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首先,我代表XX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同处于一种既隔绝对立又浑然一体的矛盾状态,又因其文明的低下而无法窥探自然界的奥秘。便常以自己的思维去比附周围的世界,于是只能简单地把物看成是有灵的,与自己相关的生命体。对于原始人类来说自然不仅有生命,而且是巨大而神秘的,对人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和魅力,“精神在物质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于是自然崇拜便产生了。当人们把动植物中个别的崇拜对象当做本族的祖先或与本族祖先有血缘关系或本族生活有根本的关联成了其保护神的时候,又以想象重构这一崇拜对象,并当作本族的名称标志时,就出现了图腾崇拜。随着农耕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自然崇拜逐渐被归纳为天地崇拜。人们用美妙的传说创造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海诸神并赋于他们超人的能力和形象。又承定居的生活方式,出现了祖先信仰。“祖先崇拜是从人们重视父系传宗接代开始的,陶祖和石祖的出现标志着图腾崇拜的衰落和祖先崇拜的兴起。敬神尊祖也就进而成为古代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观念。
晋祠是奉祀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曾名唐叔虞祠、晋王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集契,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高欢、高洋父子,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定晋阳为别都,并在天保年间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北齐后主高伟,崇信佛教,于天保五年(公元569年)曾下诏把晋祠改名为大崇皇帝。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
晋祠一组祠祀建筑可谓把祭祀功能发挥到了极至,过会仙桥西行,为古莲花台,台为方形,四隅各铸一铁人护祠、镇水,以壮威仪。穿对越坊便是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组成的核心群体。
献殿、殿身三间,歇山顶、四周无墙,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上安叉子,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敬神时,燃一炷香,那五谷之气,便会使人置身于云雾漫漫,青烟缭绕的神秘氯围之中,从而使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微妙的变化,上达于天,天人妙合。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边缀勾栏,凭栏赏景,益增诗情画意。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进而考其功能更似一四通之祭坛。雩祀是民间的大事,故春旱求雨,必先择吉日,即壬辰一类属水的日子,然后在城东筑八尺见方的四通之坛,献生鱼八条,玄酒、脯肉一类以祭。在甲、乙日做一条八丈长的大青龙,置放中央,做七条四丈长的小青龙,面向东方,相隔八尺陈列车员。令儿童八人、田啬夫八人斋戒三日,青衣立于龙旁。仪式开始,鼓乐喧天,儿童与田啬疯狂起舞,然后由一近迷狂状态的伶牙俐齿的巫祝,口念祭词,手舞足啃以请雨……不管形式如何变化,苍龙始终是我们民族文化一个至今不衰的母题。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卦辞到灵星祭雩祭,从默默无声的神秘卦象到震耳欲聋的祭礼鼓声,哪个不围绕这个母题?这母题具有神奇的生命力,它没有终止于汉代的祭祀,反而在民间稳固地生要发芽、开花结果,演成至今不衰的民俗文化形式、龙舞龙灯、龙戏珠……在当年雩祭的青龙舞,早已种下龙舞龙灯与大型龙舞的原型因子;那手舞足蹈的僮子就是后来的手执波珠的领舞者,那强悍的男啬夫就是后来的舞龙人……
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晋祠旅游景区距太原市较近,气候条件与市区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风景优美,是游客避暑、观光地。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晋祠风景区食宿方便,饭店、旅馆坐落周围,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务和可口的饭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晋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纯香而饮誉天下。紧靠景区的晋祠镇政府近几年下工夫抓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公用设施及三业(服务、餐饮、娱乐)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景区的住宿条件、通信业务、医疗保障、娱乐场所、购物环境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位于晋祠古建筑门前的开阔地上。东对碧水莲塘,西靠晋祠古建筑,南北两翼,紧挨千顷稻田、农舍、村庄。 伏龙山是园内假山,山的半腰,嵌石题书“伏龙山”。山脚有石洞流水,水从石龙口中淌出,流入池中。池旁有石刻两罗汉,池中有石刻天女、麻姑,池边石虎饮水,状貌惟妙,情趣横生。
公园中部有德隐斋。西北部有仙翁阁,又称红阁。因阁上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得名。此阁创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一1505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还有北极阁,这座明代创建、清代重修的建筑,古朴端庄,典雅不俗,底洞门有“古唐邨”题刻。陶然村别居一角,亭秀阁明。
晋祠公园东南部,是公园水乡。这里俗称南湖,水色碧秀,湖上有三孔桥,桥上行人,桥下泛舟,一派江南秀色。
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闻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一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平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发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祠内的古建筑群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圣母殿为中心,形成一条东西向之中轴线。由祠东大门入内,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布列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系祠内建筑的主体部分。这组建筑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风格独特、艺术与历史价值甚高而著称于世。北部建筑东自文昌宫起,有锁虹桥、东岳庙、昊天神祠(关帝庙)、三清洞、钧天乐台、贞观宝翰亭、唐叔虞祠、莲池、善利泉亭、松水亭、苗裔堂、朝阳洞、开原洞、云陶洞、老君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顾亭及静怡园等。这组建筑依地势错综排列,崇楼高阁,参差叠置,以宏丽壮观、幽静飘逸取胜。
南部建筑东自胜瀛楼起,有流碧榭、双桥、白鹤亭、同乐亭、傅山书画馆、三圣祠、真趣亭、分水堰、张郎塔、曲桥、洗耳洞、不系舟、难老泉亭、水母楼、台骀庙、公输子祠等。这组建筑既有楼台耸峙、亭桥点缀,又有泉水穿流、风光绮丽,颇具园林特色和诗情画意。南向又有王玉祠、晋溪书院、董寿平美术馆、奉圣寺、留山园等。祠内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严谨得体,既有寺观院落之特色,亦富皇室宫苑之韵致,恢弘壮阔,独具匠心。
祠内规模最大且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的圣母殿,它建于石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前廊进深达两间,廊下宽敞,乃唐、宋建筑中所独有。在中国同存古建实物中,殿周围的前廊进深达两间者,此乃最早的一个实例。前廊柱上雕饰木质蟠龙8条,蜿蜒自如,盘屈有力,系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原物。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际石雕塔门和神龛上,在国内古代建筑已知的木构实物中,以此最古。
殿内有彩塑43尊,其中圣母像1尊,宦官像5尊,身穿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神翕内的2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余皆宋代原作。这些塑像的排列形式突破了寺观塑像排列的固有规制,创造了真正的世俗生活场面,是宋代宫廷生活及其森严等级制度的真实写照,且造型生动,活灵活现,是宋人审美情趣的最高反映和体现,堪称神品,海内外均极罕见。殿前的鱼沼飞梁之建筑结构呈宋代特色,沼内石柱具北魏遗风,乃宋天圣年间原物。鱼沼飞梁实际上就是架设在鱼沼上造型如大鸟展翅的十字形桥梁,这种造型优美、形制奇特的十字形桥式虽然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偶有所见,但国内现存实物仅此一例,确是“海内独有,举世无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极有价值。飞梁之前有献殿,虽规模不大,却是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原构。
中国的庙宇建筑设祭亭、享亭、献亭、享堂、享殿、献殿等祭礼性建筑物者虽然屡见不鲜,十分普遍,但大多乃明、清所建,金代木结构献殿则只有晋祠所独有,故尤显珍贵。
难老泉前,是晋祠自然风光的精华所在。左侧真趣亭,是人们观赏风光多要逗留之地。亭下踏台阶可到水边,名曰“洗耳洞”。水中石坝一条,如玉带贯穿腰间,坝下凿孔洞十枚,是当年南北两渠三七分水的界线。
晋祠的树木,也是人们赏玩的景色。传说中的周柏、唐槐等分布于永镜台前、关帝庙内、东岳祠中和圣母殿北侧,就中以圣母殿北侧的周柏最引人注目。树高10余米,侧身向南倾倚,苍翠的叶枝,披覆在圣母殿屋顶之上,与地面成45度斜角,前面又一柏树支撑着它的躯干,名曰“撑天柏”。
此外,贞观宝翰亭内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系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文并书写,字体为行书,深得王羲之之神韵,飞逸洒脱,骨骼雄奇,遒劲挺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通行书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游览晋祠后留下了不少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千古绝唱;宋司马光有“山寒太行晚,水碧晋阳春”之名句;宋欧阳修有“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感叹。
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自《山海经》、《水经注》以来,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北齐、隋、唐及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其中建筑占最重要地位,城堡、陵墓、祠宇宙、民居、石窟、寺观、古塔、园林、亭榭等相当集中。
晋祠是以泉、渠水系构景的佳例。祠内水母楼(晋源水神庙)筑于难老泉泉源之上,泉水从其下涌出。楼前罩一八角攒尖泉亭,再下石塘之中,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这是晋祠自然景观的中心。由东向西,祠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在东西主轴线上,最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为终点。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王琼祠、三圣祠、同乐亭、白鹤亭、胜嬴楼、晋溪书院。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吕祖阁、三台阁、待凤轩、静怡园、唐叔虞祠、昊天神祠、钧天乐台、东岳庙、文昌宫、五云亭等环周布置。这些建筑或依山或傍水,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增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修。殿依山而筑,恰在晋水源头之上,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单槽,四周围廊,即宋《营造法式》记载“副阶周匝”做法。形成一个宽阔的前廊,其构架作了特殊处理,将下檐前廊当中三间的四道梁架加长到深二间,梁尾交于殿身槽缝的内柱上,使殿身前檐当中三间四柱不落地而立于上述梁上,并把殿身正面的门窗槛墙后移到内柱之间,形成深两间的前廊,格外宽敞。殿内部分,深三间上架通梁,空间完整高敞。殿前八根廊柱上各缠绕木质盘龙一条,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此种做法的孤例。大殿斗拱六铺作,单拱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下檐斗和上檐补间昂嘴,长大而平出,舒展而豪放。斗拱彩画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装极相似,虽属后世重装,当是古法。展顶筒板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琉璃脊饰虽为明代更换,但形状色泽精致,整座殿宇庄严富丽,此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建筑,柱身侧脚,生起显著,屋顶及檐口曲线圆和,表现了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可视为宋式殿堂建筑代表作。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和献殿之间,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现存飞梁系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沼中三十四根八角石柱,复盆式莲花雕式柱础,柱头普柏枋相交,上置栌头,施十字拱承托梁枋,四向连到沿岸,结成十字形板桥。东西宽阔,连接献殿和圣母殿,南北下斜如冀,与圣母殿脊的角相呼应,大有振翅欲飞之势。其形制作独特,偶见于古画之中,而现存实际物仅此一例,实属可贵。
飞梁前的献殿,是陈设祭品之所,琉璃花脊,明间前后设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槛墙上装直棂栅栏,施五铺作斗拱,单抄单下昂,补间一朵,上部梁架四掾袱前后檐通梁,上施驼峰托脚承平梁,其上设儒柱和大叉手,构法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四翼舒展,外观酷似凉亭,整体结构古朴轻巧而稳定。
以这许多国宝建筑为中心,晋祠整个庙宇在总体布局上,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对称的建筑风格中融入变化的、自由的园林建筑民间思想。这就给晋祠的形成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晋祠有着嵯峨般的山峰,碧玉似的泉水,参天的古木和盛开的百花。尤其是稻花溢香的季节,到处是一派江南景象。气候冬温夏凉,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其自然景观和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悦目赏心。
目前,晋祠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天龙山、龙山、太山、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
圣母殿的背后是悬瓮山。据《方舆纪要》载:“悬瓮山在太原西南十里,晋水所出。”悬瓮山北有龙山、太山,南有庙望山、鸡笼山,西有天龙山。诸山一脉相承,松柏连天。山风响处,松涛澎湃。山中景致妙趣横生。“霜叶红于二月花”恰似“龙山红叶”的写照;天龙八景的望川亭有六块题字石,即欢喜岭、天目山、极乐峰、结绌山、望川遗址,山水大观,言简意赅,跃然石上。登临“望川晴晓”看日出,是晋祠极好景色。山上还有宋太宗赵光义攻打晋阳前的“试石剑”,悬瓮山南面不远的柳子沟有柳下跖插旗石。涌翠崖浓翠溶溶,举手可挹。鹿角峰麋鹿尚存,瓦岗寨、锁烟岭、大小神沟、柳子沟、明仙峪、马坊峪等无不各具特色。纵观悬瓮群山,悬崖绝壁,奇峰怪石,苍翠欲滴,四季常青,从春到秋,山花烂漫,飘飘然有凌云之溉。
山有山之胜,水有水之奇。在晋祠风景区主要得益于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景之观,难老泉日注不穷。九龙湖、台驿泽、留山湖、智伯渠、池沼,都来自晋水,所以最引人入胜还属“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泉水清澈透底,三九寒天,水中长生萍草,翠绿动人。每当冬日清晨,泉流之上雾气升腾,像白纱笼罩水面。晋祠的楼、台、亭、阁在烟雾缥缈之中忽隐忽现,身在其中,如入幻境,当夜深人静时,难老泉不舍昼夜,形成晋祠内八景之首。在晋祠群山之中,泉、溪、涧、潭随处可见。在海拔1700米的天龙山上,泉眼众多,登天龙山方知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真谛。山奇水奇,二者皆有,是晋祠胜境千古不朽的根本。
晋祠园林是由我国最古老的园囿造园发展而来。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为晋祠风光增光添彩。晋祠的植被品种多,年代远古,造型妙,布局美,巧夺天工。松柏杨柳、银杏、菩提、雪松等遮天蔽日,三暑炎夏却是一片清凉世界。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绵山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
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
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
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
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
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大同国旅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是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姬虞在唐国为政有方,励精图治,他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奠定了日后800年国泰民安的盛世基础,姬虞去世后,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姬虞的儿子夑父继位,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
晋祠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三晋第一名胜”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这里遍布着国内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流传出美妙动人的历史故事。晋祠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书中有“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的记录。这就是说,晋祠距今至少也有1500年的历史了。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现存建筑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多座,碑碣300多通,占地300公顷,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
走进大门,大家迎面看到的这座建筑为水镜台,坐东向西是古代唱戏的戏台,始建于明朝,现在我们看的的这个面为后部是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前面是单檐卷棚顶,面向圣母殿。演戏时为前台。前台正中悬挂的“水镜台”匾额,是清代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同时也是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的三大名匾之一。,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整个建筑式祥别致。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这样的戏台。
从水镜台向西,是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传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城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智伯渠上的的桥叫会仙桥,据说当年李白曾泛舟于此,相传每年四月十四有仙人在桥上相会。
通过会仙桥,便是金人台,也称“莲花台”。中央这座高达丈余的琉璃瓦顶的小阁是明代建筑。因为台上四角各立高两米有余铁人一尊,铁是五金之属中的黑金,所以就称为“金人台”。古人为什么用铁筑造武士呢?是为防止水患而铸的。其中保存最完整,铸造工艺最好的是西南角的这一尊金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
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四尊铁人的架势好像是手里都拿着东西,但手中又是空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传说原来铁人的手中都握着刀枪,后来被祠庙的老僧收走了,就变成赤手空拳了。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献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献殿在中国古寺庙建筑中并不少见,但大多为明清建筑,而这座献殿却建于金代,为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独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被誉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由汉白玉石建成的桥梁就是蜚声中外的鱼沼飞梁。为什么叫鱼沼飞梁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把圆形的水塘叫池,方形的叫沼,我们脚下的这个水塘是方形的,水中又有鱼,所以就叫鱼沼了。古书中又说:“架虚为桥,若飞也”。就是说如果从高空俯视,它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故名“飞梁”。这样鱼沼飞梁的美名就一直流传下来。
飞梁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根据《水经注》纪载,北魏时此桥就已存在,一九五五年曾按原样翻修时。发现圣母殿下的水洞与鱼沼的西岸相连,由此分析,现存飞梁是与圣母殿同时期的建筑。古代桥梁多为一子桥,这种结构奇特的十字形桥梁可谓匠心独具,它既是我国现存古桥中仅有的实物和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孤例,又可谓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雏形。 我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堪称是国宝了。
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是现在晋祠内规模最大,最为古老的建筑。也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建筑。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
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上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
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的宽敞。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9分钟)
殿内共四十三尊彩塑,除龛内二小像是后补外,其余为北宋原塑。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 大殿正中的神龛内是主像圣母邑姜,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
的尊贵和奢华;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5尊,着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共33尊。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为帝后服种种劳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等。
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宋代的艺人,满怀同情,塑造了一群终生被幽禁深宫,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这些侍女像,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她们的年龄或老或少,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这组塑像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深宫受尽役使的侍从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在技巧上,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它们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位。人们谈到晋祠,往往总要谈到这些精彩的宋塑。
晋祠的美还不止于此,自然美更赋予她神奇的魅力。祠内清澈见底的难老泉水,不仅养育了一方儿女,也为晋祠增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秀色。这长流不息的泉水,给晋祠带来了灵气,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每当春暖花开时节,以周柏、隋槐为代表的20余株千年古树,郁郁苍苍,向游人讲述着晋祠悠久的历史;白玉兰、紫丁香、牡丹、海棠竞相开放,芬芳扑面,沁人心脾,向游人展示着晋祠无尽的美。
千百年来,晋祠以她悠久的历史,奇特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也招徕了历代的帝王将相,这些名人雅士在游览之余,吟诗作文,为晋祠留下了碑碣多达300余通。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碑堪称其中之最。公元646年,太宗皇帝东征高丽归来途中,率群臣重游晋祠,想起当年发迹神祠,保佑他夺取江山的唐叔虞,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亲撰铭文,刻石立碑,留下了这块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张和绝妙书法的千古名碑,后人称之为继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又一块文笔俱佳的行书大作。
1959年,郭沫若先生游晋祠时欣然命笔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游晋祠》:“圣终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荇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古老而神奇的晋祠,有说不尽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采不尽的灵气,解不完的蕴涵。愿晋祠的山光水色给您留下难忘的印象,愿三晋大地上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光耀夺目。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不到晋祠,枉到太原。”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三子姬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因排行第三故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祠重修扩建。
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王后,周平王的母亲邑姜。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 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为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 “晋祠”并非“晋王祠”的简称。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鱼沼飞梁
金人台上的金人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距市中心五一广场约25公里,坐落在汾河西畔悬瓮山麓,为晋水源头。这里依山傍水,古树参天;亭台池沼,星罗棋布;楼阁殿堂,雄伟壮观;气候宜人,风光秀美。有山西“小江南”之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是太原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游览胜地。祠内存有许多国内仅有的文物精品,当中包含着许多美丽动人的历史掌故,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我先从晋祠的历史讲起。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姬虞这位晋国开国元勋而得名。姬虞的封地古称唐国,本人为周成王之弟,故被叫做唐叔虞。围绕叔虞封唐有一段奇妙的故事。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辅佑下做了国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弟弟并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请成王择吉日良辰封叔虞为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解释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史官却很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桐叶封唐”或“剪桐封弟”的故事。
叔虞到任之后,为政有方,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已无从稽考,不过,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和《魏书"地形表》有关记载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经有了。这样看来,晋词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当时已经是祠堂鱼沼皆有,游客贵人光顾的游览胜地了。
宋初圣母殿建成之后,晋祠布局较前大为改观。圣母殿成为祠内主体,规模最为宏大,殿前重修了鱼沼飞梁,会仙桥西树金人台。金代增建献殿,明万历年问在献殿前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从而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一组祠庙建筑群。除了上述景点,元明清各代还添建或改建了两侧的其他建筑: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吴天祠、东岳殿、文昌宫、三圣祠、胜瀛楼、景清门等,这就形成今天规模宏大的园林式建筑格局。
大致了解晋祠的来龙去脉之后,我带大家游览晋祠的各主要景观。
水镜台
进入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这一建筑是水镜台。它坐东朝西,是一座戏台。“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善恶忠奸尽人皆知。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它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从西边看去,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殿楼建于明代,而卷棚则是清代补建,这种形制国内极为罕见。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词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
会仙桥
水镜台正西跨越智伯渠上这座小桥叫做会仙桥。此桥本身并无特别引人注目之处,可能是晋祠
人觉得此桥太平淡无奇,与晋祠的其他景观相比反差太大,所以赋予了它一段动听的传说,以引起游人对这座通向圣母殿必须经过的小桥的注意。
据传说,此桥是明朝翰林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所以取名“会仙桥”。这罗洪先本是明代大奸臣大贪官严嵩的'儿女亲家,但他为官清正廉明,与严篙多有抵牾。有一年严嵩造了一座豪华客厅,其中的一根梁是大鱼的骨头。前来庆贺的人对客厅均大加赞赏,惟独罗洪先老实不客气地说:“好是好,就是梁太小。”严嵩以为罗当众侮他“气量太小”,于是准备罗织罪名加害于他。严嵩的女儿不忍未来的公爹大祸临头,但又不便明言,急中生智就泡了一碗茶,命侍女送去。未过门的媳妇敬公爹一碗茶不为违礼。罗洪先揭开碗盖一瞧,内浮两颗红枣一撮茵香,罗沉思良久,恍然大悟:枣枣茴香莫不是早早回乡之意。于是连夜逃走,罗洪先就这样被罢官免职。
丢了官职的罗洪先云游四海。有一天来到晋祠,当他信步走到智伯渠上的木板桥边时,见桥的西头有一手携竹筐的农家少妇,衣着得体,鬓发如云,楚楚动人,罗不由地随口吟出赞美的诗句:“世人常夸西施美,余视娇妇胜西施。”妇人听罢大为恼火,立马回敬两句:“官丢位去宜收敛,满口秽语怎学仙。”说罢飘然逝去。罗欲跨桥追赶,只见木板骤然起火。罗洪先方才醒悟:村姑并非凡人。从此罗洪先潜心于佛道,成为对佛教道教造诣很深的学者,并写下咏晋祠诗一首:“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名。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后来人们在烧毁的木板桥处修了石板桥,会仙桥由此名声大噪。
金人台
过会仙桥,前面这座砖砌短栏方形台就是金人台。中央这座琉璃瓦小阁是明代建筑,四角各立一尊铁铸武士,身披铠甲,十分英武,因为铁属五金,所以称此台为金人台。
稍作比较,大家就会发现,不论是铸造工艺,还是姿势神态,最为杰出的是西南角这尊,而且也是惟一原物保存至今的铁人。据胸前铭文所知是由太原府张元圭等人捐资铸造。据传,为了铸好金人,特地从中岳嵩山请来名师,名师确实高明,他所铸成的金人,不仅神态逼真,体态英武,而且风雨之中不蚀不锈,至今已有900多年仍光亮如初,可见其冶炼与铸造技艺之高。因为这尊铁人是出自外来匠师之手,所以被称为外来户,而其余三尊则是出于当地工匠之手的本地户。
仔细观察,金人手中像是持有兵器,但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呢?大概由于他们手中的兵器是木制的,日久天长,便自然毁坏了。
献殿
对越牌坊西边这座看似凉亭的建筑叫“献殿”。献殿也就是供奉圣母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1955年用原料照原式翻修。
献殿面宽3间,进深4椽,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明间敞门,四周无壁,只是在槛墙上安直棂栅栏,从形制上看很像一座凉亭。殿顶架构极为简洁,梁身不弱不肥,简单轻巧,四角构造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檐头舒展,给人以稳健舒适的感觉。献殿在中国古寺庙建筑中不乏其例,但多为明清建筑,此前极为少见。而晋祠的献殿建于金代。是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所独有,颇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所以被文化部鉴定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圣母殿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位于全祠中轴线西端,前临鱼沼,后拥危峰,坐西向东,独冠中居,是
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处。其珍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大殿建筑本身和殿内塑像两方面,可谓宋代建筑水平和泥塑艺术的代表之作。
圣母殿是晋祠楹联匾额最为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块,款款都是立意鲜明而深长,书写和雕刻手法极为精炼的上乘佳作。最为引人注目的除了前廊正中所悬慈禧御笔“三晋遗封”外,当数“永锡难老”一匾,此匾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祁县渠本翘所书,原本是弧形贴金大阴字,由于技艺高超,阳光反射映人人们视觉的却是时凸时凹,人称活字匾。
殿内43尊彩塑更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作品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主像圣母邑姜,头戴凤冠,身穿蟒袍,霞被珠璎,凝神端坐于中央,一副主人贵妇的仪表气质。42尊宫女宦官分立左右两旁,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逼真地反映出宫廷侍女内心世界的喜怒哀怨。其中有着男服的女官4尊,宦官僚5尊,侍女像33尊。女官穿男服大概是为了出入宫廷方便,宦官是宫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更多的当然是丫环侍女了。
这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其余二绝为周柏和难老泉)相信会给大家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难老泉
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亦是晋水的主要源泉。走出艺术殿堂圣母殿,驻足向两侧观望,即会发现南北各有一个八角亭。原来,亭下各有一泉,北为善利泉,南为难老泉,加上中间的鱼沼,构成晋祠三大神泉。只可惜,鱼沼和善利泉均早已干涸,仅剩难老泉了。
难老泉有“晋阳第一泉”之称,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中涌出,潜流十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溏中,看似白练飞舞,听如鸣琴合奏,构成晋祠八景之一的“难老泉声”。泉水温度为18℃,冬温而夏凉,碧玉般清澈,不分旱涝,奔涌不息。所以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
水母楼
难老泉亭西边这处两层建筑叫水母楼。水母楼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官,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四周围廊,但一层为三洞砖窑,形制特别。上下两名匾“悬山响玉”“沾濡悬瓮”,不仅道出晋祠风光的最大特色,也表达了对恩泽百姓的晋水的感激之情。
中间洞内这尊水母像为铜铸,高1米多,端坐于瓮形莲花座上,神态自若,束发未竟,一副村姑模样,与一般神像大不相同。水母的这一形象源于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水母名叫柳春英,太原金胜村人,嫁到古唐村(晋祠)为媳。春英生性善良贤慧,勤劳俭朴,能忍能让。而她的婆婆却十分刁蛮。柳氏所做饭菜,婆婆嫌缺盐少醋,常常倒掉重做;柳氏从好几里以外挑来的水,婆婆嫌身后桶里的水不干净而倒掉,只吃前桶,这样害得春英天天都得去挑水。但春英对这些刁难并无怨言。
有一天,她正挑着水往回走,半道上遇到一位牵着白马的老头,请求让他的马喝点水。柳氏指着后桶水说,喝吧。老人为难地说,这马只喝前桶的水。柳氏爽快地答应。如此三日,柳氏都满足了老人的要求。尽管自己多挑了三趟水,但第三天饮完马柳氏正要返回重挑时,老人对春英说:我
是白衣大仙,你是位心地善良的大嫂,我送你一条马鞭,把它放在水瓮里,用水时只要轻轻一提,水就会上涌,要多少就提多高,但千万不要提过瓮沿,不然就会遭水淹,切记!说罢,老人和白马化作一朵白云而去。柳氏望着空中拜了几拜,就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从此免却了挑水之苦,而且四邻五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挑水了。但这引起了婆婆的不快,一天她趁柳氏回娘家不在,想把马鞭藏起来,可马鞭刚一提出水瓮,滔滔大水顷刻涌上,转眼间淹了整个村庄。正在娘家的春英闻讯,来不及把头梳完便急急赶回家中,把一草垫扔在瓮上不顾一切地往上一坐,大水顿时变小,只剩下一股泉水从坐下溢出,这使是晋水源头——难老泉。洞中这尊铜像正是依照这一传说塑造的。
楼上水母则是供奉梳妆后的水母坐像。值得指出的是,两侧这8尊侍女塑像,从前面看完全是身段苗条的美少女;而从后面看则呈鱼形,衣纹飘动十分优美,可以称得上中国的“美人鱼”。
周柏唐槐
晋祠三绝我们已领略其二,所剩一绝便是这齐年古柏。
晋祠古木众多,若论树龄之长,就数植于周代的两株柏树了。一株为东岳祠西南的长龄柏,高15?16米,干粗2米多,形如卷龙,叶如浓云,挺拔壮美。另一株就是圣母殿北侧的齐年柏。原本大殿两侧各有一株,相传同植于周代,原生长于悬瓮山南涧,圣母殿建成后,将这对连理柏移来分栽于两侧,有比翼齐年之意,故称齐年古柏。可惜的是南侧那株被迷信的乡民在道光初年砍伐,只剩北侧这一株了。大概是失去了手足亲人之后悲痛过度,高大的古柏渐渐向南倾斜下去,而且腰干一凹节处每遇刮风还会流出悲伤的“泪水”。古柏已有2800多年的树龄,高10余米,干粗两围,侧身斜依于圣母殿顶上,与地面形成45度夹角,酷似卧龙。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称它为“晋源古柏第一章”。令人称奇的是,不知何年卧柏下面又长出一棵翠柏,大概是仰慕德高望重的先辈,义不容辞地撑住了倾斜的古柏,而且干杈交错是那样的自然天成,令游人赞叹不已。这株翠柏被称为“擎天柏”,树龄亦在千年以上。古柏已成为不老的象征,与古柏合影便成为人们表达希望自己亦能长生不老的最佳方式。
唐叔虞祠
晋祠本来是指唐叔虞祠,但自从圣母殿建成之后,叔虞祠便退居次席。位于献殿北侧的唐叔虞祠并不是最早的晋祠,而是一座较年轻的建筑,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距今仅220多年。尽管已不是主殿,但仍有气势。
叔虞祠分内外两院。外院有碑廊环绕,陈列《华严经》石刻,布局对称。正殿也是过庭,两旁陈列着一组元代乐伎塑像,每边7人共14人,手持不同乐器,组成一个完整乐队,东边为管弦乐,西边为打击乐,两位矮人大概一个是领队一个是指挥。这支乐队似乎是在为治国有方的唐叔虞歌功颂德,乐伎虽然面部表情雷同,但却是研究中国音乐发展史的珍贵实物史料。
内院正北即为唐叔虞殿,殿内中央神龛便是唐叔虞塑像,手里拿着成王封赐的玉圭,身穿蟒袍,修目美髯,神采奕奕,温良敦厚,文质彬彬。分立两旁的是文武大臣。
祠前的八角莲池,原来是善利和鱼沼二泉汇流地,池中清波粼粼,荷叶片片,在荷花盛开月光明媚的夜晚最为美丽,有莲池映月之奇观。清人赵谦德曾为此写下“月明露冷无人见,一幅莲溪太极图”的名句。而且,由于泉水恒温,即使在隆冬季节,莲花仍傲雪怒发,蔚为又一奇观。
关帝祠
晋祠既是祖庙,又有佛寺,还有道观。晋祠的道观叫吴天神祠,位于唐叔虞祠东侧,由三清洞、
关帝祠、玉皇阁三部分组成。神祠以供玉皇大帝为主,因玉帝全称“吴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故名吴天神祠。
神祠分前后两院,后院有三清洞与玉皇阁,前院便是关帝祠。正殿所悬“如天之平”匾额,意为与天同高,赞关公之伟大。立于1861年。殿内供关帝塑像,两壁是80余幅关羽故事的连环彩绘,为明代作品。
人称红脸关公,为何此像为黄白脸?这要从关公早年说起。关羽原本姓冯名贤,晋南解州人,以打铁为生,膂力过人,忠勇刚直,爱打抱不平。当时解州有一恶霸,号解州虎,串通官府把全镇水井填封,只留他家一口井,借此敲诈勒索,欺男霸女。冯贤愤而夜杀解州虎,逃到撞关。因捉拿他的画像已贴在城门口,所以难以出关。正当危急之际,遇一老妇指点,他便打破自己的鼻子,把鼻血涂了满脸,原本白净的脸面一变为大红,并装疯卖傻,指关为姓,顺利骗过把关兵卒,混出关门。出关后,当他在涧水中洗面时,却再也不能洗净,因而变成面如重枣的红脸大汉。但家乡人自然知道关羽的本来面相,所以给他塑了这尊并非红脸的关公像。
出关帝祠,迎面这座名为“钧天乐台”的戏台,是专门为关帝演戏所用。
奉对寺与舍利生生塔
奉圣寺,位于晋祠的最南部,坐西朝东,全名十方奉圣禅寺,又名释迦厂。最初是唐高祖李渊为功勋显赫的大将尉迟敬德所修别墅,但惯于征战冲杀的尉迟公在这里住来并不自在,夜里常作砍杀之梦,睡不踏实。敬德大惑不解,便去请教国师智满。国师告诉他:“将军一生杀戮过甚,血腥气太浓,你必须修建一座寺庙,立佛堂,超度众生,方可解救。不然,会天长日久自因而亡。”敬德听罢,便将自己的别墅捐献出来,改为寺庙。从此,将军日日焚香,天天仟悔,颇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诚意。别墅改为寺院,时间在唐高祖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
舍利生生塔是奉圣寺最著名的古迹,相传塔下埋有生生不息的佛宝舍利子而得名。该塔创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9?604年),但到清初已毁塌严重。奉圣寺和尚善修决心重修此塔,他四处化缘,终于得到足够的资金,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建。塔身高38米,8角7层,琉璃剪边,轮廓秀美,挺拔壮观。塔内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每层开4门8窗,凭窗远眺,晋祠内外美景可一览无余。如果在夕阳西下时欣赏宝塔,还会出现一天云锦、满塔光辉的壮丽景观,被誉为“宝塔披霞”。
此外奉圣寺内还有尉迟敬德歇息的“挂甲松”,以及将军亲手栽种的“松柏?揪”和充满神奇色彩的复生槐等珍贵古木。总之,奉圣寺的人文内涵极为丰富。
晋词山灵水秀,历史久远,人文自然景观十分丰富。以上所讲仅为其主要部分,此外尚有许多景点,如胜瀛楼、三圣祠、白鹤亭、真趣亭、台骀庙、公输子祠、文昌宫、东岳祠、朝阳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等等。时间允许的话,均值得观赏品味。另外,爬悬瓮山,游晋祠公园也都别有情趣。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闻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一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平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发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____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
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跨越时空漫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许多祠庙建筑难以比拟的。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黑龙江高考排名3122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的民航运输服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
福建高考排名289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1663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225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115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木兰天池的导游词
香港旅游景点导游词范文(精选五篇)
辽宁地名谜语大全带答案
春节相关的谜语
湖北木兰天池的导游词
香港旅游景点导游词范文(精选五篇)
嘉峪关的导游词
四川九寨沟导游词(精选十五篇)
湖北省有名景点导游词
关于颐和园导游词(十五篇)
广西高考排名64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441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22282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417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铜陵学院和荆楚理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北高考排名749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1869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1563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上海海关学院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桂林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西高考排名275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厦门华厦学院和长治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肇庆学院要多少分河南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安徽高考排名14552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1849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苏高考排名47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高考排名2662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831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内蒙古高考排名117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湘南学院在陕西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最新承德避暑山庄导游词(通用7篇)
简短的乐山大佛导游词
广西景点导游词12篇
庐山的导游词(十五篇)
莲花池导游词
黄山云海的导游词六篇
北京故宫完整版导游词
世界遗产导游词五篇
辽宁的英语导游词
泰山导游词范文1000字
云南石林风景区的导游词
焦作云台山的导游词
云龙山导游词范文
云南元阳梯田导游词12篇
安徽的天堂寨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