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后感250字(精选三篇)

刘莉莉老师

  《大秦帝国》读后感250字1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范睢、张仪、吕不韦、李斯、郑国、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将的辅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国处于非常困难时期,秦孝公为图秦国能够像秦穆公时期一样与其它诸侯国并列争雄,向天下发布了秦国的求贤令,吸引了不少山东士子前往秦国面试。他对士子们说依六国惯例,士达则任职。

  然秦国与列国素来少往,山东士子对秦国知之不详,难确职掌,请各位持国府令牌,遍访秦国三月,后出治秦之策,后确认职掌,他让士子们下基层,然后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再制定自己的策略,然后再确定岗位。

  《大秦帝国》读后感250字2

  秦孝公即位之时,秦国面临亡国之患,如何生存下去,如何由弱变强成了秦孝公面临的最大问题。走父辈的老路亡国无疑,不走老路,只有求变。所以秦孝公发求贤诏以明志,借周国之财以招贤。举国委任,析心刨肝以用才。正是这种痛彻骨髓的忧患意识和坚持变法的.坚定决心才成就了秦国,成就了商鞅。

  国家之争,企业之争,就是人才之争,由古到今,得人才者得天下。如果秦孝公只看见商鞅从卫国到了魏国,又从魏国到了秦国,心存芥蒂,弃而不用;又或者经过询问得知商鞅只做过中庶子而不敢用,何来后来的强秦。所以,作为一个开明的领导,应该唯才是举,而不是论资历,论职位。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才,兴国兴企。

  《大秦帝国》读后感250字3

  这是筛选优秀人才的好办法,第一,可以测试人才的态度;第二,可以筛掉急功近利和无学慵才;第三,让员工适应人文环境,让未来的优秀骨干更加了解基层。在许多入秦士子们眼里,来到这穷乡僻壤已经自感降尊纡贵,内心期盼着来到秦国便能立即做个高官,没想到这位国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还要他们在这穷乡僻壤呆上三个月,因此,许多士子都纷纷离去。

  但秦孝公对这些士子们并无半点指责,还给每人送了黄金资助前往他国。此举不但使留下来的士子们更加敬佩这位国君,还让离去的士子们给秦国散布好口碑,以使秦国更加凝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