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读后感(精选十五篇)

马振华老师

《昆虫记》读后感1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著名作家巴金说:“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作者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人文精神统领在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没有哪位昆虫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若不是有为如此顽强的法布尔,我们的世界也就永远读不到一部《昆虫记》了。

  说我们幸运,还有更深的道理。法布尔之所以顽强,是因为他有着某种精神。如果他放弃了,丧失了自己那种精神,这世界同样不会出现一部《昆虫记》。

  然而,法布尔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偏见”,二是“贫穷”。法布尔勤奋刻苦,锐意进取,从农民后代变成一位中学教师:中学教书二十余年他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出色的论文。尽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学讲堂”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学界权威们,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某些人的虚伪,庸俗,妒嫉心里合拍,长期构成对法布尔的偏见。法布尔生在穷苦人家,靠自己打工,读完了小学,中学;成年后只靠中学教师的工资,要后七口之家的生活,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然而,发布而没有向“偏见”和“贫困”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蓄,坚持不懈地观察试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挤出一枚枚钱,购买坛,罐,箱,笼,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极了研究资料,化教书匠之“贫困”为昆虫学之富有。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就是这样一个奇迹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他为了完成《昆虫记》几乎是牺牲了一切。他没有抓住一生中出现的许多机遇去巧取功利,过上幻想中的“好日子”却安于清苦,坐了一辈子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己这张“板凳上”。

  因为本书页数太多,所以就不一一介绍了。我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昆虫的一些小知识,让我懂得了昆虫是怎样繁殖的;怎样寻找食物的;为了自己的生存如何与大自然斗争;身体的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昆虫妈妈是如何保护自己的昆虫宝宝的;昆虫之间是怎么交流的。还有这本书告诉我昆虫不是我想像的那么恐怖,我们要仔细的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大自然昆虫的奥秘。其实我原先很不喜欢昆虫,因为我小时候我爸爸经常拿虫子来吓唬我,所以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觉得昆虫是很恐怖的,到现在我看见昆虫有时也会左

  右逃窜,弄得同学们哭笑不得。我想大多数的同学喜欢蝴蝶吧,因为蝴蝶有着五彩缤纷的外表颜色,特别漂亮,从这本昆虫记中,我明白了:漂亮的蝴蝶只能观赏,不能去捉,它有毒。 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理解问题的深度也将超越以往。我觉得 《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 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 《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昆虫记》读后感2

  今天,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昆虫记》,爸爸很快就给我买来了。这本书我刚看了一两页,就爱不释手的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布尔,他把昆虫都抓起来做研究,才能写出这本书。

  近几天,我读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这本书使我走进了昆虫这个微小而奇妙的世界,法布尔让人性化的昆虫翩然登场,使我们更细致地了解了数百种昆虫的生活习性。是法布尔为人类开启了昆虫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作者法布尔是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科学家、科普作家,生物学家。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实地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一生都在研究昆虫,并真实地刻录下各种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这本书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昆虫,比如:萤火虫、红蚂蚁、天牛、蟋蟀、蝗虫、螳螂、金步甲、松毛虫、蝉还有大孔雀碟等······这些昆虫里,我最喜欢萤火虫。这个稀奇的小家伙为了表达对生活的欢欣,竟在屁股上挂了一只小灯笼,能发出微弱的光芒。夏天炎热的夜晚,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它在青草丛中漫游。萤火虫有六只短短的脚,它是用碎步小跑的昆虫。萤火虫还有斑斓的色彩,身体栗棕色,胸部呈红色,环形服饰的边缘上还点缀着一些小斑点。别看萤火虫表面弱小,它可是一个凶猛的食肉动物,是猎取野味的猎人,而且在获取猎物的时候,手段是罕见的恶毒。由于这些,我开始喜欢探究萤火虫。

  说实话,我以前并不喜欢昆虫,甚至还有一些怕他们,见到他们就跑,可能是因为他们长得太怪了吧!但看了《昆虫记》之后,我便对昆虫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昆虫不是冷血的动物,它们也有感情,甚至还会恶作剧、偷窃呢。

  蜘蛛、被管虫等一些昆虫妈妈们,为了自己的孩子宁可牺牲自己,它们的爱子之心令人感动。蜘蛛妈妈为了孩子们,可以不吃不喝不睡,一直待在旁边守护着它们,即使捕捉到猎物,也给孩子们吃,自己只吃一些剩下的残骸,有时候实在困得支撑不住了就躺下小憩一会儿,一听到动静就会立刻起来侦查,可见它即使睡觉时神经也是绷紧的,丝毫没有放松啊!蜘蛛妈妈一天天愈来愈消瘦了,好像随时可以死去,可它的守望工作丝毫不见有松懈,它在等待着什么。蜘蛛的巢封闭的很严密,小蜘蛛根本就无法打开。原来它是在等孩子们出来,当它感到袋子里的小生命想出来时,便拼尽自己的最后一丝力气,然后爆发于一点打出一个洞,好让孩子们出来,完成这个任务后,蜘蛛妈妈便安然去世了,可怀里还抱着这个已经没用的巢。看了这篇“蟹蛛的巢”之后,我不觉潸然泪下。蜘蛛虽小,小的微不足道,可它的精神真是太伟大了,毫不亚于人类的情感啊。我想,用“可怜天下父母心”来形容蜘蛛妈妈,应该很贴切吧!

  蝉是最笨最傻的昆虫,它在产卵的时候,有一种比蚂蚁还小的昆虫也在上面产卵。可这种虫子生长的比蝉要快,当它们刚从卵里孵化出来时,便把蝉的卵当作食物。其实,它们就在蝉妈妈的眼皮子底下,它一抬脚就能把它们踩死,这样宝宝们就不会被吃掉了,可它就跟没看见一样,无动于衷。你说它傻不?

  螳螂是最最残忍的昆虫,除了肉类什么都不吃。它们甚至会捕杀姊妹,吞吃丈夫,贪婪残忍至极。不过这么凶狠的昆虫,在刚出生时还是会死在最瘦小的蚂蚁爪下的。这就叫弱肉强食。

  蚂蚁是一种勤劳的昆虫,有史以来,就被看作是团结合作的象征,但法布尔发现,蚂蚁有时也会贪婪和凶悍,它们会将蝉辛辛苦苦获得的食物洗劫一空。可见,蚂蚁,也不是各个方面都好的啊!

  在《昆虫记——绿蝈蝈》这一章中,我还了解到,法布尔为了捉到足够数量的成对的绿蝈蝈来观察,花了很大的功夫,一年没有捉到,又等到第二年。我读了《昆虫记——绿蝈蝈》,更爱这个美丽奇妙的世界了,也喜欢上了这些可爱的、充满生命力的小小昆虫;我还知道了,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小朋友们,你们也来读一读这本有意思的书吧。

  读完《昆虫记》,知道主角大明星是——蜘蛛!你定会问:“蜘蛛?人见人恶的东西,怎么会是主角?不可能吧?”不!的确是这样的,你可能还不知道吧,光《昆虫记》里的蜘蛛就有十多种。结网,配偶与捕猎成为蜘蛛的拿手好菜!卵巢更是母蜘蛛的绝活。蟋蟀的“提琴”和蝉的“琴弓”是乐器,还提到了可笑的松毛虫。

  蜘蛛的织网和卵巢真是让我大吃一惊,那么讲讲织网!蜘蛛每天夜里吃了旧网,再织新网,反反复复,辛辛苦苦。蛛网是拈性的即便是蒲公英轻飘而过,也未能飞走。真是“蛛网恢恢,疏而不漏。”

  悲剧性的婚姻,吃新郎的魔鬼新娘——母蜘蛛,它是个复仇女神!我做了一个对比:新郎——胆小如鼠;新娘——满不在乎。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聚精会神地观察萤火虫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勇敢地探索精神。这一次,我感觉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法布尔的《昆虫记》,使我,再也不怕昆虫了,甚至还喜欢上了它们!昆虫的世界是多么的奇妙啊,还有许许多多的奥妙等着我们去探索呢!法布尔的一丝不苟、细致入微、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令我佩服不已!《昆虫记》这本书

  我非常喜欢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里有许多我没见过的、形状各异的昆虫,也告诉了我许多昆虫的新知识。勤劳的红蚂蚁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原以为蚂蚁是弱小的,没想到它还能搬起比自己大很多的东西。是一部不朽的传世佳作,建议大家多看看哦!

《昆虫记》读后感3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著名作家巴金说:“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作者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人文精神统领在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

  没有哪位昆虫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若不是有为如此顽强的法布尔,我们的世界也就永远读不到一部《昆虫记》了。

  说我们幸运,还有更深的道理。法布尔之所以顽强,是因为他有着某种精神。如果他放弃了,丧失了自己那种精神,这世界同样不会出现一部《昆虫记》。

  《昆虫记》中对昆虫的细节描写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尔超人的观察力,如蝉和蚂蚁乞讨粮食时的狼狈形相:“蚂蚁站在门槛上,身边摆放着大袋大袋的麦粒,正调过脸去背对前来乞讨的蝉。那蝉则伸着爪子,唔,对不起,是伸着手。头戴十八世纪宽大撑边女帽,胳膊下夹着吉他琴,裙摆被凛冽寒风吹得贴在腿肚子上,这就是蝉的形象。”这段乞讨的描写真是惟妙惟肖。

  更令人赞叹的是,法布尔对昆虫倒挂姿势的描写:如在金属笼子里,椎头螳螂的幼虫停在一个地方后姿势始终如一,毫不改变。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在笼顶,四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

  倒挂栖驻姿势是如此艰难,然而苍蝇的倒挂姿势却截然不同。苍蝇虽然也抓挂在天花板上,但是它总要抽出时间松弛一下,随便飞一飞,操起正常姿势走一走,肚皮贴地,肢体舒展开晒晒太阳。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真是细致入微,令人赞叹。试问一下,那个人没看到过苍蝇倒挂的姿势,但又有谁去注意它呢?但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对上千种昆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也正是法布尔的成功之处。

  然而,法布尔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偏见”,二是“贫穷”。法布尔勤奋刻苦,锐意进取,从农民后代变成一位中学教师:中学教书二十余年他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出色的论文。

  尽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学讲堂”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学界权威们,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某些人的虚伪,庸俗,妒嫉心里合拍,长期构成对法布尔的偏见。

  法布尔生在穷苦人家,靠自己打工,读完了小学,中学;成年后只靠中学教师的工资,要后七口之家的生活,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然而,发布而没有向“偏见”和“贫困”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蓄,坚持不懈地观察试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

  他挤出一枚枚钱,购买坛,罐,箱,笼,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极了研究资料,化教书匠之“贫困”为昆虫学之富有。

  他为了完成《昆虫记》几乎是牺牲了一切。他没有抓住一生中出现的许多机遇去巧取功利,过上幻想中的“好日子”却安于清苦,坐了一辈子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己这张“板凳上”。

  法布尔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只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为何吃苦的问题,他已经用自己的九十二个春秋做出了回答:迎着“偏见”,伴着“贫穷”,不怕“牺牲”,“冒犯”和“忘却”,这一切,就是为了那个“真”字。追求真理,探索真相,可谓“求真”。求真,这就是“法布尔的精神”。

  在这本《昆虫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昆虫的大千世界,更应该领略到的是法布尔“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

  《昆虫记》又使我受到了无限的启发:

  蝉,这位大自然的歌唱家,虽然在炎炎夏日为我们唱出美妙的歌声,可人们似乎并不喜十分欢它。可是法布尔却开始了他对蝉的研究。很快,他便发现蝉是一位自食其力的勤奋者。反之,被人们授予勤劳的蚂蚁却是是凶悍的劫掠者,它们将蝉辛辛苦苦寻得的食物一抢而光。这使我懂得看待问题时不能光依据别人对待此事的看法,而要自己去寻觅真正的答案,并且要细心去发现,大胆的钻研。

  《昆虫记》这部书,读起来像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可当你深入去了解它,你便会发现,世间万物如此神奇,如此奇妙。便觉的法布尔不仅是一位昆虫学家,还是一位作家!法布尔把许多昆虫写的活灵活现、栩栩入神,而且把昆虫归结在一起。他为了了解昆虫的特征,并轻身去做,轻身去体验。就算我们不能从《昆虫记》里学到什么,至少我们能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他那种精神!

  《昆虫记》我从你那学了不少知识,你让我受到无限的启发!你让我沉迷于其中,你让我体会到你那优美的文字,你那神奇的奥妙!

《昆虫记》读后感4

  我喜欢昆虫记的原因不是因为浮夸的写作而是对人性的探索《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著名作家巴金说:“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作者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人文精神统领在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没有哪位昆虫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若不是有为如此顽强的法布尔,我们的世界也就永远读不到一部《昆虫记》了。

  说我们幸运,还有更深的道理。法布尔之所以顽强,是因为他有着某种精神。如果他放下了,丧失了自己那种精神,这世界同样不会出现一部《昆虫记》。

  《昆虫记》中对昆虫的细节描述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尔超人的观察力,如蝉和蚂蚁乞讨粮食时的狼狈形相:“蚂蚁站在门槛上,身边摆放着大袋大袋

  写你所感,读后所想,称之为读后感。每个人的感想都不一样,但是如果你不明白怎样写或者需要找点范文来参考的时候,您能够参考读后感栏目为您带给的超多范文,总有一篇是您所需要的,期望您阅读愉快!

  我喜欢昆虫记的原因不是因为浮夸的写作而是对人性的探索《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著名作家巴金说:“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作者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人文精神统领在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没有哪位昆虫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若不是有为如此顽强的法布尔,我们的世界也就永远读不到一部《昆虫记》了。

  说我们幸运,还有更深的道理。法布尔之所以顽强,是因为他有着某种精神。如果他放下了,丧失了自己那种精神,这世界同样不会出现一部《昆虫记》。

  《昆虫记》中对昆虫的细节描述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尔超人的观察力,如蝉和蚂蚁乞讨粮食时的狼狈形相:“蚂蚁站在门槛上,身边摆放着大袋大袋的麦粒,正调过脸去背对前来乞讨的蝉。那蝉则伸着爪子,唔,对不起,是伸着手。头戴十八世纪宽大撑边女帽,胳膊下夹着吉他琴,裙摆被凛冽寒风吹得贴在腿肚子上,这就是蝉的形象。”这段乞讨的描述真是惟妙惟肖。

  更令人赞叹的是,法布尔对昆虫倒挂姿势的描述:如在金属笼子里,椎头螳螂的幼虫停在一个地方后姿势始终如一,毫不改变。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在笼顶,四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倒挂栖驻姿势是如此艰难,然而苍蝇的倒挂姿势却截然不同。苍蝇虽然也抓挂在天花板上,但是它总要抽出时间松弛一下,随便飞一飞,操起正常姿势走一走,肚皮贴地,肢体舒展开晒晒太阳。法布尔对昆虫的描述,真是细致入微,令人赞叹。试问一下,那个人没看到过苍蝇倒挂的姿势,但又有谁去注意它呢但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对上千种昆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这也正是法布尔的成功之处。

  然而,法布尔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偏见”,二是“贫穷”。法布尔勤奋刻苦,锐意进取,从农民后代变成一位中学教师:中学教书二十余年他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出色的论文。尽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学讲堂”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学界权威们,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某些人的虚伪,庸俗,妒嫉心里合拍,长期构成对法布尔的偏见。法布尔生在穷苦人家,靠自己打工,读完了小学,中学;成年后只靠中学教师的工资,要后七口之家的生活,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然而,发布而没有向“偏见”和“贫困”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蓄,坚持不懈地观察试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挤出一枚枚钱,购买坛,罐,箱,笼,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极了研究资料,化教书匠之“贫困”为昆虫学之富有。

《昆虫记》读后感5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呼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题记

  自然这个词语,是非常庞大的。它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壮,有“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壮阔,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腻,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

  夏天的到来必定伴随着蝉鸣。不管是在宁静的乡下还是繁华的大城市,只要有树的地方就一定能收获蝉鸣。空中的小蛾子,在学校花坛里长期居住的小蜗牛,都是那么的可爱,在自然的世界里,昆虫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位置。

  但是,在自然面前,人类总是那么的渺小。

  人类渴望去了解自然。从许多年许多年以前开始,人类就已经进行了他们自己的探索。到了今天,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还停留在萌芽阶段,却开始用自身的行动来影响地球的发展,并且渐渐忘却了自己本来也不过是无数动物中的一种罢了。想要人们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了解其他动物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便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选择。

  法布尔的《昆虫记》,不管是在生物研究方面,还是在人文自然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法布尔是法国博物学家、动物行为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文学家,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身为现代昆虫学的先驱,法布尔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而闻名,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法布尔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乡村教师,花费一生用心血和精力去研究不被重视的昆虫。透过这本书,我们更能看见法布尔那熠熠生辉的科学研究精神。他有时像孩子一样为昆虫欣喜,有时候像老人一样沉思,有时像青年那样充满朝气,永不放弃地坚持着自己的研究事业。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一颗尊重生命的心,去记录,去歌颂,去赞扬自然。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昆虫。达尔文甚至赋予了每一个昆虫它自己的性格,让昆虫也变得可爱了起来,也让《昆虫记》与其他的科普读物有了区别。

  我也很喜欢昆虫。在小学的时候就很喜欢在中午午休的时候去花坛坐着玩。密密麻麻的灌木丛遮挡住了阳光,所以灌木丛里的世界对我来说是很神秘的。而在灌木丛中晃晃悠悠,慢慢爬出来的蜗牛就像是使者,见到了我们无法见到的东西,带来了我们从未知道的消息。小时候根本不知道害怕,就用手轻轻夹住蜗牛的壳,然后将它放到手心仔细端详。蜗牛的两只触角一动一动的,我总喜欢用手去戳,然后看它飞快地缩进去,再有些后怕地慢慢探出个头来。还会去看蜗牛爬过的痕迹,看那一摊水迹在阳光下勾勒出一幅图案。茫然地寻找蜗牛的食物,在校园里摘了各种各样的叶子凑到它面前想让它尝尝,还为了蜗牛贡献出了自己的蜂蜜,涂在叶子上吸引它来吃。因此在我的童年回忆中,学校的花坛上永远有那么几只蜗牛在永不停息地移动。上了初中,早已经忘却了蜗牛。只是在一个下雨天,几个同学捉了几只蜗牛到教室里面来,让我一下子有了兴趣。赶紧冲出教室去寻找蜗牛。这时候的蜗牛还是在灌木丛中,雨滴答滴答地下着,打在一片又一片的叶子上,绿叶被迫低下了头,晶莹的珍珠咕噜噜地滚了下去,在下水道的盖子上整整齐齐地排着队,等待下一次的旅程。蜗牛则事不关己地沿着一条条的小路继续行走,有时也会顺着墙往上爬。它们有的隐藏,有的在外游荡,都被这一场雨激了出来,仿佛都想呼吸新鲜空气。它们还是和几年前的那些蜗牛一样。蜗牛还是那个蜗牛,我还是当初的那个我吗。

  我也挺喜欢蜘蛛,它编制着一个又一个晶莹的梦,却捕捉着一个又一个的生活。

  我也挺喜欢蜻蜓,它停留却什么都不留下,它留下却只有瞬间。

  我也挺喜欢蝴蝶,它化蝶成蛹,用生命去歌唱生命。

  在达尔文笔下的昆虫也很可爱。阅读法布尔昆虫记,无疑是一次智识与灵性的提升,一场艺术与人文的盛宴,更是一场无与伦比的生命感动。我认为,可以称法布尔为自然科学家,也可以成之为作家。但是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有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他是第一个,也可能会是唯一一个将生物与文学结合得如此恰到好处的一个作家。法布尔的作品亦或者是他的精神,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将永远被人们记住。法布尔自学成才,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放弃一切并且把它坚持下去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我觉得兴趣其实是一种比较不稳定的东西,法布尔能够把这种爱好坚持到这样的地步,是一种顽强的精神,也是一种拼命的赌博。

  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就会明白,自己时多么的渺小,而世界是多么的庞大。不过,正是因为我们的渺小,所以我们从不能停止自己探索的脚步。越了解的多,就会明白自己不了解的还有很多。

  “自然”这个词,听着就很自然。所以,你真的不打算准备找一个阴沉的下雨天,坐在椅子上,随手拿起一本书开始阅读吗?一边欣赏窗外的雨点斜飘,一边感受手边热茶的氤氲,跟随作者去感受自己平时无法感受到的点点滴滴。这样的好书,可以让我们在茫茫的人海中,在卑微的世间,在喧嚣的人世中获得些许安宁。

  向自然致敬。向所有的文人致敬。

《昆虫记》读后感6

  烈阳灼烧在青草上,一抹难以识别的淡绿在飘摇的花叶中伫立,淡金色的光环在其周身萦绕,半身直立的它,拖曳着朦胧透明如轻纱般的薄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庄严而神圣。它淡绿色的前腿伸向半空,宛若虔诚的修女低下高昂的头颅,那娴静的姿态如此美好,如此圣洁。因此,农夫们将其称成为“祈祷的螳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们大多没有那么了解螳螂猎食的情景。而螳螂晕染着淡绿色的外壳,被外壳包裹着的纤细高挑的身躯,前臂标志性修长的优美线条,是众人皆知的。但螳螂是否如其外表一般温柔娴雅,却很少有人能完整诠释。面对这样的难题,法布尔告诉了我们答案。

  草丛中传来轻微的响动,那是不久后一场殊死搏斗的战利品。螳螂高举着祈祷的手臂,霎时化为死神冷冽的镰刀,轻盈薄翼掩盖下的,是幢幢刀影,是斑斑血痕,是掀起无数腥风血雨一瞬的兴奋与残暴。这位高贵虔诚的修女,终于原形毕露。用法布尔的话来说,“真是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它专食活着的动物,对路边被抛弃的尸体毫无兴趣。它前足上那对极具杀伤力和攻击性的武器,最为进攻防守的重要工具,与其纤细的身材形成难以置信的鲜明对比。至此,我们才真正的了解螳螂,这种温存与残忍并存的小动物,运用其看似纤细修长的身躯,迸发出坚韧巨大的能量,甚至能驾驭凛冽肃杀的气场以震慑对手,用它锋利尖锐的锯齿将比自己更加庞大的对手四分五裂。

  法布尔所观察到的,不仅是螳螂捕食、繁殖等过程,他更把螳螂在自然界食物链的地位通过对其外形,做出的理智分析与富足的实战经验所判断出来。对此,法布尔所付出的实验时间与经历,丰富且清晰到足矣分清螳螂腿上分布的细密的锯齿与锋利的小钩。

  与螳螂几位相似的另一位客人,也是被人们冠上自食其力,勤勤恳恳光环的“道貌岸然”者——红蚂蚁。

  伏在地面爬行的蚂蚁,是渺小平凡的化身。不舍昼夜地劳动,勤勤恳恳地哺育,结成长队以觅食,抬起千斤重的食物,工蚁一生就这样,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走。自然而然的,红蚂蚁,也借黑蚁冠以世界的美名被人们赞颂。人们赞颂它的执着,一隔几周变能看见它们结成长队,不畏风雨向前行的执着,但它们是去觅食?还是另行筑巢?这不重要。只要我们知道它的执着与勤恳就好。人们这样想。

  法布尔给予了理由充分的反驳。这位所谓自食其力的勤奋者,行军走过漫漫长路,不畏风雨飘摇的目的,是窃取黑蚁家族年幼的卵,将其残忍的剥离自己的种族,被迫成为觅食技能薄弱的红蚂蚁的苦工,失去自己应得的地位与尊重。红蚂蚁,它们种族的繁衍,王朝的兴盛,是建立在无数黑蚁的牺牲与流血,家园被崩坏掏空的腥风血雨之上的。被冠上自食其力名号的红蚂蚁,实则是可耻粗暴的劫掠者。然而,除法布尔外,又有几个人了解红蚂蚁真实的面孔,红蚂蚁繁衍生息的习性呢?

  这使我逐渐懂得法布尔写《昆虫记》的目的了。人们对于实际情况不准确的了解,对昆虫世界不真切的认知,实际是源于人们对待陌生事物具有的惯性——理所应当,易信人言。不论是外形高洁娴静的螳螂,还是人们眼中勤恳工作的红蚂蚁;不论是修长身形下手起刀落的残暴狠厉,还是忠于职守下抢夺同类子嗣的恶行,这些文字的发表都是法布尔为了打破人们对未知事物不做充分研究就妄下定论,凭想象认知的思维定式所做出的改变与努力。《昆虫记》,是法布尔语重心长的话语汇聚的小说,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看待问题时不能人云亦云,自己大胆钻研,寻觅真理的过程,才是找到答案的最佳方式。

  然而,这样的法布尔,早年间,却并没有顺利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由于出身贫穷,法布尔多年来只能通过打工来解决温饱问题。可以说,他是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教育,科学界权威们,从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虚伪,庸俗,妒嫉在心里合拍,长久以来构成对法布尔的偏见。但法布尔从未因“贫困”妄自菲薄,也从未因“偏见”受挫退缩。依然勤于自修,渴求知识的他,多年坚持不懈地观察试验,不断发表震惊世人的新成果,一篇篇细致入微的论文,是层出不穷的明枪暗箭中,一次次有力的回击。

  著名作家巴金说:“它(昆虫记)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情感和思想的美文。”

  《昆虫记》,不仅是一篇纪实性的学术小说,更是坐拥着不可估量的文学底蕴。它不仅讲述了充满肉弱强食的虫性生活,更折射出现世人性的深不可测。它是作者盎然情思的体现,也是其睿智哲思的流露;它是轻松诙谐的科普著作,也是意味多样的巨制鸿篇。

  何其幸运,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将其一生中宽广磅礴的学识,细致入微的探索,坚定不移的信念,执着坚韧的性格,他富有魅力的光辉人格,同他在虫性社会中所探讨的对人性的解读与收获,都收录在了,这张薄薄的之中小说。而如今,当我们再次捧起那熟悉的书卷时,所看到的,联想到的,沉沦其中的,也就不再仅仅是昆虫的世界了。

《昆虫记》读后感7

  抿一口茶,心情略微激动地开始阅读一本书——《昆虫记》,它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曰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他刻苦钻研,牺牲了自己私有的时间去观察昆虫。《昆虫记》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这给后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迅速走了现代文明。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就是这样一个奇迹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而且,这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它的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难怪鲁迅先生将《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昆虫记》也很有真实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临其境。被我因为厌恶而忽视太久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昆虫记》,让我重新喜欢上了这些小生灵,发现它们并不讨厌,相反,还有很多可爱之处;是《昆虫记》,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同与小说,它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独自的,安静的,是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和艰辛。

  《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

  法布尔用人性观照虫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把他的所感所思都反映在了纸上,恰如法国著名的戏剧家罗斯丹所说“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样的思,像美术家一样的观,像文学家一样的写。”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昆虫界,为人类留下了一颗智慧的结晶。他怀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敬重之情,五十余年深入到昆虫世界中,用第一手的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而又形象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令人敬畏!这个“昆虫的荷马”,这个“昆虫的史诗”的每一章每一节都满怀作者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更加令我佩服的是法布尔五十余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不怕苦,不怕累,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终于写出了这样一部传世佳作,难道不令人肃然起敬吗?

  从昆虫的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例如,萤火虫教会我不要只看表面现象,凡事都应该尝试;从红蚂蚁身上我学到了团结就是力量,众志成城,只要在一起,再大的困难也不怕,我向天牛学习到了要有远见,学会深思熟虑,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昆虫王国还真是神奇,小小昆虫,竟有如此大的智慧,令人惊讶。

  法布尔曾在书中总结了自己取得的成功的原因:专注于知识魅力,避开生活中的烦恼,对所研究的学术充满了兴趣,有跌倒再爬起的精神,吃苦耐劳……这些,就是取得成功的秘诀,就是让我们达到自己理想的方法!

  《昆虫记》是一本好书,它教会了你待人处事的方法,并记录了大量的科普知识,以生动的文字吸引你的注意力。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就能了解法布尔的精神,值得你一看!

  《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昆虫记》读后感8

  今天,我看了一本很有趣的书,是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这本书叫《昆虫记》。他描写的昆虫有许多,如蝉,矿蜂,樵叶蜂,蟹蛛,狼蛛,松毛虫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白面孔螽斯和狼蛛这两种昆虫。希腊字Dckog(即白面孔螽斯、Dccn的语源)的意义是咬,喜欢咬。白面孔螽斯因此取了这个名字。 它确实是善于咬的昆虫。假如有一种强壮的蚱蜢抓住了你的指头,你可是要当心一点儿,它会把你的指头咬出血来,咬得你生疼,甚至有时疼痛难忍。它那强有力的颚仿佛是凶猛的武器。当我要捕捉它时,我必须非常小心提防它,否则随时都有被它咬伤的危险和被它咬破的可能。它那两颊突出的大型肌肉,显然是用来切碎它捕捉的、硬皮的捕获物时用的。

  这种螽斯,虽然智力很低下,然而却会用一种科学的杀戳方法。如同我们在别的地方见到的一样,它常常先刺捕猎物的颈部,然后再咬住主宰它运动的神经,使它立刻失去抵抗的能力。和其他肉食动物一样如哺乳动物虎、猎豹等等,它们都是先将所捕捉的猎物的喉头管咬住,使其停止呼吸。这真是厉害,不过跟厉害的还在后面。

  我捉了几只木匠蜂,把它们分别装在瓶子里。又挑了一只又大又凶猛并且饿得正慌的狼蛛,我把瓶口罩在那只穷凶极恶的狼蛛的洞口上,那木匠蜂在玻璃囚室里发出激烈的嗡嗡声,好像知道死期临头似的。狼蛛被惊动了从洞里爬了出来,半个身子探出洞外,它看着眼前的景象,不敢贸然行动,只是静静地等候着。

  我也耐心地等候着。一刻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狼蛛居然又若无其事地回到洞里去了。大概它觉得不对头,冒然去捕食的话太危险了。我照这个样子又试探了其它几只狼蛛,我不信每一只狼蛛都会这样面对丰盛的美食而无动于衷,于是继续一个一个的试探着,都是这个样子,总对“天上掉下的猎物”怀有戒心。

  最后,我终于成功了。有一只狼蛛猛烈地从洞里冲出来,无疑,它一定饿疯了。就在一眨眼间,恶斗结束了,强壮的木匠蜂已经死了。凶手把毒牙刺到它身体的哪个部位呢?是在它的头部后面。狼蛛的毒牙还咬在那里,我怀疑它真具有这种知识:它能不偏不倚正好咬在唯一能致其于死的地方,也就是它的俘虏的神经中枢。

  我做了一次试验,让一只狼蛛去咬一只羽毛刚长好的将要出巢的幼小的麻雀。麻雀受伤了,一滴血流了出来,伤口被一个红圈圈着,一会儿又变成了紫色,而且这条腿已经不能用了,使不上劲。小麻雀只能用单腿跳着。除此之外它好像也没什么痛苦,胃口也很好。我的女儿同情地把苍蝇、面包和杏酱喂给它吃,这可怜的小麻雀作了我的实验品。但我相信它不久以后一定会痊愈,很快就能恢复自由——这也是我们一家共同的愿望和推测。

  十二个小时后,我们对它的伤情仍然挺乐观的。它仍然好好地吃东西,喂得迟了它还要发脾气。可是两天以后,它不再吃东西了,羽毛零乱,身体缩成一个小球,有时候一动不动,有时候发出一阵痉挛。我的女儿怜爱地把它捧在手里,呵着气使它温暖。可是它痉挛得越来越厉害,次数越来越多,最后,它终于离开了这个世界。那天的晚餐席上透着一股寒气。我从一家人的目光中看出他们对我的这种试验的无声的抗议和责备。我知道他们一定认为我太残忍了。大家都为这只不幸的小麻雀的死而悲伤。我自己也很懊悔:我所要知道的只是很小的一个问题,却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

  尽管如此,我还是鼓起勇气试验一只鼹鼠,它是在偷田里的莴苣时被我们捉住的,所以即使它死于非命也不足为惜。我把它关在笼子里,用各种甲虫、蚱蜢喂它,它大口大口贪婪地吃着,被我养得胖胖的,健康极了。 我让一只狼蛛去咬它的鼻尖。被咬过之后,它不住地用它的宽爪子挠抓着鼻子。因为它的鼻子开始慢慢地腐烂了。

  从这时开始,这只大鼹鼠食欲渐渐不振,什么也不想吃,行动迟钝,我能看出它浑身难受。到第二个晚上,它已经完全不吃东西了。大约在被咬后三十六小时,它终于死了。笼里还剩着许多的昆虫没有被吃掉,证明它不是被饿死的,而是被毒死的。所以狼蛛的毒牙不止能结束昆虫的性命,对一些稍大一点的小动物来说,也是危险可怕的。它可以致麻雀于死地,也可以使鼹鼠毙命,尽管后者的体积要比它大得多。虽然后来我再没有做过类似的试验,但我可以说,我们千万要小心戒备,不要被它咬到,这实在不是一件可以拿来试验的事。所以还是不要惹狼蛛,说不定,它会让你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后我要多看课外书,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昆虫记》读后感9

  假期前,好友送给儿子一套法布尔的彩绘版《昆虫记》,早就知道这是一部传世佳作,真是太好了!但欣喜之余又有些担心,刚刚5岁的儿子能读懂、会喜欢吗?

  回到家里,迫不及待的打开包装盒,里面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十本书:地下毒王(狼蛛)、嗜尸者(麻蝇)、蔬菜大食客(菜粉蝶)……光看这些准确生动的名称就一下子吸引了我。再粗略的翻翻内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妙的图画:每页上都有整版的彩图,图画色彩鲜明,绘制细腻,每种昆虫形象都栩栩如生,甚至可以透过他们的眼神与姿态看到它们的喜怒哀乐呢!啊,太好了。我是很喜欢的(平日给儿子买书,都是选择我喜欢的内容与图画),开始读吧!

  “儿子,妈妈给你先讲第一个故事吧?”“好!”在一旁的儿子早已等不及了。

  “聪明的猎人——节腹泥蜂。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一座山叫冯杜山,是…”

  “…加油,加油!用力的挖呀!盖一间漂亮的房子,盖一间结实的房子…”

  “…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像阿布一样的成年节腹泥蜂。”

  不知不觉中,第一个故事讲完了,在讲述的十五分钟里,儿子的眼睛始终紧紧盯着书本的文字和图画,时不时的向我提问:“妈妈,瞬间是什么意思?蠕动呢?”我在解答儿子问题的同时,和儿子一样,深深地被书中的文字、内容吸引了:整篇文字诗歌一样的句式结构,简洁、生动、优美,使孩子可以轻松阅读。其中活泼的故事情节描绘了法布尔原著中具有代表性的昆虫,讲述它们的生活,展现它们的个性,并处处流露出对它们的喜爱。在读故事、看图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了各种昆虫的相关知识。

  真是一本好书呀!整个假期,这套书深深的吸引了儿子的眼光,他不厌其烦的让我讲给他听,对十本书中介绍的十三种昆虫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了解。这些奇妙的昆虫们一直盘踞在儿子的小脑袋中,他经常会向我自问自答:“妈妈,为什么雌螳螂要咬掉雄螳螂的脑袋?这样全是为了他的孩子,对吧?”“别说苍蝇肮脏,别说蝇蛆恶心,因为有了他们这个世界才会如此干净,是吧?”

  真是一本好书呀!它深深地激发起孩子对大自然的神秘好奇心,在读书中,培养了孩子尊重生命、亲近自然、热爱科学探索的精神。我想,这也是《昆虫记》这部传世佳作,经历一个多世纪仍能启迪无数童蒙稚子的奥秘所在吧!

  说到这,不禁联想到前段时间自己读过的一篇文章《三种教育和三个老师》,记述的是关于读卢梭的《爱弥儿》的体会。

  卢梭说:“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卢梭说的教育,有三个涵义,实际上来自于人的三个不足,教育就是后天对先天的成全:生来软弱,需要力量;生来一无所有,需要帮助;生来愚昧,需要判断的能力。这就是教育的先天状态,那么,我们所要的这些东西,是我们身体中或者禀赋中本来就有,只是处于隐伏状态的呢,还是在自然之中的呢?这就是教育的条件,也是教育哲学。卢梭说:“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所以,教育有三个: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大概只是人的教育了,没有了自然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相应的,教育有三个老师:自然的老师,人的老师,事物的老师。三个老师,三种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

  《昆虫记》是法布尔经过三十年的不懈观察撰写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的产生,不正是法布尔从自然、人、事物中得到的教育和启发吗?拥有了三个老师、三种教育,法布尔才实现了他研究自然科学的愿望,使自己生活得很有意义,赢得了世界上响彻一百多年的赞誉,成就了十卷本的——《昆虫记》!

  透过这本书,我最为感动的是他用自己充满爱心的观察、充满诗意的研究告诉所有的读者们:不要厌恶这些小东西,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小虫有着许多神奇的本领,它们勇于接受大自然的考验,要在这个世界上争得生存的空间。这不也正是在教育我们要尊重生命吗?

  透过这本书,我不禁思索:作为母亲,身为教师,我能带给我的孩子、学生们的是什么?仅仅是拘泥于书本、受制于人的“人的教育”吗?我想,我还应有责无旁贷的责任,那就是:要引导他们学会从自然、从事物中去学习;为他们创设更多、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去接触另两位老师,尝试着让他们同时拥有自然、人、事物这三位老师,使他们成长为实现自己目标,生活得有意义的人!

  一套好书,真的可以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感悟。同样是读者,儿子和我收获的是截然不同的。我想,这也正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吧!

  在与儿子共同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之间多了一份共同拥有的天地,多了彼此交流感悟和理解的内容。对于我,更多了一份对于教育的自我理解与感悟。

  我爱和儿子共读一书!

《昆虫记》读后感10

  今天,我看了一本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中的神奇猎人---节腹泥蜂的书,我很受感动。

  文章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一只雌性节腹泥蜂名叫阿布,她生了一群小宝宝,为了能让她的宝宝健康地成长,阿布到处寻找食物,在路上,阿布看见受伤的象鼻虫、圣甲虫、粪金龟------,阿布都摇摇头,说:“这些东西都不新鲜,我才不会让宝宝吃这些肮脏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阿布终于找到了一只大大的斑点象鼻虫,这是节腹泥蜂幼虫最好的食物,虽然,那只斑点象鼻虫体形比阿布大得多,但阿布为了她的宝宝们,还是飞下去捕捉,经过一番殊死搏斗,阿布终于刺中了象鼻虫的要害。为她的宝宝带去了新鲜又肥美的食物。

  节腹泥蜂阿布为了她的宝宝们,历尽了千辛万苦,尤其让我感动的是,阿布抓到斑点象鼻虫后,在返回的途中,自己身陷困境,却还在担心她的宝宝因得不到食物会饿死,最后利用机会逃了出去。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在我生病时给我无私关怀的情景。记得有一次,我发高烧,妈妈不顾白天上班的劳累,衣不解带服侍于我的左右,最后我的高烧退了,妈妈却病倒了。不仅如此,妈妈对我的关爱还表现在学习上给我无私帮助,生活上让我衣食无忧。为了我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放弃了她的业余爱好,把业余时间都花在教育我的身上。

  不管是节腹泥蜂,还是我的妈妈,她们为了子女的成长,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表明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爱!

  集昆虫学和文学禀赋于一身,熔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

  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

  我叹服那神秘的大自然,更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

  不错,作者所得到的发现,无一不来自于他仔细的观察。试想如果没有仔细的观察。

  在一个春和日丽的早上,温和的阳光洒满大地。我走到房子的门窗前,打开窗通风,悠闲地坐下,随手抓起一本名叫《昆虫记》的书,津津有味地看着。

  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法布尔,在他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同优美的散文,给予我们知识和思想。《昆虫记》的主要内容讲了昆虫世界里的奇妙,给我们描述了昆虫的性格特点,为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如蜜蜂、蚂蚱、螳螂、甲虫等,虽然不是十分可爱,但也告诉了我们它们的好处和害处,优点和缺点。这本书还表现出昆虫世界的*,一个纯真的世界,犹如一处梦想起飞的地方,引领到成长的终点。

  看完这本著作,我心花怒放。因为我明白了兴趣是人的老师,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老师。闲时观察身边的事,无论是大事情,还是一些不起眼的事,你或许能从中有所发现。在法布尔笔下的昆虫世界,我学到了课外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带给了我不少欢乐。不仅如此,平时在我对昆虫做的一些事情百思不得其解时,只要翻开《昆虫记》,谜题一下就解开了,就好像放下了沉重的包袱,击碎了心中的大石一样,轻松多了。

  《昆虫记》带给了我快乐,更多的是道理和知识。它是一部不朽的传世佳作,是法布尔毕生精力的观察研究,是昆虫知识的集合要点。在《昆虫记》的引导下,我要继续探索神奇的昆虫世界。

《昆虫记》读后感11

  小伙伴们,你们喜欢昆虫吗?我可喜欢了。那都是因为他——法布尔。不对,应该是他写的书——《昆虫记》。“《昆虫记》这本书,是法布尔用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以及它们为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观察所得的资料,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编写成的。”看了《昆虫记》后,我不但了解了很多昆虫知识,而且知道昆虫的世界原来也是那么的神奇有趣。

  我本来不知道黄蜂是怎么喂小宝宝的,看了《昆虫记》后,我才知道原来黄蜂是这样喂小宝宝的:在一个正在忙碌的工蜂身上,我们就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在它的嗉囊里,充满了蜜汁。它停在了一个小房间的前面,它的样子特别有意思,它把小小的头慢慢地伸到洞口里去,然后用它的触须轻轻地碰一碰里面的小幼虫。那个小宝宝慢慢的清醒过来,似乎看到了那个黄蜂递送进来的的触须,于是它微微地张开小嘴,把蜜给吃下去。

  我一直在想,那些小虫子们,是怎样找到回家的路的呢?看了《昆虫记》后,我明白了。“蜜蜂可以准确无误的回家,靠的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解释不出来的本能。”“红蚂蚁是凭着记忆力找到回家的路的。这证明他们并不像蜜蜂那样直接辨认回家的路的,而是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的。”

  他们的生活,你不觉得有趣而幸福吗?“在充满泥泞的池边,随处可见一堆堆黑色的小蝌蚪在暖和的池水中嬉戏着,追逐着。”“有红色肚皮的蝾螈也把它的宽尾巴像舵一样的摇摆。”

  奇妙的几何图形,是蜘蛛的杰作。

  精致的房屋,是蟋蟀的住宿。

  多么可爱的昆虫,多么神奇的世界!

  读完《昆虫记》,我很佩服法布尔。他是怎么把这本书写完的呢?我写一篇小故事也总是有头无尾,有始无终的。

  谢谢法布尔爷爷,给我们这一代留下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虽然我们处于不同年代,但您的精彩篇章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昆虫记读后感受和收获

  我以前总是害怕虫子。但现在不一样了,因为看了这本《昆虫记》,我不害怕了。这本书把我最讨厌的蜣螂都描写得很可爱、生动。书上说蜣螂又叫圣甲虫。在六七千年以前,每到春天灌溉的时候,埃及农民总能看到一种昆虫,它们顶着类似圆球的东西向后推着走。当时的人认为星球是圆球形,而这种昆虫的动作又与星球的运转相合,所以人们都以为它们具有渊博的天文学知识,很神圣,“神圣的甲虫”一名由此而来。

  其实渺小的生命也是需要尊敬的,如果没有这些渺小的生命那世界也没有这么美丽。

  昆虫记读后感受和收获

  法布尔是一位法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昆虫记》的第一个特点是从自己的观察、实践出发,体现了昆虫研究的科学性。法布尔一生最大的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涵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

  在法布尔那个时代,研究动物是蹲在实验室里做解剖与分类的工作,昆虫学家的研究是把昆虫钉在木盒里,浸在烧酒里,睁大眼睛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翅膀、足,对这些器官在昆虫的劳动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却很少思考;昆虫生命的重要特征——本能与习性等,登不了昆虫学的大雅之堂。法布尔却挑战传统,将自己变成“虫人”,深入昆虫的生活,用田野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探求生命的本质。

  《昆虫记》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言生动,体现了很高的文学性。《昆虫记》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及其成果大部分用散文的形式记下来,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拟人化手法,使昆虫具有人的爱憎感情和思想行为,读来感到十分亲切。

  《昆虫记》的三个特点是从昆虫思考人类,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法布尔凭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描虫、悟虫,以虫性反观人性。他笔下的昆虫世界其实是人类生活的缩影。在法布尔看来,一切自相残杀的行为都是有违人类道德的,昆虫世界如此,人类如此,人类对昆虫更是如此。任何时候,人类都不能违背人性和道德去做一些悖于自然法则的事。

  《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昆虫记》读后感12

  这天,我怀着惊讶的情绪,读完了昆虫记。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更是他创造的一个伟大的奇迹,赢得读者声声的惊叹!

  作者法布尔用人性化的方式观察虫子,向我们展现了昆虫的生活。

  这本书让我们明白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整本书所写的昆虫都使我感到搞笑之极。

  这是作者细心观察的结果,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

  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牙,一共有三个。

  “为首的那条松毛虫一面探测,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测定土的性质”等,这些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来。

  光是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细致描述,读者才能看懂,又如“这小筒的外貌,有点像丝织品,白里略秀一点红,小筒的上面叠着一层层鳞片,就跟屋顶上的瓦片似的”等,这些细致描述,使整本书显得更加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昆虫世界十分奇妙!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不明白管虫会穿“衣服”,不明白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明白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

  此刻我全明白了。

  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比人还高,例如赤条蜂给卵留食物时,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就能够给食物“免费”保鲜。

  又如舍腰锋给卵捕蜘蛛时,是只捕小的,这样每只就能够使小虫只要一顿就可吃完,每顿就可吃到新鲜的,怎样样聪明吧!

  作者能写得这么引人入胜,都源于他的仔细观察,让我惊叹的是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有没有恒心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

  但是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

  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

  此刻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就应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

  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

  这是读完《昆虫记》后,我深刻体会到的。

  这天,我怀着惊讶的情绪,读完了昆虫记。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更是他创造的一个伟大的奇迹,赢得读者声声的惊叹!

  作者法布尔用人性化的方式观察虫子,向我们展现了昆虫的生活。

  这本书让我们明白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整本书所写的昆虫都使我感到搞笑之极。

  这是作者细心观察的结果,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

  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牙,一共有三个。

  “为首的那条松毛虫一面探测,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测定土的性质”等,这些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来。

  光是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细致描述,读者才能看懂,又如“这小筒的外貌,有点像丝织品,白里略秀一点红,小筒的上面叠着一层层鳞片,就跟屋顶上的瓦片似的”等,这些细致描述,使整本书显得更加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昆虫世界十分奇妙!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不明白管虫会穿“衣服”,不明白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明白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

  此刻我全明白了。

  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比人还高,例如赤条蜂给卵留食物时,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就能够给食物“免费”保鲜。

  又如舍腰锋给卵捕蜘蛛时,是只捕小的,这样每只就能够使小虫只要一顿就可吃完,每顿就可吃到新鲜的,怎样样聪明吧!

  作者能写得这么引人入胜,都源于他的仔细观察,让我惊叹的是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有没有恒心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

  但是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

  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

  此刻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就应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

  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

  这是读完《昆虫记》后,我深刻体会到的。

《昆虫记》读后感13

  做窝筑巢,维护家庭,表现的是种种本能特性中最崇高的一种。鸟儿这灵巧的建筑师告诉了我们这一点:“母爱是本能的崇高灵感。”这方面儿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膜翅目昆虫,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觅食谋屋而倾其所有。有的是纺织能手;有的是细叶搂框能手;有的是泥瓦匠,有的是陶瓷行家,他们的这种种技能与我们人类相仿,有的甚至不为我们所知,这就是母爱激励之下本能的种种最高表现。

  昆虫学里的其他一些昆虫,母爱一般来说都很浮皮潦草,敷衍塞责。大多数昆虫只是把卵产在合适的地方就不管了,任由幼虫冒着危险去寻觅居所和食物。在关爱子孙后代方面,膜翅目令我们赞叹。而奇怪的是,有一类昆虫,竟然是以垃圾为对象,以净化被牲畜污染的草地为己任的食粪虫类。尽管成天与粪便打交道,却享有一种美誉——大地的清洁工。他们的身材一般都小巧玲珑,穿戴庄重而且无可挑剔的光鲜,身子胖乎乎的,成短壮体型,额头和胸阔上都佩戴着奇异饰物,因此在收藏家的标本盒里显得光彩照人,尤其是我国的那些品种,乌黑油亮,外加一些热带的品种,金光闪烁,黑紫油亮。

  他们是畜群挥之不去的客人,但他们身上散发出一种苯甲酸的微微香气,可以净化一下羊圈里的空气。因此学者们在做简介时用了一些好听顺耳的名字:梅丽贝、迪蒂尔、阿曼达、科利冬、阿莱克西丝、莫普絮斯等,用这些词汇来赞颂食粪虫。

  有几个新来的想必是饿的不行,在原地就吃上了一堆牛粪堆儿上,瞧那个你争我夺的劲头儿呀!他们成百成百地奔来,大大小小,形状各异,体型有长有短,品种齐全,都乱糟糟的爬来滚去,意欲在这个大蛋糕上为自己分上一份儿。有的露天干活儿,在表层搜刮,有的钻进厚实的牛粪堆里,挖出地道,寻找优质矿脉;有的开凿底层,把财宝埋进地里,那些个头小又无力气的则待在一旁捡拾掉下的渣渣屑屑。有几个新来的想必是饿的不行,在原地就吃上了,但大多数的都想大捞一把,藏于安全之处,以备不时之需。那个生怕到的太晚而又向着粪堆一溜儿小跑的是哪一位?他那长长的爪子僵硬笨拙的倒腾着,那对棕红色的小触角大张开来,透着垂涎欲滴的焦急不安。他在拼命的赶,还撞到了几位食客。他就是圣甲虫,一身墨黑,是食粪虫中个头最大又最有名气的一种。古埃及对他尊崇备至,把他视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圣甲虫头部边缘是个帽子,宽大扁平,上有六个细尖齿,排成半圆。这就是他的挖掘和切割工具,是他的工具叉耙,叉耙是用来分拣食物好坏的。

  圣甲虫头部边缘是个帽子,宽大扁平,上有六个细尖齿,排成半圆。这就是他的挖掘和切割工具,是他的工具叉耙,叉耙是用来分拣食物好坏的。对于自己的食物,从不挑剔,去除不需要的,剩下的归拢到一起,两条前腿一起用力忙乎。前腿儿扁平,成弓型,有粗壮的纹脉,外侧配备着五个硬齿。如需用力,圣甲虫便用带齿的前腿左扫右拨,再用齿耙耙出一个半圆形的空地,用前腿儿把东西归拢到一起,弄到肚腹下面的四只爪子之间,后面的四只爪子是做旋工用的。尤其是最后一对,又细又长,弯曲成弓形,顶端长有一个很锋利的尖爪。酷似圆规,支脚之间形成球形,可测量球面,加工球形。食物被耙到四条腿中间,后腿一用力,就被挤压成曲线了,在用拍子拍打粪球,使它变实。

  他用两条后长腿搂住粪球,后腿尖端利爪插入球体中,当做旋转轴;以中间的两条腿作为支撑,以前腿儿的齿足作为杠杆,双足轮流着按压,弓身,低头,翘臀,倒退着运送粪球。

  食物制作完毕,开始运输,这时侯圣甲虫最令人惊奇的习性开始展现出来了。他用两条后长腿搂住粪球,后腿尖端利爪插入球体中,当做旋转轴;以中间的两条腿作为支撑,以前腿儿的齿足作为杠杆,双足轮流着按压,弓身,低头,翘臀,倒退着运送粪球。当然在运送中,也会遇到困难,如在斜坡上,稍一失足,就会失去平衡,前功尽弃了;圣甲虫被滑落的粪球一带,摔个仰面朝天,但圣甲虫翻个身起来,继续追赶粪球。一次、两次、十次、二十次、圣甲虫从不气馁,经过千难万险,如愿以偿的完成了任务。圣甲虫力量不够时,会向同伴求助,同伴假借帮忙为由,其实心怀叵测,一有机会便抢走粪球。幸运的圣甲虫,如碰到一个忠实的合作者,便一切就绪,把食物运送到已挖好的地窖中,便开始享用自己的美食了。

  谁敢去打扰一个在宴席上怡然自得的家伙呢?法布尔私闯民宅,一探究竟。通过解剖,法布尔惊奇的发现圣甲虫的肠道出奇的长,盘来绕去,从而使食物慢慢的被吸收消化掉。为了验证圣甲虫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垃圾清理和消化能力,法布尔拿着手表守在一个露天进食者的面前仔细观察,从早上8点一直盯到晚上8点,它都没有停止过咀嚼,一动不动吃个没完。那消化的一幕更是妙不可言,圣甲虫前头不停地吃,后头则不停地排泄,排泄物连成一条黑色细线,如同鞋匠的细蜡绳。通过排泄物所获得的数据,圣甲虫连续十二小时的进食,几乎消化掉和自己体积相等的食物。

《昆虫记》读后感14

  假期里,大队部布置了“品味书香,诵读经典”读书征文活动。一放假,爸爸就从网上购买了一大堆书,都是学校推荐的书目中挑选出来的,这一大堆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昆虫记》了。

  翻开《昆虫记》这本生动而有趣的科普书,我仿佛走进一个广阔的昆虫王国。法布尔笔下的那些昆虫,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它们和人类一样,有生、死、别、离、喜、怒、哀、乐。《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他非常喜欢观察植物和昆虫,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了不起的昆虫学家。他通过长期仔细地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生活习性,在《昆虫记》这本书里作者给我们详细描写了三十多种昆虫,对这些昆虫我是又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书中主要描写的是蜂、蜘蛛、萤火虫、蝉等以前我听到过的昆虫,说陌生是因为作者描写的蜂、蜘蛛的种类有很多种,他们的生长、生活都各具特色。

  就说蜂吧,以前我熟悉的是一天到晚在花丛中默默地埋头苦干的蜜蜂,知道它们的生长和生活,而书中描写了舍腰蜂、矿蜂、樵叶蜂、采棉蜂、采脂蜂、黄蜂、赤条蜂、捕蝇蜂等种类,它们和以前我熟悉的蜜蜂可是大不 相同了。它们的家有的建在蚯蚓的地道里、有的建在芦枝上、有的建在屋檐下,最有趣的就是采脂蜂,它们居然把自己的巢建在蜗牛废弃的空壳里,但是不管它们把巢建在哪里,它们都会精心装修自己的家,这样做的主要目 的是为了防止敌人的入侵和受到自然灾害,我想另一方面也像我们人类一样是为了自己生活更舒服些吧。 我很喜欢书中写的赤条蜂,它们身体虽小,却有一身过硬的本领,能把身体比它们大好多倍的毛毛虫制于死地,成为它 们的美食,还为辛苦劳作的农民伯伯除掉了害虫。我还希望有更多的捕蝇蜂,那样的话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更加干净,也就会少一些疾病传播。但是我也憎恨无翅黄蜂和金蜂,它们自己不辛勤劳动,专门霸占别人的房子和食 物,是不折不扣的强盗。

  读了蟋蟀的优点,书里说:“有的蟋蟀会爱家。”大家肯定觉得蟋蟀怎么会爱家呢?让我来给大家解释吧!

  其实蟋蟀的安得非常牢固,不论是寒风刺骨、漫天飘雪,都可以抵抗的住,其中蟋蟀的家还安在太阳照射的地方,所以蟋蟀才会爱家,另外蟋蟀还喜欢拉提琴,一开始非常不好听,最后它的音乐非常动人,非常有节奏,好听极了,这些都是蟋蟀的优点,所以我们一定要像蟋蟀学习。

  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小蚂蚁的魔爪下;圣甲虫为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蝉是大自然的歌唱家,虽然在炎炎夏日为人们带来了高亢的歌声,可人们并不 是很喜欢它。法布尔开始对蝉的研究,很快便发现蝉是一位自食其力的勤奋者。反之,被人们授予极高荣誉的蚂蚁竟然是凶悍的劫掠者,它们将蝉辛苦寻得的食物一抢而光。

  听,枝头的蝉儿在欢快地歌唱;草丛里的蟋蟀幽幽地啁啾;螳螂沙沙地抖动轻薄如纱的双翅……

  看,灌木丛中的蜘蛛悠闲地在织网;圣甲虫在沙地上奋力地滚动粪球;天牛却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

  啊,多么令人心醉神迷的虫间乐土啊!

  读完《昆虫记》,使我懂得了许多科普知识,知道松毛虫会预测天气、蝉是怎样脱壳、红蚂蚁的执著以及金步甲那个狂热喜好打斗的家伙……昆虫世界真奇妙!

  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力以及细微的观察。而我也学会了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只要对周围的事物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在那争奇斗艳的鲜花丛中、在潺潺流水的小溪中、在宽阔的草地上、在小鸟的歌声里或 者每天经过的小路上,有着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昆虫。有一次,放学回家,在路边看到了一队蚂蚁在搬东西。于是,我蹲下来仔细观察,发现它们从花坛的一条裂缝里爬出来,顺着路边的花基一路爬到荔枝树下,然后再到大石头的另一端,钻进石 头下面的一个洞里。它们都搬着东西,有的背着食物、有的背着蚂蚁卵、有的背着刚出生的小蚂蚁,我不经意地用小树枝轻轻地拨动一下它们经过的路线,顿时,它们便吓得四处乱闯,但很快,它们又回归到队伍中去,继续 前进。妈妈常说,蚂蚁搬家,说明要下大雨了,原来蚂蚁会预测天气啊,它害怕大雨冲毁自己的家,所以才搬家的。

  作者对昆虫的描写引人入胜,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我真是差不多一口气就读完了它。啊,大自然是那么的神秘莫测,昆虫世界真是太神奇了!

《昆虫记》读后感15

  亨利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被人们誉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的记录下了昆虫的本能和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巨著。

  《昆虫记》又译为《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副标题为对“昆虫的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这本书除了真实的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还通过昆虫生活折射出了人类的世界。

  举其中几个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子:

  ●粪金龟

  “它们是没有什么能使之厌烦倦怠,疲劳懒散的”在作者法布尔的笔下,它们是勤劳的清洁工,作者还接连举了几个例子,说明一些国家的人们不处理自己的粪便,引发了霍乱,指出粪便的危险性,从侧面突出反应“清洁工”在阻断流行病传播中的巨大作用。作者在描写粪金龟的外貌时,着力描写了它的美,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第二天早晨那滩骡粪全都埋于地下了,地上几乎一点也没有了,顶多有点碎渣渣什么的”这句话体现了粪金龟处理排泄物速度之快“只要我总有足够的东西满足这帮贪得无厌的敛财奴”“贪得无厌的敛财奴”这两个词在这里是贬词褒用,以此用来夸赞粪金龟处理排泄物的勤劳,彻底。作者接着还叙述了粪金龟的掩埋工作的另一个益处,不仅有利于进化土壤,还有利于植物和其他生物的生长。在作者法布尔的细致观察与精彩描写中,我们可以得知粪金龟为大自然所做的贡献与粪金龟高尚的品格,使我们对其的印象有所改观。

  ●红蚂蚁

  在我们的印象中,蚂蚁一般都是比较勤劳且弱小的,可书中所描写的红蚂蚁却不是如此。“这些红蚂蚁犹如捕猎努力的亚马孙人,他们不善于哺育儿女,不会寻找食物,即使食物就在身边,也不会去拿,必须依靠仆人们伺候他们禁食,帮他们料理家务,红蚂蚁就是这样,专门去偷别人的孩子来伺候自己家族,他们抢掠邻居家的不同种类的蚂蚁,把别的蚂蚁的蛹掠到自己的蚁穴里来,不久之后蛹褪了皮就成了红蚂蚁家中拼命干活的奴隶了”红蚂蚁不同于其他种类的蚂蚁,他们喜欢抢掠他人,懒惰至极,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相当于是以抢劫为生,与我们印象中的蚂蚁形成强烈的反差。

  ●蝗虫

  在我们的记忆中蝗虫可能很坏很坏,可在作者法布尔的眼中,蝗虫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作者首先描写蜕皮前蝗虫的翅膀,鞘翅短小难看。褪皮时“未见有丝毫的撕裂,没有丝毫的褶皱,没有丝毫的自然位置的变异”,作者连用三次“丝毫”强调了蝗虫蜕皮过程的精细,表达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之情。“谁要是让我们把一把锯子从贴在其上的极薄的薄膜套里抽出来,而又不对薄膜套有丝毫损伤,那我们必然是哈哈大笑,因为这根本就办不到,但生命却嘲弄了这类的不可能,生命在必要时有办法实现荒诞的事情,这一点蝗虫的爪子就告诉了我们”,这段话中,作者借蝗虫的腿告诉读者:生命中的奇迹随时都会发生。“为打开这寒碜的包袱,并让它变成美丽的翅膀,只需让起压力泵作用的机体把储存着为此一时刻而用的液汁注入已准备好的管道里面去即可,而这一时刻是最为辛劳的时刻,通过这个事先弄好的管道,一股细流便把翅膀给撑开了”,作者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压力泵”“管道”等事物来介绍蝗虫蜕变后突破重重阻力展开翅膀的过程。“生物的诞生方式多种多样,有比蝗虫的诞生更令人惊叹不已的,但是那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被时间这巨大的帷幕遮盖住了,如果我们不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那神秘缓慢的精神就会让我们看不到最激动人心的场面,而蝗虫的蜕变却不一样,快得出奇,所以必须全神贯注,即使你在犹豫,也不能放松警惕”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写出了作者对蝗虫蜕变速度之快的惊叹。“老博物学家普林尼谈到他时说道:葡萄树蝗虫在这个刚向我们指出的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显示出它是多么强大,多么聪慧,多么完美!”作者引用博物学家普林尼的话,总结上文通过描写蝗虫的蜕变来赞美生命。蝗虫的精神及其完美的蜕变完美展现了生命的神奇与美好。

  这三类昆虫的事例都足以证明,法布尔是不在意世人对其通常的评价,而深入其生活中对其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以及用心的记录,他有同世人不一样的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也要像法布尔一样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去认真观察世间万物,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习发现不一样的生活与生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