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600字1
其实并不简单是读后感,更多的是最近的一些自我感受,在读这本书时就特别想写出来。
我觉得一本好书是可以牵动人的感情乃至情绪的,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不是刻意的,是不自主的被他的文字带动着。
往回看看,不多说,一年前的我,就足以被现在的我形容为简单中带着些许的幼稚。感觉这一年,我就变的微成熟,但也夹杂着微复杂。不知道是好还是坏。
以前别人发表什么样的言论,我就只顾着钦佩和信服,书上写的就是对的。而现在,我会琢磨,去分析。什么是我觉得对的,什么是作者觉得对但是是我不理解的。简单说,会用脑袋思考了,而不是人云亦云了。而这个“习惯”不仅局限于对文字的分析,更是延伸到了具体的人和事。曾经我喜欢去评价他人,是好或是不好。且不说这事是对错,就说我用简单的好与不好去评价他人就是幼稚的。因为慢慢的我发现,我根本没有人家的经历,没处在人家的环境,我又凭什么去判定人家所做的事情是好是坏。我只是站在了我个人的角度,以我能看到的一面去看我所看的人,根本看不到全部的!所以任何结论都是“我以为的、我认为的”。
看见里有两个例子让我感受颇深。一个是看守所里的女服刑人员,大部分的杀夫入狱的。另一个就是药家鑫事件。之前的我也会觉得,他们是不可理喻的,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应当千刀万剐、处以死刑的。但我这么说,太片面了。真的是太片面了。我忘了凡是都是有因果的。其实他们是可怜的。要知道,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生活中被身边的人呵护关爱的人是不会做出这种偏激的事情的。他们的心里是扭曲的,是他们的生活造成的,是被他身边的人活生生的给扯得、拧的。他们是痛苦的。一直强忍着、直到到忍无可忍的地步,迸发了。就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力度是强大的,后果是不可逆转的。然后事情发生后,就会被外界媒体扩大,更加丑化他们。但是,如果去问问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也许我们的谩骂就不会这么猖狂,也许就会帮助下一个可能要做出此事的人有一个改变。如果告诉你,那些杀死丈夫的女人,被她的丈夫活活折磨了十几年乃至数十年,吊起来抽打,睡觉的时候突然被丈夫用刀架到脖子上,从不敢穿短袖因为身上都是伤痕,还扬言不只她要死,她的所有家人都要死的情况下,这个女人因为反抗过激导致丈夫死亡,大家还会像之前那样评价他吗?如果知道药家鑫从小被父亲严格管理,不管谁的错他都要受到惩罚,做任何事情都被反对,心里话无从发泄,_只是怕这个人如果活着会告诉他的父亲,会很难缠。大家还会觉得他那么可恨吗?
事出有因,凡事都有他的道理。
可以就事有个人见解,但我更希望我可以去理解人,包容人。旧能的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至于个人,我希望我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去生活,“我开心就好”简直是真理。至于是又幼稚好还是成熟好,单纯好还是复杂好,可能真的没有界限。
《看见》读后感600字2
上个学期就买了这本书,一直拖到今天才看完。之所以会买这本书,完全是冲着它的销量,不过的确没让我失望,全书一共二十章,讲述了她做新闻的这十年间一些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前不久柴静在美国产子,传闻沸沸扬扬,伤了大众的一颗玻璃心。我倒没觉得去美国生孩子有什么不对,难道就因为她是一个知名记者,她的书畅销,她被称为公知女神,她就必须怎样去做吗?看见一书让人深入一个记者的内心,看到许多在电视节目上无法看到的画面,这远比看后期播出的片子来的震撼要大。
以前我一直认为,记者的工作,无非就是把事情真实客观地报道出来,除了需要去现场采访和文笔,好像还是挺简单的。但事实上仅仅“客观”这二字,就需要一个记者拥有很高的职业素养,要做到“能持”。柴静在书中写道,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她有几年做节目喜欢做猛题,尖锐地问答,结尾时锐利地讽刺,柴静以为这样的自己颇受观众喜欢,直到被陈虹、张洁等同事批评指正才醒悟过来。真正的记者首先要给对方说话的机会,他的报道中不能有太多的观点性的内容。
事实上,柴静所说的她犯的这些错误,在我们普通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总是站在自己认为的弱者一方简单地批评。就比如书中后面讲到的药家鑫的案子,2010年年底的时候我还在上高中,从电视上看到了这个新闻。同学之间也会相互讨论,说到他撞人之后再将人用刀砍死的行为,几乎所有人都满腔愤怒,觉得他就算立即被执行死刑都不够解气。而药家鑫也的确很快地就被执行死刑了。我还记得那时移动还给我发了一条彩信,详细报道他的罪过和刚刚执行完的死刑,彩信的最后一张照片是他走进监狱的背影。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那时的我突然就觉得胸口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对此我很奇怪。他不是已经死了吗,他不是罪有应得吗,我应该拍手称快才对。柴静在书中讲述了一些药家鑫案背后的故事,时隔三四年我才看到了一些当初我没有看到的事实,我才明白当时自己的莫名的空茫感为何而来。药家鑫曾说过他撞人后把她杀死是害怕她找上自己的父母,他曾受到极为严厉的家教,十分害怕他的父亲;他还是独生子,他父母的晚年该如何度过我不敢去想。大一时选修的一门法律课的老师也曾谈到过这个案子,他说,药家鑫其实完全是因大众的愤怒而死。也对,想当初有多少人听到这个新闻时是和我一样,对他充满了深深的厌恶。
当然,我们常人不必像记者一样严格地自制,但需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书的序言中写道,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但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我想这也是这本书取名为“看见”的原因。我们许多人都缺乏独立的思考,经常轻而易举地就被带进他人的观点里,如果你的眼睛已经蒙上了一层“成见”的纱,又如何能看见这个世界呢?
《看见》读后感600字3
柴静,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静小姐抛开电视节目的话,大概会是个出色的文字记者。《看见》这本书,人物鲜活,故事真实,感情质朴,细节动人。一本400多页厚实的书,分两次竟可以读完,这也许得益于她的文字写得踏实,没有戾气。
何为戾气?就是不满、忿忿不平、攻击式的利剑。
不同于尖锐的政治时事记者,看柴静的文章,不会有太多让你感到不适的地方。客观地来说,读这本书,就像是带你浅浅地经历她在央视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见的毕生难忘之场景。
《看见》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个人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柴静的新闻始于生命,最终也回归生命与人生的思考。2003年的“非典”让她最直观看到死亡与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实的态度。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看过生命如何消亡,他就无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陈虻是柴静在新闻中的引导者,他的逝去,让三十而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与人生。
书中的这十多个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也不是那些最轰动的节目,而是每一个故事之间都被一种叫做“理解”的东西串联起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响的过程,而人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己的经历,也来自于对经历的理解。看见他人的人生,其实也就是看见自己。
用柴静同事王开岭的话来说:“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用柴静自己的话来说,“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400多页的书,也没上几张个人照片,弄几个名人;不写八卦、不扯段子、不摆朋友录;不肯将就成文,篇篇使劲全力,满心满意都在纸上。凭自身的采访经历,事后反思,连缀成篇,看似“小”,实则写的正是那个大大的中国,和中国的人。
《看见》读后感600字4
“我渴望呆在最寂静的角落里,被最热烈的声音包围。”——来自柴静的日记。
初闻柴静出书是去年冬天的事了,当时自己没有太大的感觉,“哦,柴静也出书了”,心想。那时也不知道她早先出过一本书。反正名人都出书吗,白云都出了,柴静差啥呢。
后来看了她的新书发布会,决定入手。白岩松说,人们怀念的世界未必都是美好的,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罢了,你经历的时候或许觉得很慢很难甚至很痛很苦,但经历过再回首的时候往往却非常怀念。十年的心路,愿意并能够呈现出来就值得一看,尤其还是柴静,勇敢、务实而又颇具文艺范的这种作者,我们喜欢。
网上下单后很快就收到了书,看到封面立即想起了某网友的“批评”:“不带这样的,只PS柴静的脸,任由大爷们一个个跟陈忠实似的”。呵呵,权当是花絮了,其实我倒觉得封面照片蛮亲切。估计柴静也是有所考虑,所以在新书发布会上还特地说明了关于封面的设计思考。《看见》有405页,挺厚的,乍一看觉得还是对得起它的价钱。装帧朴素,没有一上来好几个大彩页,没有众多大牛的推荐,让人感觉很踏实。书脊上的“理想国”三个字像天边的彩虹。
我是平常心读柴静,没有刻意崇拜,也不带有“柴静只是徐静蕾和朱军的合体”之类的偏见。我平时读书是很慢的,这次还是很慢,但也有不同,因为书中的内容,偶尔会呼吸困难、甚至心痛唏嘘,打开这本书,你就不禁跟着她的文字,在那些人群与往事里穿行,看见……
初见陈虻,比“你对成名有心理准备吗”这样幼稚的问题更幼稚的是柴静那份幼稚的心高气傲。
进入央视,溃败紧跟着溃败,但或许溃败就是蜕变的躯壳,就像她书中后来的数次蜕变,没完但总有益。
非典,在我们还在大学里因为不能出校门玩而抱怨的时候,柴静和她的团队出生入死奋战在阻击非典的第一线。那次是她生命的一次大开阖,原来温暖窄小的自我,瞬时被生命拉开了无限的可能。
山西,山西。故乡情节是每个游子最深切的感情,然而这里文字的沉重让我感到悲伤,悲伤于那样深深的恋下,眼看失去的无能为力。当然,这段故事也同样贯穿于着柴静与奶奶的那段温暖记忆。
《看见》是记载柴静个人的心路历程的白皮书,是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备忘录,想怎么定义,因人而异吧。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它会这么受欢迎,我想,大概是因为柴静不断拾取令人感动的过去,令人心碎的回忆,更难为珍贵的是那触及灵魂的思考,在这物欲横流、犬牙交错的时代,让人们体会到人性的感受和生命的感悟,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原始而迫切的需求所在。
《看见》读后感600字5
《看见》里面有很多话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有办法真实的认识事物了。这是陈虹对柴静说的,仿佛也是对我说的。我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很冷漠,是一个经济学上所讲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的化,其实,他们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蓝,它喜欢阳光,喜欢温暖,热爱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太冷漠的人我会远离,因为内心承受不了冰冷的东西。
书中还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不一样的生活”。我现在还是很念旧,恐怕自己会一直这样下去,舍不得的东西太多,那些青春年华,那些灿烂的回忆,尽管模模糊糊地在脑子里游荡,可是就是存在,有人说,存在即合理,但它会影响我向前迈进的步伐,因为我会回头张望,脚步沉沉地,迈不出去,不过,总有一天,我会忘记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个日子应该快了吧。
花了两天时间把《看见》看完,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意地选择标志性事件,只是选择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而已。正是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因为她的一份简单。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我自己。她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许孤傲,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重要,不喜欢依赖,喜欢背起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说不清楚确切的点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说,《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曾经闪过一丝放弃阅读的念头,不过庆幸的是我读完了,感受颇丰。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必须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汶川地震。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财政个人工作总结最新范文
高中简爱读后感五篇
公司工作总结演讲稿分享
简爱初中读后感五篇
高中简爱读后感五篇
简爱初中读后感五篇
家读后感1000字五篇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小王子读后感8篇
华南农业大学在天津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江苏高考排名166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烟台科技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3180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1338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和云南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贵州高考排名328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西高考排名1161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东软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黑龙江高考排名1069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云南高考排名60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豫章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758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6716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枣庄学院和浙江农林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331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840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河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开学第一天读后感50字
我来自孤独星球读后感八篇
心灵谜码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关于伪君子的读后感
荒野求生读后感初中五篇
初中骑鹅旅行记读后感五篇
初中斑羚飞渡读后感五篇
呼兰河传600字读后感五篇
高中呼兰河传读后感五篇
红岩读后感作文五篇
红楼梦读后感300字数7篇
黑天鹅紫水晶初中读后感五篇
茶馆读后感800字五篇
荷塘月色读后感800字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