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欣赏的调查报告

孙小飞老师

关于音乐欣赏的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音乐欣赏的调查报告

  当今社会,音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们有的反应社会现状,有的抒发内心的向往与希冀,音乐就像一面镜子,真实的映照出不同人群的不同心理状况。

  不同的听众群体或聆听个体,由于受其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生活工作环境、个性以及年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音乐欣赏习惯、接受模式、审美取向以及审美视界。那么不同的年龄段对收听音乐的取向有怎样的影响呢?为此我做了一项调查:

  一、调查目的。

  本次市场调查本着科学严谨、真实可靠、调查与论证相结合的原则,对此项调查进行深入的研究。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对收听音乐取向的影响。了解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观。

  二、调查对象。

  不同年龄段的喜爱音乐的人。

  三、调查内容。

  1、年龄。

  2、性别。

  3、听的音乐的类型及其原因。

  4、喜欢的音乐的语种及其了解其的途径。

  5、听音乐的习惯。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及邮件调查和网上搜集数据等方法。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般人都会认为,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音乐口味。那么让我们用数据说话吧。我从一个知名网站看到了一项有趣的调查——比较64岁听众与13岁听众的普遍听音习惯。这个实验从其两者中各抽出了5000人,并统计整合了他们最普遍播放的曲目,以便得出最被频繁播放的艺术家。而跟我们预想的一样,他们的口味确实不尽相同。最受64岁听众喜爱的歌手既包括了现下的流行歌手,亦有多年前的歌手。而13岁听众最喜爱的歌手则仅限于现下的流行巨星。且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所喜爱的音乐类型也不尽相同,年轻的人大多喜欢流行音乐,而年长的喜欢古典的,当然喜欢流行的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为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在这里我选择了大学生为例,对其音乐取向进行了重点统计分析。 音乐作为一种介入音乐传播的个性化行为,它具有积极的“能动性”,渗透其中的实际上是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大学生正步人人生最宝贵的青年时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趋于成熟,参与音乐活动的指向性,目的性和自我意识更为独立和明确,基本具备了音乐审美认知能力以及音乐审美经验。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聆听音乐是他们感知音乐,接受音乐,参与音乐活动的最重要形式。

  (1)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8份,其中5份丢失,7份废卷,回收有效率为88%,其中男生42人,女生46人,调查男女比例接近1:1。

  (2)音乐聆听时间。

  所谓日常音乐聆听是指大学生每天在学习之外的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音乐聆听。这种聆听必须完全由他(她)本人自主支配,具有独立的“选择权”。因此,音乐课堂上所播放的音乐或公共场合播放的音乐等并不构成大学生日常聆听的音乐的构成要素。

  在调查的大学生中日常聆听音乐时间平均一小时以下的占11%,一小时左右的占31%,两小时左右的占37.5%,三小时左右的占15.5%,三小时以上的占5%.每天平均聆听时间为一小时以上的比例高达89%。

  很多人在没事做的时候都喜欢听听音乐,但学习的时候也不例外,有些人在学习的时候喜欢听着音乐,这样可以使得学习变得轻松而不枯燥。在学习中听音乐的情况如下:

  日常音乐聆听的确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丰富当代青年休闲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其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现象——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体验乃至审美文化。

  (3)喜爱音乐的类型。

  本次问卷中有关大学生日常喜欢聆听的音乐类型的调查结果显示:

  由图中可以看出,喜爱轻音乐爵士、摇滚音乐的大学生的人数比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外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的人数要多得多。而轻音乐爵士跟摇滚音乐在流行音乐中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的追求都市流行音乐文化的时尚。

  这些数据说明,形成大学生日常音乐生活基本内容主要是以娱乐、放松为目的的“消遣、消闲、消费”性质的音乐文化,而所谓的“经典”观念或者“高雅”趣味已日趋淡薄。我们清楚地看到经典音乐文化在当下审美文化情境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解神圣化和祛魅化的大众音乐文化的迅猛兴起,“严肃音乐”、“艺术音乐”和”古典音乐”文化已被大面积地遮蔽,不仅其传统的影响力受到挑战,而且它的生存空间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挤压。

  (4)大学生音乐取向的成因。

  ①从众心理。

  流行音乐进入校园后,其通俗易懂、时尚鲜明、动感活泼的曲风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其中有不少人最初的动机就是”大家都听,一定很好听”的从众心理。

  ②理解能力所限。

  古典音乐太深奥、听不懂;民族音乐太土,不好听;而流行音乐新颖活泼通俗易懂、好听,也就深受大学生的喜欢。

  ③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

  流行音乐大多以爱情为题材,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已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在接触流行音乐时,认为很多流行音乐的歌词刚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感受,

  也就置身其中,以此来释放自己的情感。

  (5)音乐取向对大学生的影响。

  1)正面影响。

  ① 丰富了中学生的音乐感知体验。听音乐就是感知音乐的过程。

  音乐感知分为音乐感觉和音乐知觉。人们总是以音乐知觉的形式直接感知音乐,音乐感觉只是作为音乐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音乐知觉中。音乐实践是形成音乐知觉先决条件,也就是说音乐知觉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多听、多体验音乐作品。大学生所喜爱的音乐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热情,让他们认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使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为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热衷音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② 有助于情绪情感的调节。

  收听所喜爱的音乐是能够产生心灵共振的根本原因,也是音乐有助于调节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前提条件。古典音乐和轻音乐能够让焦虑的身心得到放松。一些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相对于高雅音乐,欣赏流行音乐无需付出太大的精力,所以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它也成了中学生们的消除紧张疲劳的“轻松剂”。当心情不好的时候,音乐也可以成为一种治愈心灵的良药。一项研究表明:以传统音乐的韵律和谐优美、五音平衡协调为特色、电子音乐技术所表现创作的音乐疗法(BMT),具有神奇的波动能量医学上的治疗功效。

  2、负面影响。

  流行音乐也分三六九等,有些过于低俗的流行音乐,如果人听多了,不但会变得很肤浅,而且喜新厌旧的速度也是很快的;而且在一些低俗音乐中充斥着各种不文明用语,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人的行为习惯,降低人的素质。

  好的音乐不但悦耳而且还养心,不好的音乐不但不悦耳,而且听了之后还会给人的情绪带来负面影响,如被号称为死亡音乐的《黑色星期天》就是这样的例子。

  (6)总结。

  该项调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了年龄对音乐取向的影响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音乐取向,以及音乐取向对人的影响。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更好地理解音乐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要避开低俗音乐的不良影响。如何使当代大学生群体在音乐聆听的审美活动中既获得当下快乐的身心愉悦,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我,提升人格,这也是音乐工作者和教育家必须面对和不断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静.民族心理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0.

  [2]克莱南,格鲁恩,卡登,等.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M].金经言,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284

  [3]徐放呜,张玉勤,赵鑫,等.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篇二:关于音乐欣赏的调查报告

  学习目标:

  1、了解幼儿园集体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一般思路。

  2、尝试并初步体验幼儿园集体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

  3、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幼儿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丰富幼儿欣赏音乐的经验,萌发幼儿初步地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1、3-6岁儿童:

  (1)在成人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培养之后音色的`辨别能力有很大进步;

  (2)对音乐中音的高低、力度、速度的变,能从听得出具有明显对比逐渐发展到听得出渐变过程; 对音乐简单结构如乐句、乐段、中大班幼儿能通过有趣活动分辨出来:

  (3)分辨音乐性质、体裁、风格的能力会大大发展。

  (4)学习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5)对幼儿来说,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应当从培养幼儿倾听声音、了解声音的表现力、培养对声音的敏感开始。

  2、幼儿倾听声音的培养。

  (1)倾听:有意识、带注意的“留神”听。

  (2)听力技能的培养途径:

  ①倾听人体声音。

  ②倾听日常用具的声音。

  ③倾听周围的声音。

  (3)幼儿表现声音能力的培养。

  各种各样的声音可以表现一定的事物和情感,学会和掌握声音的表现手法,是帮助幼儿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的一个重要线索和途径。

  3、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感受能力的培养。

  (1)教师应引导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有情绪的反应,感受音乐中所采用的种种主要表现手段,

  (2)知道这些表现手段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密切关系。

  (3)音乐表现手段一般有:力度、节奏、速度、旋律、音乐、结构形式等。

  4、学前儿童音乐欣赏的内容。

  (1)带歌词的古今中外比较优秀的儿歌、歌谣、故事片插曲等;

  (2)钢琴教材以及其他器乐教材中,一些旋律优美、体裁短小,但音乐形象鲜明、有典型特点的小曲子,也能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

  5、根据童话故事创造的音乐作品;

  6、中外著名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中适合儿童欣赏的部分片段。

  第一节 幼儿欣赏音乐能力发展

  1岁之前:对于各种声音有一定的感觉。

  1—2岁:音乐行为越来越丰富。

  2—3岁:可以不合拍跟着音乐手舞足蹈。

  3—4岁:更为主动 兴奋时会哼唱旋律并伴随律动。

  4—5岁:动作发展趋势完整可以进行简单的打击乐合奏,较准确把握情绪性及形象性音乐。

  5—6岁:感受更为准确,趋于秩序化;能进行合作演奏;把握音乐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模唱的节奏较为复杂的乐句,音准有进步,经过训练可以识谱。

  第二节 音乐欣赏活动材料的选择

  一、音乐作品。

  1、音乐作品(截选片段、压缩结构)。

  2、作品内容、风格、形式是否丰富多样 比例结构是否合理。

  3、幼儿的感知、理解音乐的实际水平。

  二、辅助材料。

  (一)动作材料。

  (二)语言材料。

  (三)视觉材料。

  1、倾听人体的声音

  2、倾听活动室的声音

  3、倾听厨房的声音

  4、倾听马路上交通工具的声音

  5、倾听建筑工地上各种机械的声音

  6、倾听卧室中的声音

  7、倾听公园、郊外游玩时的声音

  8、倾听动物园里的各种声音

  三、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

  (一)优秀的中外少年儿童歌曲。

  (二)由歌曲改编的器乐曲。

  (三)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简单的器乐曲。

  (四)儿童音乐童话片段。

  (五)中外著名音乐作品或片段。

  第三节 音乐欣赏教学导入

  一、从完整作品开始的设计。

  二、从作品的某个部分开始的设计。

  三、从某种辅助材料开始的设计。

  1、从其他音乐活动开始的设计。

  2、从文学活动开始的设计。

  3、从美术活动开始的设计。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指导:

  1、丰富幼儿相关生活经验:教师需要在一切教育活动中有计划地丰富孩子生活经验。

  2、初步欣赏

  (1)介绍作品,提出要求:

  欣赏音乐之前,教师借助简短、生动的谈话,或念诗歌、讲故事、看图片等形式,向幼儿介绍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和特点等,使幼儿获得一个初步、完整的印象,必段围绕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形象、话不能多,手段不宜繁杂,以能有效地引起幼儿的想象为目地,过于复杂反而会分散幼儿的注意,降低音乐对化们的吸引力。听音乐之前,教师要让幼儿明确欣赏的目地,要求幼儿安静、集中注意力地听音乐。

  (2)让幼儿听音乐:

  幼儿第一次听音乐,应让他们完整地听全曲,对作品有一个初步、完整的印象。以后,如果作品较长或者内容有变化,可以分段听。

  (3)恰当运用语言:

  在幼儿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对作品进行恰当讲解、分析极为重要。但教师的语言(谈话、提示、说明)要求简短、形象、贴切,而且一定要在幼儿对音乐作品已经熟悉,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用。

  (4)谈话法:听了音乐以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幼儿谈谈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

  (5)语言提示法:在听音乐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简短、明确的语言,提醒幼儿注意音乐的变化,引导幼儿深入欣赏音乐,提高兴趣。

  3、重复深入地欣赏。

  这个阶段要求幼儿不仅掌握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或情绪性质,还应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较完整、全面地感知作品,能记忆和识别音乐作品和主要音调。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分析材料:内容、情绪、情感的表现手段。

  二、活动准备:环境创设及必要的教学具。

  三、活动过程:

  (一)初步欣赏1-2遍。

  1、引导性谈话。

  2、运用直观教具。

  3、故事讲述。

  4、教师演示利用动画片。

  (二)反复欣赏。

  1、提具体要求。

  2、结合已有经验。

  3、对比和归类。

  4、整体体验。

  5、多种感官参与。

  (三)复习巩固。

  1、欣赏听过的作品、观察幼儿反应。

  2、欣赏熟悉的作品——说出名称、内容。

  3、欣赏熟悉的片段——肉容、情绪。

  4、欣赏器乐——说出不同乐器的名称。

  5、用身体动作表达熟悉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