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导游词最新范文

黄飞老师

漳河导游词最新范文1

  漳河水库是拦截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沮漳河的东支——漳河及其支流建成的水库群,通过三段明槽串联成整体。水库承雨面积212平方公里,总库容20.35亿立方米,水域104公里。她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荆门、宜昌、襄阳三市交界处,北负荆山,面向江汉平原,总面积400平方公里。北距襄阳国家级风景区古隆中120公里,距武当山风景区250公里;东距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明显陵仅50公里,大洪山风景区130公里;南距国家历史文化古城荆州90公里;西距宜昌三峡水利工程100公里,距当阳玉泉寺风景区仅30公里。紧靠207国道,焦柳铁路擦肩而过,襄荆、荆宜和武荆等省级高速公路横贯东西。

  1953年至1957年,湖北省水利厅组织力量对漳河的水文、地形、地质进行了反复调查勘测。1958年,时任省长的张体学专门要求,工程必须迅速上马。当年7月1日,漳河水库动工兴建。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来自荆门、江陵、钟祥、潜江和沙洋农场的12多万民工,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凭着一把锄头、一把洋镐、一条扁担,风雨无阻,肩挑手扛。尽管“住的窝窝棚,睡的挤挤铺,吃的碰碰饭,走的摇摇路,背起杆子晾衣服”,但他们却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披星戴月,昼夜奋战。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1966年漳河水库基本建成,国家总投资9140万元,投工5226万个,完成土石方4119万立方米。

  坝体总量近500万立方米的观音寺大坝在漳河主河道上巍巍屹立;总量300万立方米的鸡公尖大坝,以及王家湾、林家港大坝,总长近10公里的副坝有如水上长城,使漳河这条“孽龙”,从此听凭人的调遣。全长5500米的三段明槽穿过三座山梁、两个大冲,将观音寺、鸡公尖两库连成一个巨大的水库群。

漳河导游词最新范文2

  东崖底河,是清漳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黎城、武乡两县交界分水岭黎城一侧、黄崖洞镇漆树村西的狮子杯,向东南流经水寨、东崖底等村,在看后村东注入清漳河。河流全长19千米,平均纵坡24‰左右,流域面积118.7平方千米,河床为砂卵石,河床糙率约0.067。在东崖底河干流以南,有一较大支流黄崖洞河,源于著名的黄崖洞一带,流经黄崖洞、赤峪、上河等村,在东崖底村南汇入东崖底河,河长11千米。东崖底河是一条季节性河道,平时干涸。汛期洪水随降雨而生,来得猛去得快。该河年径流量1200万立方米。河流泥沙主要为推移质。

  源庄河,是清漳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黎城县北部西井镇,有南、北二支,北支在杏树滩村西,南支在千仵村,两源相距3千米,两源自西向东流,分别在南委泉村北、南两侧流过,汇合于茶棚滩,而后绕玉泉山向东流经源泉、源庄村,在寺底村东与西井河汇合后继续向东经石背底、圪台磨村出省界,经河北省涉县西辽城东流入清漳河。源庄河有两条较大的支流西井河和柏官庄河。

  源庄河支流柏官庄河发源于洪井乡黄草擉村西,自西向东从王家庄、柏官庄村南流过,在长畛背村北改向北流,经过曹庄、三十亩村,在源泉上游2千米处汇入源庄河。源庄河河长24千米(其中山西省境内21千米),河道比降20‰,流域面积274平方千米,河床糙率约0.065。长畛背水库位于源庄河支流柏官庄河上柏官司庄乡长畛背村,1966年5月竣工,属小型水库,总库容15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1平方千米。水库大坝为重力土坝,坝高22米,达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标准为100年一遇。

  源庄河支流西井河河长17千米,柏官庄河长12千米。源庄河为弯曲型河道,河谷宽300~500米,河道宽80~100米。由于上游南委泉近于干枯,源泉以上河道在汛期有水,源泉以下河道因接纳源泉(玉泉)而有清水流量。

  漳河在河北省磁县观台以上河段,两岸地势陡峻,河谷狭窄,水流曲折,坡陡流急,并间有赤壁、侯壁、天桥断等处天然跌障,河床纵比降为1:200~1:300。河道出观台至岳城水库为丘陵地带。岳城水库以下至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为漳河平原河段,全长为119公里,落差64.7米,平均比降为1:2430,其中岳城水库至京广铁路桥河段河底比降为1:500~1:1000,河槽相对稳定,宽200~600米,河床质为粗砂卵石;铁路桥以下至南尚村河段长46.7公里,比降骤减,平均为1:2130,河槽宽达500~1350米,槽深仅为1~2米,沙滩密布,河身宽浅,主槽摆动不定,具有游荡性河道的特性;南尚村至穿漳涵洞河段长21.84公里,平均比降为1:2160~1:2440,河床质为砂土,主槽平均宽381米,深2.5~5米,河槽较稳定;穿漳涵洞至徐万仓河段长35.26公里,平均比降为1:3050,河床质为淤土,河槽平均深3.8米,河槽宽一般在100~200米之间。漳河在河北磁县高庄以上河段没有堤防。自磁县高庄至徐万仓左堤全长99.7公里,堤顶高程为83.13~46.87米,堤顶宽6~8米,内外边坡1:3;右堤自临漳西太平至大名周庄全长104.1公里,堤顶高程为84.74~45.89米,顶宽4~6米,内外边坡1:3。左堤高于右堤0.5~1.0米。漳河堤距极不规则,临漳县境内河段,河槽滚动,塌岸坍堤,堤防弯曲,堤距860~2780米;魏县境内河床较为顺直,堤距约20xx米左右,进入大名县境内,堤距渐宽,最宽的万堤段达5800米。

漳河导游词最新范文3

  浊漳河南源,发端于长子县发鸠山,全长104公里,流经长治、壶关、屯留、潞城等县市,在襄垣甘村与西源汇合,流域面积3522平方公里,是长治市最大的河流。《山海经》记载的《精卫填海》故事:“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东海溺死,化身为精卫鸟,衔木石填海。发鸠山,郭璞在注中明确说:“今在上党郡长子县西。”发鸠山属于太岳山系,是一列雄伟的山脉,主峰方山峰海拔1647米。发鸠山下,石哲镇房头村的房头庙,村人为炎帝的小女儿建了一座灵湫庙,女娃同时也成了漳源水神。庙旁一块新立的石碑写道:“长子县西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泉由庙出。宋政和间祷雨有应,赐额灵湫。盖浊漳之南源也。”庙前老的出水口已经无水,残断的石龙头委弃在地,南源变成了附近的一口井,细流汩汩溢出。村人说,井水从不枯竭,庙后的发鸠山脉再无泉水。

  清漳河,其源头有二:东源和西源。东源又分北河和南河。北河又名西寨河、张翼河,发源于山西昔阳县沾岭山柳林背。《山海经》上说:“少山,清漳之水出焉。”《水经》说:“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之大要谷。”南河又名梁余河,亦称梁榆河,发源于山西和顺县石猴岭园林沟。梁余(梁榆)是春秋时晋余子养邑,秦称阏与邑,卢谌《征艰赋》有“访梁榆之虚郭,吊阏与之旧郡”,说的就是这一带地方。赵奢破秦与阏与,也在这里。北河和西河,在和顺县城东汇合成为清漳河东源。

  清漳河的西源,古称潦水、潦阳水、西漳水,发源于山西和顺县八赋岭人头山下。明代刘顺昌有咏八赋岭的诗句:“八赋横空路甚赊,攒元千丈半天遮。悬崖鸟雀未由下,峭壁藤萝何处挝。岭底羊肠千万径,关前蜗室两三家。衙斋久矣标堂额,何用梁余餐晚霞。”河出和顺南流入左权县(古为辽县),由西北而东南过左权县境,在粟城乡下交漳村与清漳河东源汇合,为清漳河。

  《水经·清漳水注》有“潦水东流入粟城,注入清漳也。”清漳河又南流,经麻田镇流进黎城县,在黎城东北端出山西省进入河北省涉县。麻田镇,在抗日战争时是八路军总部的驻地,左权副参谋长壮烈牺牲于麻田附近的十字岭。他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清漳河南流河北省涉县索堡镇。索堡镇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这里有祭祀人文始祖女娲的娲皇宫,有北齐摩崖石刻,刻有佛经6部、13万余字,号称“天下第一壁群经”。

漳河导游词最新范文4

  漳河水库是全国八大水库之一,水域十分宽阔、绿波浩渺,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荆楚大地上。

  漳河的美在于水。站在岸边放眼望去碧波荡漾、无边无际,被称作“荆门的海”。仔细望那清澈透亮的湖水,近处呈淡绿色,远处的深蓝莫测。当落日的余辉映照在水面时,翠绿、湖蓝、浅红、橘黄、淡紫……交相辉映、色彩奇异,犹如一幅瑰丽的画卷。

  风平浪静时水面柔波微皱、细浪连连,她像一位恬静的少女,露出一丝浅浅的笑意。泛舟河面,水中游鱼清晰可见。偶尔有几只水鸟掠过湖面,亲吻波浪又飞入云天。鸟影、蓝天与云朵一同映在镜子似的湖面,如梦似幻。

  若是湖面有风,翡翠似的湖面荡起一层层波浪。银色的浪花欢笑着、跳跃着冲向岸边,轻轻地拍拍堤岸,才心满意足的'退去。这时,整个湖面宛如一批蓝色的丝绸,飘逸华美,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泽,美不胜收。

  漳河的没在于山。两岸青山连绵、山峦叠翠,远眺群峰,犹如丹青巨匠抹在天边的一幅水墨画。当映山红开遍山野的时候,红的像火,粉的似霞,好像给青翠的山岭穿上一件鲜艳的`外衣,摇曳多姿,别有风情。

  漳河的水在于果。金秋时节,漫山遍野橙黄叶绿,微风吹来,阵阵桔香扑鼻。你如果这时来到我们漳河,不管去哪一家,好客的主人都会拿来几个绿中透黄、个大皮薄的漳河蜜桔招待你。你剥开蜜桔的皮,立即露出一瓣瓣金黄色的果肉,掰一半放进嘴里,轻轻一咬,嗬,那甜甜的又稍带桔子特有酸味的汁液,犹如一股清泉射出,使人倍觉回味无穷。

  我爱杭州西湖,我爱滚滚的长江,我爱美丽的钱塘江,但我更爱荆门人民的母亲河──漳河!

漳河导游词最新范文5

  漳河,漳河原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禹贡》中所指的衡漳和降水就是漳河。后来黄河南徙,漳河脱离黄河,加入海河水系,为海河中一大支流。历史上其变迁比较复杂,它的变动最南可达到安阳河,最北可达到滏阳河及其前身衡水,长芦或葫芦河所能迁徙之道,其变动顶点是在出山后邺镇(古邺都)之西,即三台口。古代漳河下游有两支。自曹操开凿利漕渠后,又出现了为支援运河的南支,漳河就分为3支。自隋、唐以后,漳水渐趋不稳定。明、清两代,为了支援漕运除南支外,运河下游也有引漳河水的,多则3支,少则1支,这样漳河的变迁就更加频繁和复杂。至清朝康熙以后,漳河全由今馆陶归运河,才形成了今天漳河的面貌。

  岳城水库以上的漳河穿行于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河道纵坡平均为1/260,水性湍而悍,急流以高屋建瓴之势,穿峡谷、越断崖,奔腾而下,“漳水洪涛声闻数里”( 《畿辅安澜志》 )。洪流挟带大量泥沙,据对1923~1965年资料统计分析,漳河观台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580万吨。“漳水之浊虽减于黄而易淤于黄”,故漳河素有“小黄河”之称。在海河流域,漳河的输沙量仅次于永定河,居第二位。

  古代的漳河因受黄河的影响而多次变迁。历史上黄河曾两次改道由天津入海。第一次在周定王5年(公元前602年)至新莽始建国3年(公元11年);第二次在宋庆历8年(公元1048年)至金章宗明昌5年(公元1194年)。两次共计759年。黄河具有洪峰高,含沙量大,善淤善徙等特点,遇河必夺,不仅卫河、漳河难以穿越,就是本来单独入海的滹沱河,亦不得不改变方向,沿黄河的边缘,东北流由天津入海。黄河是促使海河水系形成的主要原因。

  金代,黄河夺淮入海以后,在华北平原留下了高出地面的黄河故道,加之漳河含沙量大,将淀泊淤成平陆,河水盛涨,泄水受阻,至使漳河经常泛滥成灾而不可制约。清顺治9年(公元1652年)至光绪20年(公元1894年)242年间,漳河泛滥成灾40次,平均约6年1次。人们称之为“桀骜不训的漳河。”据《临漳县志》记载:“明嘉靖43年(公元1564年)7月,(漳河)渍曲周城西门;天启6年(公元1626年),水抵城下深丈余;崇祯3年(公元1630年)夏决南堤,后几岁以为常。”据《元城(大名)县志》记载:“嘉靖36年(公元1557年),漳卫横流,泛滥于大名、南乐、魏、清、内黄等县境,人有构巢而栖者。”

  漳河历史上的改道路径大致有三。其一是漳河北源与滏阳河合流,史称北道,大体自临漳、经广平、至邱县、出威县西北、过新河县一线。其二是漳河南行与卫河合流,史称南道,故道大体自临漳、魏县、经大名、至馆陶一线,并在馆陶县以上入卫。其三是介于北道、南道之间的中道,大体自临漳、经肥乡、广平东北流,至冀县与滹沱河合流,再北流河间等地直达天津入海。从时间上看,走南道时间最长,从公元1368~1942年的575年间,有347年走南道。

  南道入卫河也几经变化。明正统13年于肥乡入卫,明正德初年,在大名县闫家渡入卫;明嘉靖年间又在回龙镇入卫;不久又在内黄县石村入卫。清康熙47年,全漳入卫走南道;嗣后,漳河虽变迁不定,但一直在南道。1942年,漳河在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入卫至今,形成了现在漳、卫河合流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