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莉落老师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1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油碎的发卷,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炼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内容概括:

  三年前,一个女人到作者家里讨一袋米,神情羞涩,话语间透出一股读书人的尊严。三年后,作者再次遇到了她时,她已没有了往日的羞涩,而是理直气壮地向他人讨要钱财,作者感慨:“人又少了一个!”。

  感悟:

  我喜欢读小说,欣赏作者的清词丽句,更崇拜作者那独特的构思。

  最初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心中便生出一个疑问:“‘人又少了一个’——为什么又少了一个?”一个独特而新颖的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使读者能够往下阅读。

  带着问题,文章的故事在眼前展开。通读完全文,我不禁为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细致的细节描写拍手叫好。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与“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炼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对比,“‘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来,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与“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对比,女人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神色和语气,对比鲜明,描绘了一个女人犹最初乞讨时的羞涩,再到如今乞讨的理直气壮,很好地突出了中心。

  读到这,方才明白了作者这个巧妙题目的深刻寓意,“人有少了一个”,不是指又一个人失去了生命,而是指那个乞讨的女人失去了做人的气节和尊严,活着如同行尸走肉,毫无生气。

  文章以女人“那女人回进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认不得我了”结尾,将气氛推向高潮,却嘎然而止,给人无限联想和感触,内心不禁升起阵阵波澜:为乞讨女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为她丧失尊严抛弃气节而感到可耻,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样一来,作者的写作目的就达到了。作者深刻的思绪,动人的文笔,着实让我佩服不已,读后受益匪浅。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2

  故事的结局是我不曾料定的,我曾想怎么说也会是一个很符合“国粹”传统的.结尾:时来运转,家庭团圆了,生活好了,孩子也有出息了。因为这满足了大众那善良美好的愿望。然而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女主人并没有与命运抗争,而是甘于人格沉沦的堕落。读到末尾,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失落,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作者聂华苓,她为我们构恩了这样一个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不争事实,真如我们所预设的美好结局,这短小的千字文又哪来这样强的震撼力呢?我是怀着极其不平静的心理写下这篇赏析,因为我的情感也随着情节跌宕起伏:从同情到祝福再到失落和唾弃。

  时候是寒冬,出现在门口的是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而且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破旧花棉袄,褪色的布裤子,晾在寒风中,显得那样的可怜。

  “我不是个叫花子,我只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多可怜的女人啊!想着那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在等待着她的口粮,这是怎样一副景象啊!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叫花子,她掏出身份证,特别是听了她那“先生坐牢,带着几个孩子,替人洗衣来度日”的叙述,谁还会怀疑她拭着的眼泪是假的呢?读到这里,我们有的是同情,而且这种同情是油然而生的,是无须造作的。绝不会因为她今天不得已的“缩缩瑟瑟”向人乞讨而指责片言,相反还会被她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精神而感动。

  当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的时候,从她的“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和她“我——我一直想哭”的谢意中,我们在心中默默地为她祈祷与祝福:但愿有一天,她能时来运转,过上好日子。

  出乎我们预料的一幕出现了,先前讨点米是为度难关的人,现在已把乞讨当成职业了。模样变了,自然变得难看了,对此我们无法去指责她,也不能指责她,因为命运本来就是不公的。但是先前还是“宿宿瑟瑟地探进头来”极不好意思开口的她,现在脸上在也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取而代之的是“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乞讨声调高声叫道?“怎么会呢?”我们感到巨大的情感失落,先前所有的同情及祝福顷刻间化为乌有。当她遭到自己熟知的邻里打发时,她竟然与人家讨价还价,甚至还死皮赖脸地威胁着别人:“免得我把你的地方站脏了。”读到这里,也许每一个人都会说,“哀莫大于心死”,她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已经荒漠,她已经没有羞耻,没有自尊,没有了人格,犹如行尸走肉,她自甘沉沦,在人生的舞台上确实少了一个人,而这个人当然是指堂堂正正,力主抗争,与命运搏击的人!

  我们只能说,人格的堕落也许就在她第一次伸出乞讨之手后的若干次就已经为她下了注脚:苦苦的洗衣连生活的基本都无法满足,反正已经有了第一次了,再说也是生活所迫嘛!于是她顺理成章地把为众人所耻的乞讨理解为省力的生活途径,至于人格、尊严已经被不劳而获淹没得一无所有,这是作品的强力震撼所在。这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主宰命运的虽然不单单是人格与尊严,但它的确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