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读后感

马振华老师

  《偏见》是2002年美国最为烫手的一本书,它的作者伯纳德戈德堡因为这本书在一夜之间成了美国最危险的人,也就是美国新闻界最恨的人。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美国记者用第一手材料直接对我们讲述了美国主流媒体的内幕故事。他作为一个知情人,揭露了媒体是如何歪曲新闻的过程。

  你觉得媒体存在偏见吗?为什么美国主流媒体把一些人的激情演说称之为自由演讲,而另一些人的演讲却被他们称之为煽动性的恐怖主义?美国媒体精英是怎样和美国社会相脱节的呢?太多太多的问题了。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如果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受众,曾经怀疑过新闻篡改了事实,那么在这本书里,伯纳德戈德堡不仅会告诉我们这是对的,还会告诉我们这种篡改的实施过程,以及在电视新闻里消失了的公平、公正和诚实的品质。

  读完这本书,归纳新闻报道的偏见可能是来自于以下这几个方面的:

  1、报道的不平衡,不能充分反映冲突双方的意见。媒体的偏见性往往是通过记者编辑巧妙的遣词造句穿插到新闻当中的。比如说,对于记者想要赞同的声音,他们就会在前面加一个受人尊敬的头衔,例如“教授某某”、“博士”“自由主义者某某”“受政府压压制的人”,用来显示他的言论的客观性或者是这样可以获得公众的同情。其实,这种意见只是反映了记者的个人的价值观而已。

  2、“政治上的正确性原则”。为了符合政治上的`正确性原则,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会自觉地遵守某些禁区。这种政治模板变成了美国记者报道新闻的正确方式,直到最后变成公众们认识世界的正确方式。

  3、来自游说和利益集团的压力。在美国新闻界内部有一句话:“不要让事实影响一条好新闻!”这样看来,不如说记者是为了实现某种政治议程的社会活动家,而不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4、来自大公司的控制。

  5、传媒大腕们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伯纳德?戈德堡说:“记者可以不断地犯报道性错误,但是,他决不可让观众感到乏味。”

  作者在《你从电视上看不到的重大新闻》这一章节里举例子说,电视新闻告诉我们,美国学生不像其他先进国家的孩子那样热爱学习。他记得曾经有一些报道说,这可能要归咎到经济文化因素上。但是另外一个解释其实也很明显。有人说在美国很多家庭里面,当孩子为做作业发愁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找不到人,因为妈妈和爸爸都去上班了。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读完此书的思考是:“新闻不能变成媒体。媒体最高的追求是收视率和利润。而新闻的最高追求是事实和真相。收视率需要娱乐、悬念,而真相往往是乏味的、没有戏剧化的故事。”他认为,无论读者个人的立场或者价值观和偏见如何,只要你尊重真理、尊重事实,作为一个诚实的知识分子,你就会通过认真思考伯纳德?戈德堡在这本书里面讲述的事实和故事了,最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

  《偏见》是一本很重要的书,是一本很无畏的书。《美国新闻及世界报道》的作者约翰?利奥说:“媒体的可信度的惊人缺乏来自于每天记者和读者、观众观点的冲撞。‘偏见是秃子头上的虱子’,一位批评家这样认为。”当我们看完这本书,“更加无法忽略这虱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