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通用五篇)

秦风学老师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1

  在谈专注是个非凡的品质之前,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说明专注的目标要明确及正确。程璐老师(事例中的名师)专注于开办班级博客,这件事情费时费力费心思,且短时期内对于成绩的提高效果不会太明显。但是从长远看,从致力于班级管理长治久安的目标看,这个方法无疑深得家长和学生的心。它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学生的精彩,让那一方共用的教室成为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而不仅仅是生产分数的地方。学生能够在以自己为素材的鲜活事例中,反反复复思考,回顾,反省,汲取各自所需的动力。

  总而言之,程璐老师是个目光长远的人,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上挑选了看似见效慢却更实用的方法,因为他专注的是德育,是内驱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根本因素。这让我想起了《读者》中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中国人和德国人比赛做工程:中国人很快动工;而德国人却还在慢慢画图纸,研究琢磨一个个细节。结果可想而知,德国人尽管速度慢了,但是效果却是最棒的。原因很简单,德国人专注的是工程的质量,而中国人专注的是工程的速度。要抨击当下教育的急功近利,这个例子很适合。再细思,德国人在琢磨的过程中,是不会去理会进度,以及速度的过程性考核;更不会去理会竞争者的进度。就像程璐老师在做“班级博客”时,不会心心念念算计它对分数的作用,这种对过程质量的专注保证了结果的纯粹。这就是正确及明确的专注。

  和程璐老师一样,万老师笃信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人育好了,状态好了,成绩自然差不到哪里去。学生懂道理,有内驱力,教师也就不再是“赶尸人”。反观当下,短期成绩提升是可见的衡量标准,是短期鞭策,题海战术容易达成的。但是在这期间,当教师的心思全部放在成绩这一标准的追逐上,其它的事情显而易见也不会做,也等不起。谁最倒霉,那些不能适应这种战术的人;谁愿意去等?没有人!有名师说:教育是一种温暖的等待。说的多好,孩子的状态不佳时,除了耐心辅导,等待他慢慢醒悟,难道还有比这更真正实效的方法吗?那些责备,恐吓,折磨最多只是暂时压制了他的青春冲动,甚至消耗了他原本向学的心思,最终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更不要谈激发内驱力。当我们的专注有了错误的方向,那么与最终的教育目标只能是南辕北辙。一句话,你等不起育人,自然也就等不来人,除了分数,甚至连分数都没有!

  再看看老师的日常工作,包括我自己。大家就会发现我们老师很擅长做一种交易——用教师的威严来剥夺学生的基本权利(上学,休息,玩耍,享受教师的正常关怀等等),让其在遵守法则与失去基本权利之间做选择。学生毕竟还小,他承受不了这样的“失去”,只好被动学习。更有甚者,直接剥夺家长的尊严——只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不能达到理想要求。

  如果教师在这种事情上很“勤奋”,很专注,而在交流与沟通上很懒惰,很急躁。那么,学生即便听话了,也是暂时的“恐惧”,达不到近乎彻底的“醒悟”。有一种努力,叫“假装很努力”;有一种勤奋,叫“看起来很勤奋”。只盯着短时间,立即悔悟,事不过三的效果,我们老师往往会在粗暴,狠心上勤奋不已,专注不已,而不会在德育上下功夫。

  长此以往,教育不再是温暖的等待,学校也不再有教育,有的只是优胜劣汰。被分数,纪律淘汰的人注定要么无声无息,要么脱胎换骨。读后感你看见一个孩子趴在桌子上,从早睡到晚,你会庆幸他没有醒来。因为你害怕他醒来,他一旦醒来就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你没有精力,时间去应对。这就是教师的无奈。

  我佩服程璐老师,万玮老师,因为他们明晓教育的真谛后,能够诚挚地去实践,并且获得了回报。他们没有选择捷径——捷径注定没有近乎完美的结局。如果这种方法真的对了,那么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如果工程运作就该“慢工出细活”,那我们就慢下来,时间会证明一切。如果教育需要走近学生,团结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那就让其它事情次要化,时间会证明一切。如果语文需要阅读,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书,也许近期看不见成效,可是时间会证明一切。现在,时间证明了万老师对教育的诚挚,辛劳,独特见解是正确的,他培育了一批好学生,他自己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他能够为自己过去的岁月感到自豪,他守到了最后的花开。反观我们,常常还是着眼于急功近利的方法,没有细水长流,没有潜移默化,有的只是反复如初的捷径。

  不过,我们还年轻,观念更新快,领悟也好,应该沉下心来,抛开那些杂念。在明确育人,调整状态,提高成绩的主次关系,因果关系后,再慢一点,让学生苏醒在状态,苏醒在心灵;而不是内心的恐惧。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2

  看了《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老师针对教学实际写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学会破框,促进成长。看完此书,我对其中破框思维深为认同。

  文中写到:一位年轻的年轻班主任被班里的一名问题学生弄得头疼不已,心生怨恨,向万玮老师倾诉他是如何倒霉,因为这名学生不停闯祸,他已经被主任和校长点名批评多次。万玮老师开导他:“你难道不觉得这个孩子是上天派来磨炼你的吗?你一向有志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这是太好的机会!

  万老师就是用了破框思维,所谓破框思维就是打破既有的旧观念模式,换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无处不在,生活的磨砺在我们的头脑中设置了无数的框,我们看不到那些边界,也走不出去,时间长了,以为真实的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一隅。我们的头脑看待事物,就像照相机拍照片一样,在聚焦的同时,也有了取景框。我们只看到框里的景象,而忽略了框外的物体。而破框思维就是要打破这些陈旧的迂腐的观点,用用心的观点看待生活和工作,那么生活中的烦恼困扰会大大减少,所追求的成功快乐也会更易获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遇到的学生千差万别。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像我们班的马刘帅同学,玩心很重,上课小动作不断,干扰同学学习,一向令任课老师头疼。还经常迟到,且爱在课堂上捣乱。有一段时间上课不讲话了,原先是趴在桌子上睡觉了。应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肯定也会生气。

  但是学习用破框思维重新审视他,我会发现他身上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课堂捣乱,但是该学习的知识他一点没落下。他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喜爱劳动。跳出既有的思维框之后,才会明白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能够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帮忙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慢慢的才能帮忙学生克服缺点。

  作为教师,学会用破框思维看待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就应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问题状况的产生。同时,也要用用心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这张白纸上有更多的资料去写,也让孩子在简单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3

  近来在欣赏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看到了一个新的名词“裸分”,刚开始我以为是学生考0分,后来通过看书才知道“裸分”就是学生实际的考试分数,不加其他任何的加分项。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学生记得的和思想方法有关的知识,而不是应试考试的分数。

  回忆自己的教学,我也不确定学生除了课本上的知识还学到了多少的知识,仔细想想真觉得可怕,难道学生就是上几年级就会几年级的东西吗?我上学的时候数学成绩比较好,闲来无事就找一份初中的数学卷子来做,上面的题好多都已经不会了,初中尚如此,那高中的知识岂不是更忘完了。原来应试教育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不合理,教育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一直提倡学生特长发展,但是还在重视分数的教育下,有多少能实现。

  其实教育在一直往前发展,高考的改革,义务教育的普及,这些都是国家教育在进行改革,不过是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罢了。现在的我们作为小学教师,完全可以不太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重点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到底在哪一方面比较优秀,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无线扩大他们。未来的事情你也不知道会怎么发展,何不大胆的去试试呢,不要让小学生有太大的压力,给他留下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4

  有幸读了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万老师将自己的教师生涯划分为五个不同阶段,这样的划分引起了我的深思,先来介绍一下万老师对着五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个阶段:教知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那时候,年级里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师,也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带教教师。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然与她的班级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脚跟。

  第二个阶段:教方法

  教了几年之后,我逐渐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领悟到数学与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试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题。总之,一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我都愿意去尝试。这一阶段的成果是,我教得不累,基本上不需要再占用数学课之外的时间,学生成绩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教状态

  再后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能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判断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时甚至会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后也更加频繁地与学生谈心、沟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弃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个阶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十多年后,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的目标还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完成这样一种顿悟并不容易,我经历了漫长的渐悟过程。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在工作之后回学校看望我,聊到他们当年的学习点滴,还聊到现在工作了才发现在学校里学到的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作为老师,看到那些曾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辛辛苦苦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当我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气质、品性之后,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这个时候,我不再只是一名学科教师,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个阶段:教自己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而我,也的确朝着育人的目标努力了好几年。然而,在做人这件事上,我慢慢意识到教师相对于学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甚至,学生的心灵更为单纯,品格更为高尚,在学生面前教师有时甚至会自惭形秽。有时候,我不禁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去教学生做人?与其教学生,还不如教自己。所有那些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5

  每年寒假,我都会为自己准备一本书来读一读,这次我读的是名班主任工作专家万玮最新教育随笔集《教师的五重境界》。虽然万玮先生是一名数学老师,但带给我的反思却是一样的,让我在未来的语文教育道路上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在书中,作者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教师的第一重境界算是达到了,那我就说说作为教师的第二重境界吧。身为学校的一线教师,每班都有80位学生,一整天上完课,一定是叫苦不迭。除了每天的正常教学以外,单单是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作文就已经耗费了工作以外的大把时间,更别说再对一部分差生进行课外辅导了。如何做一名不累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跟书中提到的一样,我想应该是我的二重境界太低,没有学会如何来教方法吧。

  具体到我自己的语文教学当中,我提炼了几点对我有用的信息。第一,学会“造师”。正如我上边提到的那样,班级那么多,孩子那么多,每天都是把自己忙得团团转。如果能快速培养几个得力的小助手该多好啊。孩子们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请小老师解决,既能减轻我的负担更能锻炼孩子们的能力。第二,充分利用同桌合作的优势来进行教学和学习的。充分利用同桌合作的优势,将一个同桌AB,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第三,养成每天预习自学的好习惯。对于小学语文学习来说,学生们进行的预习学习不太自觉地,通常鼓励孩子们在自己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借助一部分工具来进行预习等等。逐步提高孩子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听和读的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概括总结能力也要加强练习。第四,采用各种途径加强与孩子们的沟通。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因此在课下,应该通过一些作业留言、及时鼓励、单独谈心等等方式加强与孩子们交流。第五,有方法,无期待。这也是这本书这重境界里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既然是在教孩子方法,那就该尊重孩子们独特的思想和探索的方法,不做那个剪断孩子翅膀还抱怨他不会飞的人。

  教学道路总是这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探索。万玮老师用了十多年才刚进入第四重境界。而我愿,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我爱的教育世界。愿面对我的每个孩子时,都能授以希望,示以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