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导游词精选

莉落老师

方山导游词精选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方山风景区参观游览。方山风景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中部,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海拔209米。从远处看,方山风景区山体呈方形,山顶平坦,所以被称为方山。

  在古代,方山也被称为天印山。方山由于四角方正,四四方方,就像一枚玉印从天而降,所以也叫“天印山”。关于“天印山”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据说,有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闲暇无事,正在无意识地把玩自己的金印。谁知一不小心,金印掉到脚下,未等弯腰拾起,金印又骨碌碌落下凡尘,不偏不倚正掉在今方山这个方位上,化为一座大山。玉帝本想派天兵天将将这颗金印收回,但转念一想,自己贵为天帝而丢了大印,若传了出去,岂不惹人笑话?他于是将错就错,传下圣旨说:“而今天下太平,金印闲置无用,朕赐金印下凡,为水乡泽国增添一个山景吧。”同时,他又派殿前侍卫青龙、黄龙下凡看守,防止金印被人偷去。金印下凡形成天印山,双龙下凡使天印山上长出一个圆圆印纽,纽上盘着两条龙,一南一北,昂首窥视着过往行人。而山外四周仍是水乡泽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龙藏浦,也就是今天的秦淮河,再说这天印山以外的大片土地都是黑泥灰土,唯有这山脚周围却是红色土壤。据说那就是粘在印底下的红印泥。

  南京周边多山,但像方山这样孤立地立于平地之上,且如此正正方方的却是绝无仅有。传说方山的形成和秦始皇有关,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途径秣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发现这里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具有帝王之气,为了防止南京诞生帝王威胁到自己的帝位,秦始皇决定凿方山,断长陇,引淮水以破帝王之气,于是抽出腰间的神鞭,对准方山,使劲拦腰猛抽了一鞭。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惊天动地,飞沙走石。只见方山齐腰断裂。上半截向东南飞去30多华里,落一大湖之中,因山通体赤色,后人叫作“赤山”。说来也怪,鞭后的方山顶上平平整整、四四方方,就像一冲田,可以栽茶种粮。那赤山脚与方山顶正好一样大小,正是鞭飞出去的上半截方山以及顶上的龟形印纽。而且在方山与赤山这两个红土山之间,黑肥田土中还有一条若断若续的红土带,那正是当时顺鞭洒落下来的。 再说秦始皇回鞭时,鞭梢上又带回一些土石,较大一块落在方山西北约10华里外,成为今

  天东山街道的“土山”;较小一块就成了今东山街道南边的“竹山”。在秦始皇鞭山之际,盘在印纽上的青龙、黄龙一开始就被吓得丧魂落魄,糊里糊涂地跟着印纽落到了赤山湖中。二龙在湖中乱窜寻找出路,最后冲出湖面直向西北方狂奔逃命,沿途山崩地裂,湖水溢泻,形成了九曲十八弯的溪流,汇集为后来的秦淮河。二龙见闯祸,不敢再回天庭,便在长江边兴风作浪,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过瓦棺阁,淹没街市,祸害生灵。天上王母娘娘发现后,扔下一颗金珠。二龙立即拼死抢夺金珠,不知厮打多久后,分别化作青龙山、黄龙山。二山之间,嵌着一个滚瓜溜圆的在汤山坟头村附近的珠山。经过一番拼抢肠斗,青龙腰断了,那青龙山最高峰如同断成两截,俗称“半边山”;青龙眼也伤了,一直流淌着滚热的泪水,这就是汤山温泉。

  方山与其它地区的山地风景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南京地区著名的死火山之一,也是华东地区著名的火山地貌区之一。据地质部门考证,约在距今300万至1000万年之间的上新世纪时期,方山发生过两次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山体。此后数百万年来就一直没有再喷发过,但是独特的'火山地质景观和珍贵的第三纪杏仁状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不但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也同样具有鲜明的审美价值。

  方山风景秀丽,以其独特的火山地貌留下了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山脚蜿蜒流淌的九曲秦淮一起,组成了集山、水、林、寺为一体的迷人风光带。从三千年前泰伯奔吴、两千年前秦始皇镇金陵王气,到六朝繁华旧事,方山凝聚了半部金陵文化史。明代大诗人许谷所作的《登方山绝顶》对方山的美景作了很好的概括,“天印山高四遥望,振衣同上兴飘萧。深岩芨草秋仍茂,绝顶清池旱不消。”在清代,方山胜景就被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即“天印樵歌”。

  今天的方山风景区在原有美景的基础上修复扩建百余处景点,相信这次方山之行一定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方山石牌楼】

  方山入口处是一座高大的七门八柱冲天式水景石牌楼,牌楼是钢筋混凝土建筑,仿古代木结构形式建成,高15.86米,宽30.4米,水景范围宽19米,长38.2米,是北入口处景观大道亮点工程之一,是目前为止我国最大的水景牌楼。大家请看,整座牌楼,出檐的顶柱巍峨入天,柱础则为长方形石须弥座,构件均由榫卯相扣,下片横额又饰有石雀替,整个建筑浑然一气,庄重气派。尤其是坊额正中金光闪闪的“方山”两字更是引人注目。牌坊依水而建,只有中间的大门才可供通行。牌楼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般而言,只有达官贵人才

  可以从中门进入,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前的牌坊棂星门,虽然只有四柱三门的小体例,却只有皇帝和新科状元才可以从中门进入。今天各位都是我们的贵客,尊贵的程度不亚于当年的帝王,让我们一起昂首阔步从中门进入吧!

  【定林寺】

  入北大门后,位于我们正前方的这组明黄色歇山式寺庙建筑群,这就是千年古刹定林寺。 提及南京的寺庙,大家一定会联想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既是人们对南朝佛教兴盛的追忆,也是南京以佛教文化兴盛的佐证。据不完全统计,在南京历史上曾先后兴建过上万座寺庙,其中有名可考的就达到1300多座。丰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众多的佛教文化遗存,以及流淌在南京城市血脉中的佛教精神,在在见证了南京与佛教的殊胜因缘以及南京佛教中心的地位。

  南京的佛教文化源起于六朝。六朝是对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总称,距今已近两千年,其中,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又合称“南朝”。六朝时期,虽然政治纷扰、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却是佛教大发展的时期。在灿若明珠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中,东吴时期的建初寺(今大报恩寺遗址)、南朝刘宋时期的定林寺、南朝梁武帝建立的同泰寺(今鸡鸣寺)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三座寺庙。其中建初寺毁于战乱,被瓦官寺取代,后又改建为大报恩寺;同泰寺也毁于战火,后在此地另建了鸡鸣寺。只有定林寺的香火延续至今。今天,我们将非常有幸地参拜这座千年古刹,祝各位鸿运高照,吉祥如意!

  定林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为南朝宗教文化圣地、金陵名刹之一。其前身为钟山上定林寺,由外国高僧昙摩蜜多建于钟山之阳。建寺伊始,禅房殿宇郁尔层构、肃然深远,高僧云集,昙摩蜜多、道嵩、法献、僧佑、傅弘等先后在此弘扬佛法,当时人喻之为释迦牟尼说法的灵鹫山圣地。南朝梁武帝萧衍统治时期,来自天竺的达摩祖师驻锡建康期间,也曾来此举行佛寺活动,并留下“达摩崖”等遗迹,至今佛教界仍有“南定林,北少林”的美誉。

  定林寺建寺六百余年后,寺殿逐渐倾废。直到南宋乾道年间(1164~1173),高僧善鉴云游到方山时,见这里林木郁郁葱葱,便驻留于此,不再云游,没过多久,远近的信众们相继慕名而来。善鉴于是请求官府将钟山定林寺移址于方山,在方山北麓选址建寺。

  方山定林寺的选址颇有讲究,它坐南朝北,与我国传统建筑坐北朝南的选址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则秦淮河的两大源流在方山脚下汇合后,向北而去,寺庙选址方山北麓,依山临水,符合风水学的建筑原理;二则方山定林寺由钟山定林寺移址而建,钟山定林

  寺位于钟山之阳,面南而居,方山定林寺位于方山之阴,面北而立,正好两两相对,寓意两座寺庙之间的渊源关系。现在的地质勘测也显示,两座寺庙正好位于同一经度上,这也可算是古代建筑的一大奇迹。从南宋建寺,迄今800余年间,定林寺一直香火鼎盛。明朝葛寅亮编《金陵梵刹志》时专列篇章介绍方山定林寺,可见定林寺的影响非同一般。

  定林寺内不仅高僧云集,而且人文荟萃。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刘勰,皈依佛门后,在定林寺内久居十余年,完成了享誉世界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宋代政治家王安石、诗人陆游旅居南京时,都曾到寺中拜访,并留下诗篇。清代文学家袁枚辞官归隐金陵后,也常至寺中寻访美景,子才尤爱寺中的秋海棠,曾作诗曰:“窗前红湿处,万点海棠幽。”中国文人的隐士生活有三重境界,“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定林古刹居金陵城郊,闹中取静,是文人士大夫隐居生活的绝妙去处。无怪乎乾隆帝南巡至方山时,感慨曰:“方阜常栖隐者流,秦淮经下水悠悠。贺循赢得因张闿,曾几分禆克复谋。”以东晋隐士贺循受重臣张闿举荐后出仕为官为例,暗示那些隐居于寺中的文士们,走出山林,效力朝廷。

  由于清末战争的破坏,定林寺在上世纪只剩下了几间破旧的佛殿和定林寺塔,其他的建筑都毁于战火之中了。幸运的是,随着近年来地方宗教文化的兴盛,这座千年古刹得以在原址上复建,今天的方山定林寺占地面积500亩,现有僧人20余人,由得道高僧心融大师任住持,是南京著名的佛教圣地。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进入寺庙参观吧。

  (天王殿)

  拾级而上,眼前的第一座殿宇是天王殿。殿中奉弥勒菩萨,与弥勒背面相对的是韦陀菩萨,东西两旁奉四大天王。

  弥勒菩萨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佛教认为他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是佛教的未来佛。定林寺中的弥勒造像以印度弥勒为原型,头戴天冠,身披璎珞,身材修长,与我们经常见到了袒胸露腹、喜笑颜开的弥勒造型有所不同。

  四大天王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佛教把整个宇宙划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欲望的所有芸芸众生、包括人类都生活于有情欲的欲界之中,欲界中有六层天,称之为“六欲天”,第一层为“四王天”,由四大天王把守。

  左边第一尊,是“东方持国天王”:因能护持国土、维护道场安宁而得名。身着白色、穿甲胄、持琵琶,表明他是用音乐来感化和劝导众生断恶从善。

  左边第二尊,是“南方增长天王”:因能使他人增长善根而得名。身着青色、突甲胄、持宝剑,表明他是用武力来惩恶护善。

  右边第二尊,是“西方广目天王”:因能用净眼观察裟婆世界而得名。身着红色、穿甲胄,早期塑像多为手持一种名叫“绢索”、专门用来捕捉敌人的网,现在的基本上都塑成手持的是龙。但是不管怎么塑,都是表明他惩恶护善的办法不是靠杀,而是把敌人捉起来后强迫他改邪归正。

  右边第一尊,是“北方多闻天王”:因福德闻名四面八方而得名。身着绿色、穿七宝庄严甲胄、配长刀、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表明他是一边引导众生向善,一边用武力来降魔伏怪,伞司雨。 这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的兵器,其作用和意义合并起来为“风调雨顺”。这表示着佛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情怀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慈悲心愿。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由于四大天王的法力武功都非常高强,所以未来佛在给他们颁发兵器也是法器的时候就留了一手。给他们颁发的是无弦琴、无鞘剑、无须龙、无骨伞。以便他们既能够维护佛教道场的安宁和保卫未来佛,又能被未来佛所控制。

  天冠弥勒背面为护法神韦驮,在中国的寺院里,原来具有印度血统的韦陀已经汉化了,成了一名地道的中国武将。他英俊威武,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降魔去妖,威风凛凛。韦陀,一般具有两种站立的姿态:一种是横杵于腕上,直挺而立;一种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前者双手合十,表示此地是十方丛林,欢迎来客,远游的行脚僧可安心住下。后者则表示本寺不接待来僧挂单,行脚僧不要自讨没趣,最好另投山门。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我们面前的这尊韦陀像是哪一种站姿呢?

  (钟楼、鼓楼)

  天王殿左右两边的附属建筑分别是钟楼和鼓楼。

  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到时击鼓报时,让民众知道。但因为鼓声传的范围有限,齐武帝( 483 年- 493 年)时,为了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就在景阳楼内挂了一口大铜钟,改为白天撞钟,晚上击鼓。这口大钟也因此得名为“景阳钟”。南朝灭亡后,景阳钟一直放置在定林寺内。据传,钟上有一百零八乳,乳乳声异,曾经有勋贵取去,扣之无声,不得不返还于寺,可惜明朝以后,寺内的景阳钟就不知所踪了。

  大家都听说过“晨钟暮鼓”这个词,很多人以为寺庙是早上敲钟晚上敲鼓。其实不是这样的,不论早晚,寺庙都既要敲钟又要击鼓。所不同的是,早晨是先敲钟后击鼓,晚上是先击鼓后敲钟而已。佛寺的钟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那为什么要定为108下?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一年有12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合为108,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另一说是,人有108种烦恼,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