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门》读后感1200字

孙小飞老师

  我们家C慢慢平时不大看纯文学类的书,见我反复看纪德的书,他就把三部曲也看完了。看完之后他对《窄门》的评价不高,觉得《背德者》更好看,他问我为什么最推荐《窄门》。他原话我不记得了,大意是:“窄门不就写了个女神经病么。”

  我听完很诧异,但是也理解。显然《背德者》情节性更强,感情内容更丰富,但是《窄门》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大。是的,看完第一反应确实有这种感觉:这女的有病。

  但是优秀的作品是耐得住嚼的。不断回味这个女主,会发现她真就像译者序里说的那样,她是一个人的侧面。我们的内心里都多多少少住过一个这样的人。偏执、极端,渴望爱又恐惧爱。由于害怕爱成灰烬,干脆就不燃烧。

  女主让人不爽的地方是,明明爱着,却又故意一次次把男主推开。用现在的话叫不“飒”。为什么大家都喜欢“飒”女子,因为她们是我们渴望到达的一面。而女主的纠结令人看得一度窝火。

  需要用时间去理解她。

  女主在一封信里讲:“我爱你那么深,却那么绝望;你也看到了,离你越远,我就越爱你。”

  前面半句,我深有体会。爱一个人的时候,会有瞬间害怕,怕现实的捶打。我以前管这个叫“无奈”,女主管这个叫“绝望”。是一种更痛的感受。

  后面半句,是女主把这段感情推向精神之恋。她用主动的自虐,来体验爱情的激烈和伟大。

  她对宗教疯狂,是因为她想握住永恒的东西。世间事物哪有什么永恒,心酸。

  整本书读下来,会发现女主并不是一个死板派,她其实也有小女子的心思。

  她妹妹同样深爱着男主,她一度想把男主让给妹妹,后来妹妹嫁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生意人,过得很幸福,女主说:“她不需要我做出牺牲就得到了幸福,反而刺痛了我。”

  在她的高冷和抗拒下,这点小心思使这个人物形象在纸上复活。

  整本书讲的都是这种分裂的情感,是我们想拥有完美、却发现相悖的东西无法被统一接收。

  这本书让我想起王小戒,往深里说,确实不光有无奈,还有绝望。不是对他绝望,而是那种无能为力的感受——如果他有那方面的功能,他轮不到我。如果他那方面很强很厉害,他也不会个性如此清雅。如果我们走到一起,我忍不了没有性生活。如果我们吃穿用度都裹在一起,他的父母家人会始终用有色眼镜盯着我、防着我……我们放手了。就让这段纯爱停留在高潮部分吧,只要我愿意回忆,它就在,这样不是很好吗。

  再来说回《窄门》的女主,彩云易散琉璃脆,她看得比谁都透,所以一直给人“作”感。从表面上来看,是她的魔幻操作导致了两个人都痛苦,可深入去理解,会发现这是另一种带着遗憾的完美。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要是真的男主活下来,他们在一起能过一辈子?能一直爱得这样好?

  爱,是唯一让我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我们实在是太平庸了,我们无力接受最后连“爱”都平庸。这是女主挣扎的根源。

  《窄门》的书评我也翻了不少。有两点,我和网上的看法不同。

  很多人讲“妹妹鸡毛蒜皮的日子使女主更绝望”,《窄门》的百度百科里也讲“妹妹过着平淡而又毫无爱情可言的婚姻生活”。可是我在整本书里没有看到妹妹的婚姻生活哪里不好,只是嫁的时候不爱,后来生下五个孩子,忙这忙那的,她活得充实又带劲。她是多元化幸福的其中一面,接地气,像很多人。我个人认为她是找到了幸福的'。妹妹的角色,很世俗,把对生活的妥协和热忱统一起来了。

  还有一点是结尾。这一点很多人津津乐道,妹妹留着一个昏暗的房间,她表示自己在无人的时候经常到这个房间来逃避。于是有些书评里讲妹妹是后悔的。我觉得不是后悔,是心里留有一块地,给纯爱,给青春。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地,它没有耕种可以果腹的农作物,而是种了花。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把所有的疆土都种成花啊。

  C慢慢认为《窄门》单薄,我也曾狂热地迷恋情节性,也曾对很多名著不理解,比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写了个痴恋狂,《傲慢与偏见》就是写了两个门第不同的人的傲慢与偏见,《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就是写了一个一直在等信的上校……没有失忆没有车祸没有跳崖,多年以后重读,会发现它们突然击中了我的某一点。

  顺便说一嘴,现实生活中,纪德确实娶了自己的表姐(书中女主是男主的表姐),可是婚后他搞男童,把自己老婆给活活气死了。

  在《窄门》里,他缔造了一个相对完美的世界,两人没有订婚,一直柏拉图到生命的终点。

  在他心里,何尝不是留有一个存放美好与无奈的,昏色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