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基本心理素养调查报告

孙小飞老师

  在办公室里经常听到老师发出这样的议论: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学习一点也不努力,一点也不能吃苦。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狭隘,追求享乐······确实,自认为年轻的我对这些年轻人的想法、做法还真有些不能理解了,难道这就是代沟?我们与这些孩子们的隔阂究竟在哪儿?他们真的是我们所认为的一无是处吗?近日,我从学生们对自己、对同学、对老师、对家长、对学习等五个方面的思想和看法对全班40名同学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的内容和所反映的情况

  (一)学生对自己的认识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孩子们了解自己吗?就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是你认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其中优秀2名,占5%;良好8名,占20%;一般28名,占70%;较差2名,占5%。

  二是你对自己学好课程的信心?其中有信心的4名,占10%;较有信心的8名,占20%;一般24名,占60%;没信心4名,占10%。

  从上述枯燥的数字不难看出,现在我们的学生缺少的是什么——自信。我们做教师的都明白,自信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有自信心的人已成功了一半。可我们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哪里去了?是谁抹杀了他们的自信?做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当老师的一味追求好成绩、好名次殷殷期望,不都在无形中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吗?

  (二)学生对同学的认识

  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其他同学的综合素质怎样?认为优秀的4人,占10%;良好的14人,占35%;一般的22人,占55%;较差的为0。

  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其他同学对你学习和进步的影响。其中认为帮助大的12名同学,占30%;认为帮助较大的16名同学,占40%;认为没有帮助的10名同学,占25%;认为有不良作用的仅两名同学,为总人数的5%。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本人对别人的认识明显要高过自己,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互动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成绩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

  (三)学生对老师的认识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能否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学生的心目中我们的地位如何?学生们对他们的老师又有什么要求呢?下面的三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第一,你最希望老师对你——A。“关注”的22名同学,占55%;B.“较关注”15名,约占38%C.“一般”的仅3名同学,约为总人数的8%D.“不关注”的为0。

  第二个问题:你希望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其答案与第一个问题基本一致,其中严格、较严格、一般、宽松所占比率分别为55%、35%、5%、5%。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型的,你最想对老师说的话是——。其答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感谢,“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约占50%;二是要求得到关注,“老师,我也想学好,课堂上你能多关注我一下吗?”约占35%;三是寻求理解,“老师,我不是坏学生,请您理解我,请您尊重我。”约占15%。

  一个个冷酷的数字,彰显了我们教师的冷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文规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学生。仔细想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又何其的不易。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想得到老师公平的待遇,又是何等的困难。

  (四)学生对家长的认识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在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最亲密,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是如何看待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呢?为此,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你认为父母对你?A.很关心,10人,占25%;B.较关心,18人,占45%;C.一般,8人,占20%;D.不关心,4人,占10%。

  2、你认为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A.优秀,2人,占5%;B.良好,15人,占37。5%C.一般,21人,占52。5%D.较差,2人,占5%。

  3、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是——,该题为开放型问题,其答案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感谢,“爸爸妈妈,你们把我养育这么大,你们辛苦了,女儿(儿子)谢谢您们!”;二是保证,“爸爸妈妈,请你们放心,女儿(儿子)在学校里一定好好学习。”三是希望理解,渴望自由,“爸爸妈妈,孩子也想学好,也想让你们高兴,可我已经努力了,希望你们别再给我太大的压力了!”,“爸爸妈妈,我已长大了,请松开你的手,给我一些自由好吗?”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大多父母关爱有加,方式不妥。要求严格,期望过高。致使许多学生心理压力太大,与父母关系紧张。

  (五)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成效。现代的中学生是如何来看待学习的呢?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了解。

  1、我学习的目的是?A.好大学,6人,占15%;B.好成绩6人,占15%;C.好工作,17人,占42。5%;D.父母高兴,8人,占20%;E.建设国家,1人,占2。5%F.自我兴趣,2人,占5%。

  2、你愿意为学习投入的精力?A.85%以上4人,占10%;B.75%以上5人,占12。5%;C.60%以上14人,占35%;D.30%以上17人,占42。5%。

  3、影响你学习的最大因素是:A.朋友,4人,占10;B、家长,4人,占10%;C.老师,2人,占5%;D.学校,0人;E.网吧,8人,占20%;F.基础,12人,占30%;G.习惯,8人,占20%;H。其他,2人,占5%。

  4、你最喜欢的科目是:其中喜欢语文的最多,22人,占总人数的55%;其次是音、体、美,信息技术,共有10人,占总人数的25%;最少的是英语、数学,各3人,占总人数的15%;其他仅占5%。

  从上面了解的情况我们应该能看出,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并没有激发和培养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他们并没有从学习中获得乐趣,相当一部分同学仅仅是迫于压力或者责任,在为父母学习,在为老师学习。

  二、对所反映的情况的分析和反思

  由于条件所限,本人所调查的学生不多(仅限于农村中学的一个初三班级),所调查的问题也不尽全面,还不能充分的反映现阶段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状态。但是,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做老师或者做家长的深思。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在我们的眼中,尤其是在一些父母的眼中,学生好像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遇事不敢放手,唯恐他们学不好、做不好,甚至时时担心他们学坏。于是包办、代做,事事提醒、处处指导。孩子稍有不足,轻者指责埋怨,重者训斥谩骂。孩子们在我们过度的呵护下,原有的天性泯灭,自信心逐渐消失,遇事畏首畏尾,自身的潜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我们应该明白,学生首先是一个人,有他自己的人格尊严,他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有些老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尊重,试问我们尊重他了吗?我们的表率是怎么做的?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俗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当代课堂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尺度。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切实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爱人、激励人。不以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不以成绩的好坏对待学生,切实把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落到实处。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部分同学之所以厌学、弃学,主要原因是他们从学习中感受不到快乐,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有时候是受罪。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就要以学生原有兴趣为起点,把学生已获得的兴趣作为建立新兴趣的基础,找出这些知识和学生有兴趣的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有些老师、有些科目之所以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是他们过多的关注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目中无人”是许多老师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

  (四)切实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接触到的媒体、网络等对他们的影响已不可小视,他们成熟早了,个性强了,更需要尊重了。如果我们再按老思想、老办法做事,反而会适得其反,“离家出走、轻生自杀”的消息已不再是新闻。

  我们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们平等交流。我们应明白,他们还是孩子,他们懂得感恩,他们渴望理解、渴望尊重。当然,他们还年轻,还容易犯错,有时也可能偏激,我们是他的老师、父母,我们应有足够的耐心。我认为,沉下心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理要远比呵斥打骂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人对初三1班所做的调查报告的具体内容,如能对我们教师、对家长、对整个教育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将是我最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