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之光读后感(精选12篇)

王明刚老师

  运营之光读后感 篇1

  《运营之光》一书在谈到内容运营的选题策划时,就列出上手极快的软文命名方法论:其一,对知名对象的吐槽;其二,颠覆认知式的观点、论点。活学活用,本文的名字就采用第二种方式,颠覆认知——“5小时咋可能从新做人”,是吧?

  初识这本书是前同事和好友的推荐。说起来,跟他还缘分颇深,起码在两家公司有过交集,不过岗位和职责不同,他一直潜心互联网运营,推荐其专业相关的书一定是不会错。确实如此!开卷不久,此书立马拉进了我和作者的距离,因为作者的良好习惯我也有——“但凡我在朋友圈、微信群等地方看到有超过3个人都在提一个我此前从未听过的概念,我就一定会专门抽出至少30—50分钟的时间,去把这个我从来没听过的东西彻头彻尾搞清楚”。嗯,我也这样!

  本书解答了互联网运营是什么?运营的分类及其方法论,更宏观一些的运营规律和逻辑。甚至,作者自己提出的对互联网的一些哲学思考,甚好!摘录部分观点,不展开,以为忘却的记忆!

  1、“传统产品价值=功能+体验”:其主要是通过品牌,广告产生链接,形成闭环;“互联网产品价值=功能+体验+用户参与价值”:通过用户的参与,迭代提升产品功能,完善用户的体验,形成闭环;

  2、“运营所做的一切,都应瞄准具体的用户使用场景或转化场景”:场景思维,是运营的核心思维;

  3、“概念层面的运营应当要大于市场”;

  4、“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短期可以看运营,只能用“可以”二字;长期需要更新迭代最终实现产品带来的长期价值,这就需要产品的定位一定有其宏观价值;

  5、“一个产品,只有长期价值确定和稳定,才具备生命力”:一定要从宏观的角度,有逐渐清晰的价值判断;

  6、“传统运营将转化,需要以交易达成为中心”。这里就是要将传统思维转化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运营讲用户,需要以用户价值为中心”;

  7、文章的产生方法:

  其一,找灵感,记录灵感;

  其二,先确定内容框架,再逐次填充。

  写作内容:

  其一,说明议论,或叫做归纳型内容;

  另一个,讲故事型,也可以叫做演绎型内容;

  8、“传统行业与互联网世界的鸿沟所在:传统行业讲简单粗暴、讲成本收入比,及一维——线性思维。互联网世界中,需要考虑的结果维度会更多”;

  9、互联网运营从业者的分类:

  (1)内容生产、维护型的运营:比如新媒体运营;

  (2)创意策划、创意营销型的运营:活动策划,如事件、小游戏或H5等;

  (3)渠道推广型的运营:对各种推广渠道、推广手段的熟悉度和关系亲进度,以及极强的执行力;

  (4)用户互动维系型的运营:沟通能力优先,有“能有很快在线上让别人喜欢你”;

  (5)销售型的运营:如线下商家拓展;

  (6)强执行、项目推动型的运营:常规性、推动执行类的工作;

  (7)策略型的运营:逻辑清晰、强大,说话表达十分清晰有条理,对数据也敏感。

  10、互联网运营的能力晋级矩阵作者:见识现智。

  运营之光读后感 篇2

  我读《运营之光》这本书有两个契机,一是公司在C端突围立项时听说了这本书,抱回来啃了一百多页;后来是要做组内读书分享,不得已硬啃下来的。尤其是后面这段时间,效率奇高,发现我这个人还是适合有一些压力才行的。那就再给自己点儿压力吧,立个flag,争取今年能写满12篇读书笔记,希望不要打脸。

  《运营之光》的作者是运营界大牛,“三节课”创办者黄有璨老师,作者履历丰富,毕业后先是经历了“前互联网时代”,从事传统行业,但在此期间完成了互联网基因的打造,即“混社区、管QQ群和写文章”,这是后来作者能够在产品运营中快速成长的基础。随之正式“触网”,加入互联网公司从事用户(专栏作家)运营工作,也即“搞定人”的工作。真正在运营圈里异军突起,是在后来的创业项目中的磨练,所谓“极大的压力和危机是成长最好的推动力”,看了我还是在温水中泡太久了,以致无甚亮点。

  说回这本书,作者重点阐述了互联网产品运营中的内容运营、用户运营、产品不同阶段的运营以及运营岗职业发展规划,同时简单讲述了运营指标设置、数据分析、社区/社群运营、2B产品运营等,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对本书做一个简单回顾。

  1、运营指标

  运营的首要事情就是确定自己的北极星指标,产品所处不同时期和不同运营岗的北极星指标不尽相同,比如新增用户数、转化率、付费率、销售额等都可能是某一阶段的重要运营指标,整个运营工作就要紧紧围绕着达成这一目标而开展。

  运营指标需要逐级拆解,才能更好的落地实施,比如“销售额”这一指标,可以拆分为“活动流量”乘以“付费率”乘以“客单价”,每一个拆分因子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更进一步的拆分,比如“活动流量”可以细分为“内部流量”和“外部流量”。对运营指标的拆解和分析有助于运营人员找到提升运营指标的关键点,然后进一步得出达成目标的具体运营策略和手段,例如要想实现活动页面流量的增加,可以考虑做内部渠道推广引流和外部广告平台投放广告,想要提升客单价,则可以通过做满包邮、满立减、满折等活动来刺激用户多消费。

  对目标的拆分其实不仅仅可以运用于运营工作,其实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通过对任务的分解细化来捋清思路,这一点算是对我额外的一点启发。

  2、数据分析

  不管是做产品还是做运营,都离不开数据分析,而这一块恰恰是自己在当前的工作中所欠缺的,相关能力需要后续着重培养。作者在书中提到数据分析对于运营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

  (1)找准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客观反映一款产品当前的状态和所处阶段,可准确定位问题所在。

  案例:数据显示某专题页UV特别低,通过分析可能原因有引流不够、活动预热时间不够、体验较差、内容无吸引力,从而可以帮助快速定位问题。

  (2)找出最佳路径:通过指标分解,数据分析可以辅助确定实现北极星指标的最佳路径。

  案例:找出成本低效率高的分支指标,采取对应运营手段(精准推送、打包销售、附送赠品等)来达成运营目标。

  (3)提升掌控能力:极精细的数据分析,通过层层拆分,可实现对用户更精准的了解和对业务整个生态的更精细掌控。

  案例:可以发现更活跃的用户、更愿意贡献内容的用户、更愿意分享的用户,从而针对这部分最有价值用户进行重点运营。

  (4)发现“彩蛋”:通过数据分析可能会意外发现隐藏的彩蛋,可以帮助运营发现关键提升点

  案例:数据显示通过某个专题页引流的用户付费率最高、某一个地区的用户最活跃等,继而可以做针对性的营销。

  3、内容运营

  内容运营是本书的一个重点,也是目前互联网产品运营的重要战场,如今“头腾”大战正酣的字节跳动与腾讯之间对决的正是主打内容的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和微信公众号、快手,那么,内容运营到底是什么,运营人又是如何做的呢?

  黄老师提到,好的内容运营要能够培养产品的调性,通过以一系列长期、持续的内容为载体,面向用户建立一种识别度和信任感。内容运营中的主要关注点包括内容的生产、内容的组织和包装、内容的分发和流通。

  运营之光读后感 篇3

  重新拾起了看书的欲望,近期仿佛找回了小时喜欢阅读的感觉,无非就是小时候读的是名著,现在阅读的书籍更会选择对工作有益的。看了麦肯锡工作法与运营之光,发现这两本封面黄闪闪的书倒有一个共同点。更偏重于如何教你在工作内容中使用某些方法,偏方法论一些。在书之外,两书作者又多次提到了麦肯锡与三节课。想来除了传授知识外,也另有一丝目的吧。

  运营之光是朋友重点推荐的书籍,讲述的是互联网公司中产品,技术,运营中产品与运营的入门知识。作者在书中的篇幅其实不全是方法论,更有作者对于本岗位的独特的见解。作者提出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从技术岗与产品岗稀缺,到因人口红利,对产品的增长逐渐变得困难来分析,下一个互联网岗位中,运营是不可或缺并会成为关键岗位的工作。

  书中并没有一开始想象的那样先有运营岗做方法论的书写,而是认清什么是运营。的确,在阅书前我只会知道运营的工作是拉新,维护,转化。却不知道从各个产品细分下来,运营的工作内容与技能重点偏差如此之大。

  在你认清楚什么是运营之后,作者抛出了一个问题。你把用户当成什么?前两天是微信每年一度的公开课,张小龙前辈整整讲述了4个多小时自己对于微信的见解,这位中国最伟大的产品经理有一句话印在了我的脑海中。用户是活生生的人,而并不是冷冰冰的KPI。在本书中也是如此,你真诚的去对待用户,用户也会真诚的跟随你。就像小米的第一批米粉,小米成功的用自己的真诚收获了一批米粉,也成为小米成功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认清楚运营,了解用户只有,你才可以去学习他的方法论。其实除作者的经验之外,运营的方法论与麦肯锡书中提到了高度类似。去做某事前先分析产品,分析自我,再制定自己的目标,将目标拆解完成。就像一个公式,套进去,一步步把她解开。也是航在很久之前跟我说的,做事情要线想,再去做,说不定就有更合适的方法呢?

  在你熟悉方法后,你的成长路线会到瓶颈,那时候你的成长并不是所谓方法的继续更新或更高效,而是你的格局,做事儿的方式。你执着与一个产品短期的KPI,还是它从小体量到一个庞大产品的成长。就像我近期的所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跑到一个身边比你优秀的多的地方去学习,只有在追赶中你才能突破自身的瓶颈。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写东西的人,但我想给我的生活留下什么,只希望这些文笔烂到自己都看不下去的字能不被更多的人所知。

  运营之光读后感 篇4

  十一的假期,舍弃了徒步远行,决定读上几本好书,给头脑冲冲氧,给心灵放个假。在好朋友的推荐下购买了《运营之光》,其关于运营背后的深度思考让人着迷。源源不断的知识灌输和心灵体验,让这种迷恋愈发浓烈而持久。

  这本书的内容表述亲切易读,而且干货满满。非常适合刚入门的小白和处在迷茫期的运营同仁们,很多疑惑或许都能从书里找到答案。

  试着对书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内容充实:丰富的案例引入支撑着清晰的结构体系,内容的合理有机编排使知识结构更加饱满也保证了文章的引导性、易读性和耐读性。

  信息全面: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运营职责及业务逻辑书里有具体而深度的阐述。多维的知识点的讲解,用事实说话的态度,容易被理解,满足读者理性、感性的阅读体验。

  思维培养:针对运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书里提到了很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既能完成了知识点的捕捉和普及又培养了运营的思维逻辑、完善了职业素养、提高了专业认知。

  情怀触动:文字的魅力,合一的写作理念,真诚的创作情怀让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引发运营背后逻辑的深沉思考。文章主张以触动情怀感染用户,最大程度的服务于用户并获得用户的认可,让彼此的价值最大化体现。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相信这本书干货满满的知识讲解,思维引导会对每一个行走在路上的运营者有所获。

  运营之光读后感 篇5

  今天读完了运营之光,作者是一名从事运营8年之久的大牛。分享下书中的一些观点给大家。

  1、未来互联网下半场拼的是运营;以前互联网创业热潮时候,大家都是开发产品,去抢占市场,这时研发和产品就受市场青睐,现在很多市场已经有产品,用户对产品体验的需求更高,如何保持和稳固用户数,这时就是运营发挥作用。

  2、运营是很杂但是很有趣的工作;有些刚入行的新人不太理解运营的工作,运营有的是能输出优质的内容,有的是搞定人,有的是能策划活动,所以运营是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当你的工作获得用户认可时,当产品粉丝不断增长时,会发现运营的乐趣。

  3、运营的职业发展如何?有的人纠结于做运营是该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大公司流程制度完善但自己可能只是个螺丝钉,小公司从0到1独立负责一款产品但是风险很大,作者认为最好对于一名新人来说,是先去大公司磨炼一下自己的各项技能,然后再去独立负责一个完整的产品运营,作者说他成长最快的时候就是创业的那段时间。

  运营之光读后感 篇6

  相信对于很多朋友来说对于运营是有些许困惑的。今天给大家分享《运营之光》这本书,希望读完这本书,能帮你解决这方面的疑惑。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每个人读了这本书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运营,是一个大的概念,但它又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即运营,运营即生活。为什么会出现运营这个概念呢?从互联网发展的阶段开始,我们的商业模式就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从最初的实体交易买卖,到线上的虚拟商店交易,走过了很长一段路程,消费人群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所以我们需要一套灵活且不断创新的教程去不断刺激我们的消费者,直到他们与我们达成共鸣,再影响更多可以与我们达成共鸣的人。

  此次疫情影响,给各中小型企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每个人都有深深的危机感,也一直在问自己:在这个多变的世界,明天和意外总不会提前预告,一个人一个企业到底要拥有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有绝处逢生随时重启的自信。可能现在我们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但是在这段时间,我们也看到了机会,各企业迅速调整了战略方案,销售、教学、管理从线下转为线上模式,并且迅速制定出了一整套运营流程,并且收获了不少的流量,我们也在用实际行动向大家证明,我们是有希望有力量的中国人,一切考验都是我们的机会和挑战。

  运营其实就是带着产品搞事情,运营人员应该是天生的导演,哪些产品角色在哪里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吸引哪些群体,必须是一部完整精彩的戏。好的运营人是策划者,执行者,管控者,必须要有以回报后置的理念和方式,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心态,敢于接受挑战,正面困难!

  比如公司给到一整套的线上维护教程,里面每个时间点做什么,怎么做,注意事项,以及话术和相关的资料辅助非常的详细。我们需要做的是根据大方向,整理出一套适合自己销售运营的流程方案,根据人员特点做好分工,再将整套流程跟参与人员进行宣导。更重要的接下来的就是操作流程:

  1、剧本。先把相关的团队人员在群里布置好,哪些扮演什么角色。

  2、选角。我们不可能每天直接把宣传海报散发到每个群,去消费那些非潜在客户。要筛选哪些是准客户,准客户中哪些是核心客户,进行分类,这些人分别可以为我们创造什么,我们可以带给他们什么价值,用什么话术吸引。

  3、进剧组。跟客户进行沟通和铺垫之后邀请进入我们的大家庭,以朋友的方式去沟通。

  4、拍摄。这一部分也是时间精力投入最大的,如何把这些潜在客户做到拉新、节流、维持、影响,不仅仅是要依靠专业的技巧,更要与客户交心,想客户之所想,解客户之所需

  5、优化成型

  6、宣传

  从《运营之光》这一本书中你都可以找到答案,你能看到自己身上的短板,也能看到你能够努力去创造的可能性,不管你是运营小白还是行业精英,只要你愿意学习挑战,哪怕只是作坊式的运营,只要功夫下的深,作坊也能熬成金拱门。

  在这个行业间相互模仿,千篇一律的市场中,人人想要利益,人人都要盈利,要想走得长远不仅要有优秀的运营模式,更要有走心的运营管理,尤其是从线下转为线上模式,在虚构的网络中,用心才能搭建真实的信任,用爱才能成就创造的价值。

  运营之光读后感 篇7

  我很认可"学无止境"所表达和传达的理念,学习不可中断,运营之光。从事互联网工作已有几年,也看过不少有关互联网方面的书籍,但很多都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运营之光却给了我意外的惊喜,从中得到些启发,感触也颇多。

  我在互联网圈摸索几年,所接触和学到的都是零碎的知识,没有形成体系。所以,一旦自己去主导一个项目,知识匮乏以及经验不足则凸显出来。这本书在这方面让我有了全面和颠覆性的从新认知。

  读了这本书,想要分享给大家自己读后的心得体会,从以下几个角度解读。

  一、全面

  可以从内容上来看,具体划分为"黄老师十年运营历程回顾""互联网发展史""运营概念探讨""运营具备的思维""运营核心技能与方法""运营宏观规律""个人职业发展建议"等。以多角度、实例、结合个人经验等深入、独居个人观点的剖析运营体系。这是第一点给我的印象,也是每个人所急需补充的知识短板。

  二、切合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本书案例多数是黄老师及其良师益友实践经验,可信度更强。

  三、思考方式与思维

  最大的惊喜之处就在这里,我们知道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得到,但是思考方式与思维逻辑则很难掌握的。运营之光从流程化、精细化、生态化、破局、做局、回报后置意识等思考、思维与分析问题的方式和角度,的确有可取之处。

  四、破局点

  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对我来说。黄老师将复杂的运营体系通过杠杆化的破局理念,讲问题迎刃而解。当然,知识需要学以致用,只有结合自己以及工作实际情况,加以锻炼,相信收货是很大的。

  五、职业发展建议

  这是一个亮点,每个职场新人多少,对自己未来发展有所困惑。黄老师根据个人经历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给新人较客观的选择建议,这点个人觉得非常有意义。

  本文是个人读后的几点感想,肤浅之处,请提出批评和建议。

  运营之光读后感 篇8

  这本书看得不快。因为实操性很强,常常看着看着就联想到自己的工作,有什么可以参考的,有什么可以拿来就用的。也有不少时候,引我思考了一些比较"虚"的东西。甚至看的过程中有两次因为内容引起了深深的共鸣和认同,忍不住给作者的个人公众号留言,老黄说看完写个书评,我也痛快地答应了。我想即便没有约定也会写吧,毕竟这远远不只是一本实用的书。

  好的内容或一个好的媒体,承载的是信息、思想、知识、价值主张等,而可能不是单一的资讯。

  《运营之光》中的这句话可以完美概括我对这本书的感受。老黄的文如其人、言行一致在这本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近热映的电影《爱乐之城》里最为重大的一次冲突中,石头姐在高司令为自己不热爱的音乐而奔忙时,表达出强烈的不满,高司令不理解,他认为自己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她,并且一开始她也说并不喜欢爵士乐。这时,石头姐说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可是你让我喜欢上了爵士乐,人们会因为你对爵士乐的热情而受到感染……"

  虽然以前的工作也或多或少跟运营有些关联,但我真正开始从事运营工作也不过是三个月前。很庆幸在这期间看到了《运营之光》,这本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老黄对运营的热爱让我深深地受到了感染。

  我觉得对运营来说,也存在大量类似的"艺术",它们或许是脱离"手段"而存在的,或许只有你真的存有某些"相信"或某些特定的"价值理念",你才能把它们做好。

  老黄用自己的存在证明了运营的价值,而他在运营中收获的乐趣也令人向往。

  这本书的好看还在于,作者无处不在。即便是运营方法总结和案例分析,也有着老黄强烈的个人风格。看这本书就像是有一位老师就在你身边给你答疑解惑,并且这位老师一点儿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

  什么曾经拯救过你,你最好就试着用它来拯救这个世界。

  老黄在书里引用了这句话,他说这足以成为他的其中一个信仰。这不难理解,因为整本书看下来,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老黄因为对运营这件事情的热爱而将其做到了极致,还有他对年轻一辈的殷切希望和苦口婆心的引导。

  看到最后会非常感动,会觉得"光"这个字眼恰如其分,因为这本书本身就会发光。

  运营之光读后感 篇9

  这本书买自我借调至集团策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之时,因工作需要,想找一些相关的运营素材和知识等,豆瓣评分8。0以上,知乎也重点推荐。

  打开书籍,首先有一堆互联网名人的强力推荐,还有作者自己的推荐序、再版序、自序引言等。总之让人有种云云亦云“这是一本好书”的感觉。

  全书的内容主要包括:运营的概念、来源、技能、工作方法、规律、逻辑、以及运营职业的成长、规划、思考等。

  读书中,我实在不知道全书说了一些什么,比如运营的概念就不清晰、互联网运营与其余的运营区别在哪?怎样开展互联网运营等,这些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给予答复,等等。读者读者,就发现越发的坚持不下去了。

  或许这样评价这本书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但作为一名读者,我有责任来阐述一下我的观点,以求共勉。

  1、书本内在逻辑不清晰,整体结构不明朗,对运营没有宏大的解析,没有把运营两个字说清楚。

  2、举例不够透彻或者不够明晰,外行人不懂、或许内行人会认为很啰嗦,案例中的中心不突出、牵扯的知识点和面很广,导致主题不集中、观点很杂乱。

  3、某些观点,虽然是作者自身的感触和心得,很真实动人,但是只触及了皮毛,没有深究、也没有分析,知识罗列了大量的案例来进行佐证和强调,总感觉是为了写而写、为了论证而论证。

  为什么要写此读后感?首先是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努力表达,这与我有共鸣,努力写出来的东西未达实效与预期,这点更有共鸣。其次是感觉我与作者或许都处在一个写文章方法和表达的瓶颈期,这是一个很疼苦的时期,需要更为痛苦的磨练与积累,痛定思痛,必然通透。最后希望能站在作者与读者的角度,与之神交、与之共勉。

  运营之光读后感 篇10

  刚来公司的时候,公司只有2个岗位,一个是市场岗位一个是运营岗位。当然还有一个是领导。对一只职场小白来讲,所谓的市场就是销售了,对销售业绩负责,运营就是大后勤了,负责办公室的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这大概就是最初就运营这个词的理解了。懒得连运营的百度百科都没看。

  后来公司多了一个岗位交运营督导经理,然后这个岗位是干什么的呢?天气预报说今天晚上有雷雨天气,然后运营经理就会发在群里,提醒大家下班关好门窗。第二天,某外勤同事外出项目,并没有打卡,运营经理一个电话过去盘问情况,吓得同事瑟瑟发抖。这天下午,公司组织市场部开会,汇报这个月的任务完成情况,运营督导经理做了一个PPT给大家讲了,最近一个月的市场数据和各个项目的具体情况,然后一个猛回头,问各个项目负责人这些数据的变化是怎么回事,吓得项目负责人瑟瑟发抖。这大概就是一个职场小白对运营这个岗位的第二阶段理解了。当然,这是一个普通行业的运营岗位。依旧给人一种大后勤的感觉。然后,我就看了运营之光这本书。然后就慢慢颠覆了我对运营这个岗位的理解,原来,运营还可以这么玩。

  抛出这个概念,忽然有兴趣看下去了。然后讲了互联网的发展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中运营这个岗位的发展和变化。然后就开始讲干货了,当然最开始太干会噎住,所以作者给了我们一个精神上首先要有的信仰,看起来是鸡汤,其实看完整本书就会发现,这个信仰其实是贯穿整本书的暗线。最开始,这本书说了一个事,打动了我。大意如下,我要上线一门课程,但是不确定会不会有人报名,也不确定讲师能不能参加,上课地点和老师的分成方式受限于以上2项。很担心和讲师这边约好了,可是实际没几人报名,或者在不知道有多少人报名的情况下,讲师都不愿意参与这个课程。好像看起来无解,实际上有解。

  书上说的这个情景和我实际组织活动所遇到的尴尬点很像,一下就能引起共鸣。接着往下看,就会发现原来做事情是要找到一个重要的支点,靠着这个支点去撬动更多资源。或者,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用最小的成本构建一个用户真实使用场景,用这个无限接近真实场景去测试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在这里还有一个点,方向和大话谁都会讲,但是往往作为一个职场菜鸟来说,需要的不是方向,而是在这个方向下应该怎么做,做才更重要。还好,作者很接地气,用大量真实案列来剖析,不说大的话,所以看起来要指导性更强。

  比如后面还讲了,在新媒体运营中,如何一步步的让用户消费。从最开始起一个好标题,还探讨了要不要标题党这个事情,作者的想法很有参考意义。然后内容一步步的吸引用户付费。其实如果这么说,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作者就比较厉害了,他不说道理,只说操作。就像是给读者在讲一个事件背后的真实逻辑关系,反过来,你带着这个逻辑关系和相关技巧,好像工作中的事情就没那么难得无从下手了。看实际工作中,其实没有所谓的师徒关系,所以很多事情只能靠着自己从各种现象中去悟出来事件的逻辑关系,而往往工作中有很多的场景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客观条件都会变化,好不容易知道了一点套路,好像条件一变又不奏效了。业绩做起来很累。或者容易走形式主义,呼啦啦开完会,没有人牵头执行。同时又陷身在各种繁杂的琐事中,根本没有能力去走出来看看。或许运营之光这本书就可以带给一番另外的景象。

  以前总是抱怨工作中的人和事,看了这本书得到的第一个感受就是,不管是工作的抱怨还是存在的问题,先试着写下来。写这个动作可以比较冷静的梳理工作中的问题,或许会在这个写的过程中发现其他有意思的东西。这本书提了个人能力的28理论,或许可以给浮躁的年轻人一点建议。运营之光这本书,关于个人能力的28理论大概是内向者或者不善交际者的福音吧。作者本身也不善于交际,但是作者发现了自己写作比别人优秀这个点,作者说,虽然自己不善与交际,但是自己写作好这个点能吸引其他的优秀人才来主动的认识自己。个人能力的28理论就是用80%的精力做到某个领域20%以内的人才。那么又回到稀缺资源作为支点的这个理论,作者的写作优势,又会变成自己的支点。

  虽然运营之光这本书一直讲的是互联网行业的运营,但是对于一个现在从事活动组织或者销售类职业的人来说,尤其是现阶段还有点迷茫,其中的一些实例,绝对能给你一些思考。对于运营这个词还能有颠覆的了解。

  运营之光读后感 篇11

  《运营之光》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有小一个月,不困的中午就在工位上看个十几页。

  其实作为一个实干者,一开始我是实力拒绝干货类的书籍,因为在我看来每一本干货类的书籍都是一篇篇无关痛痒的鸡汤。

  就像很多书里会告诉你:工作要认真,为人处世要情商高。

  这个谁不知道啊,可是我就是个玩物丧志的人,要怎么提高我的认真度,具体做到哪几点,就能训练我的专注力?情商高要如何培养,有没有适合切实的方法论可提供呢?

  而这些东西,很多书里未必可以提供具体的方法论。

  因为书籍本就是浓缩精华,是较为宏观的,而每个学习者却不止想学策略性的大框知识,更多的是如何操作,操作细节,尽可能要微观。

  干货类的书籍,就面临着宏观和微观的冲突。

  然而这本《运营之光》打破了我对干货类图书的固有认知,原来,我一直不喜欢这类的图书,只是没有遇到一本真正好的干货书。

  这本书,宏观有之,理想概念有之,案例有之,操作细则有之。关键是这种种操作细则,确实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上手,且马上成长的,这才是一本干货书该有的样子。

  《运营之光》,听名字就知道讲的是运营,而运营这个词语,产生于互联网。这本书,就是讲“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互联网行业的运营”。

  首先,它告诉你,运营是什么。

  曾有一段时间,我比较纳闷,我们有没有必要对每个职位的定义有个清晰的认知。毕竟,你就算不知道,事情不也照样做么,但追本溯源,每个运营才会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该如何取舍,不然也只是稀里糊涂的做一些稀里糊涂的事情。

  然后,本书循循诱之:你想做什么样的运营。

  不想当将军的小兵不是好兵,每个运营都想成为顶级运营,那种运筹在握决胜全局的感觉不要太爽。

  之后本书会教会你,顶级运营该有的格局。比如该具备哪些思维,眼光,能力等等。

  再来,就来到了最干货的地方,这些能力不是说说就有了,它会详细的阐述:如何培养这些能力,通过案例对比,提供你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这个时候,你就会说:不同环境不同解决策略,我学会了这个产品的运营之道,未必就可以搞定另一个产品的运营。

  本书接下来就会教你如何把握一些宏观规律和逻辑。

  举个简单的栗子:你之前是在微信卖花,母亲节的时候你会推出康乃馨套装,之后你在淘宝卖衣服,入春时,你就会推出新款夏季套装。

  在这里,难道规律是推出套装吗?

  规律其实是:合适的时节推出相应的产品活动。

  运营的事情包含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我们太忙与做事,而忘了总结规律,有了这些规律在手,免除你很多不必要的冗长杂事,更容易抓住要害,事半功倍。

  如果你做运营,看到这里,你就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全局的能力,更掌握了万用的规律。

  曾经那些你看不破苦苦执着的地方,那些被迷雾遮住的地方就缓缓消散了……

  诚然,看了很多干货书,未必就能在工作上一帆风顺,然而,人类是需要心灵饱腹感的物种。

  你有过茫然吗?你会感到空虚吗?心头会突然涌上一阵“我在浪费时间”的恐慌吗?

  相信我,这时候,看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干货书,会让你减轻这种茫然空虚恐慌感。

  因为这样,你就可以自我安慰:今天没有浪费时间,又进步了一点点呢!

  是不是真的有进步,管他呢~

  运营之光读后感 篇12

  在这本书中,黄有璨老师不仅讲述了运营相关的思维意识、技能方法、实践案例,还从宏观规律和职业发展方面做了深度分析,并且其中很多观点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值得深入学习。

  在讨论运营相关的思维和意识之前,需要明确一个技能背景,那就是:基础素质和思维方式、意识习惯等软技能,是做好运营的前提条件,之后,在软技能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具备一项或者多项硬技能,如文案、内容、活动策划等,这样才可能真正做好运营工作。如果忽略了思维方式、意识习惯这些因素,直接去研究硬技能,往往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或者比较容易遇到瓶颈。

  一、3种运营意识

  这里提到的意识主要有目标导向、效率意识与回报后置意识如下三种。

  1、目标导向意识

  运营工作,按照不同属性、侧重点,通常可以分为纯职能支持类、目标导向类;其中纯职能支持类的工作,例如客户支持,用户沟通等,基本属于纯粹依靠销售劳动力和时间的工作方式,长期来看,不怎么有利于价值提升和个人成长;这时候,就需要注意培养目标感,强化目标导向意识,可以提高工作产出和价值,同时也提升了个人竞争力。

  例如,对用户反馈的信息加以归纳整理,经过统计分析,找出其中相对集中的问题,再用这些问题来推动产品优化;或者是,在和用户沟通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技巧来提升沟通体验、改善沟通效果,增强产品的传播效果,等等。

  2、效率意识

  在前面基础上,具有效率意识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因为“效率”贯穿于运营工作的始终,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从自我总结的角度,在每周结束的时候,自己可以做个思考,过去的这一周做了哪些事情?哪些事情产出效率较高,值得更多投入,相反地,哪些事情产出不明显,可以忽略?

  运营工作中,往往会涉及到推广引流的任务,例如,对于某个网站“在已有基础上增加到3倍的流量”这个任务,这时候,同样需要考虑效率,包括分析不同类型用户的流量构成、各自的引流效果、转化率,重点是从效率的角度,找到引流效果较好的渠道并对应增加投入。

  3、回报后置意识

  和前面两种有些不同,个人认为这种属于更高层次的一种意识,也是很可能成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具体可以分为这3点:

  基于自己的理解把事情做到极致,先不论可以得到什么回报

  优先给用户创造出令他们惊喜的价值,把用户当作朋友

  给用户创造的价值足够多了之后,才去消耗一点

  总体上,就是以用户价值为中心,根据当前产品或服务的状态,明确目标,分析更容易带来产出的路径和方法,再去投入执行。

  二、4个关键的运营思维

  在讨论相关思维之前,有必要先提及运营中的“做局与破局”。

  如同书中所述,在很多情况下,运营就像是在做一个“局”,也即设计或者假想一个最终可以拉动很多人一起参与、一起活跃的事情,并让这个事情从假想成为落地。换个角度来说,可以让多人一起参加并同时收获价值、在多个角色之间实现价值匹配的氛围和状态。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做局成功的关键有哪些?如何找到破局点?这部分内容与相关案例,我整理到了文末的思维导图中。下面对4个关键的运营思维及其要点做个说明。

  1、流程化思维

  首先是界定目标和结果,梳理清楚问题对应的流程与主要环节,然后分析在每个环节中,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给用户创造不同的价值或体验?例如,如何通过活动给公众号增加粉丝?

  2、精细化思维

  重点是把自己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拆解为多个执行细节,并能掌控这些细节;例如,用户运营中,先将用户分类,再对每一类用户分别使不同的策略和方法。相关案例:某微博运营的内容排期与素材搜集工作表。

  3、杠杆化思维

  该思维可以结合前面提到的“做局与破局”。主要是,先做好、做足某一件事,再以此为杠杆点去撬动更多的、更有利于运营工作推进的事情发生。需要深入思考:围绕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当前有哪些事物、哪些人可以成为杠杆点?

  4、生态化思维

  互联网运营,与传统运营的差异点,往往就是有更大的空间和机会去搭建一个可良性循环的生态,其中的一个关键是:梳理清楚生态间的各种价值关系,或者相关概念、模型。这种思维可以用于社区型App产品运营、网站运营,也可以用到社群运营中,只是侧重点、具体方法有所不同。

  例如App运营中,需要优先梳理清楚产品的核心逻辑、以特定主题/内容为中心的、针对不同角色的功能设计;而网站运营则可能需要对用户群体进行分类、按比例分层,并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策略,将这些用户的价值链打通、串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