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读后感1500字五篇

秦风学老师

《家》的读后感1500字1

他不是一个英雄,他太幼稚了。——巴金

——[就当]题记[叭]

觉慧、觉民、觉新、琴、梅、鸣凤、四爸五爸和爷爷,这一家人似乎就是这个时期几代人的缩影。当一个新的时代的曙光来临的时候,终将与旧社会和旧制度发生冲撞,而导致革命。纵观整个中国的发展历史,这种革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然而巴金笔下的,五四时期的这次革新,这次革命,或许是最有代表性的青年人的革命。

当新时期的新文化与权威顶撞上的时候,会出来这样一拨年轻人,一波觉慧一样的人:他们是幼稚的,不错,在脑袋里面或许总是思索着改变,充满了革命的欲望,然是不顾实际的残酷;会出现另一年轻人,一波觉新一样的人:他们曾有过幻想过上新生活,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们对过时的权威不做抵抗,对过时的想法无动于衷;然而还有一拨年轻人,介于两者之间,如同觉民,晃荡于二者之间,思想发热之时便追随新的事物,然而当困难险阻摆在面前的时候,又思索退缩。

觉慧是一个奋进的人,一个激进的人,一个大胆的人,一个幼稚的人。

巴金的笔是善良的,给了觉慧一个远大的前程,就如同善良的历史,给与当年的巴金一个光明的未来。

巴金说,他并不是英雄,他原来是幼稚的。

我认为,历史会说,觉慧是幼稚的,然而他是一个英雄。

当五四的火炬即将被点燃的时候,倘若没有这样一群敢于质问权威、敢于与权威对立的人,那场把学生们拒绝在军营门口的大雨终将也浇灭火炬。觉慧思想是明确的,行动是坚定的,纵使那些残酷的事实横截在他面前,他从未退缩。

“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正如这句话所说,觉慧并没有为凤鸣的死而做过多的感伤,反而化作一番动力,在无比肯定的、坚定地喊出“我是青年”之后,又投入到奋斗的队伍当中了。

若果这么说的话,似乎觉慧拥有的只是斗志,甚至谈论不上斗志,只不过是空泛的、宽泛的浪漫主义理想罢了,但觉慧有一种素养、巴金有一种精神,让它成为了英雄。

为何觉慧的理想太过完美,因为无论如何,革命发生在青年人中,而非所有人间,有一种过时的但仍然无人敢质问的权威,这权威终将把他限制在牢笼里,如同一只想要翱翔于天际的鸟,不挣脱这牢笼,便不可展翅翱翔。

觉慧做到了,历史让巴金做到了。

从为觉新定婚事,到把觉慧关在房子里,纵使所有人都认为这不甚正确,但没有人敢于与高老爷顶撞,因为纵使高老爷年迈,纵使高老爷已经没有一点力量,他依然有一种场,一种在旧社会中腐朽了的场,叫做“无人敢问的绝对权威”。

或许高老爷的死是必然的,因为历史的洪流终将把他淘汰,但是至死时,或许是觉会不懈的努力,让高老爷最终停止继续犯下错误,让高老爷似乎有了一些觉悟。这种觉悟,在那个时代,是绝无仅有的。或许巴金的爷爷至死还一直言过饰非,但是巴金善良的笔尖让高老爷在死前理解了这群年轻人的奋斗,或许并没有理解新的一切事物,但至少放弃了自己的权威,让后继的人自由的继续自己的事业。

纵观现代的中国,现代的社会,似乎每个人心中都存有一点改革的想法。能想起革新的人不在少数,也有无数的青年梦想着有一个怎样怎样的社会,一个怎样怎样的未来,这不是英雄,这也不应该是英雄所具备的一切。

这是幼稚的。

缺少什么?

“大胆,大胆,永远大胆!”(——丹东)

然而我们所缺少的就是一点点,哪怕是一点点,觉慧所拥有的,敢于质问权威的胆量。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被称作英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成为了英雄。

无论是否改革,无论是否革新,一点点这样的胆量必须存在于每一个人胸腔当中,否则这个人不是像觉新一样无抵抗、作揖,就是像剑云一样懦弱,要不就是像巴金所说的,幼稚。

哦,对了,有一点似乎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就如同巴金在后来所说过的一句话:

“看我怎样踏过那一切骸骨前进!”

《家》的读后感1500字2

《家》是巴金最杰出的作品,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青年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个,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只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克定,狡猾贪婪的克安等等统治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鸣凤,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俄国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开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觉新,他虽然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是处于“长房长孙”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顺从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有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阔大的现实包容。

在这个家里发生的故事也让人感觉到气愤与悲哀。第一个悲剧发生在鸣凤身上。已经六十岁的冯老太爷要在高公馆的丫头中选一个去给他当小老婆,而这个灾难恰恰降临在十六岁的鸣凤头上。鸣凤和觉慧之间有一段爱情,但是因为两人一个是婢女,一个是少爷,身份悬殊,才导致这段纯洁的爱情别成了一个悲剧。刚烈的鸣凤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尽。梅的命运更加悲惨,她死得比鸣凤懦弱多了。梅是觉新的表妹,他们二人之间也曾有过爱情,本来两家都同意结婚了,却又因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觉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获得了爱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却当了寡妇,又回了娘家。两人依然对对方念念不忘。后来没得了肺病,却因为父亲守旧,不肯看西医,耽误了治疗,最后她怀着遗憾,软弱的死去。高老太爷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医药已经不起作用了,在陈姨太的提议下,人们开始求助于封建迷信。最开始找道士在大厅里做法念咒,深夜陈姨太又在天井里拜菩萨。

后来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后居然找巫师到家里来捉鬼,把老太爷吓得够呛,陈姨太等人被觉慧说了一番后羞愧地散了。又过一天,老太爷死了,临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觉慧等年轻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经太迟了。死得最令人悲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爷死后,封建的思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葬礼就办得充满封建色彩,这还不够,长孙媳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太太们说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就会有“血光之灾”。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后来瑞珏难产,却不能与觉新相见,她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含恨离开人世。

这是四个悲剧,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梅和瑞珏都是觉新曾经爱过的女人,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高老太爷在临死之前能够醒悟也称得上是一种庆幸吧,不过他醒悟地太迟了,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带来丝毫的改变。而鸣凤,她与常人不同,她性格刚烈,虽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封建主义)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宁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义,至少她死得不窝囊。总之,封建社会给人们的痛苦远不只这些,所以年轻人才要推翻这个社会,让人们看到新社会、新生活的希望。

《家》的读后感1500字3

家像什么?如果把人生比做一次飞翔,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风筝。家是宽广的天空,家也是永远的线,如果把生命比做一次旅行,那么家是沿途最美的风景,家是旅行最后的终点。

阅读了巴金的著名作品《家》一书,给予了我更多关于封建家庭的看法,《家》主要讲的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里高家逐渐腐败的故事。巴金透过对高家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痛诉了人与人交往中黑暗的内心和阿谀奉承,通过兄弟之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深层的分析,让人眼看一亮,感情交错纵横回味无穷。

《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黑暗的影子。而《家》的那些主人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的腐败,贪婪的官员。还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挑战权威的刚烈丫头鸣凤。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思想影响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生动形象的描写。巴金用那朴实无华却热情有力的笔风描写出了一个被封建社会压迫下任焕发光彩的革命青年的觉醒和斗争。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 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又不敢而顶撞长辈,从小受到了教育。家族的种种,社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他的影响,造成了他在面对事情时过多选择了逃避,忍耐 ,顺从。同当时社会腐蚀下的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逆来顺受去接受而不是反抗,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钰,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了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读完整篇小说,可以看出,作者对觉新这个人物所描写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钰的是“整个社会腐朽的礼教,整个社会的封建传统,整个社会的迷信,”但他无力挣扎抵抗,只能伤心的痛哭,忍受着内心精神上的痛苦。他是封建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背负上整个家庭的负担去应付各种的勾心斗角,渐渐变得不在稚嫩,不在激情,他已经不在是当初那个天真的怀抱着梦想着青年学生。他采取不抵抗主义,其实这并非他的意愿,而是他在复杂的家庭斗争中所做出无奈之举。而觉新的悲剧正是在着种种无奈中张开的。觉新的悲剧不只是自己的错,更多还是社会下的腐败高家带给他的苦难。这是新社会的交替不可避免的悲剧,也是觉新对封建社会懦弱下表现最终结果。觉新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而是这样腐朽的社会下从多悲剧。人物的缩影。他的矛盾,他的不幸,都必将成为那个的一个人物片段。由自己的懦弱而带来的一切的不幸,由时代带来的一切悲剧,造就人物的不幸。

觉慧是巴金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巴金曾评价:“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就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来了。”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却被指婚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河自尽,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经历了多种的磨难,他有了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依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

总之,《家》这部作品是从思想作品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投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受苦,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给予了无线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支持。

家的另一个特点是洋溢着纯洁的浓厚的青春气息,这种单纯而自然的气息,正如巴金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家像一桌菜肴,一桌美味的菜肴,它包含着亲人们的喜怒哀乐。

《家》的读后感1500字4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家。

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是我们在风雨中的思念,是冰冷痛苦后的温暖。在那里你可以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真实情感可以与家人分享,不需要再看谁眼色。

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对归家的游子,家是最可靠的港湾;对尚幼的孩子,家是最温暖的小窝;对忙碌的公司职员,家是可以寻求慰籍的地方。家不是财富堆砌起来的空间,它一定是包含着情,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是在读了巴金笔下的《家》后,却让我对于“家”有了不同的定义和感受。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原篇名为《激流》。“家”和“激流”看似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概念,但在高府里,激流却是在里头流淌着的。

《家》中主要写了三个迷茫的青年,觉新,觉民,觉慧。他们成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却渴望着真正的自由。

大哥觉新,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做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在这个家中,他是懦弱的任人操纵的木人,他曾经流泪向弟弟妹妹说过他在家中的无奈,可到长辈面前,他又是那个屈从“孝顺”的好孩子。他的生命里似乎永远不会有反抗,他只知道一味地服从,忍耐。最终,他失掉了所有的幸福。他只能守着空空的躯壳,孤独的怅望着世界。

二哥觉民,敢于同祖父对抗,甚至离家出走,是个在家中的逆子,是弟弟觉慧眼中的英雄。他拥有进步思想,但有时不坚定,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表妹——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的青睐,可以说,觉民是《家》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三弟觉慧,似乎是个平和的人,却有着旁人不易察觉的痛苦与无奈,他虽不懦弱,却也不敢与祖父对抗,十分地矛盾。因为现实的残酷,他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婢女鸣凤拒婚自尽,只有让梦去洗刷他的痛苦……面对虚假的人和物,他实在无法忍受,无法忍受下去,最终选择孤身前往上海。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忧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遇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人民的压榨。

这样厚的书,我刚开始阅读时,觉得有些枯燥,毕竟故事发展很平淡。但最后合上书时,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里面的故事,若是落在我的头上,我肯定不会有勇气像觉慧那样离开。他是值得赞叹的。

我觉得,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总之,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被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

在那个年代,《家》是一部思想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深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这种觉醒,也适用于现在的青年。无论何时,我们都要保持反抗精神,与腐败对抗。

《家》的读后感1500字5

多年前看过巴老的《家》,那时年幼只是囫囵地翻阅一番。记忆中只铭记着那个富有朝气,勇于反抗的热血青年-----觉慧。今日,在偶然间翻开那微微泛黄的纸张细细品读,心中百感交集。脑中多了鸣凤、瑞珏、觉民、梅的身影。他们的命运使我动容,那些关于他们的故事仿佛在我心中留下了烙印,挥之不去。

书中让我动容的是鸣凤之死。她是高家的奴仆与三少爷觉慧相爱,因高老太爷的阻挠,她的爱情只能是个梦。高老太爷决定将鸣凤送给年以七十的孔教会长做小妾,鸣凤被逼投湖自杀。

夜无声,花园里传来阵阵虫鸣,湖面平静的像一潭死水。天际没有星光,那暗淡的月光照在涂抹着石灰浆的墙上映射出骇人的青白色。几棵枯树的影反射在墙上似那吃人不吐骨头的兽,笑吟吟地望着你。就在这一夜,鸣凤站在湖畔,回想着她十七年中的岁月,品味着她的爱情。少女的爱情犹如新生的花苞在暴雨狂风的侵蚀下永远不会有结果的希望。那一刻,没有怨恨。她曾怨过命运的弄人,身世的悲惨,当她坚信爱情的时候,她便满足了。鸣凤抱着必死的心纵身跃入湖中。那一刻,鸣凤解脱了,脱离了这个吃人的社会,摆脱了这个懦弱的牢笼!

懦弱对于唯诺的人是一副甲胄,懦弱是他们的护身符。因为无力反抗便任人摆布,因为缺乏勇气便只能囚禁在懦弱的牢笼之中。对于他们我们又能指责什么?是鞭挞他们还是轻视他们?懦弱的人可气但更需要同情,因为在吃人的社会里,懦弱是一种伪装,是盔甲。平庸者唯有接受才有生的希望,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

觉新是全书中的悲剧人物之一。他唯唯诺诺,逆来顺受。他是一位接受过五四新潮思想的青年,但“嫡房长孙”的头衔压得他力不从心。封建礼教犹如毒瘤侵蚀了他的身体、思想和灵魂,最终他成为“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守护者。他小心翼翼地讨好家里的每一个人,接受长辈的安排。他试图反抗过,但懦弱让他放弃挣扎,顺从天命。懦弱是他沉重的包袱,封建礼教犹如一块巨石,两者压他得他无法喘息。然而觉民他没有勇气去反抗,只是一再地忍受。懦弱是一副手铐和脚镣禁锢了他的身体和思想。因为懦弱,他放弃了与梅的爱情;因为懦弱,他让瑞珏不明而死。他一方面痛恨残暴,追求自由,另一方面却坚守所谓的“作揖主义”。懦弱是一座牢笼,是一座活死人墓,是吃人的野兽!

《家》着实是一部悲剧!读完全书,我们不禁自问是什么让这个家族走上末路?是什么酿就这一幕幕悲剧?答案是懦弱!

因为懦弱,我们中华民族受了多少屈辱?腐败的清王朝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因为懦弱,面对列强的枪炮我们选择了割地赔款的命运。是懦弱这无影的黑手将我们中华民族推进水深火热中,是懦弱让我们饱尝屈辱的滋味。黑暗的社会需要光明,污浊的空气需要清新,吃人的礼教需要推翻,受难的中华民族需要奋起,被黑暗充斥的中国需要有智之士来洗尽其所受的侮辱。华夏儿女要反抗,伟大的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沉睡的东方巨龙已崛起,中国的明天是光明的,富有生机的!

懦弱的代价过于沉重,善良的中国人民经受了太多懦弱的痛苦。鲁迅曾说过“不在平淡中勃发,就在平淡中灭亡。

”今天的我们站起来了!2008年我们成功举办奥运会,紧接着2010的世博会······中国用行动向世界证明今日的中国已不再懦弱,中国人用智慧和汗水向世人证明:伟大的华夏儿女不再是懦弱的俘虏!有人说中国人的性格像水,容器是方的它便是方的,容器是圆的它便是圆的。然而我要说:水是温柔也是力量。我们都听过水滴石穿的故事,一滴水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汇聚在一起变成了潺潺的溪水,奔腾的江河,咆哮的海洋。太胆小是懦弱,太胆大是鲁莽,勇敢是适得其中。今日的炎黄子孙应该是亲切而不是个性的。

家走远了,觉慧怀揣着明天的希望,逃脱了懦弱的牢笼走向远方。船驶离了那个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个家中有过他的欢笑,他的爱;那个家又充斥着太多的罪恶。在那漫长的十八年中,他浑浑噩噩地生活在那个“家”中,今天他清醒地离去,没有一点留恋。阳光照亮前方的路,青年啊!向前走别回头,希望是在风雨之夜所现的晚霞。聪明人,拒绝懦弱吧!因为懦弱的牢笼是如此可怕,懦弱的枷锁是如此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