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读后感

马振华老师

  《那个星期天》选自《务虚笔记》。“《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这句话是百度搜索的,我计划把这本书买来看看。今天,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我想探寻教材选编的《那个星期天》是如何表达出作者情感的。

  所以,我放下了《务虚笔记》这个背景,单纯进入作者所设定的那个孩子度过的那个星期天。《那个星期天》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因为妈妈答应带出去玩,结果等了一天,妈都没有兑现承诺的事情。展现了小孩子从兴奋期待到疑惑不解,再到焦急不安,最后极度失望委屈的心情变化过程。

  这样的心情我们都有过,所以容易感同身受。文中的小孩还好,我小时候如果“整个上午就跟在母亲腿底下,估计都不用等到晚上,直接遭打了。”那现在我不能这样想,我得站在一个作者的角度,如果是我,我会怎样来写呢?

  我也会像史铁生一样,不厌其烦地记述这个小男孩在等待过程中所做的那些用以消遣百无聊赖的等待时光的琐碎事情。跳房子、跳方砖、拨弄蚁穴、坐在草丛里翻画报,每一件事都是做得那么心不在焉。只等妈妈买完菜回来,这时间是那么难捱。

  嗯,我也会时不时穿插周围景物的变化。“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的。”“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一切景语皆心语。毕竟史铁生是大作家,我虽然也会有景的描写,但是我对景的感知和表达就会逊色很多。我尤其喜欢第二次景色的描写。“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的。”孩子是多么有耐心地在等待着妈妈兑现承诺呀!虽然是孩子,也还是有一种预感,有可能不会实现。为什么院子那么大呢?如果他很兴奋的时候,还会感觉到院子大吗?正是因为那种预感才产生的一种莫名的孤独。

  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么多,可是这篇文章的在抒发情感的方式还有很多呢!

  长句和短句的使用。“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慢慢地为读者呈现过程,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清晰,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是记得非常牢固。如果,就是“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晚上”这就没有了过程,感觉是那么轻描淡写,怎么能记得住那么多细节呢?还有一处,我也特别喜欢。“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光线和声音那么漫长,但是一天过得又是那么快,妈妈的衣服似乎永远也洗不完。小孩子的那种失望委屈再一次被渲染,即将达到极致。后面接着用两个短句,情感已经蓄积到极致了,到了非发不可的时候了,所以特别清晰地记得“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文章变得有弹力,我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否准确,但是我内心就是这么想的。

  说到内心,史铁生使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一个可爱、稚气十足、又特别乖巧的孩子让人爱怜。

  本文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对话很多,但是没有使用引号。细想去读,才发现对话基本就是同样的追问“去吗?去吧,走吧”。妈妈的回答总是在敷衍,而且因为手里的活儿很多,说的最多的“什么做完了就去”。如果用了引号反倒显得很累赘。孩子记得的细节是自己一次次的失望,并不在乎妈妈说了什么,只在乎妈妈到底要不要带他去。原来,不是有对话就要用引号的。

  好喜欢这篇文章,长见识了。

  拓展:简介

  《那个星期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020年修订版)第9课的课文,这篇课文是史铁生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课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员张蕾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