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读后感

王明刚老师

威尼斯商人读后感

  威尼斯商人读后感一

  书中讲述了善良忠厚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替朋友巴萨尼奥向冷酷无情的犹太商人夏洛克借高利贷,并以自己的商船作为抵押,夏洛克想乘机割取安东尼奥的肉便答应了。但安东尼奥的商船却出事了,夏洛克把安东尼奥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聪明的鲍西亚答应夏洛克可以割取安东尼奥身上的任意一块肉,只是若流下一滴血的话(合约上只写了一磅肉,却没有答应给夏洛克任何一滴血)就用他的性命和财产来抵换。最后安东尼奥获救,除了夏洛克之外,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作品,安东尼奥和夏洛克是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待金钱和人情的态度截然相反。安东尼奥是人们理想中的商人,是所谓商人王子、慷慨仁厚、放债不取利息、珍重友谊,不惜为之牺牲生命。而夏洛克却爱钱如命,惟利是图,受到损害就要加以灭绝人性的报复。对他贪婪的金钱欲和残忍的报复心,莎士比亚显然持否定的态度。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莎士比亚认为像安东尼奥那样的商人可以消除资产阶级的矛盾,建立人与人之间被金钱破坏的自然关系,实现美好的生活。而夏洛克那样的高利贷资本商人,重利盘剥,损人利己,则是社会矛盾的根源,美好生活的破坏者。但在另一方面,莎士比亚对夏洛克作为犹太人受到的歧视和欺辱又怀有同情。

  鲍西亚是书中一个充满智慧的女性,正是因为她,安东尼奥才能幸免于难,她的父亲曾留给她三个匣子,一个是金做的,一个是银做的,还有一个是铅做的,只有选中装有鲍西亚照片的才能和聪明美貌的鲍西亚结婚,而鲍西亚的照片正是放在铅匣子中。这个世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很多事物虽然外表十分美丽,但实际上却是很丑陋的,很多富家公子外表金光灿烂,但实际上却是不学无术。有一句话会发亮不一定都是金子,但是金子总会发亮的。我们要学会分辨是非黑白,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许多事物的表面现象往往是虚假的,仅仅是为了迷惑我们,我们应该要学会透过表面看本质。所以,在爱情和友情面前,金钱也只剩淡如水的痕迹了。

  读完了《威尼斯商人》,也让我获益匪浅,它教会了我,友情与亲情的重要,让我知道了,情一直陪伴着你,当你开心时,它会为你鼓掌欢呼;当你忧愁,郁闷时,它会为你分担忧愁。所以不要只为了一时的满足和快乐而背叛它,抛弃它。它,让我感受到了财与情之间的交错,不再为此而徘徊其中了。记住吧,你永远的朋友情。

  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事不要虚浮。一步一个脚印,实打实的才能成事,大跃进、浮夸风吃的就是这个苦头,高产决不是吹出来的。学习工作也是一样,投机取巧,做小动作,看起来风风火火的教学活动未必就是件好事。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低层的巩固才能使得项目更具有诱惑和成功力,就像老子《道德经》里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慢慢地向成功靠近,直到取得最后的成功。

  威尼斯商人读后感二

  金钱固然重要,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远远比金钱重要的东西,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你不能因为自己的优越而歧视任何人,更要学会不用有色眼光去看待别人;同时也要像鲍西亚一样聪慧,不被突如其来的困难所吓倒,这便是《威尼斯商人》给我的读后感。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一角色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虽然是个守财奴,心胸狭窄,复仇心极重,一遇机会便要疯狂报复对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可的人。可是我却觉得真是非常不公平的,莎士比亚在塑造这个角色的时候将所有邪恶的元素集一身,将他的阴险与狠毒描写的淋漓尽致,而安东尼奥却是完全的美化:他珍重友情,为了朋友而向高利贷者借钱并为此死而无怨;他宽宏大量,面对夏洛克的无耻阴谋,竟逆来顺受;面对死的威胁,他具有古罗马英雄那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概,总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温文尔雅等人文主义者为之沤歌的品质。可我去觉得安东尼奥只是用来衬托夏洛克的一个小小的角色。虽然莎士比亚讽刺的是犹太商人夏洛克,可是他同时也表现出了当时欧洲政府对犹太人的歧视和排斥。

  16世纪即使在威尼斯这个欧洲最强大最自由的国家,对犹太人的偏狭在当时也是个无法更改的事实。依据法律被迫居住在围墙隔离的古老厂房或者贫民窟内,日落之后大门就会锁上由基督教徒来看守。白天任何犹太人离开贫民区都要带上一定表明他们是“犹太人”身份的红帽子。犹太人禁止被拥有财产,所以他们只能放高利贷,将钱借出收取利息,而这也是违反基督教法律的。对于威尼斯商人他们熟视无睹,但是对于仇视犹太人的的宗教的的狂热者来说就完全不同了。他们会殴打辱骂甚至剥夺犹太人生的权利。

  而这种种的不公平,正式造就了夏洛克变态人格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夏洛克是一个可悲的角色,,他并不可恨,可恨的是当时的社会,是社会造就了一个悲剧的夏洛克。

  威尼斯商人读后感三

  某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将会带上属于那个时代的风格。《威尼斯商人》就带有属于文艺复兴时代的那种传统中又充满了创新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宏扬了人文主义。该剧中出现了若干个性鲜明的人物,分别代表了当时的不同阶级的`不同思想。但是,真正引起了我的思考的,却是一个处于该剧中阴暗面的人物——夏洛克。

  初读戏剧,你可能认为他是一个可憎的人——利用高利贷剥削人们的财产;面对别人友善的的劝告丝毫不肯放松;甚至对自己的家人都显得十分无情。这几乎综合了一切让人讨厌的特点,属于当时社会中最令人憎恨的那一类人。但是,作者真的只是塑造了他坏的一面吗?答案当然是不。作者在对他的描写中,无不体现他的可悲与令人同情。

  他身为犹太人,在基督教主宰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国度里,他或许受尽了冷落与孤独。你或许知道,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由一个人从小到大所受到的精神刺激而来。他信仰着自己种族的宗教,然而,他的信仰却被人们无视,甚至鄙视,这对一个有信仰的人来说,这是致命的打击。因此,他仇恨着所有人——那些信仰着基督教,却贬低着犹太教的不近人情,从来没有正视过他的家伙。他的复仇动机正是出于此。因此,他用恶毒的手段去报复那些他所恨的人,去平复那饱受欺侮的心灵。

  要问道他为什么恨安东尼奥,一部分是因为上述的原因,另一部分则是出于对他的羡慕与嫉妒。财富是一方面,但要真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人文主义来看,更多的是出于另一方面——安东尼奥拥有他想要的一切:真正平等的人权,人们的爱戴,以及朋友的关怀。然而在夏洛克的世界里,自己只能用财富来填补空虚的精神世界。而他真正注意到安东尼奥,是从他的财富开始流到安东尼奥的口袋里起。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嫉妒心便开始萌芽——他向往着安东尼奥所生活的、充满爱的世界,然而四周只有无尽的冰冷,他给自己的内心找了个恨他的借口:他抢走了自己的财富,断了自己的财路。但是,他残酷的外表下,却是向往着一个人人平等,充满爱的世界。

  而且,夏洛克并不完全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在他被要求放弃财产时,他的回答是:“不,把我的生命连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对呀,拿走了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他的内心将会崩塌,意志将会毁灭。与其如木偶般活着,还不如死了来得快。然而,当安东尼奥提出改变信仰就将其财产的一半分给其女儿及女婿时,他却表示他对此很“满意”,可见,他在这最后关头,比起自己的信仰,他宁可让自己的家人过得好点,自己苟且活在没有信仰的虚无世界中,你还认为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恶毒的人吗?人心是最复杂的东西,不过,即使再怎么变,它都是有感情的事物。世界上没有完全的恶,再怎么坚硬如铁一般的心灵,去掉外层都会露出柔弱的部分。

  而故事的最后呢?他一无所有了。没有人来救赎他,甚至没有人肯给予他一句安慰。在无尽黑暗的深渊中,他的精神就这样挣扎着。夏洛克只是一个典型。在那种宗教歧视的时代里,又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挣扎?那时也有,以后也有,包括现在也有。而文艺复兴是让更多的人去理解这一类人,体会他们“加害者”背后身为“被害者”的痛苦。宣扬“人文主义”的意义,也在于此。它教会我们如何用充满人性的眼光去看人,也告诉我们应该全面地去理解人类的心灵。

  威尼斯商人读后感四

  初读课文,便被这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不知不觉中,几十页便匆匆翻过,唯有活灵活现的人物,在得意中、愤怒中、无奈中长存于脑海。优美而流畅的语言,就这样如小溪般淌过心头,而顺着这溪流,更见同情、见推崇,也见鄙薄。只是撩开这锦绣的帘幕,忽觉一位学者深远的思想。

  在正义中,也难免会有瑕疵——种族的歧视与宗教的偏见。当新兴资本主义崛起,当人们打起人文主义的旗号——这位伟大哲人仍能客观地指出自身的缺漏。细读课文,更能从子句中发掘出仁慈、仁爱、宽容的曙光——作者仍能摆脱封建思想禁锢,追求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这种思想又岂不是自由、大胆,而又理性的吗?老师告诉我们,西方国家家庭必备《圣经》与《莎士比亚全集》。可见,《圣经》是人们精神的支柱,而《莎士比亚全集》更是人们思想的支柱啊!他用他的思想告诫了后人,思想的自由,是永不可侵犯的啊!又有什么,能比束缚一个人的思想更令人痛苦的呢?

  然而,思想是在碰撞中产生的,这使人不免联想到当时令人惧怕的生活。正值文艺复兴前时期,仍有大量封建主,不单是残酷的剥削人民,更是压榨人们本丰富的灵魂。在翻天覆地的变化前,世界似乎走向了麻木。是《神曲》渐渐唤醒人们,文艺复兴,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却又了无声息的思想解放,开始了。在莎士比亚的一部部作品中,处处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而是这,恰好推动了世界历史上的另一进程。在安东尼奥博大的友谊中,我们体会到了人文主义的积极表现;在鲍西亚机灵的计谋中,我们又体会到了人文主义的积极影响。人文主义推崇追求幸福,那么黑暗的社会有了今天极大的繁荣,又何不是幸福——人文主义所造就的?再纵观历史,这人文主义,却是被文学所宣传——是书本。

  闭上眼,用手轻抚书本,一股强大的生命力仿佛在跃动。文学的创作,不仅仅是语言有多么优美,而是其内容涵盖了什么——思想的驰骋。翻开一部著作,当思想的活力注入了文字中,跳跃的字符,引领人们置身于思想的潮流与社会的砥柱。

  一部书,何不是一掬思潮,永远地反映着社会而推动着社会?生或死,成或败,它都曾有过自己奔驰越梗的无线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