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零距离》有感

孙小飞老师

读《零距离》有感1

  听妈妈说,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就是诗。那么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呢?仅仅是两极之间吗?直至我认识了泰戈尔,我才了解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

  就是这样一首诗,没有美丽的修饰,没有华丽的词藻,全诗重复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而是……”,给人一种音乐的美的享受,又有一种冰冷刺骨的悲哀。

  全诗的抒发的情感层层递进,让读者的心随着诗的节拍一起跳动。想一想:比彼此相爱却无法表白更遥远的是将他们分隔开来,比痛彻心脾的思念更遥远的是将自己的感情掩饰;比把思念埋在心底更遥远的是尚未相遇便注定今生无缘……

  读着这一节节诗,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双双蝴蝶被风打散,并肩的双星愈飞愈远,同枝的黄花无法相依,含情的落叶难以归根……!从古至今这样的事还少吗?梁山伯祝英台有情难全,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坎坷中追求……

  啊……!

  这一个字似乎可以诠释我的内心的全部。每每读罢这首诗,我的心都会被两种不同的感情所充斥:一种是悲伤,为爱不能完美而悲伤,感慨人生中的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另一种则是欣慰,因为,至少还有爱!

  或许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正像诗中说的那样,是飞鸟和鱼儿的距离,因为一个在广阔的天空,一个在深邃的海底。

  我不知道是否读一首诗就会有这样矛盾的感受,不过,我越来越喜欢诗爱情诗了,因为她们是最美好的!

读《零距离》有感2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

  朱德江老师的课堂体现了学生的自学和问题的提出。而张齐华老师的课注重学生的操作和想象。

  张齐华老师呈现的是《圆的认识》。从用圆规画圆开始,让学生画出大小不一的圆,边画边体会到底是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离不开想象,而张老师恰好利用这点,让学生充分想象,进一步认识圆。

  比如:呈现同心圆图片,想象它像生活中的什么?考察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像标靶。”

  “像涟漪。”

  “像棒棒糖。”

  “像黑洞。”

  ……

  学生的思维很开放,想到了很多生活中相像的事物。

  再如:呈现内部有线条的圆,问像什么。学生又展开想象:像车轮、像披萨、像抽奖的转盘、像旋转的风车……

  我在思考:问什么张老师让学生想象图形的生活原型?

  这样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圆很多,而且通过提问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很多事物的设计都运用了圆的特点,比如标靶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车轮的车轴为什么在中心等。

  接下来的想象活动更是精彩。只给出信息:

  1、圆的半径是15厘米。

  2、圆的直径是135米。让学生猜想老师带来的物品分别是什么。在交流的过程中再次强调圆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圆中线段直径最长。

  学生在操作和想象中认识了圆,学生学的轻松又深入,听课老师都被深深吸引。吸引人的'不只是授课教师的风采,更多的是感叹学生在丰富想象和操作中掌握知识。

读《零距离》有感3

  很长一段时间,我断断续续的读了《零距离的美国课堂》。作者王文,原本在江苏南通的一所中学担任英语教师,后来在美国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从教过小学、中学、社区学院等不同的学段,亲身实践美国的课堂教学,并注重和中国课堂的对比研究。在《零距离美国课堂》这本书中,王文用朴实而不乏风趣的文笔,通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生动具体地描述了美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校园里发生的真实的故事……。

  读这本书,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自由和纪律的关系。

  自由和纪律总是结伴而行。没有纪律,也就无所谓自由。美国学生开朗活泼、自由奔放,但这种自由是有一个框架约束作为前提的,只有当每个学生都自觉遵守约束和纪律,学校或课堂才会有和谐井然的氛围,学生们才可以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学习、嬉戏。

  美国教育非常注重秩序、注重纪律。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始终不懈地紧抓学生的文明行为规范,提倡正面鼓励,正面教导,从细微处入手。学校对学生的严格管理,首先源于他们认为保证学生的安全是学校的第一要务,培养好公民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一个好公民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严格遵守纪律。

  手工课是学生给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时空,因此深得同学们的喜欢。但每次活动之后,教室里总是狼藉一片。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美国的低年级的教师从不在孩子们走后自己收拾教室,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收拾干净了才能走。尽管孩子们年龄还很小,一时半会儿清理不好,但教师也绝不通融,一定要达到教师认为满意的地步,学生才可以离开。

  在大家的印象中,美国孩子在课堂学习中,不会一直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教室经常处于流动状态,尤其是老师给学生读书或者类似学生独立阅读的课堂活动,学生在地板上坐着躺着都行。王文告诉大家,这种情况确实是很普遍的,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度,但这种自由也是在纪律的约束之下的。比如,只要是在学校里,除了室外操场外,一定要低声讲话,不允许大声喧哗、奔跑,未经他人同意不能动别人的东西,要学会倾听,不能打断别人的讲话,等等。“你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必须努力干你应该干的事情。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因为那是你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美国教师不会采用粗暴、专横的手段来维持课堂纪律,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师们往往将选择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有的学生不合作,不完成作业,老师就会问:“你的选择是要么尽快做完,和大家一起去外面玩,要么是大家去外面玩的时候,你去校长室完成作业。你的选择是什么?”选择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并告诉他们不论自己的选择是什么,他们必须对此负责,或是享受奖励,或是承担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主人翁的意识、自主独立的意识也就慢慢形成了。

  在行为规范和约束方面,我们对孩子放任的程度以及所谓的“宽容度”要比美国学校大很多。很多学校和班集体没有统一的纪律尺度,或者说有一个从来不认真执行的纪律尺度,管理的松紧程度全看教师和学校管理层当下的心情。孩子不知道底线在哪里时,总是不断地通过试探,以便找到纪律的界限。但我们的成人们高兴的时候纪律的界限很宽泛,不高兴的时候又很紧促,搞得孩子无所适从,结果在尝试中屡屡受挫,导致一个个学生自信心不足。

  我们的特别关注的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愿意在课堂管理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导致了很多没有纪律约束的自由现状的存在,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是很难有大作为的。在这方面,我们是真的应该向美国教育学习,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而又守纪律,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才能培养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