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刘莉莉老师

  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1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历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修水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呕心沥血、夙兴夜寐,制订、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了一揽子办法,取得了卓然成绩。使我县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初具规模。在今年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会上,我县工业园区更是取得了综合发展第一的好成绩。

  今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和我县地理区位还处于劣势、产业集群还未形成以及20xx年我县决战工业700亿宏伟目标的确定,需要我们再一次深入思考我县工业发展思路、模式、路径。

  元宵节过后,我校本着锻炼教师、发挥咨政作用的宗旨,成立了修水工业经济发展调研组,并请来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吴志远博士指导,对修水工业经济进行调研。

  我们的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工信委、国土局、矿业局、环保局、统计局、人民银行修水支行等单位调研,组织了发改委、财政局、劳动就业局等单位负责人和供电公司、裕发食品、凯达服装、辉运饰品、新中英陶瓷、华伟矿业等企业负责人座谈。

  通过调研我们梳理出发展修水工业经济的三条建议和一些公共扶持政策,这些建议更侧重于思维层面,旨在开启多种视角,具体操作层面的做法还有待相关部门专题调研并制订措施。文中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坚持产业集群,优化区位条件,努力形成反梯度发展态势。

  1、强化集群公共政策研究,坚持集群发展模式。加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制订和实施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制度,坚定不移地走集群发展的模式。

  过去,企业选址首先考虑的是成本因素,更倾向于沿海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接下来,当劳力等成本控制不下来时,关注产品市场区位因素,产品市场销售量大的地区成为企业首选。现在,企业发展更趋向为集群发展。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发展可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产业集群也就成为最大的区位优势。产业集群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集群为近距离的相关或上下游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竞争合作平台,成为吸引更多同行参与的“吸铁石”,集群的最大功能在于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低成本环境和创新环境。无数事实证明,集群才真正是企业成长的“摇篮”和“大家庭”。

  我们可根据本地特色资源、市场需求、区域分工来大规模引进关联度大的中小企业,同时加大目前我县“两头在外”企业的“嵌入式”发展,加大对这类企业的补贴,重点支持这些企业信息化、企业家培育、蓝领工人培育以及工业物流等,增强其稳定性和本土化,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大量稳定性强且逐渐本土化的中小企业的存量成长为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同时,集群的形成还需要行业中的大企业的参与。大企业的形成既可依托已有中小企业的重组整合,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

  从集群培育的角度看,如果产品差异性较大的企业大量扎堆,是不利于企业长期成长的。所以,我们要摒弃无序式的、面面俱到的产业布局,根据国土空间开发和布局、本地资源优势,有选择地规划和打造若干专业集群。将支柱产业的摊子铺大了并不能降低县域经济风险,反而可能因资源配置拮据而导致整体陷入困境。

  我们要尽快了解和掌握集群治理的先进理念和基本规律,可通过颁布地方性政策、制定各种战略计划以及开展促进集群创新的财政支持等方面帮助实现企业间良性互动,以此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2、坚持有限目标原则,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鉴于我们工业积累和现状,我们要坚持有限目标的发展原则,注重区域专业分工,要采取非平衡发展战略,有重点地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可考虑对现有工业项目运行状况进行分类梳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维度、从多指标分析入手,全面详细地掌握各工业项目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发展潜能,再据对各工业产业进行排序并扶优限劣,逐渐凸显我县工业特色,营造主业优势,打造地方品牌。对我县来说,区域专业分工是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发挥优势、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形成专业化经济格局的重要方式。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规模扩张,达产达标乃至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的跨越增长。地方经济越专业、越特色,就越具有向心力,对后续资源的吸附能力就越强,地方经济规模就越可持续,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进而突出地方特色,做出地方品牌。

  3、研究市场供求状况,锁定招商引资范围。长期以来,工业企业投资区位选择都十分关注运输成本因素,特别是“两头在外”的企业。修水因为地处山区,交通条件并不十分便利,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工业企业的投资意愿和积极性。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特别是以扩大内需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国内背景下,不少出口企业已开始关注并满足国内市场,中部地区市场需求潜力较大。中部地区市需求场规模将成为替代具有成本优势的重要工业区位因素。修水地处三省九县中心地带,工业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理念,扩大内需并以我县为中心辐射的中部地区市场应该成为当前修水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所在。

  当前,可以组织专门队伍科学、深入、细致研究以修水为中心的适度区域范围内的市场需求特征和市场潜能,并结合修水现有资源与条件,确定可供选择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而锁定招商范围,招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被动或主动地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更重要的是形成对未来国内外企业跨区域布局时的重要影响力。我们可以主动谋划,要变被动招商为主动招商,积极引导长期以来“两头在外”运转模式的企业转向关注和研究内地市场,促使企业商业模式或商业战略转型,如果能实现这种转型,企业物流成本将大大下降,企业在修水投资的盈利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修水必将成为良好的工业投资聚集地。

  4、优先抓好矿业产业集群。我县矿业经济发展主要瓶颈在于科技创新,为此,我们要不断强调科技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管理水平,熟悉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不断优化并适应科技型企业所要求的区位条件。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项目带动、以引入若干具有竞争合作关系的骨干企业为抓手,精心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矿业经济规模化、精深化、集群化发展。反梯度战略是不少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成功案例,我们完全可以在自然资源和基本的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胆发展和拓展矿业经济,在产业链打造上下功夫,形成局部优势,以此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创新思维,突破工业发展瓶颈

  1、跳出工业发展工业。修水工业怎么抓?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一、二、三次产业内在关系中找到依据乃至办法。三次产业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又必然影响着三次产业包括工业各自的发展过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特别注重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联动性。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就为我县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继续坚持。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可以形成以修水农业乃至旅游业优势、品牌和名气为抓手的工业经济。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并营销修水区域品牌,通过修水区域品牌的提高,进而优化修水工业区位条件,带动工业发展。一、三产业为工业发展打造影响力,工业为一、三产业奠定基础。

  2、跳出修水发展工业。基于各地差异和经济的互补性,我们要主动谋求跨县资源的整合和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多赢共享的良性互动新格局。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对口支援的机会,另一方面,主动与周边地理优势地区、产业优势地区对接,参与区域分工。

  我们可以赴周边地区广泛协调并征集意见,积极谋划政府间合作并由此带动政商全方位互动。一是可考虑将修水现代农业、旅游业发展与周边地区结合起来,支持并匹配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从而共享跨区域范围工业发展成果。二是可考虑在与周边对接过程中寻找工业分工的突破口,主动纳入周边工业分工体系,加大中间产品生产范围和规模。依托周边强势产业并与之配套,逐步形成低端集群,慢慢发育,渐渐由低端集群向高端集群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未雨绸缪,建立良好的公共科技政策体系,支持集群的渐进升级,最终形成创新驱动的县域经济态势。待时机成熟,再通过周边寻求或直接寻求与外部更大区域范围的对接,进而实现在更大范围中寻找丰富的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企业资源等。

  3、跳出融资看融资。越是粗放的工业发展模式越迫切需要金融支持,越依赖银行贷款投放,大量低效率企业的融资冲动往往不符合贷款要求。银行业是风险管理行业,银行的信贷对象是集约化水平高的经营主体和项目。所以,我县工业发展思路要逐步调整到企业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上,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信贷融资问题不仅仅是融资本身问题,而是县域工业发展思路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低效率企业融资难问题恰恰在于低效率企业本身。我们要详细诊断修水传统工业中落后产能状况并提出有效的优化举措。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融资问题的解决又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整体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角度来抓,单纯的政银企对接往往难以奏效。优化整体金融生态环境就是培育和增强修水经济软实力。

  三、强化工业发展软环境,培育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沃土。

  1、打造企业家成长摇篮,培育商业文化。企业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拔苗助长型的公共政策推动必然失效或扭曲企业投资行为。公共政策支持应从推动企业扩规模即达产达标向提升质量方面转变,更侧重于支持企业技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家及员工培训。

  企业家是生产要素配置和投资的决策主体,企业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古往今来,经济生活中无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贫困与欠发达状态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的不足。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王国中的国王”,一批具有宽广战略眼光、积极的市场开拓精神、高超的管理创新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将是修水工业经济腾飞的奠基者。企业家的经营能力是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也是经济欠发达县域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

  如何培育、开发并利用好这个最稀缺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由此可见,企业家的培养十分重要,应列入公共培训计划,建议在县委党校开设企业家培训专题班。可重点将返乡创业人员作为修水本土企业家队伍来打造,建立并搞活企业家协会,培育企业家间频繁的的互动交流学习机制,了解并政策上支持企业家成长,逐步构建修水主流商业文化,一个地方商业文化氛围的多少往往与一个地方经济繁荣程度成正比。如果说融资问题是我县工业运行面上的问题,那么,企业和企业家素质才是影响或制约修水工业运行内在的根本性问题。

  2、大力培育蓝领文化。打造一支规模充足、稳定性强的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熟练一线工人队伍,使其成为企业乃至我县工业战线的生力军,并使其成为我县产业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这将是我县工业发展史上的一项战略工程。实践早已证明,产业工人队伍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是产业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基于此,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在已有各种保障用工招聘措施的基础上,还须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研究性地开展工作,拿出有效措施,大力培育蓝领文化,政企分工,制定中长期产业工人培育与激励政策,激励广大职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逐步稳定并壮大现代产业工人队伍,为我县经济发展建功立业。

  3、从形象和品牌上抓工业。形象和品牌优势可以通过努力获取,并可大大缓解修水地理区位的不足。一方面,大力推进修水行*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法治建设力度,维护经济秩序,做出亮点,并通过各种媒体扩大宣传,形成舆论优势,以此来凸显我县本地特色,进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形成吸引力。同时,当前要注意防范和避免非银行金融机构行为可能导致的县域经济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修水地区形象塑造,做好区域营销,为大规模引入项目奠定基础。同时,可考虑从修水发展历史中寻找工商业文明成果和经济发展线索。

  四、公共政策扶持重点

  1、突出强调并从政策上支持“科技强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将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主导推动力。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工业曾一度辉煌,就是因为我们敢为人先与科研结构对接,宁红和上海中医学院,康顺与景德镇陶瓷学院。为此,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政策。大力加强与知名科技中介机构的对接与联系,或扶持培育本土的科技中介机构。以此扩大我县科技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科技资源,逐步优化修水的工业区位因素,这对急需技改转型的传统产业企业乃至新兴行业企业的引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实行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与上级科技部门、科研院所、相关行业知名科技企业对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当前我们需要在推动协同创新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作为,不拘一格地吸纳各种创新资源,大手笔借助外部创新资源快速提升我县创新能力,大量科技资源的汇聚将无疑对修水跨越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

  2、加大对企业家和工人的培训力度,优化我县人力资源状况。我县有部分企业家多年来从“草根”到“贵族”靠得是自己的经验和不知疲倦的拼搏。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深知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具有时代发展眼光、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对企业长远发展起着决定性因素。解决好家族管理、企业运作、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等等问题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因此,企业家们渴望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我县企业员工队伍也缺乏经常性的高水平技能培训。鉴于此,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宜迅速针对这种情况开展调研,了解需求,政企合作,达成共识,制定相应的培训政策和制度。

  3、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综观当今工业发展形势,信息化已成为改善工业运行状况、优化工业产能的重要关键手段,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是当今工业运行的基本特征,信息化既降低了工业运行成本,又改善了工业运行的效率,可直接将工业运行推上快车道,加大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其因“两头在外”而增加的物流和信息成本。我们可以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刺激政策,逐步地帮助企业完成并运用信息化。

  4、加大对区域物流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我县传统产业比重较大, “两头在外”企业较多,产品市场范围较广,工业企业对运输物流的依赖性较强,为实现由易到难地优化我县工业发展区位条件,物流业应作为当前修水最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先导性服务业来规划、落实。物流业的先导性发展将有助于相应地改善我县工业区位中的其他条件,比如可扩大修水工业产品市场范围,降低工业运行成本。近年来,物流业的发展受到了各界关注,宏观决策部门多次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全国性政策措施,我可以抓紧调研,掌握全面信息和数据,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同时,在国家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性配套支持措施,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我县物流业发展。

  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2

  加快工业发展是调优经济结构,促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期,我深入企业、基层,就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通过采取政策扶持、项目调度、工作讲评等举措,实现了工业经济较好发展。,我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5亿元,比的137.8亿元增长2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0.4亿元,比的120.7亿元增长24.65%;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63.53万元,比的42.1亿元增长1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1亿元,比的35.3亿元增长15.1%;实现规模工业利税25亿元,比的21亿元增长19%;区国税本级工业税收收入2424万元,占区国税本级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为20.76%,所占比重比的13.31%提高7.45%;年末实有规模工业企业58家,其中自主创新型企业5家,同比增加1家;高科技企业11家,同比增加2家;全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24.8%,比的21.4%提高3.4%。全区工业企业安置就业人员2万多人。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区人大下达的目标任务,荣获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单位市工业经济目标管理考核优胜奖。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项目建设,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

  通过突出重点,加强协调,优化服务,进一步推进了项目建设。中信新城、长沙电机厂、中电集团48所太阳能电池厂房及生产线、天鹅工业泵有限公司二期厂房、长庆机电科教有限公司、长沙钢龙钢结构有限公司、龙盛实业、塑峰实业等8个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其中,中信新城竣工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长沙电机厂新厂主体建设基本完成,预计今年10月份竣工投产,年产值有望达到8亿元;天鹅工业泵二期工程已竣工投产,扩大生产能力2亿元;钢龙钢结构有限公司完成厂区建设并顺利投产;塑峰实业1.2万平方米的2栋商业用房已建成使用;长庆机电主厂房已竣工,将于今年5月投入运营;东方厨具完成全钢结构新厂房建设并投产;新引进的奥特莱斯、五田医药等5个项目相继入驻我区。

  (二)抓园区建设,聚集工业经济发展的合力。

  近年来,我区举全区之力加快园区建设。夏书记、曹区长亲自对“两路一基地”项目进行部署和调度,亲自协调解决建设资金和拆迁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力推动了“两路一基地”建设进度,全年共拆迁腾地1313亩(含光伏基地112亩),拆除房屋297栋,动迁人数1270人,中信绿化广场等9个项目全面完成扫尾工作,光伏产业项目拆迁工作基本完成。同时实现了6条道路的开工建设,总长4.8公里,总投资达1.2亿元。

  (三)抓企业改制,激发工业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是认真做好了区属企业改制扫尾。区委、区政府加强调度,整合法院、规划、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单位和部门的力量,经过区企改办及各企业的共同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已基本完成了我区12家区属企业的改制工作。

  二是切实做好了市属改制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区移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市企改办要求,对接收的移交人员和资产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整理,建立了移交工作资料库,并已将移交人员分解到各街、镇,顺利完成了第二批市属改制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接收和分解安置工作。

  (四)抓技术改造,培育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力。

  一是以技改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加大工业投入力度。,我区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8.92亿元,同比增长122%,企业荣获产品及项目专利26项。湖南开关厂的zf□-126/t-40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项目荣获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天鹅工业泵的高效节能大型立式斜流泵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长沙水泵厂的水泥涡壳泵项目和国浩工程的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推广项目被评为市级技术创新项目。长庆机电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2个新产品并投产,赢得了新的市场,再次被评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天鹅工业泵加强研发,新建立的大型水泵试验站解决了大型泵不能做真机汽蚀试验的难题,填补了国内泵行业空白,保持了省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三远钢结构改造引进了3条生产线,提高生产能力8000吨。

  二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重视品牌经营,搞好品牌策划宣传和名牌申报,努力打造拥有自主产权、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群体、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不断扩大“天心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长沙电机厂“长利电机”、长沙水泵厂系列水泵和长庆机电系列教学仪器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名气,防火装备厂生产的防火防盗门、南泥湾食品厂的生鲜湿面、“采鲜园”蔬菜在全市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五)抓环境优化,拓展工业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是制定奖励政策。,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从纳税贡献、新办企业、招商引资、创优创新等方面对企业给予奖励。

  二是全力优化服务。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到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落实帮扶措施。区人大、区政协组织人员对企业改制、经济发展等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各职能部门加强了对工业企业的服务,去年共为区内企业争取上级各类扶持资金3800多万元。

  三是加强政企联系。组织召开了全区工业企业联席会,并就会上收集到的27个问题及建议提出了解决意见,明确了责任部门,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企业满意度高,效果比较好。四是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肃查处“三乱”行为,依法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当前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区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是极其困难的一年,也是极富挑战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加剧,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加大,这次金融危机对今年工业经济影响超过去年,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将超过大型企业,同时我区客观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工业经济的发展。

  (一)工业用地紧缺,发展空间不大。我区区域面积在内五区中本已偏小,这当中还有大部分区域属市区中心地带。而向南拓展区域为省府核心区,整体规划偏向于发展第三产业。环保工业园存量土地也已不多,工业用地紧缺,发展空间受限,严重影响了招商引资,抑制了工业投入。土地制约成了我区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二)企业融资难,发展内劲不足。虽然当前国家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但由于融资门槛较高,我区企业大多系中小企业,缺乏自我积累,融资实力薄弱,且部分企业土地是租赁的,缺乏贷款抵押前置条件,银行忌惮于企业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主要实施面向大企业、成熟企业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对成长型中小企业信贷的收缩;加之生产规模的扩大,加剧了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企业普遍反映流动资金比较紧张,融资比较困难。

  (三)企业分布零星,集群效应。我区工业企业大多依靠老南区时期的传统工业布局而生,分布较为零星,直接导致现有工业布局缺乏合理性,且知名品牌相对较少,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吸引现有工业企业的上游或下游产业入区,很难产生产业的聚集效应,形成产业集群。

  三、加快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攻坚克难、推动经济逆势而上的挑战之年。

  (一)把强化服务作为主要手段,努力营造工业发展氛围。

  一是要统一思想。

  首先,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工业经济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工业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保住了工业经济的增长,就保住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其次,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扩大就业、维护民生”的现实需要。我区工业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对劳动者技能要求较低,且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相对较大。因此,抓好我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连接市场、繁荣经济、解决就业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我区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区域城市化的建设速度依靠工业化来推进。工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城市是工业发展的载体。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走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路子。

  二是要提振信心

  虽然当前的挑战前所未有,但发展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发展的优势和有利的条件:

  其一,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的力度大。大规模的财政投入和低息贷款、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其二,“两型社会”建设支撑力度强。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方案全面获批,大河西开发区建设正在全力推进,我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机遇前所未有。

  其三,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速度快。沿海不少产业正在向中部转移,我市制造行业、汽车行业产业链正在不断拉长,节能减排、能源战略正在催促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这都为我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后发至上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三是要形成合力。

  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积极推进我区工业发展。

  首先,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与上级对接,用活用足省市优惠政策,确保我区工业经济得到上级更多支持。

  其次,要全力服务企业。通过建立由县级领导挂帅的联系企业制度、工业项目调度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组织政企和企业间的联席会,第一时间掌握企业、项目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我区工业发展各个层面的问题,并加以协调解决。

  (二)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主攻重点,不断提升工业发展质量。

  一是纵向拉长产业链。依托骨干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以大带小的完整产业链条。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8研究所,正以自有技术为龙头,以装备、硅材料、组件封装、下游配套产品为支撑,以太阳能电池片制造,打造晶体硅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项目。我们将全力做好服务,使其早日建成、顺利投产、形成集群。

  二是横向延展产业链。引导区内能够配套的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不同的领域搞好链接,形成一个骨干企业支撑带动、专业化生产企业配套的产业链条和经营网络。比如长沙电机厂、天鹅工业泵、湖南开关厂、南方自动化、新兴电器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着力在产业配套、优势互补、集聚发展上下功夫,尽快构建形成配套完善、协作紧密、分工专业的产业发展体系。

  三是壮大中小企业群。一方面继续组织召开银政企座谈会,以项目为媒介,以政府为中介,向银行推荐企业,为企业发展争取资金。另一方面筹建天心小企业创业基地,主动承接核心大企业的配套环节,提高本地配套率,实现产业配套的“内循环”,形成大小企业和谐共存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三)把推动技术创新作为主要方向,持续增强工业发展动力。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其加大科研投入,强化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积极支持天鹅工泵、长沙电机等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引导企业牢固树立“抓产品关键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抓名牌、抓名牌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尽快提升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推广引进先进技术,并促其消化、吸收和创新,指导利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先进工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研究开发机构,为湖南长庆机电科教有限公司、长沙天成汽车配件厂和长沙市防火装备厂等企业申报市级技术中心提供扶助,重点发挥其科研优势,力争在优势产业的重点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关键技术和工艺创新。

  三是强化人才支撑作用。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高新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重视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对贡献突出的企业家,政治上给予鼓励,经济上重奖激励,在全社会营造关心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努力形成激励企业家成长、有利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把节能降耗减排作为主要内容,努力创新工业发展模式。

  一是完善节能降耗减排的约束性目标体系。把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市场调节、严格依法治理作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重要保证,将节能降耗减排的阶段计划和任务目标,落实到重点企业、关键环节,引导企业抓好节能降耗工作。

  二是加强新建项目准入管理。坚持环保优先,严格环境准入,项目优先考虑环境容量,企业优先考查污染指标,坚决避免引进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严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排放,加快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技术改造,尽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对区内三远钢结构轻型钢机构生产线节能改造项目等节能项目,及时跟踪服务,积极推广应用一批实用性、针对性强的节能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挖掘设备潜力,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

  三是加快实施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抓起,积极探索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的成熟模式。同时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实现积极增长、良性增长、和谐增长。

  (五)把项目建设作为主要抓手,大力强化工业发展支撑。

  一是开发储备一批好项目。在广泛了解、全面掌握本地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发展潜力以及所处的周边市场、资源情况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和开发储备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技术水平较高、市场前景良好、能够激发客商投资欲望的重大优势项目,形成高质量的项目库。

  二是引进争取一批大项目。加强与省市和东部地区的对接,谋划一批投资额度大、可研论证水平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说服力强的新项目,争取挤进上级的计划盘子;注意收集整理重大项目信息,特别是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产业转移、资本扩张、产品配套的动态信息,加强跟踪联系,抢抓机遇争取,力争年内在引进争取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三是建设、竣工一批新项目。年内,对龙盛、塑峰、防火装备等工业项目,按照服务项目、服务企业、提高效率的原则,不定期召开项目建设工作协调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形成项目建设的良好推进机制,确保开工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见效。

  (六)把园区建设作为主要载体,全力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园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只有园区的建设上去了,才能吸引到更多企业落户。按照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长发[]7号),我们将下大力气抓好抓实园区建设。

  一是抓园区规划,促进建设提质。按照夏书记提出“把园区当城区建”的要求,突出抓好园区规划,提升建设品味,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与“省府新区”的对接,彰显三市融城核心园区的新形象。

  二是抓资金投入,促进建设进度。按照“拉通大路网。打通微循环”的路网建设目标,全年投入2.5亿元左右,修建道路总长7700米。续建的5条道路年底全部实现竣工通车,拉通园区“三纵三横”大框架,根据项目建设的需要,适时启动5条道路的建设(新岭路、新梅路、新兰路、新园路和机场三街)。同时加快电网、水网、气网、电信、排污、学校和公交场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并按照园区产业规划的定位,重点突出光伏产业、奥特莱斯及重大项目中信、长电等周边的配套。加快发挥这些项目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让投入的效果更明显,产出的效益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