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要怎么写呢

黄飞老师

读后感要怎么写呢

  为什么要写读后感——袁晓峰

  当我们在布置学生写读后感时,我们是否想过,学生为什么要写读后感?是为了完成必交作业?还是因读后真的感触颇多,不吐不快?或者是为了学习写作?

  我喜欢《阿勒泰的角落》,不是因为在这本书的腰封上,包括王安忆、陈村、李敬泽、刘亮程等在内的二十多位文坛大腕的鼎力推荐和盛赞;我喜欢它的作者李娟,不是因为凤凰卫视的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介绍此书后的一句话:“李娟,是我今年最大的发现”。我是跟着中央电视台的《读书》节目,知道了《阿勒泰的角落》和李娟,看到了李娟笔下那些让人动心动情的文字。那些文字因真实而感人,因自然而清新,因朴素而干净,就像她所处的阿勒泰广袤的天空和草原。没有装腔作势,没有八股范儿,也没有玩世不恭的调侃。就那么自然而然流淌出来,又总在关键处蹦跶出一些凝练睿智的词句。

  我相信陈村所说,“这样的`文字是教不出来的”。李娟从未受过任何专业文学训练,她是在新疆阿勒泰哈萨克游牧地区迁徙辗转中成长的女子,她所在阿勒泰是无比偏僻的边疆,估计那里的老师们也不知道什么特别的写作套路。

  李娟的妈妈曾经做过收废纸的工作,于是,李娟得以看了许多书——旧书。妈妈和老师都没有逼她写过读后感,然而她自己却写过许多文字。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因为心灵的触动,她欲罢不能,不得不写。

  记得曾今有过一个拒绝读书的小姑娘对我说,只要读了书,老师就要我们写读后感,我不想读书。

  我想,我们能不能让学生为读书而读书,而不是为写读后感而读书;让学生因渴望与更多人分享自己热爱的书而写读后感,而不是为完成必交作业而写读后感;让学生因心弦被书拨动而写出感想感悟,而不是读了老师规定而自己不喜欢的书硬挤出的应付文字。教育的核心是唤醒,而不是使人僵化的机械化、程式化教学,教师要做的更多是唤醒学生的学习渴求,是点燃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

  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为了分享,为了抒发,为了思考,为了自己想写读后感而写呢?

  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书。老师可以推荐,但不必强求学生读。如果老师的推荐足以直抵心灵,学生不仅不会反感,还会同样喜欢。

  倡导写读后感,而不必强求。为读后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读书会、班级博客、墙报、校报等,不仅能互相学习,还能激励更多的学生写,同时也允许不写。教育是相信的事业,我们相信学生,学生就会朝着我们相信的方向成长起来。所以,在我们做出决定前,一定要先启动好意。

  作为作业布置的读后感,一学期有一两次就行。明确告诉学生,作为作业的读后感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怎么写。不必读了每本书都写,平时读后想写就写。

  对读后感的要求要放宽,长短不限,哪怕就一句话,只要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和自己独到见解的,都要予以肯定。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现实中又总是去干涉学生的兴趣——读什么书,怎么读,读前读后要做些什么,一一布置好了,可学生却兴趣索然了,因为这是“被”的。在写读后感的问题上,教师的宽容和信任,一定会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就像李娟给了中国文坛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