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通用五篇)

阿林老师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1

  一位国家的领导人曾在教师节接见优秀教师代表时指出:"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教育界名师辈出,名家荟萃。而其中,我最为崇拜的莫过于吴正宪老师,作为一位特级教师,她从女性教师的角度生动细腻的讲解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寒假,在百度了吴正宪老师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后,我更是受益匪浅。

  一、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

  吴老师的课堂充满智慧,并且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尊重、获得自信。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最令我羡慕、向往和努力要做的,便是那些充满了真诚的赞赏和那些热情的鼓励。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二、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氛围慢慢萦绕着的是学习数学的趣味和无尽可能的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她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学生拥有着学习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才是最珍贵的。

  三、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成功的人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基于良好的习惯构造的日常行为规律,他们并不比别人更聪明,而是好习惯让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他们并不比普通人更有天赋,但好习惯却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准备充分。吴老师深深明白这一点,她在教学中最为注重的便是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不禁为这位睿智的老师拍手叫绝,书本上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习惯是一生的财富。

  吴老师身体力行的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自己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引领着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我定会紧紧跟随吴老师的脚步,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2

  在满满教学生涯的长河中,我曾彷徨过,犹豫过,迷茫过,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过努力,放弃过追求……当我读到这句话时,不禁心中一颤。追求,一词在我心里打了一个重重的问号。我不禁自问,做一名教师,对我来说,是一个职业还是一份追求。在我还没想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时,吴老师的这番话帮我找到了方向。“教师工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我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收获。我收获了孩子们的那份真诚与渴望;收获了老师们的那份热情与期待;收获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我也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获取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作为一名教师,时刻铭记自己肩上教书育人的责任,时时处处用心去感受职业的幸福,就会把更多的热忱投入的教育中。教育是长期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这是什么都无法替代的熏陶。

  全书从“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和学生一起走进教学乐园”、“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大家眼中的吴老师”四个方面介绍自己与数学和教师的情缘。深入浅出,却给人很多思考的空间。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

  全书自始至终,我都感觉到吴老师积极投身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处处以学生为中心。现在数学课程改革要求在丰富有趣的数学学习中,让孩子主动地去观察、实验、操作、猜测、验证和推理,从而发现规律获取知识。相信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作为青年教师,更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钻研教材方面。教活教材,更教活知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还记录了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和数学教学精彩例题集锦。让我惊叹的是吴正宪的教学艺术,他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孩子。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吴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首先取决于他对教育事业、对所教学科的热爱与付出。十几万字的心得体会和反思就是见证。

  二、感受教师职业的幸福

  其实,名师和所有教师一样,都承担着艰苦、繁重的工作任务,所不同的是他们能够做到苦中有乐。他们真是“累,并快乐着”,体验着一种神圣的幸福感。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当然,作为教师还应该学会如何找到自己的职业幸福,用行动去诠释自己的职业角色。

  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感受着吴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魅力。学习她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并在教育中寻找教师的快乐。为更高的教学目标努力。最后以这样几句话与大家共勉: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3

  五一放假归来的时候,学生的期中学力检测成绩也出来了,接学校通知,5月3日晚上要开家长会,内容主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展开,那个时候我非常苦恼。检测平均分虽然上了90分,但整体上的水平较上学期差了很多,其中有个女孩子更让我惊讶,原本能考八十多甚至第一单元考出96分好成绩的她,那次检测只考了62分。成绩出来后我和她进行了交流,并且耐心给她辅导,但是第二个星期,她跟我提出要辞掉数学小组长的职务,也不说明原因,此后我听说,她现在特别讨厌数学,觉得数学很难,甚至有点讨厌我了,说实话,我心里有些难过。上个学期我就知道,她学数学学得很吃力,每次考试都在八十分左右徘徊,我也经常和她家长交流,可是成绩和兴趣互相影响,导致她最终失去了兴趣,成绩也一蹶不振。怎么样才能提高她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

  在《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里,我了解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如何调动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书中提到,假如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真神奇、感受数学有价值、享受数学美极了这样的种种过程,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而其中触动我内心的有两件事。

  其一,吴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原班老师用一个字概括了对该班学生的印象——懒。而吴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设置了这样的场景:黑板上排列着许多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认识我吗——伟大的0"、"别小看它——小数点"、"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数学家索菲愿意做你的朋友",讲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教室的四周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纸条:"数字迷宫"、"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把字母变成数字吗",这一切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也像磁石般吸住了学生的心。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学生跃入了数学的乐园,开始了艰辛而有趣的探索,竟连曾经对数学毫无兴趣,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在毕业考试时都能以95分的优秀成绩升入中学。

  其二,学习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吴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丢番图墓碑之谜——神奇的碑文"。古希腊伟大数学家丢番图去世后,他的墓碑上刻着一首一起世人瞩目的诗文。碑文的大意是:过路的人啊,这儿埋葬着丢番图,请计算下列数目便可知道他的一生经历了多少个寒暑。他的一生的1/6是幸福的童年,1/12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再过1/7,他建立幸福的家庭。5年后儿子出生,不料儿子先其父4年而终,年龄不过父亲享年的一半,晚年丧子人可怜,悲痛之中度过风烛残年。请你算一算,丢番图活到多少岁,才和死神见面?

  吴老师充分利用古今中外名人趣事,给数学蒙上神秘面纱,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有哪位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呢?

  另外,我了解到:

  一、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听懂数学、学会数学,只有听懂数学,学会数学,才可能喜欢学数学。其中很重要的三点是:

  1、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能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的角色"。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更应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感受成功。

  2、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找回面子。每个人都在集体中极力寻找自己的坐标,盼望有朝一日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舞台上露露面,施展一番。教师应深知学困生的这种心理要求,降低标准,提供机会。

  3、教师要坐下来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一起寻找分析"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补上知识漏洞。让他们在听懂了、学会了的感受中萌发对数学知识的喜爱。

  二、除了让学生听懂数学、学会数学以外,老师应当把数学变得容易些。有些孩子不喜欢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数学太难了,加之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孩子望而生畏。有的孩子对数学学习的投入比对其他学科都大,但成绩最差的仍是数学,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兴趣。我们应当认识到:

  1、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适应孩子的学习,而不应该强求孩子去适应数学。

  2、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不应整齐划一、千篇一律,不能脱离学生认知实际的过分"拔高"。课堂上要少一些抽象、枯燥的说理,多一些自由、生动的讨论。

  虽然《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但是单单阅读"让学生喜欢数学"这一小章节,我便深深被吴正宪老师的魅力所吸引,也学习到了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的方法。我想,我明白我班那个女孩存在的问题是由什么导致的了,我也知道应该怎样尝试着去解决她的问题,期待着她爱上数学的那一天。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4

  利用暑假时间完整的再读吴老师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每天都被吴老师所感动着。书中她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将她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的良师益友。

  1、吴老师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孩子

  吴老师在初为人师的日子里,她天真地认定:只要全身心投入,勤勤恳恳工作,就能胜任教师工作。于是,她使出浑身解数,点燃了自己所有的热情,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当吴老师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的时候,她突然发现课堂上的孩子们因为学习负担过重而疲惫不堪,兴趣索然。“孩子们每天都在机械、麻木地学习,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享受童年的快乐,甚至都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做梦的权利。”这样的发现,让吴老师开始彷徨、茫然。一天,她偶然在某刊物上看到了一位六年级小学生的一首小诗,这首真实记录了孩子们厌恶学习、渴望美好童年心境的小诗深深打动了吴正宪,她开始沉思:只图提高分数,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吴正宪的心头集结,她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本该属于孩子还给孩子。

  2、拜访名师,探索教育的真谛

  吴老师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从拜师学习开始起步。她虚心向马芯兰老师拜师学艺。为了让自己的数学课堂也变成一个充满生机的王国,吴正宪下决心要学“真经”,她一头扎进了马老师的课堂。每天晚上静下心来反思,记下学习的收获体会。日积月累,吴正宪慢慢地从马老师身上感受到“教学改革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而需要融入更多的教育思想”。她得到了很多恩师的帮助,比如前辈刘梦湘老师、缪玉田老师,还有周玉仁老师,张梅玲老师等等,他们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和影响了吴正宪。吴正宪也是个很谦虚好学的人,她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为此,她不但向一些年轻教师学习,甚至还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她相信只要“留心学习,虚心请教,就会有所收获”。

  3、努力探索,她感受到了数学的美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教育界片面追求升学率形成“大潮”。为了应付考试,大搞“题海战术”,作业堆积如山,学生痛苦不堪。在这样的背景下,吴老师开始了小学数学改革之路的艰辛探索。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支持下,吴正宪开始着手“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实验,吴老师首先从教材改革入手,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编排了教材,组成了“六条龙”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其中包括面积、体积、分数四则计算、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数的整除和正反比例六大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安排让教材变得更系统,从而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更轻松。重新组合教材必然要涉及相应教学方法的改革,吴正宪又从三个方面对改革考试方法进行探索。慢慢的,吴老师的课堂开始充满勃勃生机,学生负担轻了,学习的兴趣浓了,思维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这就是真真实实的吴正宪老师,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教师的职业价值及个人的人生价值,更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特级教师的累和快乐!我想:自己也应该从点点滴滴的教育琐事做起,学习她的敬业精神,学习她的先进理念,学习她的创新思维,学习她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5

  最早认识吴正宪老师是在十年前,在淮海堂聆听她的一节展示课《平均数》,吴老师将拍球比赛引入课堂,引导孩子自拟队名,自创比赛规则,又在一次次矛盾冲突中激发起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当时觉得这个吴老师太厉害了!居然能带着孩子们玩一节课,数学课竟然还能这样上?不愧是特级!以后又陆续听了她执教的《找规律——搭配》、《认识方程》……越发折服于她高超的教学艺术,被她和孩子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所打动。最近拜读了吴老师的著作《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我才算更近距离地走近她,了解她在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艰辛的探索与收获,感受她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数学乐园的幸福与快乐,体会她令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智慧与用心。

  一、积累与升华

  在书的前半部分,吴老师详细讲述了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艰辛的探索、用心的积累和走上教科研所带来的升华。她拜师学习、发奋读书、勤于笔耕、科研兴教,获取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她说:"多年的教改实践我有一个十分深刻的体会,在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则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拿起手中的笔,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教学的有心人。"我觉得这段话说得特别好,就像是对我说的,比照一下,我需要进行深刻的反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经常会有一些体会和思考,我们组在早自习的时段常常进行课前的研讨,有时候上完课,我也会把课上发生的趣事、孩子们精彩的发言和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与组内老师分享,但这些体会或感悟往往稍纵即逝,因为我没有养成及时记录、勤于动笔的习惯,可以说我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为懒于动笔,有些当时很清晰的想法,日后需要作为素材记下来的时候却模糊一片了。其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大多是一些小现象、小问题、小故事,如果我们能多关注小现象、多研究小策略、多积累小故事,做教学的有心人,那么我们的思想和教学行为终有一天会得到升华。

  二、理解与尊重

  吴老师的数学课很精彩,除了她精湛的教学艺术外,更打动我的是她对孩子们的理解与尊重。在她的课上,看不到对学生的否定,更没有批评,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她总是那么善于引导学生争论,让孩子们在相互争论中体会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她总是善于为学生的心灵碰撞搭桥,与学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总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给孩子更多自由和发展的机会。书中说道:"作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新出现的数学概念,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探索和接受数学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而且吴老师还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进行了修改,她认为:"成功亦是成功之母。"的确,教师对学生充分的尊重,会带给孩子成功的体验,当学生获得成功后,因成功而酿造的自信心对其新成绩的取得又会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对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做一名宽容的、有爱心的老师,尊重和理解孩子们之间的个体差异,特别是最近复习期间,难免有焦躁的不良情绪,我要努力调整心态,真诚地和孩子们手牵手迎接挑战,度过难关。

  三、简单与适合

  数学学科抽象、严谨、枯燥的特点加上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得很多孩子对数学望而生畏,要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就要把数学变得容易一些。吴老师在书中说:"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适应孩子的学习,而不应强求孩子去适应数学。"要适合孩子,就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熟悉,就要把数学知识和孩子们的生活进行联系,让孩子们从身边的生活中去具体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数学。我觉得这一点我做得还比较好。在备课时,我总是会先分析学情:在学习这节课的知识点以前,孩子们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计怎样的情境和数学活动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是否易于学生理解?为了使数学变得更容易、更有趣,我会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加入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新的元素。比如:执教《平移和旋转》一课,我借助课件带领孩子们到游乐园参观,请学生跟随画面用自己的动作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呈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观缆车、旋转木马、激流勇进、弹射塔……孩子们大多去过游乐场,都熟悉这些游乐项目,一个个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表演完毕,我请孩子们按这些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从而直观感受了游乐园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以上是我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粗浅的几点体会,当然这本书所带给我的感受远不止这些,吴老师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高尚的人格魅力会一直激励着我,"积好在心,久而化之",我也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