。所调查的村只有实施了经济开发项目,整理土地1000余亩,种植花生。大量栽种金银花,并有专门厂家收购。扶贫思路和力量只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忽略了提高村民发展经济的思想水平和技能水平,发展路子仍模糊不清,如此,搞好了基础设施建设也只不过是搭好了舞台唱不好戏,群众脱贫致富进程依旧缓慢。

  2、资金到位难是阻碍扶贫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资金难以到位原因有:第一、后盾单位领导对扶贫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认为这项工作是多余的负担。第二、单位经济状况非常差,连正常的办公经费都不够。无法完成出资任务。第三、无过硬的约束机制,后盾单位出资多出少出一个样,出与不出一个样,挫伤了单位的出资积极性。

  3、群众思想意识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扶贫工作顺利开展。部分村民认为争取到了扶贫,有国家扶助,期望值相当大,从而削减了自力更生的思想,滋长了等靠要的意识,使帮扶变成了应扶,造成项目难以落实。如修座桥需15多万元,村民不肯自筹小部分资金,造成后盾单位面对巨大的数额产生畏难松劲情绪,使工程迟迟无法实施。

  针对如上问题,建议如下:

  一、建立健全对扶贫后盾单位的约束管理机制,对扶贫资金出与不出、出多出少问题纳入制度化管理,改变出资的随意性。

  二、加强对工作队员责任意识教育,建立严格科学的工作业绩考评制度,杜绝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办不好事的不良习气。

  三、加大对村民思想意识的扶贫。要使村民树立起抢抓扶贫机遇、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思想观念,而不是停留在等靠要和散懒穷上,影响扶贫工作的开展。

  四、完善扶贫内容,五管齐下,增强对贫困村经济发展的推动。积极拓宽扶贫开发渠道,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如何帮助和引导贫困户开展生产,发挥自我动力,增产增收,摆脱贫困,是扶贫工作的难点所在。实施“庭院经济开发建设工程”为突破口,提高贫困户劳动技能,增加人均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使贫困户在摆脱贫困的进程中迈出了第一步。一是对贫困户所住危房进行改造,整修院落,使其有围墙,有院门,修建牲畜棚圈和禽舍。二是每家养1头牛、10只羊、100只鸡(或50只鹅、50只鸭),有后方单位协议的养10头驴。三是每家种果树,每家挖菜窖、每家的口粮田,60%种小麦,40%种高产农作物,小麦作口粮,玉米和桔杆喂养禽畜。四是帮助贫困户学手艺,制作花毡、地毯、花帽、刺绣等。五是帮助、引导贫困户建立合理的家庭成员结构,使每户都有一名会经营的明白人,一名外出打工的创收人,一名上学有成的读书人,家庭成员都是家庭养殖、种植的勤快人。从而使贫困户在初级起步阶段,就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劳动,开展家庭种植业、家庭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成为最现实、最直接的增收方式。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建立运作激励机制。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政策、步骤、批此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要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中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经教育不改的,采取缓扶或不扶的措施。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通过勤奋劳动,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使贫困户把压力变为动力,把动力变为活力,带来了贫困户从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劳动能力、生产方式到收入水平的一系列变化。

扶贫调研报告14

  扶贫开发,消除贫困,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制度的本质,是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现代化建设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终要进行全社会动员,集中全社会的力量,以社会大扶贫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一、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要求和面临的困难

  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要工作长抓不懈。特别是在“xx”期间,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一是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三是扶贫事业教育培训效果明显,培训转移就业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保障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进一步巩固。面对新的十年扶贫开发工作,中央和自治区分别制定并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xx年稳步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标准调高至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到xx年重点县的贫困村民年人均收入要达到5000元,最终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发展差距。可见,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使命更加光荣。

  然而,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是在面临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财力日益强大、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扶贫基础日益牢固等空前的机遇下,也同时面临诸多的困难: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村贫困人口依然多,发展差距依然大;二是贫困人口多处于山区或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项目建设及生产投入成本相对较高;三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产业化发展滞后,带动能力差,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化项目不易;四是返贫问题突出,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大;五是地方扶贫机构有弱化趋势,部门及社会参与扶贫意识淡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群困难局面难以改善,有自然生产、生存环境条件因素,人本身自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他们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较少,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心较少。因此,脱贫工作任重道远,加快脱贫致富必须找准切入点。

  二、可借鉴的扶贫开发成功典范

  市的扶贫集团---社会大扶贫的方式开展扶贫工作可以借鉴。市是中央的直辖市,渝中是经济发达区,渝东南、渝东北为集中连地贫困地区,面积占全市23,人口占全市的44%,全市有个贫困村处于500-米海拔地区。市的扶贫开发以扶贫集团方式进行,所有市直单位和实力雄厚的企业组成 8个扶贫集团对口帮扶 8个贫困县,集团领导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挂帅,具体的做法是: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有关扶贫工作文件,成立领导机构,组建扶贫集团;二是每个市直成员单位下派干部指导工作,集团每年开两次工作会议;三是每个扶贫集团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帮扶内容,定点到村、到户、到人。

  市人大扶贫集团,由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有市水利厅、西南大学及民营企业等 9个成员单位,对口帮扶忠 0县。扶贫集团下设办公室,每年召开联席会议、联络员会议,开展各种慰问活动和检查督促活动等。扶贫集团主要是从发挥资金优势、物能优势、科技优势、智力优势等,采用九种模式,开展扶贫。九种模式:一是教育扶贫,建立助学金,送书、送电脑、培训师资等;二是医疗扶贫,帮助乡镇、村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院条件,组织市医院医生义务诊疗;三是文化扶贫,送戏、送图书、送致富脱贫典型进村入户;四是科技扶贫,发挥大学优势传授技术;五是水利扶贫,水利建设项目安排上倾斜,优先人饮、灌溉;六是产业扶贫,引导发展生产,增强造血功能;七是交通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设施;八是劳务扶贫,对贫困户进行建卡,组织劳务输出创收,每个贫困家庭有 人以上转移就业;九是旅游扶贫,引导农民挖掘优势发展农家乐,市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市民、干部到农家乐旅游促贫困农民增收。

扶贫调研报告15

  调研团队:

  小组成员

  文博 : 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2006054526

  张海勇 :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2006054527

  田野 : 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2006054523

  汪纪良 :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2006054524

  王超 : 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2006054525

  巴贡次仁: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 2006054515

  次仁德吉: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 200605450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 和谐发展 成就问题

  内容提要:

  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的改革第一步源起于“三农”,中国未来的成败,也必将取决于“三农”,这是显而易见的。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市委、政府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农村经济在粮烟支柱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长足、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我们小组就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在深入了解新农村建设政策以及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中发现问题,分析、总结、解决问题。通过我们对新农村的教育、人口结构、收入、生产、就业及培训、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福利和医疗、娱乐、党支部和干部队伍的建设等多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短期的,阶段性的成功,现在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医疗福利、收入、民主建设、道路交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我们的压力仍然很大,因为我国的农村人口仍然巨大,许多根本制度上的问题还需要长时间的改进,各种不良现象还需要长时间的引导和纠正。

  正文

  调研时间:20xx年1月23---27日

  调研地点:山东省郯城县花园乡

  湖南省永州市岚角山镇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

  陕西省咸阳市叱干镇

  调研对象:各小组成员所在地的农村

  调研的目的:

  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当前的重大历史任务,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新农村不会有统一的模式。我们希望通过对农村的实地调查,总结出农村不同类型的人对于新农村建设及发展状况的认识特点,以供我们参考,及时发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百姓的心声,为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国各地积极借鉴典型的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调研的方法:

  我们团队采用最成熟、有效的“调查问卷”的方法,附加以最真实的“走访乡村”、“实地考察”等手段,将最真实的新农村现状展现出来。

  我们调查的人群非常广泛,包括:农民、乡政府、个体户、小企业主、饲养业、外出务工人员等。

  我们尽量将调查内容涵盖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进行了特别关注。(下附调查问卷)

  方法论证:

  通过“统计学”,“抽样检查”,“概率分析”等数学手段对收集上来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归纳,将最直观的数据用文字呈现出来,以求最直接、真实的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实际。

  调研的过程:

  我们的调研持续了五天时间,各地由于具体情况不同,时间上的差异再所难免,但我们基本上还是按照计划好的步骤一步步实施着。

  第一天,我们主要是对各自调研地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作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搜集了一些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为作调查问卷打下基础。

  第二天,我们就前一天的劳动成果,进行问卷的设计,尽可能让问卷能覆盖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解决我们所有的疑问,为发现问题全面查找不足,寻找途径和方法。

  第三天, 进行问卷调查。请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生活环境、不同知识背景的农民填写调查问卷,并向他们讲解有疑问的地方,询问一些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第四天,收集真理前一天发下的问卷,并作初步分析,从中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住户,进行进一步的访问,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

  第五天,整理、分析调查问卷,归纳、统计数字,撰写各自的调查报告的初稿,以便汇总,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再次采访。

  调研结果:

  本次共发放统一制定的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5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的问卷为120份,有效率为80%。

  下面就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

  本次调查的人群中有10%没有上过学,25%只上过小学,30%上过初中,17%上过高中,10%上过中专,其中有8%上过大专及以上。

  这样的数据能说明一定的情况:

  1. 我国施行义务教育以来,国民的知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文盲率有了很大的降低,农民的素质明显提高。上面10%的没上过学的主要集中在大龄妇女和老人。

  要强国先要强民,强民要让教育先行,只有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才能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建设。我国的素质教育之路还很远。

  2. 调查人年龄区间在[17,80]之间,平均年龄为41岁,主要集中在中年人群上。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一般青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在农村里的一般都是中老年人,还有就是小孩,这也造成了我们调查对象的年龄偏大。

  调查对象的家庭成员平均为4.8人,家庭人员还是偏多的,虽然我国的计划生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还是比较深,有许多人在生了女孩后还一定要生一个男孩才行。所以,在建设新农村上,我们不仅要改善硬件,更需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落后的一面。

  第二部分:参与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

  1.在“农村收入”这一项,传统的种粮食和饲养家禽家畜仍然占到主导地位,在所有收入里面的比例为40%,新兴起来的收入项目主要集中在种植苗木,个体经营和企业上班、企业业主,这四项比例为36%,其他像种其他经济作物,家庭手工业等为24%。

  上面这组数据说明了,新农村的产业结构仍然需要改善,从事传统农业的劳动力还偏多,用科技致富,用知识赚钱在农村还是刚起步。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有文化,懂技术的人才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2.在“生产中最缺什么”这一项中,八成以上的人都选择了缺资金和缺技术。其余的都选择了缺销售信息和缺致富的项目。

  这个调查结果在我们的意料当中,“科学技术致富”—农民最缺的是技术,并且,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资金才能更好地支持生产。

  3.在“是否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就业或技能培训”中,有75%的人选择了“否”。只有25%的人选择了是,根据我们的走访情况来看,主要是政府组织的有效果的就业和技能培训次数太少,政府官员对这块还是不够重视。

  4.“你是否会参加免费的培训”这个问题,其实是紧跟第三个问题的,因为政府举行的培训数量不过,或者宣传不够,所以农民参加的机会就不多。但是在答卷中反映出来是,*的农民们渴望知识,渴望技术,有近九成的人选择了会去参加政府举办的免费培训。

  5.在“改变面貌最缺什么”这一项上,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软件和硬件。这二个方面的百分比都接近50%。国家也在这些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送技术送知识下乡”等。

  6.在“新农村建设能带来什么”方面,有78%的人选择了更多的致富渠道和丰富的文化生活。这2个方面也代表着人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需求。

  7.有63%的调查者认为新农村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8.有近五成的调查者认为农村富裕的标准是享受优质、便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和享受便捷的交通。

  9.在*新农民形象上,更多的人选择了:有工作目标和尊老爱幼。前者是现代社会对职业的基本要求,后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五千年的历史让我们这个民族戴上了这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