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

马振华老师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1

  编者按:《朋友圈的尖子生介绍的是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的采访原话。如果要我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我想到的是“创造与学习”。

  今天抽时间把《朋友圈的尖子生》看完了,这本书不是什么热销排行榜的书,作者也不是什么知名作者,但内容的主角在不同的领域都是牛人中的牛人。书中很多内容几乎都是采访的原话,这样也能写成书,也是挺有趣的,推荐阅读。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有两点,第一点是创造,第二点是学习。

  第一点,创造。创造并不是想大多说数所说的要从无到有,从0到1地创造一个东西,而是在现有的条件和空间下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包括一些方法、制度,甚至说是观念。如果说每天的工作都在重复的机械劳动,那还是赶紧离开吧,没有前途也没有前景。延伸来说就是,如果每天也只是单纯地执行上级要求的任务,公司要求的各个项目,那也跟机械劳动没有区别。就像一台机器人一样,输入指令然后执行就行,这个很可怕。至少我,是不甘心于这样的劳动。潜台词,思想上的安逸。

  第二点,学习。《朋友圈的尖子生》里面的主角都是各领域中的牛人,而这些牛人有一个很明显的共通点就是,在成为牛人前到处找牛人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方法,以最低的学习成本,或者说以最低的犯错成本,迅速占领某个领域的高点,然后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种学习方法事实上很原始,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简单说,不敢做,害怕做。

  回顾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状态,很显然两者都恰恰处于非常不好的处境,这是实话。在公司的基层,一切讲求执行力,什么都不说,一切只谈执行力,这是一种病态的观念。没有机会创造,没有机会主动改变,一切都是听指挥。短期内是能培养极强的`执行力,长期只能成为一个扯线木偶,随着时间流逝,个人的价值逐渐下降,能力逐渐单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从大公司工作了很长时间因为某些原因离职后,却无法与其他人竞争新岗位。

  除此以外,现有的工作已占据90%的时间,可以等同于没有时间思考与学习,即便是通过看书和用网络工具与人沟通,也仅仅只是学到皮毛。学习到的一点点东西,也会因为过度忙碌的工作而忘记无法实践,那跟没有学习是没有差别的,更不用谈去跟牛人沟通,去了解最有效的方法和超前的思想。这样下去,同样的,个人价值和能力都会下降,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

  20xx年马上进入尾声,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新的目标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就等一点点去实现吧!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2

  某天和朋友聊天,说起现在的牛人很多,朋友突然提到非常佩服脱不花,17岁闯北京,高中肄业确是逻辑思维的创始人兼CEO,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研修中心企业商学院工作组组长、清华大学总裁班/国研斯坦福等企业家继续教育机构客座教授。我非常好奇的跟朋友追问她是如何成功的,朋友说她也是在正在看的《朋友圈的尖子生》里看到的,并即刻在网上下单买了本送给我。

  几天后,这本书摆到了我的桌上,作者小马宋,逻辑思维顾问。小马宋精选了他朋友圈里的13个不同的、有趣的人写出来,观察采访、记录他们的言行,剖析他们的成长经历,转述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书中共列举13人,多为90后,我用了整整一周时间读这本书,而这一周里书中的各个人物不断的冲击我,让我触动非常大。感慨现在的90后思维活跃、想法、执行力强。同时我也对这13个人的成功进行了一些总结。

  第一,原生家庭对人的成长影响巨大。纵观书中13人,大部分是90后,且家境大都宽裕,至少家庭和睦,给他们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的性格基本都外向、有主见、能折腾,敢于对抗权威。

  第二,善于学习,爱独立思考。这是这13个人的共同点,不断学习,给自己设立目标,思考未来的方向及定位,朝着目标努力。

  第三,文字功底很重要。所有人文字功底都很不错,都能写文案,都是内容运营高手,日读、日练、日记是他们不断提升的方法。

  第四,你的朋友圈是什么样,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快速成长的捷径:多和牛人接触,多沟通交流,见识最牛的人最牛的事,从中不断总结学习。

  那么如何让自己变成尖子生呢?原生家庭我们没法改变,但可以分析自己性格上的优劣势和差距,通过后天有意识的训练进行改变。学习是自己的事,多读书,多思考,不但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更可以通过阅读的积累为文字功底的提升打基础。最后一点就是多和优秀的人在一起。那么我觉得先得捋一捋自己认定的牛人具备怎样的特质,其次自己身边是否有这样的牛人,如果没有如何创造机会认识接触牛人。行动起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