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品格读后感

阿林老师

  孩子的品格读后感 篇1

  最近拜读了彭凯平老师写的《孩子的品格》,它的副标题是“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

  这本书普及了一个常识:好的心理学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经验总结。它直击的主题:怎么样能够培养一个更加阳光健康的孩子。这本书开篇就写了一个非常沉痛的案例。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心理学的作用不在于完全治好一个问题,我们就是给人一种希望、一个光明、一个援助,让那些在黑暗中徘徊、挣扎的人知道有人可以去帮助他们,这一点很重要。

  人是有一种内在的积极力量的,我要去鼓励他,去挖掘他身上的积极力量,并且帮助他设计出一些行为的规范。书中告诉我们:情绪其实也是一种智力。这个能力是可以锻炼、修炼的。当然还可以沟通、交流、谈心、说话、运动、冥想,这些都能对情绪有帮助。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大多数父母所看到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都是自己不良行为的反射。所以要想让孩子的情绪力提高,你得先管好自己的情绪。

  把抗逆力当作一个免疫能力。而抗逆力的锻炼应该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父母设计的。这一点其实挺重要的,因为如果孩子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而是被父母安排抗逆力的锻炼时,他会产生反抗、焦虑、不理解、愤怒等情绪。所以,通过沟通、交流,让孩子自己选择接受什么样的挑战,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发现,父母完全可以跟孩子共同设计一个抗逆力的挑战,比如钢琴弹多长时间,弹什么样的曲子,难度有多少,进步的标准是什么,孩子的自主选择其实是特别重要的。

  有道无术,术可至深;有术无道,永远止于术。心理学给你一些道理,而这些道理你懂了之后,方法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但是如果你学这个方法,学那个方法,却不懂得后面的科学道理,你就永远被方法所累,而且还不一定产生好的效果。

  如果我们了解一些脑科学,了解一些最新的研究,知道孩子的大脑是怎么发育的,搞清楚你自己的大脑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你会发现其实教育很简单。正本清源,就是你给孩子足够的支撑、足够的爱,让他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孩子的品格读后感 篇2

  这本书的作者彭凯平教授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同时,他还是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对这门学科已经有了多年研究和探索。在这本书里,他通过聚焦孩子的情商、逆商、自控力、专注力、优势培养等课题,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教育中的8大要素。

  在大多数父母的观念中,积极就等于快乐,积极教育就是快乐教育,积极心理学就是“心灵鸡汤”。但实际上,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积极教育,是指我们希望在教育中,用一些让人高兴、快乐的方式,创建其乐融融的分为,这里面的含义,远比表面上的.快乐要丰富很多。

  父母都希望孩子幸福,但其实很多父母并不清楚,究竟都有哪些因素决定着孩子的内心感受,不清楚,就很难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幸福和快乐。

  通常来说,影响孩子自我效能感的要素主要有五种,第一种是“孩子以前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孩子的自我效能是建立在过往经验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过去有很多成功经历,在之后遇到事情时,他就会在过往积累的这种反馈中变得更加相信自己,实实在在的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从而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第二种是“替代性经验或榜样的影响”;第三种是“他人的评价”;第四种是“合适的情绪唤醒”。当我们感到紧张、恐惧、焦虑时,很难获得自信,但开心或者感觉良好的时候,自信心就会比平时更高,这就是一种情绪唤醒。第五种是“熟悉的环境条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越来越敏感,同时也越来越渴望从熟悉、亲切的环境中寻找安全感。陌生的环境会使我们的效能感水平降低。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重大的考试,老师会提前安排学生探访考点,熟悉内外环境,提前规划好交通路线,因为这样可以比较好地帮助孩子缓解他们考前的紧张和焦虑。

  以上就是五种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总而言之,孩子越小,越容易培养自我效能感,因为小时候面临的人生“难题”更容易解决。所以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多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从小觉得“我能行”“我可以做到”,不断强化他们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