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后感

李盛老师

《大秦帝国》读后感1

  每观秦史,总会被其波澜壮阔所震撼,万里长城、九原驰道、都江堰、郑国渠、阿房宫、兵马俑……人们无法想象这个仅仅存在十余年的短命王朝竟能兴建诸多气势磅礴的超级工程。

  行者千里,跬步积之,缔造这些奇迹的是老秦人六百年的披荆斩棘,而将老秦人缔造成奇迹的则是一个卫国士子——商鞅。商鞅以其宏大的胆魄和卓绝的才具在积贫积弱的秦国力行变法,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斗转星移,原来六国不齿会盟的秦国蜕变成六国谈而色变的虎狼之国。

  我们惊叹于商鞅变法之化腐朽为神奇的`同时是否也在思考这股神奇的力量到底源自何处?如果说商鞅变法将地处西陲蛮荒落后的秦国引入东方文明社会的发展轨道最终促成秦国崛起,那是浪漫主义者的情怀;如果说商鞅变法规整了社会秩序、团结了老秦部族的战斗力量,那是形式主义的见识。

  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力量之源是彻底的社会变革,是从根本上变革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大繁荣创造了条件。

《大秦帝国》读后感2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范睢、张仪、吕不韦、李斯、郑国、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将的辅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国处于非常困难时期,秦孝公为图秦国能够像秦穆公时期一样与其它诸侯国并列争雄,向天下发布了秦国的“求贤令”,吸引了不少山东士子前往秦国“面试”。他对士子们说“依六国惯例,士达则任职。

  然秦国与列国素来少往,山东士子对秦国知之不详,难确职掌,请各位持国府令牌,遍访秦国三月,后出治秦之策,后确认职掌”,他让士子们下基层,然后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再制定自己的策略,然后再确定岗位。

  这是筛选优秀人才的好办法,第一,可以测试人才的态度;第二,可以筛掉急功近利和无学慵才;第三,让员工适应人文环境,让未来的优秀骨干更加了解基层。在许多入秦士子们眼里,来到这穷乡僻壤已经自感降尊纡贵,内心期盼着来到秦国便能立即做个高官,没想到这位国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还要他们在这穷乡僻壤呆上三个月,因此,许多士子都纷纷离去。

  但秦孝公对这些士子们并无半点指责,还给每人送了黄金资助前往他国。此举不但使留下来的士子们更加敬佩这位国君,还让离去的士子们给秦国散布好口碑,以使秦国更加凝聚人才。

《大秦帝国》读后感3

  秦国,从中华大地的西部边缘小国、险些被六国瓜分的战败国,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写几部书。我看完《大秦帝国》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国。

  从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期间经历六王七次权利的移交,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坚持依法治秦的主张始终贯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护法的宣太后,以一国摄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鲜血维护法治。秦国八万铁骑命丧赵国名将赵奢之手,依秦法:无端败军者斩刑不赦,八万将士全部阵亡,此时定要有人为阏于之败担责,宣太后毅然站出说道:阏于惨败,罪在本太后错断大势……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遂在宫中自裁,以自刑谢国。看到这时耳边响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呐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在坚守着秦法,正是这种力量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我们的首个宪法日刚过去不久,祖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希望我们的法治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中华的强大力量。作为基层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将所学所知运用到服务法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