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十三篇))

阿林老师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600字1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说话。”

  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还使我懂得了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

  这本书叙述了主人公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嘎山,但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他住在贫民窖里,为了生存,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坊中干活,这使他体会到受剥削压迫的痛苦,除了痛苦的革命理论,他还劝说发动工人们与剥削阶级做斗争。即使革命斗争的挫折令他有时悲观失望,但是他经受了锻炼,革命思想逐渐形成。

  这部书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高尔基本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经受了欺凌与虐待。就是在这悲催而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小草般茁壮生长并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多么渴望他那样,在雨的洗礼中纯洁清新!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面对,甚至半途而废。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学习高尔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就将自己你塑造成一位对社会大有贡献的人才。

  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使我想到了家中一本本书,而我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读”?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我的大学》之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而退”的道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吸取知识的精华,沐浴智慧的洗礼。这部文学使我受益匪浅,铭刻在我的心中。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600字2

  苦难,是最大的力量,也是最好的老师。从《童年》、《在人间》到《我的大学》,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年龄的男孩子,他缺少依靠,甚至要面对一些本不该那个年纪面对的挫折,但是他的心永远是金色的,也正是因为我读过人生三部曲的前两部,现在读起《我的大学》,才会格外佩服他——若是人生不曾送你光明,自己也要闪闪发光。

  “就这样决定了,我要去喀山大学读书。”故事缓缓铺开,我也开始暗暗期待,前面经历了那么多挫折的阿廖沙,一定会有个美好的大学生活吧?

  但是没想到,美梦还未实现,生存的问题就提早一步出现了——饱腹尚且艰难,又怎么谈起去读书呢,于是阿廖沙选择了去工作,在贫民区和码头,他辛苦却薪水微薄,还要忍受辱骂和责备,我本来以为,他会被生活压垮,却没想到他像一棵杂草一样,就地生根发芽,结识了很多不同的人,有工人也有学生,阅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尤其是认识了一些学有现今革命思想和知识的人,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阿廖沙“读”完了自己的社会大学,成长为了一名真正有担当的少年。

  我想,如果不是阿廖沙自己的坚持,他也会变成贫民区中一名吝啬、卑微、算计的普通人,是学习给了他跳出框架的力量,建立了自己的三观。我可以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不愁温饱,不忧寒暑,已经比那时的孩子们幸福许多。

  要知道,祖国曾经的炮火和落后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是阿廖沙一样的前辈们为我们铺就了幸福的路,我同样也怀抱着热切的期待和无尽的感激,期待着知识如泉水一样灌溉我,让我带着阿廖沙的期望慢慢成长。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600字3

  在暑假期间,妈妈在网上给我买了好多书,当快递送到,我打开包装纸,第一眼就看见了《我的大学》。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这会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为什么要叫我的大学呢?带着疑问,我很期待地翻开书。

  本书的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是前苏联的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1868年出生于俄罗斯,1936年在莫斯科去世。代表作有《母亲》《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童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

  本书的主人公是阿辽什卡。经过阿辽什卡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可是他的“大学”却与今天这个和平社会的大学截然不同。

  阿辽什卡遭受了许多生活上的磨难,他没有在课堂里学知识,而是在“社会大学”中成长起来的。他在贫民窟和社会最底层的人生活在一起,他要在面包房和码头打工。生活上的重压让16岁的阿辽什卡没有喘息的余地。但是它通过与社会上那些思想进步、人格高尚的人接触而学习跟好的东西,从不舍弃读书的机会,一点一点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身心。我认为我们要向他学习,珍惜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

  阿辽什卡对周围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着理智清晰的判断。我们也要像阿辽什卡一样,要看清身边人的本性,也要谨慎交朋友,与志同道合的人为伍。阿辽什卡热爱读书、思想独立,我也要在课余时间多读书,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正如高尔基所说:“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600字4

  寒假里,我读完了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作品是高尔基著名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通过对作家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生活和坎坷的命运的描写,给我展现了一代人的成长。

  《童年》反映了阿廖沙的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的岁月。他每天看到的都是令人作呕的丑事,舅父们为了家产而吵架斗殴,愚弄弱者,毒打儿童等等。但同时他又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受到外祖母讲的故事的熏陶,使他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人间》写阿廖沙11岁时因外祖父家破产出外谋生的经历。他在许多地方做学徒,过着沉重而苦闷的生活。而读书使他得到了安慰,他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并向往着新的生活。

  《我的大学》讲述了16岁的阿廖沙想进大学读书,可那时大学却对穷苦的孩子是关着门的,于是他上了一所名叫“社会大学”的学校,在这里他受到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思想渐渐成熟起来。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佩服和敬佩高尔基,因为他从小就因为家庭的原因,饱受屈辱和欺凌,但并没有打消他对读书、对学习的渴望,反而使他有了强烈的社会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不放弃追求,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

  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我应该向这些有成就的人学习,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珍惜家里人给我创造的优越的学习环境,不把时间浪费在玩耍和看电视上,要通过刻苦学习,奋勇拼搏,努力实现自己成才的目标,不辜负老师、家长对我的希望,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600字5

  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幸福而又充满自由的;我们的童年生活是有父母的呵护、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友好而组成的,因此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难忘的。

  可不是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我们一样绚丽多彩,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就没有我们这么幸运。他三岁丧父和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下他没有放弃,没有抱怨,更没有悲伤,而是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在奋勇前进。不堪入口,不能吃的食物,他也高高兴兴的吃下去;穿着破烂的衣服,他仍然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十岁时高尔基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变成了一个孤儿,可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继续努力着,奋斗着;他也没有逃避这种生活;而是来到“人间”去自谋生计。好像命运特别喜欢捉弄他,在生活的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坎坷、挫折和无奈,而他却能在那种环境中,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原来想上大学的他没有如愿,却在“社会大学”里学到了许多著名大学所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终于成长为一个知识分子。在生活中,多数的人面对歧路会选择望而止步,高尔基却告诉我们,你只有勇往直前才会得到成功的喜悦。

  是啊,司马迁就是凭着在逆境中搏一搏的精神才写下了《史记》而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小遭人嘲讽、斥责的爱因斯坦就是能在逆境中坚持,所以长大后才被誉为科学界的天才。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想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平原又有险滩。在学习中也没有常胜第一,但是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拼劲,信心,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对困难,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600字6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是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说的话,每当我想起这句话时,总要翻开高尔基的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回顾高尔基传奇的一生。

  现在,让我们一起到书中遨游吧!高尔基在童年时就父母双亡,青少年时期漂泊流浪生活、复杂的社会经历使高尔基亲身体验到俄国劳苦大众饱受沙皇黑暗统治下的痛苦生活。他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他坚定的斗志和决心。

  书中的阿辽沙就是高尔基的形象,他小时候父母双亡,于是,在外祖父家度过了苦难的童年,虽然有善良的外祖母疼爱他,但是脾气暴躁的外祖父对他很严格,经常为一些小事而打他。于是小小的阿辽沙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匆匆读了两年小学,渐渐长大了。外祖父的破产,把少年的阿辽沙赶向社会,他在漂泊流浪的日子里当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洗碗工。但是,不论在多么恶劣情况下,始终不会放下他的书本。他曾因为在工作的时候读书入了迷而不小心烧坏了女主人的茶炊,被毒打一顿,背上血淋淋地插满了柴刺,他却没有因此控告主人,只是让主人允许他在工作之余看书,读到这里,我被他那‘读书狂’的精神所感动。可见阿辽沙多么喜欢看书啊!书籍为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在青年时期,他也曾怀抱着上大学的理想来到喀山,但他这个大学梦很快就因为经济的窘迫而破灭了,只好又继续了他的工作生涯。

  高尔基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更体会到了他在社会上漂泊流浪的悲惨,正是他那不肯放下的书本,给他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大门,最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

  这本书包含了太多的含义,希望大家都来读读。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600字7

  周末有空去书店逛了一下,因为喜欢读书我首先就去了文学名著的地方,首先我看到的是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于是我拿起《我的大学》开始读了起来。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这部作品叙述了少年“我”是一个孤儿,独自成长在一个底层世界,但是从小非常懂事,也很善良。长大后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在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奔波,住在很多人的集中住宅,做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我”在“社会大学”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接受方方面面的生活考验,受到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对人生的意义和设计的复杂性进行了初步探索,这所“大学”为“我”展现出一个越来越广阔的世界。最后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读完我的大学让我有很多感悟,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没有带来什么,当我们离开的时候也不会带走什么。当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很多的人,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有时候会接触到不同的人,有些人会对我们好,有些人会利用我们,甚至有些人用卑鄙的手段来陷害我们。那些给我们好处的人,我们都会非常感动。而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我们会非常痛恨。

  《我的大学》作者高尔基生长在沙皇统治的黑暗时代,那个时候人民受到各种各样的压迫,作者非常同情那些受压迫的人,最后作者总结抱怨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作用,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

  今天的我们生活的年代我们也会身不由己,但是整体上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我的感悟是我们应该要好好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600字8

  《我的大学》是描写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中的最后一本书。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和命运的描写,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作者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沙俄专制下的黑暗与罪恶是他成长的独特的社会背景,也铸造了他独特的成长方式。

  小说叙述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但他的大学梦很快就破灭了。不久就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贫苦的生活使他在伏尔加河附近流浪,和搬运工、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向工人们传播着革命理想,参加了大学生的秘密组织,鼓励工人罢工等,这所特殊的大学——社会为他展现出一个越来越广阔的新天地。

  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一个贫困中学生家里。他会很早发现这位可怜的妈妈的厨房哲学,分给他的每一块面包,在他心中都“如岩石般沉重”,由此他决定“出去找点活儿干,自个儿养活自个儿”。在暴风骤雨的日子里,躲在废墟底下的大地洞里,他顿悟“上大学——美梦而已”,而他又动情地写道:“这个地方令我永生难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学”。这是他在喀山的第一个成长片段。面对苦难的生活,他没有一点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满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难的日子很漫长,他对自己说:“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了,生活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练人的意志,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年少单纯,在苦难面前,他更深切地觉察出的是苦难带来的无与伦比的财富!

  高尔基从小就受苦,但是他没有放弃,我向我们应该学习他,虽然人生的道路有长有困难,但是只有我们有决心一定会给自己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600字9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之一,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作品叙述了少年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

  高尔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了欺凌与虐待。就是在这悲惨而又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生命力顽强的小草,艰难的生长并且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啊!多么渴望像他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面对,甚至会半途而废。

  主人公那种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书,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不,自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说“学无止境”吗?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所作为。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600字10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痛苦的事情,知识程度不同。可能是涉世不深,可能是一直在家人,朋友,老师的呵护,陪伴下,对于“痛苦”这两个字我没有太深的感触。然而,再读完着本书后,真的让我对这两个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位作者所经历的痛,所经历的苦,真的让人都为之心痛。好多次,都让我留下了泪水。灾难的降临真的是不期尔至,猝不及防。着灾难过早而又彻底的毁灭了萦绕在那个六岁小女孩那幼年的平静与温馨。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说话。”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还使我懂得了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翻开人生的一页书,相当于走向人生的道路。

  这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著作,是高尔基三部曲的第三部。讲了:在一个中学生的股动下,阿廖沙来到喀山准备读大学,却发现梦想根本实现不了,只好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小心工作,并认识了很多有思想的热心人,自己也成了一个有抱负有责任感的新青年。

  当看到《我的大学》这个名字时,我还以为是讲的阿廖沙在大学的生活,其实却不像我想的那样。阿廖沙在那个黑暗的社会连上大学这个愿望都那么难实现。他那么爱读书,考上大学一定没问题,可是他很穷,没钱读书,只能打工挣钱,挣够钱了,或许还有一线希望。但这并不妨碍他一直追求理想。

  我一下就想到了今年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李宁宁,她家也很贫困,可是她考上了北大,北大还免了所有学费,还给了奖学金。所以,如果生活在现在的社会,只要学习成绩好,不用为钱发愁。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600字11

  在我读的书目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

  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泪流满面;读完了《在人间》这部分,我又为旧俄国的黑暗制度而气愤;读完了第三部分《我的大学》,我被主人公在社会大学锻炼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里讲主人公阿廖沙小时候父亲病故,9岁时跟母亲来到了外祖父家,亲眼看见毒打儿童等令人可憎的丑事。但是,外祖母却给她讲了许多故事,他被外祖母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1岁时,由于外祖父的家业破产,无法教育他,他便到社会上打工,独立生活。他曾经在鞋店,圣像作坊,画师家和轮船厨房做工,受尽了委屈。可是,书籍使他找到慰籍,在探索文学的路程中,阿廖沙又一次开始了新的人生。

  在16岁那一年,阿廖沙获得了自由。他重新结识了新的生活。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感受到,在生活上,阿廖沙和我比真是差的太远了,我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关心,爱护我,是“掌上明珠”,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着。可是我却总说自己父母如何不如别人。在学习上,我时不时嫌学习闷啊,烦啊,一点也不主动,对此比起来,小阿廖沙把学习当朋友,而我却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敌人。

  小阿廖沙的生活是艰难的,可是文学给他带来了希望,他的生活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逐渐走向了光明。我的生活如此轻松,那么我就更应该向阿廖沙一样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的明天贡献力量。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一书,像明灯,像丰碑闪烁心头,想多彩的阳光,让我走向繁华似景的征程。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600字12

  记得第一次接触高尔基的作品是在初中时期拜读他的《童年》,他的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极端的天才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第二次接触应该算是在高中了,《在人间》描绘阿辽沙在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学梦,我原以为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能圆大学梦,然而,在读完高耳基的《我的大学》,我才深深的明白,当时,上大学是多么的不易啊!

  《我的大学》是高耳基自传体小说的第三部,小说记叙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不久便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可俄—国的腐朽和个人的困境使他自杀未遂而受伤,伤愈后,他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了喀山,重新踏上了流浪的道路。

  为了读书,高耳基在喀山做过杂货店的工人,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读书。

  有人说过“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高耳基并没有迷失方向,而是变的更加的成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

  在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禁—书。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禁—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信心。

  是啊!只有读书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600字13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也是世界无产阶级的宝贵财富。

  本书描述了主人公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从此喀山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杂货店等四处做工。后来,因接触大学生和秘密团体的成员以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民主主义著作,甚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十年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看完这本书,不禁使我想起上高中以来所遇到的困境,无数的压力使我的心情曾一度陷入焦虑中。无奈之下,只能硬着头皮死撑着说:‘自己选的路,爬着也要走完’。现在想想,我的经历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们都是平凡人,而他却能在那个不平凡的年代,表现的那般不平凡,他树立了坚定的信念,他学会了正视自己,学习了他人之长,磨砺了不可摧毁的意志。

  对未来,他有清晰的打算,对当下,他脚踏实地的勤奋学习;勤于思考;持之以恒。对过去,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曾全力以赴。面对艰难的生活,他在书中写到:‘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施舍,也不渴求偶然的好运降临,生活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

  的确如此,这本书让我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放弃就等于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