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实》读后感(精选五篇)

刘莉莉老师

  《事实》读后感1

  《事实》这本书确实让我惊叹,写的非常好,非常值得推荐,近期看的很好的一本书,示例非常真,绝对不是论文那种凑数,所有示例都是亲身经历,作者真正做到了周游世界,开阔眼界,我以前知道出国为了开阔眼界,但是大多数出国就是为了散心,对自己眼界没有任何开阔。

  作者深入世界各个地方的平民生活,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医生)来接触人来开阔自己的眼界。作者确实善于思考,勇于冒险,精力旺盛,保持好奇心。后面两点确实极少人可以做到,以前上学时候觉得保持好奇心很简单,就是不懂那道题就探索,可是工作结婚后,好奇心几乎没有了,变成了油腻的中年人了,所以说保持好奇心真的是一种天赋,还有精力旺盛,这个我也觉得很难,几百万中有一个,这个天赋更难,《成事》这本书中间对旺盛精力的推崇,说成大事者寥寥无几,而他们的核心素质就是旺盛的精力,哪怕80岁,而现在年轻人死宅闷闷不乐,很抑郁成了一种大多数。

  这本书也是外国人写的,但是作者是行万里路,才写出来的,很多作者是读万卷书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希望把这句话写进宪法,作者写的每个文字都是用生命去写,因为作者完成这本书后就去世了,这让人感动。

  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世界主义者,心怀人类,真的是超级英雄那种胸怀,不是一种片面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这确实是值得敬佩的作者。

  下来说说书的内容,作者通过自己亲身事例,总结了十条人类容易犯的错误,当然这类书穷查理宝典里面也有类似的,但是芒格显然不是为了别人生存发展,而是一种炫耀科教般的演讲稿的集合,并且他只是搞金融投资,在自己专业的一些深刻总结,总的来说,《事实》这本书的事例是丰富而又生动的,让你印象深刻。书里面的事例都是那种比较开阔的,没有自己狭义人生感悟的矫情,是一种特别开阔的对人类的思考。道理都一样,可是事例不一样,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仿佛一种升华。

  《事实》读后感2

  《事实》一书是我花了几个星期才看完的。在看完之后,脑海一片空白,并没有像之前读完书后有很深的感触,可能有些书中的观点和我原有的观点有点不太一样吧。

  这本书主要思想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它主要的目的是写世界正在不断变好中,虽然这个世界仍然充斥着:全球变暖、经融危机、局部战争、极度贫困等等诸多变化,但是仍然不妨碍世界正在不断进步中的。这是用数据展示的。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这几种观点,这个世界不能简简单单的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他不是非黑即白,需要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去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总是陷入负面思维中去,遇事之前先冷静思考,就算做不到冷静,也需要自己往好的方面去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书中还列出了诸如单一思维、以偏概全、情急生乱等等本能。情急生乱的本能我深有感触,最近很火的直播带货,在直播间里买东西的时候,就出现情急生乱的本能,在短短的几秒钟时间,脑海里出现不买就给人抢走直觉,在混乱中不自觉的买下了很多的东西。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说,这个世界都是在不断地进步,不断的变好。我们每个人在为生活奔波劳碌时候,在为生活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结的时候,请对自己说一声:生活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

  《事实》读后感3

  —与它的邂逅源于书友的引荐,看了书友写的《事实》的读后感,没有任何犹疑地买了回来,买回来后被搁置了一段时间才拿到手中,没想到,一开始阅读就是一个欲罢不能的投入,因为这本书很精彩。

  —它是一本理论性的,可以颠覆思维的非叙述性文体,从这一方面说,全书应该是略显枯燥的,可是,读完本书,好像去了趟奇趣无比的乐园转了一圈,全身心都是安静的愉悦感和振奋感,还有莫名的激动。因为书中所呈现给读者的思维太精彩了,每一种思维都不是泛泛而谈的,每一种思维的背后都有大量的数据以及科学的研究调查在支撑。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感到非常庆幸,能遇到这些思维。书中的任何一段内容的可读性都很高,叙述的内容和文体非常地平易近人。

  —读完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大,第一个影响是:在处理家庭、工作、还有其它一切的过程中,所有的事情不管它多么地紧急(在其它人看来),并不真的是表面上这样地紧急,所以需要一个缓冲期,在这个缓冲期里,我会冷静下来,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和解决办法,而且在这个缓冲期里,我需要真正地沉入下来,包容这一切;第二个影响是:接纳不同的人、事、物,尤其是不同的思想,不做评判,去感受它们,和它们友好地相处,和它们讲和。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它对读者的影响并不像家长劝说自己的孩子那样“语重心长”,而像一个非常强大而有趣的发光体,慢慢地,读者被情不自禁地吸引,而后被更新、被改变。建议所有的人都来读一读这本书。

  《事实》读后感4

  很多人都知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世界,更少有人知道这一千个世界其实都不是真实的世界,每一个都充斥着由文化、风俗、习惯、偏见、误读、误解所带来的扭曲画面。尽管事实如此,但是很少有人能觉察到这一点,绝大多数人认真地,同时也是真诚而自信地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由事实构筑的客观世界,自己掌握了事实,自己知道的都是现实的,同时也是真实的。殊不知这种自以为是的生活状态,像极了沉浸在自己梦中一般,但又远不如沉浸在梦乡。如果仅仅是沉浸在梦乡,最坏的遭遇,不过是梦魇带来的一场心惊,而活在一个自以为是的世界,则要严重的多,简直是一名重度梦游症患者,很容易无知者无畏,因而为无知所生发出来的盲目自信买单,运气不好的话,小命搭上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说活在自己的扭曲的世界中,自以为是且不自知,是一种严重的病,而且需要治的话,那就得吃药,那么药在哪里呢?

  这本书就是要提供这么一种药,希望能给读者一剂管用的专用药,能够治疗各种社会梦游症患者。

  对于这种病,作者起初寄希望于教育、职业、成就,但是他失望地发现一个人无论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受到过多好的教育,从事什么职业,取得了多么丰硕的成果,他们还是会表现出无所不在的偏见、误解和错误,基本表现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也就是说这种病很难治,至少是高等教育、高水平成就、高尚职业等一般的药治不了。

  作者归纳总结了十种病症、致病的`主要机理,并为每一种病症提供了应对方法,但是我们很快会发现作为人类我们很尴尬,先看这十种病症,分别是一分为二、负面思维、直线思维、恐惧本能、规模错觉、以偏概全、命中注定、单一视角、归咎他人、情急生乱。不难发现,这十种病症都是人性中自带的属性,没有哪一条我们是可以轻易改变的,所以这种病简直就是不治之症。比如负面思维,所谓负面思维就是凡事容易往坏了想,更加关注坏的事情,或者是更加关注事物坏的方面。这一种心理特点,或者说思维特点是哪里来的呢?真实答案是,它是进化的结果,在生存环境恶劣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祖必须能够及时识别各种危险,一旦发现异常,马上意识到可能有危险,并立刻采取措施,或者战斗,或者逃跑,即使经常发现只是一场虚惊,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在真有危险时保住了先祖的性命,也才有了今天的我们,所以这种负面思维是作为先祖赖以生存的保命思维遗传给我们的,只是世界变化快,我们与先祖生活在了不同的环境中,这种保命思维在今天却成了令我们困扰的负面思维。

  其他的9个病症大抵也是这么一个逻辑,所以我们只能说这种病其实无法治愈。但是无法治愈,并不等于无法治疗,比如这本书至少是一剂很好的清醒剂,能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世界其实只是一个被自己扭曲的世界,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很可能是错误的、片面的、情绪化的,保持开放的、青春的心态,不断反思、更新和迭代自己的看法和观念。

  所以这本书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读完,而在于读完以后能反思自己。

  《事实》读后感5

  这两天利用在路上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其实之前有看到比尔盖茨的推荐,但并没有及时看,以为是类似《批判性思维》、《超越智商》、《思辨与立场》、《直觉泵》和《思考快与慢》之类的书,然而并不完全是,很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这五本书都是比较学术的,读起来稍显枯燥。而这本书读起来却很轻松愉快,因为作者三人都具有极强的沟通能力,且本书所涉及到的案例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

  这本书相当严谨,当然不是百分百,但作者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事实错误,每个数据的引用都小心谨慎,做到有据可查,因此它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通过大量数据和事实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与媒体或政客所宣传的,以及我们所深信的世界大有不同。很多事情我们并不了解,可是却不知道自己不了解。正如很多媒体基本上只关心那些极端的、吸引眼球的事件,而非真正客观的反映现实。而人天生就不是理性的,我们本能的就有着很多意识形态上的弱点,比如负面思维、直线思维、恐惧本能、以偏概全、单一视角等等,让我们很难对世界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这就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从而影响我们的判断。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并不知道。

  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战胜世界范围内的无知的武器,养成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

  最后顺便推荐大家看一下《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或者前面说到的五本书中的任何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