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有感

李盛老师

  林间的小道,静静地向远方延伸,有个孤独的身影,一边散步,一边思索……这就是人们印象中,哲人的形象。叔本华这个名字,容易使人联想到康德、尼采、萨特等人,他们似乎是一类人。在世人的心中,他们性情诡谲奇特,行为古怪,令人难以捉摸。中国的妈妈,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会指着他们的画像说:“呃,不能学习他们……”

  不过,话又说回来,脸色苍白,神情忧郁,终日苦思冥想,有的还终身不婚,试问,有哪位做母亲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这样呢?所以,翻开叔本华的这本书,心里不禁有些忐忑。

  在不安中,当目光“搜索”至最后一行的终末时,未曾想,内心竟然掀起了波澜。但要说印象最深的,还是开篇第二节“生命的旅程”。自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是,“人生也许可以比作一幅刺绣作品。在人的前半生,看到的是刺绣的正面,后半生看到的则是反面。反面不如正面那么漂亮美丽,但却更富有教益,因为它显示了针线连接,拼成图案的方法。”叔本华道:“与前半生相比,人的后半生就像一个乐章的第二部分,激情和渴望减少,更多的.是宁静和平和。”

  我们的一生会经历婴幼儿、青少年、中年和老年这四个时期。我们的前半生,往往不觉时间流逝之快,而步入老年生活后,时光的沙漏似乎停滞。左一步右一步地前行,以及米饭口口食入似乎都要花上半天的时间。为何?因为在我们的前半生充满对人生无知时的好奇,我们不断追求我们想要的知识、金钱以及爱情等,在一次次碰壁中成就,在一次次成就后索取。所以,时间如白驹过隙。而到了老年,我们该拥有的差不多拥有了,还没有得到的也因为体力的缺乏和激情的丢失,就这么作罢。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也就只能仰卧在摇椅上,静默等待一分一秒的流逝,间或拾起曾经或辉煌或惨淡的前半生的片段。

  如叔本华所言,“在刺绣的反面不如正面美丽,却富有教益。”反面刻下我们奋斗拼搏的痕迹,老年时回看过去砥砺前行的自己,内心该会多么充实与满足。现在,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提前结束刺绣,落下针尖。相反,我们应该一针一线耐心刺绣,尽管有时候会刺破手指,但是当刺绣展开时,一幅宏伟蓝图会让我们收获颇丰。

  譬如叔本华自己。他的前半生,完成了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硕果累累,但没有人发现他的价值。在柏林大学任教的时候,故意与他称为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时授课较技。但很快他的教室里只剩下三两人了,最后一人也不剩了。他的后半生,晚年的时候,世人才认可他的成就。此时的叔本华,声名鹊起,让他感到欣慰。他借用前人的话说,“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他也应该满足了。”

  这本书没有波澜起伏的“剧情”,有的只是枯燥乏味的陈词;没有丰富有趣的插图,有的只是密密麻麻偶见留白的墨水。兴许很多人初看这本书难以坚持,但这本书很多章节对人生有诸多困惑的我们来说,确有教益。前文笔者所提语录,望能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