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盐城沿海湿地的调查报告

王明刚老师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绿色先锋环保志愿者协会”组织,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参与的青年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之“关注盐城海滨湿地”之行穿越盐城湿地,主要就斗龙港、新洋港、射阳港及灌溉总渠四地自南而北进行为期三天的实地检测及考察、拍摄“关注湿地”纪录片等大型公益活动,收到较好社会效果。同时 , 由于湿地是“地球之肾”,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其温润的力量无法阻挡人类索取的急切,人口剧增,过度开垦,原生型湿地逐渐减少。保护湿地是一项造福子孙的工程,盐城师院青年志愿者们希望以此次暑期实践为契机,呼吁政府和更多民众关注湿地,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唤起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共同参与。希望全社会携手,为盐城、为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发展做出更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关心、支持和投身湿地保护事业,为保护湿地、改善生态、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在调查前我们作了详细的湿地拍摄方案,主要制定了以下几个拍摄流程:

  1.首先到达斗龙港,着重拍摄斗龙港保护完全的湿地,体现原生态的景物。

  2.然后到达射阳港,拍摄其遭破坏的一面,与之前拍摄的斗龙港景观形成对比,以次反映出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3.拍摄过程中,我们将邀请专家指导,深入讲解介绍湿地现状,例如湿地的开发、污染、生物多样性等情况。

  4.志愿者将亲身参与拍摄全过程,观看、了解湿地,亲近湿地,并采访湿地周围居民,展现湿地周边的人文风情。

  同时我们还有幸邀请到了联合国志愿者保护专家 Mar Otero 博士、联合国志愿者环境教育专家黎佳等作为我们的指导人员,他们陪同我们一起到达沿海湿地并一道走访周边居民,同时他们也给予了我们很多专业的知识,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湿地,从而实现我们的目的:亲近湿地,关注湿地。

  7 月 14 日,早上 7 点 30 分,志愿者们准时登上车,一同开始了我们的湿地之旅。

  在车上,黎佳让我们讲述一下我们心目中的湿地是什么样子的,志愿者中几乎没有人看过真正的湿地,我们起初都以为湿地就是烂泥地,应该是只有稀泥的那种地质。后来,她告诉我们,这只是湿地中的一种,属于沼泽类,另外湿地还包括简蓬、芦苇等多类。这让我们不仅感到好奇,期待两个小时后我们能看到怎样的场景,接着,黎佳又拿出了他们印制的一些宣传手册,上面有一些不同类型湿地的图片和简介,在上面我们看到了红色的简蓬、绿色的芦苇以及大片的黄土,这些都让我们惊诧不已,对湿地的憧憬更加强烈了。通过手册我们知道,湿地大概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鱼塘——人工湿地(其中核心区是严格保护的,不让人们进入,以免动物受到干扰)。

  8 点 30 分, Mar Otero 博士告诉我们我们已经进入了缓冲区,她让我们仔细观察接下来看到的景象,车外是成片的绿色,全是青翠的绿,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美景,我们都在惊叹这样壮观的美丽, Mar 却告诉我们,这些正是近年威胁湿地的一大害——大米草。这种草是 80 年代由国外引进的,起初是想让它固定泥沙的,可是近年来却成了优势物种,其大量生长,挤走了其它原本生长在这里的植物,我们还看到有的路段两边种植了大量的棉花,这些棉花虽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可是他们却影响了丹顶鹤的生长与觅食。接着, Mar 告诉我们因为现在不是鸟迁徙的季节,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很少的留鸟,行驶了几十分钟,我们开始看到飞翔在空中的小白鹭,志愿者们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要求下车近距离地接触它们,我们小心翼翼地下了车,慢慢地靠近漫步在路边的小白鹭,它们似乎还没有发现我们,径自觅食,行走……

  9 点 30 分,我们到达了第一站:射洋港口。天下着细雨,但风特别大,我们的伞根本撑不起来,可是我们没有一个人要放弃,我们一起沿着窄窄的海堤走向海边(黄海)。还没有看到海,我们就已经听到了“轰轰”的声音,这海声加上风的肆虐,完全可以说是震耳欲聋,在泥沙堆成的海堤上走了大约半个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海边。这里的海和其它地方的海完全不同,它是黄海,海水看起来是黄色的,似乎捧起水就能看到沙子,近海面上漂浮着很多棕褐色的腐烂的大米草以及大量的生活垃圾,这让我们对大海重新定义。我们的摄影人员拍摄了很多海边的景象,等以后制作成片,可能观看的人会和我们一样的惊讶这里的海。

  下午,黎佳带我们到了这里的一个镇上,还没进这个镇,我们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像是一种化学药品发出的,通过询问当地居民,我们知道这里不远处有个纸厂,这些味道就是从这里排出的。接着我们开始了走访环节,我们分成了四个组,分别在四个区域采访当地居民及相关工厂,通过走访,我们大概发现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