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听李镇西老师讲的课,也听说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非常感人所以便买来阅读。读上这本书,我就有一种被磁石吸引的感觉,书中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震撼着我。“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让我明白了当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孩子的心,也让我明白了应怎样去爱这些孩子。
“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镇西老师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班里的每个孩子都会引起他的兴趣,如孩子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孩子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快乐和痛苦有哪些,他都了如指掌,如: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高考落榜宁玮情绪波动很大。他总是能及时地发现孩子们哪里需要他的帮助和指点,他把学生当成朋友,学生也把它当成朋友。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我认为教育不应违背儿童的天性。当然,“不是违背”并非一味迁就,而是把童趣引导到正当的途径和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这将会使学生的心和教师贴得更紧。
如果教师本人甚至也保持或培养一点“儿童的天性”,那么,简直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心灵融为一体。”他坚持每天利用午休,给学生读《红岩》《爱的教育》《凤凰琴》……,学生笔记本上写上小诗,李老师正是因为有这样一颗童心,使他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他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拨动着他的心弦。他常说:“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的爱更能体现他爱孩子的心。他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万同,一个典型的“后进学生”。父母离异,家庭复杂,和社会上的一些混混有过一段流浪的生活。
针对像万同这样的顽童,李老师不是向他们“灌输”,而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并且让全班学生帮他找优点,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还专门印制“报喜单”,如果某位“后进学生”觉得自己在某一周犯错误的次数减少了甚至没有犯错误,就可以主动来领一张“报喜单”,拿回去向爸爸妈妈报喜。李老师还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后进学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又接受集体的监督。
万同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时好时坏的反复,更是考验老师的耐心。李老师把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在他的教育手记中写了将近五十页,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对怎样转化后进生的思索。也许以后我再也不敢对学生说“朽木不可雕也”了。
“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和谐。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感觉我认真地上了一节思想教育课,它不仅使我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怎样去转化那些“后进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永远带着一颗爱心和童心,真诚的去爱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感受师爱的雨露,让孩子在我们爱的滋润下茁壮地成长!
读完李镇西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为什么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写的一本书出版十多年来依然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强烈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形式上看这本书不是纯理论的说教,而是用心所写。
理论性的书籍要么让人难以理解,要么枯燥乏味,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而这本《爱心与教育》,除了有很少的文字是出于解释说明有点理论的嫌疑之外,其余几乎全是实例的叙述和真情的流露。从本书的副标题《—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可以看得出来。它的内容源于实践,而他的表述和总结又高于实践,感觉是娓娓道来,又让读者领悟到其中深刻的道理。由此可见,这本书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从感觉上来说它是与教育教学的零距离的接触。
内容几乎都是源于第一手的材料,有李老师自己的亲身体会,有学生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为,所思所想,还有李老师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以至于很多地方让人感动甚至落泪,让读者被那种浓浓的情包围着。
第三从内容上看,这本书几乎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爱心和童心”是关于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故事;“与顽童打交道”介绍了李老师在后进生转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绩;“锻造卓越人格”是关于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回答心灵的呼唤”是他对青春期教育的尝试;“沉重的思考”介绍了他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生死两地书”,生动地叙述了他和远方一群中学生多年来的通信;“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则是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
内容全面而详实,让读者通过阅读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从李老师的爱心和真情里学到了教育的智慧,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点了迷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能够读到这样的一本好书确实不容易,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它,那样也不枉李老师的呕心沥血之作了。在我看来,每个读者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
第一、要用心读透这本书。
李老师为什么能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为什么会取得了那么多的成绩?就是因为它对教育的用心和真情的投入。当然,爱和尊重是教育前提。在此基础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他坚持以教育手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加上自己的反思和总结,长期以来,才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真经。
第二、带着思考和感悟见行动。
学然后知不足,我们读名人大家的故事,一定要仔细研读,认真体会,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把其中的一些“真经”采取适当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就可能少走不少弯路,一定会促进和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
第三、边学习、边反思、边提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即使再好的方法,适合这个学生但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有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勤思考,多总结和反思,才会让自己的所学、所悟恰当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才会让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教学和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从李老师身上,我读到了大写的爱,他对每个孩子都像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有无限的爱心和耐心;对于教育,他投入了无限的深情,只要我们也像他那样,我们周围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学困生了,学生们也会因我们而骄傲和幸福的!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高尚的人对话,给读者洗涤一次心灵;也像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让自己的思想豁然开朗;又像吃过营养品,让自己有使不完的劲。因此,我们要养成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习惯,并且学以致用,让自己的羽翼不断丰满起来,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多彩,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断断续续读完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虽然不如书中所说的某些读者“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也绝不会在电话中“泣不成声”地向他“诉说自己的感想”,甚至对这本由我们副校长“极力推荐”的名著还有小小失望,不过充塞在这本书每一个角落的“爱心”,确实让我感动。
贯穿全书的,是一个“爱”字:“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
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
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与和谐。以前我认为,有两类人是不能办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
急功近利者势必追求短期效果,无视教育规律;商人重利轻义,把教育作为赚钱工具。现在我觉得,有两类人是不适于呆在教育战线的,一是把教育当成饭碗的人,一是不具备爱心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
我也很爱学生,尤其爱那些眼睛清纯透亮的学生,那些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沟通合作的学生。可我对学生的爱还没有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向学生“还债”的程度。李镇西在书中,反复强调他的学生请他吃什么东西,或在毕业多年后给他写信、寄贺卡、打电话,等等等等。
所有这些对一个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也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更是教师非常在乎的东西。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爱,真的不求回报吗?”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师、恋人们在发表爱的宣言时,都会强调:“我爱你,我不期望从你那得到什么!”事实上,当子女忤逆,当学生忘本,当情人反目时,凡正常人都会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对对方都有许多怨恨,对人生也会生出许多悲观、痛楚的幽怨。
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
李镇西在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有他独到的一套。很多班主任在写班主任计划或总结时,都会提到“抓两头,促中间”,都是大而空,没有多少可资借鉴之处。我以前也会这样写,可在具体的做法上与李镇西相比却有天壤之别。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做法都很值得我学习。
在我的教育理念中,很关注学生自尊,特别害怕伤害到学生“弱小”的心灵。我也曾经想过要采用集体评议的方法去促进某些学生,可又担心负面影响更大。刚开学的时候,我看到某些班级大张旗鼓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比,并在教室前面大肆张贴,很反感这种做法。
一段时间后,一想到期末要对学生进行德育综合评比,我又担心没有操作依据,便学着其他班的做法在我班上尝试了一段时间。实际上这种“加分”、“扣分”办法并没有多大实效,我也不太重视这些评分,实际上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不可量化的,学生犯错误也是可以谅解的,要不要学校干什么,要老师干什么?由此看来,我还没有“开创”出自己的一套,缺少自己的理念“操守”。
上次在南海培训时,黄甫全教授就对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做了淋漓尽致的批判。他认为: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故事,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无法检验和保证。由于“隐私”的存在,会导致“掩饰说谎”现象;为了杜撰“美丽故事”,有的“研究者”会“伪造数据”,并对“事件加工”,造成“数据失真”。
教育叙事“缺乏普遍的解释力和推广性”,“个体行为,难以群体化”。读李镇西的教育案例,正有同样的感觉。由于地区、年龄差异、个性心理的不同,使李镇西里讲到的很多东西尤其是在“优生”的提高上似乎很难操作。这是个“浮躁”的社会,人们看到的永远是那些成功者的“经验”。比如周弘,在培养失聪的女儿周婷婷成材上,确实非常成功。可他进而要把他的教女经验上升为“赏识教育”,未免有点牵强。
不知是“赏识教育”推广者们过分的宣传还是家长们的过分狂热,“赏识教育”每到一地就在一地掀起一股热潮。教育是个复杂的东西,并不仅仅是靠“竖大拇指”就可以成功的。
如果“竖大拇指”就可以了的话,周弘也不用打婷婷耳光了。我们社会已经够浮躁的了,我们的孩子已经够脆弱的了,我们并不需要“赏识教育”来加重社会的浮躁,我们更不需要“赏识教育”来弱化甚至消除孩子的受挫能力——当然,教育绝少不了赏识。在一片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参加工作后,该怎么面对社会的阴暗?该怎样应对人生的打击和各种苦难?
不过很明显,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更多的磨练,更多的学习,更多的理性思维,更多的积极探索……
寒假期间,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仿佛跟随李镇西老师从入职那一刻重新来过,去感受一个个难忘的师生故事、体会那一份份真挚的师生之情。敬佩李老师对教育的追求与探索、欣赏李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与投入,反思自己,唯有汗颜!
李老师初为人师,也是空有远大理想,但没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但面对这种现状他却能够一边实践、一边大量的阅读教育专著,使自己在专业之路上迅速的成长起来,这种对事业的敬畏,对知识的渴求是让我敬佩的地方。
李老师在教学之路上不断前进,但他始终不忘初心,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他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亲切的称他为“老李”“镇西将军”。无论是在校就读的学生,还是早已毕业的学生,学生永远记挂着李老师,李老师也永远牵挂着这些学生。一次活动、一份礼物,一篇日记——时间让这份师生情更加深厚绵长,这是让我羡慕的地方。
面对繁杂忙乱的工作,李老师能够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把对工作的一些所得、所思及时的记录在案,分享给大家。这种良好的习惯,让他能够带给我们那么多的精彩著作,李老师这种勤耕不缀的精神,让我为之赞叹。
纵观全文内容,里面有生动的教育故事、有感人的书信、有精彩的活动、有宝贵的经验、有难忘的课堂、还有感谢李老师的人、也有李老师要感谢的人。学生的一封书信,一份礼物,李老师会收藏至今;别人对李老师的一份关怀,一次帮助,李老师会铭记于心,李老师的这份真挚的待人之心让我倍感可贵。
一本书会很快读完,但李老师的教育精神却让我永远也学不完!看李老师的书,去学习李老师的闪光之处,生活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几年前就有幸买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只粗粗地过了一遍,让它在书柜沉默了很久,最近,重拾这本书,细细捧读,书中所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我,更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
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踏上三尺讲坛六年有多,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真正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在三大方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爱心,二是他的做有思想的教师,三是他的对教育的反思。
(一)爱心“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
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
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与和谐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就如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的“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也非常赞同李老师说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
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
读完书后,我深感: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更多的磨练,更多的学习,更多的理性思维,更多的积极探索……
(二)做有思想的教师“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对李镇西的评价。读罢此书,我感觉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涤,掩卷深思,李镇西老师演绎的对教育和学生的挚爱背后是依靠他的教育思想做支撑,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
所以,我觉得我们学李镇西,最重要的是学他“做有思想的教师”。不能否认现在确实涌现出一批像李老师这样有思想的教师群体,但数量极少。大多数教师仍然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重复着别人说过的话,复制着别人写过的教案,模仿着别人上过的课。李老师说:“当教师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说自己的话。”这句简短的话语,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的反思。要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思想必须经过认真学习,多读教育理论专著,多向名家和大师学习,多参加一些沙龙类的讨论,多进行自我反思总结。
李老师曾感慨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李老师的成功也正是得益于对教育家思想的汲取和积淀。我们向教育家学习,不光要学习教育名家的理论和思想,还要学习他们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总结的毅力。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一直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笔》,这份艰辛地付出才有了今天这份丰厚的回报。反思我自己,与李镇西老师相比,真感到汗颜!大师的成长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他们往往都经历过“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彷徨,经历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的学习积淀过程。与其天天盼机遇的垂青、幻想一鸣惊人,不如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和反思总结。如果我们还想进步,如果我们还不甘沦落为可悲的“教书匠”,那就让我们快快行动吧。
(三)对教育的反思除了“爱心”和“做有思想的教师”,书中还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时,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真的,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学生的顽劣、松散和不听话,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
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
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交通安全的读后感
精选小学自我介绍作文400字汇编十篇
自我介绍初二作文
生活,让我懂得感恩父母演讲稿
交通安全的读后感
关于骑鹅历险记读后感600字
名人传读后感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小王子读后感8篇
华南农业大学在天津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江苏高考排名166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烟台科技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3180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1338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和云南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贵州高考排名328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西高考排名1161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东软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黑龙江高考排名1069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云南高考排名60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豫章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758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6716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枣庄学院和浙江农林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331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840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河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开学第一天读后感50字
我来自孤独星球读后感八篇
心灵谜码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关于伪君子的读后感
我生活的故事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以奋斗者为本的读后感(精选五篇)
充满阳光的童年 ——草房子读后感
格林童话读后感350字(精选五篇)
读芦花荡有感
海蒂读后感(精选六篇)
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精选十五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精选十三篇))
曹文轩青铜葵花读后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