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看故事的心态读《帝国的惆怅》,虽然对其间很多涉及政治生活的文字不太感冒,但却对《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从“出入两难”到“进退自如”》两章情有独钟,毕竟偶一直自诩为有点儿精神、愿意奋斗并努力小前进的读书人。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知识分子的力量(包括人格魅力)不在知识,而在信念。知识本身不是力量,加上信念才是力量。这种‘有知识的信念’表现于为人处世,就是‘书生意气’。抽掉了这点‘意气’,等于抽掉了知识分子的灵魂,而这种‘意气’本是源于读书人之入世情结的。”
所以,偶将继续安心地小奋斗,继续骄傲地发展读书人的书生意气~
易老师,谢啦~
说的俗一点,我是从某V的讲坛节目上看到易中天的讲座的。品三国确实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然而终究觉得有几分浅显。后来决心看看易先生的书,这次就先读完了《帝国的惆怅》。
这本书的可读性比较高,虽然是一些文章的集合,但是按照章节归类,还是有线索可寻的。初章以一个事例的分析讲了帝国比邦国的优在何处。中间七章讲了帝 国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这中间详述了历代行政机构的变迁,对于阅读古文的朋友是个好的普及材料,不可不看。最后二章讲了古代知识分子在帝国制度下的纠结, 引人深思。
一直以来,受教科书的影响,将古代历史按照某种史观对于西方的划分方式而强行划分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种,人为的割裂了历史爱好者把握其中人文因素 的线索和脉络。准确地说,将从秦到清这段叫为帝国,我是非常赞同的。读完了这本书,更印证了我的一个看法,帝国制度的顽疾直到今天,依然深深的影响了我们 的价值取向。国民意识的缺乏、官本位、等级制、独立监察的缺失……这些并未随着帝国形式上的终结而终结。不仅未有终结,反而更加沉淀成文化,以至于有人名 之曰“中国智慧”,这实在是叫人不在帝国,也照样惆怅。
正如书中所述,文人将自己在帝国体制内无法实现的梦想寄托到了“武侠”这种具有侠义精神的虚拟人物羣体上,以此来舒缓自己的惆怅。然而“千古文人侠客 梦”终究敌不过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在强调国民意识与完备体制的二十一世纪,有人依然要给我们灌输公元前一世纪的思想,这就不能不说是在梦游、梦噫了。必 须洗清帝国中思想中的腐朽残存,才能使所有人不再惆怅。在说这个问题的时候,作者引了于右任的诗,这里不妨再引一次,以结本文。
绝大经纶绝大才,罪功不在悔轮台。
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
惆怅,比失落稍微好一点点的那种意境。
读这本书,看到的是读者借古人、故事恰如其分的宣泄了自己的情绪,忧国忧民,隐忍而不能发,欲言又止且欲罢而又不能。
处于当今局势之下,且有抱负又有几等机会可以施展,原以为明月去照了沟渠,然怎奈皓月当空年半载,也不曾向沟渠施舍啊。晁错之死怪与谁?怪政治上的敌对者?怪丢卒保车的皇权?怪自己不自量力的跳跃?怪没有循序渐进的计划?怪什么呢?天知道,或许什么都不因为,只是因为在历史的进程中,在帝国里,需要这些祭血者。这样理解或能解释吧。
看老易一分析,宋江这厮简直是一个二,这样的分析很有道理,可是梁山虽是一群莽夫,但也不乏读书人、智者,难道宋黑子就这么傻。不过觉得有一点说的倒是不错,这厮太想做官,有入仕之情节,在这种心结的驱使下,可以理解。但是匪就是匪,想做官?也不是没有可能,除非像铁牛说的,奔到东京,杀了狗皇帝,换成自己的江山。除此无二。
还有一点就是,王安石先生的变法,可谓是可圈可点、可歌可泣,有可恨可怜。出发点是好的,章程制度是对的,皇权的老大是支持的,可是就像作者讲的,太急了,急于成功,太自信了,完全排他,天下之大,为大宋者,舍我其谁也?求大同存小异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身为相者,莫非不懂?非也!是名利之心扰之,可谓野心无处安放,放眼满朝奸佞,唯介甫一心为国啊。今日乃辛亥百年,倘若当日革命派、立宪派之间没有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求同存异,互为提携和促进,在推翻帝制这个共同的目标之下的让步,怎会有辛亥革命的胜利。所以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不仅仅归功于胜利者,还归功于那些失败者。此际,不能忘记孙中山、黄兴,同时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们同样是辛亥百年的祭奠所不能忘记的。
至于将的非典型性腐败,就不再说了,这个观点早就知道了。
惆怅在于,帝国的萎缩和逐渐走向消亡!还有就是我们看到了,去又不可避免的还在走那样的路,双腿不行,力推之。
最早知道易中天先生的是他上百家讲坛之前,因为家里有几本父亲订阅的《书与人》和《读书》的小本的刊物,里面看了易老师的文章,还有一篇是野夫回忆易中天的文字,对他的文字印象不深,不过“易中天”这个名字颇有武侠小说里大侠的味道,后天听了易老师讲的“汉代风云人物”和“三国”真的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吉林市的江南书城连续一个月的在彩电上播放易老师的讲座,后来我又把几本蒙着灰尘从角落里拖出来的刊物,重新的读了一遍。
喜欢易老师的书,没有奔着什么宏伟的目标,或者我要总结某种强劲的思想,就是觉得他的书不古板,能让我看进去,读着不累。曾经座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偶然也会装一把清高,别人看杂志、小说,在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我有模有样在摆放学术刊物、各种学报周围转,可以看出来那里常会蒙上一层灰尘,可能我的到来,相对于它们来说,告别寂寞。终于有人来看他们了。
大学几年本专业的东西没有看多少,了解都是什么五行,神话还有文学批判类的东西,在笔记本上记录许多句子,便于将来在写东西能用上,那个时候馆长对我说:“你真好学啊!”
易老师讲三国的时候,我就买了一本《闲说中国人》,还有地摊上盗版的《易中天全集》,在读书中盘旋的问号,终于在脑子里产生了。
什么是读书?怎么读书?读什么书?读书是为了什么?
看了易中天的书,如粉丝一样在网络看了许多易老师的讲座、访谈,才知道《万历十五年》、和马克思《……雾月十八日》,怎么样的评价历史,怎么样的分析历史人物,倒还是其次,主要是怎么从硬着头皮去读,渐渐转为我喜欢和我需要。论文以散文、随笔形式面貌的出现,才让更多的人读着有意思。
至于易老师借用了别人多少观点,或者著作里究竟是多少是自己货真价实的发现,那是专家质疑的,作为读者,无论是引用,还是总结,总能增加自己的知识,业余的闲侃中多几分个人的知识贮备。从有意思、有趣味的一些书籍入手,才能渐渐的慢慢的接受一些枯燥的论文学术类的书籍,这是易老师给予读者的价值,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都是重要的。
读书有速读、精读,余杰还说有黑色阅读,面对枯燥的书籍,我要说还要反读,不报什么目的,单纯就是了休闲,随着阅读面的扩大在进一步的深入,我不知道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不是这个道理。
读书明智,长点知识面,不用刻意的为了完成宏大的阅读专题,如易老师说“兴趣是读书的最好指导,我自己读书从无目的性,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这也是我给读者的建议。”,让我想起李金斗老师的相声,“这个你站出来,当当的一说,阴天是怎末回事?”,也算是一种生活需要了吧!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少年易老难学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记得在四五月份我就想写篇关于“台湾”的小说,可能是历史性的武侠小说,名字就叫《滔滔两岸潮》,源于黄沾先生的那首《沧海一声笑》里的歌词。我不知道怎么地,突然觉得,那“滔滔两岸潮”让我联想到“台湾”,一个几乎可以让所有中国人痛的一种伤,当然我也不是我说我多么高尚,我真的想写一点关于“台湾”的故事,但古“台湾”我又不了解,只能写写我心中虚拟历史里的“台湾”。
历史中的它又要从那写起呢,想着也就明朝最合适的,葡萄牙不就那时候入侵的吗?列了几个提纲,从“于谦”这个爱国名丞相写起,塑造了一个虚拟的于氏后人。但是对于“于谦”的故事也是仅仅的概念上的理解,去书城看了几本明朝的历史书,多了解一下。有了一个奇怪的发现:
一到困难时候,那些挺身而彻底并是以身救国,往往不是那些享受国家待遇的公务员(我也不能全部否定,但是大多数);而是平时那些总不得志的人和一些民间人士,均属是老百姓,不信可以看看“江荫八十一日”,“嘉定三屠”事件中,罹难者都是一些文弱书生。
他们的毛病就是“认死理”,这个“认死理”也不是说“死要面子”的那种。“认”就是自己要认可,觉得他有“理”,还是之而“坚持”。当然,那些认为“钱”“权”是唯一主要的东西,为之不惜以身试法,但是历史的车轮不只一次证明他们东西不是最重要的,为一个错的东西还要坚持,就是庸俗的人(那些挣扎生存线上的人要例外的)。
《帝国的惆怅》里易老师写了几句几乎可以振奋的话语:
“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历尽苦难却又屹立不倒,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所以以屡遭毁坏却又延绵不绝,原因之一就因为几千年总有人认死理。”
“强权政治能逞凶快于一时,最终却只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或垂下自己手中的.淌血的屠刀。”
清军入关,那时明朝大势已去,清军所向披靡,但是到了江阴城,却遭到了最顽强的抵抗,江阴全城抗敌,六万军民对抗二十万清军,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后来城破,但是军民无一投降,而其领导阎应元更是宁死不下跪被刺死(纪连海在讲坛上说的那就更生动)。还有一位孙兆奎,被俘后面对洪承畴,当众羞辱他,羞得洪急忙把他拖出去问斩,经此一役,连清军都疑惑不解,胆战心惊。此外,还有黄宗羲、顾炎武等坚决抗清之人,事迹也是那么让人震撼。
虽然洪承畴的“识时务”是一种“俊杰”,但他精神下留下的甚少。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不是空洞的东西,而是确确实实的愿意为之而献身的。
这是我买书以来,第一本本月买本月读完的书,当然小说不算,但还是有点不记得前三分之一讲的什么了,也算是正式认识到读一本书是要讲时效性的。这是题外话,愿能和大家共勉。
本书的写法有点像文字版的“罗辑思维”,即通过对某几本书的阅读来讲述某一件事情,再分析原因,最后引申到我们的现代社会。不同的是,此书讲的事情都是史事,再精确点说都是失败的史事,从而来让我们引以为戒,不然怎能叫帝国的惆怅?而且为一个观点的论述所举的其它例子也均是已引用古文的方式,然后我现在满脑子都是什么“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心系天下事”之类的。
对我来说,历史书往往是最看着想打瞌睡的,但是这本书没有,这也是我难得这么快看完的原因,因为它就像讲故事一样的将历史娓娓道来,怕我们想不明白,还会常常举例,怕我们对历史上的体系制度不熟悉,还会特意用简单明了的方式给我们普及一下相关的知识。所以总体说来非常好读。
一共分了十个篇章,我举一个,如果大家觉得有兴趣,那么可以读一读,如对这种书不感兴趣,也正好节约时间放在其它书上。比如“非典型腐败”一篇章中,从历史的角度解释了“非典型腐败”(指被社会默认的腐败,但还没有像徇私舞弊、贪赃枉法那样上纲上线的。)的来源,发展,及我们现代如何规避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主要介绍找官府办事要交费、官员出巡要打点,解释了为何要交费进献,费用是如何层层分解,如何被所有人默许等问题。总之,我觉得分析得还是很到位,梳理得也蛮清楚了,至少能让我们知道为何找政府办事这么恼火。
其它还包括:鸦片战争时期的谎报军情,明代奸臣严崇,王安石变法等等。
但此书有一个缺点就是,对于我这种历史白痴来说,真的是只能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看,完成无法和历史脉络、相似的对比、以及当时的各种政治环境联系起来,心里真的是着急啊,所以今年可能会非常偏重看历史相关的书,就这样,大家感兴趣自己去看吧。
惆怅是因为历史的厚重,欣慰是读到一本精彩的书。本书平实而略有华丽的词句带有一点惆怅。这“惆怅”的感觉,用一个时髦的词汇描述,或许可说历史有些“纠结”。本书映象深的几块内容:汉朝晁错为社稷久安主张削藩,然而“衣朝衣斩东市”,实质却推动了历史由“封建制”向“郡县制”(也称“帝国制”)的进步;宋朝王安石出于民富国强的初衷主持变法,变法失败,反而加速帝国的灭亡;梁山宋江,代晁盖为王,既不继续强盗也不造反,只能招安,与方腊拼个两败俱伤,朝廷显然是赢家;明朝徐阶以“冤假错案”的方式,判死严世蕃,实现“实质正义”,进而推倒明代第一奸臣严嵩及其党羽;由清代案例出“非典型腐败”这种说法,经过层层剥茧抽丝,竟有些“合理”。
回想最早接触易中天先生的作品,是在百家讲坛看“易中天品三国”,后来买了一本易中天的全集。关注这本书是因为加菲盐微博推荐的,全书很多地方的文字都颇见功力,让我忍不住反复品读,体味汉语言和历史中蕴含的无穷魅力。书中关于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宋神宗推行新政的背景下的描述十分精彩。如下:
王安石与司马光是宋神宗时持不同政见的代表。王安石代表的“改革派”在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了“王安石变法”(也称熙宁变法);而司马光一边所谓的“保守派”主张渐进式改革或暂不改革。这两人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两个相对抗,那可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王安石生活简朴,司马光不喜奢靡;王安石才高八斗,司马光学富五车;王安石忠心耿耿,司马光忧国忧民;王安石勇于任事,司马光敢于直言;王安石上过万言书,司马光也上过“三扎子”(一论君德,二论御臣,三论拣军)。王安石被攻击为“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 ,王安石同样攻击司马光是“外托劘上(直言谏诤)之名,内怀附下(收买人心)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最终变法失败后,王安石等人被说成“熙丰小人”;而司马光等人在失势以后也被说成是“元祐奸党”。
然而事实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既不是奸佞,也不是小人。王安石质朴、节俭、博学、多才,在当时士大夫中有极高威望,可能是历史上惟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 司马光也有政治家的大度和正派人的品格。为推行新政,王安石打击、排斥反对派,但也仅是将其降职或外放,从不罗织罪名陷害对手,更从未企图将对手置于死地,反而摒弃私见,为长期政见不和并因攻击新政而罹祸的苏东坡主持公道;同样,司马光只反对王安石的政策,不否定王安石的为人,反倒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并称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敌对双方的如此相处,不仅是道德高尚,而且是政治文明。这才真正形成了一个堪称“精神贵族”的士大夫阶层:人才辈出,并惺惺相惜,因敬畏学术而敬重对方。一旦知识分子丧失独立人格,不再是精神贵族,并由此产生道德的堕落,政治文明就会成为稀有之物。然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原因大致归为王安石变法不够稳健,更重要的是因为缺少相应的制度平台和文化环境。
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然而变法为何失败呢,截取论述王安石变法之“青苗法”实行的失败之处:(官府贷款)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过去,农民向地主贷款,双方讲好价钱即可成交。现在向官府贷款,先要申请,后要审批,最后要还贷。道道手续,都要求人,托请,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每过一道程序,就被贪官污吏敲诈勒索从中盘剥一回。这还是手续简便的。如果繁琐一点,则不知要交费几何!农民身上有多少毛,经得起他们这样拔?更可怕的是,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给全国各地都下达了贷款指标,规定各州各县每年必须贷出多少。这样一来,地方官就只好硬性摊派了。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不贷是不行的,因为贷款已然“立法”。你不贷款,就是犯法!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而且,他们的寻租又多了一个旗号,可以假改革之名行腐败之实了。改革帮了腐败的忙,这恐怕是王安石始料所未及的吧?
所以,不要以为贪官污吏害怕改革。不,他们不害怕改革,也不害怕不改革,只害怕什么事情都没有,什么事情都不做,无为而治。如果无为而治,他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捞钱了。相反,只要朝廷有动作,他们就有办法,倒不在乎这动作是改革还是别的什么。比方说,朝廷要征兵,他们就收征兵费;要办学,他们就收办学费;要剿匪,他们就收剿匪费。反正只要上面一声令下,他们就趁机雁过拔毛!
可见,初衷良好的新法在实际操纵中大打折扣。另外,改革操之过急,急功近利,并不是“稳中求进”,也是新政失败的一个原因。
我想,凡是被冠之以“改革”的行动就都是代表着进步的吗?(所谓进步,简言之,就是让全社会或是大多数人过的更好)答案是否定的,历史是在进步与倒退中不断徘徊中缓慢前进的,当下是在进还是退呢?只有大师才能看得清楚,作为一个普通人是没有那么多已知条件来推理的。更喜欢改变是渐进式的,和缓的变化,并坚持认为“事缓则圆”。
另外,文字真是神奇的东西,书中有很多词汇的引用,让有一丝枯燥的历史妙趣横生起来,并且更加形象。例如:“动机至上主义者”,“国家体改委”,“奉旨贷款”,盘剥百姓的“规模效益”,“实质正义”,“非典型腐败”。一定要多多学习。
文章第五部分,关于腐败的论述,看着似成相识,果然有许多案例和说法援引我读过的另一本书:吴思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后者以更加多的笔墨的展现了“潜规则”的历史与文化。
文章有一观点:制度的不断完善,并非解决腐败问题的对策。因为,最终执行制度的是人,中国人抱怨的并不是社会的腐败,而是腐败造成利益的天平没有向自己倾斜,究其原因,是国人“官本位”的思想在作祟。十分赞同改变这种情况“根本的问题在于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这可是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得多,也艰难得多的事情,正可谓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点遗憾之处,易中天先生论述“非典型腐败”,说这并非“不治之症”。但是对于如何“对症下药”,也许只有到了一定层次才能“淡化权力关系和权力意识”,才能从我做起“杜绝权力的赎买”。仓廪足然后知荣辱,贫穷不是一种美德,对普通人来说还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用实力说话,这是唯一出路。然而这仍然无法掩盖本书思想上的光芒以及给我的触动。
对自己而言,读完了展示作者思想与学识的精品之书,更提醒着自己辩证全面的看问题,看待本书的观点。好久没有写东西,忽然觉得写一点东西是那么困难,一个读后感还需要有大片的东西需要拼贴,还要多读多学多思,或有所得。
千百年来,读书人的所有惆怅,所有不得志,几乎都源于自我实现的理想与帝国体制的要求不兼容。
读书人说:“我要修齐治平”。然后愣愣地冲着心中的理想实践去了。
一门心思“胸怀天下”无暇他顾,结果做事不小心把皇帝得罪了。然后,修齐治平就被圣上的权力踩碎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冲突?立场不同。士人胸怀天下,与此同时还要兼顾“身家”,要求一定的物质、精神独立性。而皇帝所怀的天下,是自己眼下的权力,是统治稳固(而且常常是中短期,不会看得太远),以及满足个人的喜怒。士人的天下之志在帝国时代,超出了只需守成的王家之需,而王家不容置疑的权威又决定了这“天下之志”注定难酬。
这是士人之可悲,也是士人之可贵。尴尬与矛盾之中,清远之士如陶渊明选择归隐,奸佞之人如严嵩选择弄权,但更多士人夹在中间,一边意淫着陶潜的境界,一遍纠结着无法“忘却营营”,沉浮宦海,并努力地夹缝求生。在不容置疑的皇权之下,努力维护读书人的尊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甚至在必要时为为之玉碎。这条底线,这种尊严,就是士气、士之精神的体现。
而在帝国已成往事的今天,我们必须继续惆怅。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怀一颗感恩之心演讲稿范文
医生求职自我介绍(通用五篇)
讲究学法提高效率国旗下演讲稿
党校学习生的自我鉴定
西顿动物记读后感范文(通用十五篇))
父与子读后感八篇
父与子读后感300字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小王子读后感8篇
华南农业大学在天津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江苏高考排名166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烟台科技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3180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1338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和云南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贵州高考排名328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西高考排名1161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东软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黑龙江高考排名1069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云南高考排名60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豫章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758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6716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枣庄学院和浙江农林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331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840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河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开学第一天读后感50字
我来自孤独星球读后感八篇
心灵谜码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关于伪君子的读后感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读后感三篇
分享心灵鸡汤之感
史记读后感范文100字(精选10篇)
特别的爱的读后感怎么写
绝不为老师和父母而读书读后感范文
泉州俗语故事读后感
八十天环游地球读后感(11篇)
城南旧事读后感900字
关于刀疤豺母读后感7篇
乌鸦喝水读后感范文(通用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