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读后感作文三篇

阿林老师

  杂志读后感(一)

  阅读是一种享受,阅读更是一种提高自我的途径,一本小小的书中蕴涵着很多丰富的营养,它滋补着你的精神世界,让你的知识层次渐渐增高。我再次阅读了几本《幼儿教育》杂志。

  《幼儿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这本杂志中有很多内容如:“方案研析”、“教养笔记”、“保育之窗”、“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很深动,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其中“教养笔记”内容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角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被破坏的现象,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想想自己班的孩子,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教育》杂志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杂志读后感(二)

  在这个暑假中我阅读了《教育导刊》和《幼教博览》两本杂志。虽然看得不是很多,但我从这两本书中颇有收获。

  《教育导刊》是一本国内外发行的一本书,里面都是国内外专家对幼儿教育、成长的一些见解。

  是啊!等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更多地的给孩子们搭建适合其发展成长的空间,多留点“时机”,以便孩子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与体验。或许他们现在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可是我们可以给他们机会呀!我相信这样的孩子会更好的成长起来。

  书中一位专家谈到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的着作《陶行知教育名着》对里面的“生活即教育”谈了自己的体会里面说到:

  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幼儿的实际需要,适合幼儿实际发展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

  生活化的教育环境: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生活是活的教育: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幼儿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幼教博览》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这本杂志中有很多内容如:“教育经验”、“家长对对碰”、“健康广场”、“家长方略”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很深动,其中的“教育经验”一栏,最值得我学习,对于一个只有三年幼教经验的我来说,其实很需要从书中或老教师那学习到更多更好的经验,从而充实自己,不断使自己进步、成熟,在《幼教博览》这一本杂志中可以寻求到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状态和教育整合方法。

  其中有一篇文中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篇文章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杂志读后感(三)

  我比较喜欢看杂志,杂志读后感。杂志包罗万象,兼容并蓄,大有开阔视野之效。但是也得看是什么杂志,其各自的作用也有很大区别。我以前比较喜欢看《青年文摘》《读者》《杂文选刊》《特别关注》等等。

  拿到杂志后,首先看的是类似于《青年文摘》中的“点击”、《读者》中的“言论”的栏目,一句话、一个数字、一个词语就能针砭时弊,反映当前时事舆论、社会风气。短小而精悍,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当然,这只是我爱看这个栏目的初衷。随着阅读的开拓和阅历的延伸,渐渐发现这些“言论”已经不具备我原来认为的那种功效。那些言论中,至少有一半是空话、大话、废话或者假话。但《杂文选刊》中的“一针见血”栏目是极尽讽刺之能事,这也是该杂志的文风。

  看完了言论,立马看笑话。当初看笑话,只是为了找乐子。结果发现那些幽默故事大多数都不好笑,而且幽默故事越短小越搞笑,长了就索然无味。时间久了,就有所发现:笑话之所以让人发笑,是因为它展现了一般人没有想到的内容,超越了我们的常规思维和意识范围。

  所以笑话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维创新,尤其是创新思维和逆向思维比较明显。《读者》的样式和选材很长时间内基本上没什么变化,选材很广泛,适用人群比较宽泛。《青年文摘》近几年的内容越来越倾向于情感,理性的内容越来越少。《杂文选刊》的特点就是一个“批判”。理想主义者爱批判,现实主义者喜改革,投机主义者会利用,但这些都是他的批判范围。所以这些杂志已经不大喜欢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