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读后感范文

莉落老师

《宽容》读后感范文1

  近日刚刚读完房龙三部曲中的《宽容》一书,真的使我受益匪浅。书中的一段“智慧心语”尤为吸引我的眼球,其云:“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的最大资产。”由此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我们幼儿园老师。我们整天与幼儿在一起,而我们的微笑频率又有多高呢?有时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我们教师的精力都是集中在观察和保护幼儿身上的,所以我们总是神情严肃。但你是否想过,如果我们教师的表情总是长时间的如此严肃,那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也会渐渐淡忘微笑呢?我们的幼儿生活如蜜,我们作为教师不能让他们的笑容“不形于色”。

  其实,微笑很简单,只要我们教师在与幼儿交往时充分绽放我们的笑容,就会让幼儿感受到莫大的愉悦,就会增进我们与幼儿的情感交流,就会推动我们良好的师幼互动。愿我们幼儿教师能够绽放发自内心的真诚微笑,因为幼儿教育是需要微笑的教育。微笑是幸福的源泉,让我们绽放微笑,陶醉于微笑的快乐,享受微笑的幸福吧。

《宽容》读后感范文2

  读了上一篇文章有何感想呢?我只能说,人人都向往这一种境界,可是如果扪心自问,那一个人能做到呢?只是一种高调的号召而以。也可以说是一种口号吧,对一些人的一种劝勉而毫无结果,那么说怎么样才能有这一种结果呢?难到只是一种梦想吗?不是,这里有一个绝对的答案,那就是只有耶稣的拯救!

  朋友,你了解过耶稣吗?你知道他的作为吗?我在这里肯定的告诉你,快来到他这里吧,因为他是人类的救主,他是劳苦愁烦人的彼岸,在他里面的人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宽容,因为我们的救主在十字架上诠释了真正的宽容。因为他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喊声,为治他于死地的刽子手而祈祷,“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做的不知道!”朋友,试想,有为朋友而死,有为仁人而死,可没有为罪人而死,更没有人去爱自己的敌人!可是我们的主耶稣这样做的。并且他也让他的门徒也这样去做,他在圣经上说“你们仇敌你们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咒诅你们的要给他祝福,你们的要给他祷告”,所以只有来到主里面,只有救世主的帮助才能结出宽容的果子。

  因为我们的主告诫所有的人,要看自己的不好,不要去看别人,因为那一个人都是罪人,都是不完美的,只有低下头来反省自己的过犯,我们才能有宽容,这也是通往喜乐平安的惟一道路!

《宽容》读后感范文3

  “宽容就像自由一样。没有人能光靠祈求,就能得到它,如果不永远小心、警惕、没人能保有它。”-----房龙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 mvanLoon,1882年1月14日--1944年3月11日),荷裔美籍历史通俗读物作家。房龙的作品多以散文的形式叙述、评论历史事件及人物,他生动诙谐的文笔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以一种轻松的方式了解历史的大致脉络,因此很受普通读者欢迎。

  我最早接触到《宽容》是在高中的教科书中,里面选了《宽容》的序言,我还记得那是一位手持真理的漫游者跟守旧老人的对抗,其中漫游者遭受死刑,尸体被丢下山谷,而最后遵守律法的守旧老人还是通过漫游者开拓的路投奔了新生活,被称为先驱者的只剩下了残缺不全的骨头和别人迟来的敬仰。

  房龙浅显的说出了这个道理: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通过《宽容》,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西方,尤其是西方宗教史。其实西方宗教史上的对立与融合、迫害与反迫害,历来是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房龙以他犀利的眼光,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中去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最终他看到: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家假以“宗教改革”的名义,对一切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思想创新进行残酷迫害,这种精神上的不宽容导致的恰是他们的“敌人”犯下的那些错误。借助于房龙的“宽容”之眼,我们不难对宗教史乃至一切精神文化现象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宽容》以宗教为载体来向人们阐述个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大部分人包括我觉得宽容只是一个外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本书可以当做一部社会发展变迁史看待,作为线索——宽容自身的在人们内心中地位的完善——完美地把整个欧洲中世纪与近现代串连在一起,使读者对当时社会境况的发展脉络有清晰的梳理——民众的愚昧,教士的腐朽,宗教裁判所的黑暗,先行者的悲壮【序言】以及理性先人的壮举都深深的震撼着阅读人的内心。文中最多的就是“守旧老人”(教皇、宗教裁判所等)对“先行者”(布鲁诺、伏尔泰等)的迫害,当然还有当权者互相的倾轧,宗教与科学的对抗,服从与温饱的抉择,社会与理想的碰撞……

  也许本书阐述的正是一种宽容与不宽容的对立,房龙娓娓道来现实的残酷。

  总的来说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历史就是宽容的历史,诚如书中所言阶级之间的不宽容会带来血的教训,而当代社会中的层际鸿沟,劳资关系,官民关系,警民关系在世界各国中普遍存在不正是这种历史的延续?黑格尔说过:历史会重复两次。可也许不止两次,就像书中展现的那样。

《宽容》读后感范文4

  宽容是一种胸襟,是一种气度,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待人处世的艺术。它体现了人格,它将友爱、体贴、理解与气度完美的凝缩于一点。睚眦必报的人生将会烽火四起,让人心力交瘁,而宽容能融洽气氛,交流情感,从而使人获得真知真情。 紫罗兰把清幽的香气留在了践踏他们的脚下,这就是宽容;大海以其博大的胸襟容纳了百川千河,这就是宽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宽容。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多一点宽容;当别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冒犯了你,多一点宽容;宽容是相互的,当你对别人做到了宽容,别人也会对你做到宽容,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就会多交一个朋友。宽容是一把小巧的金钥匙,能灵巧打开两颗相对封闭的心灵;宽容是一种明澈的润滑剂,能融合两颗相互抵触的心灵。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夜晚,在美国东海岸,有位韩国学生走出公寓去寄一封信。路上,11个不良少年将他围起来,拳打脚踢将他打死了。两天内这11个人一一被逮捕。社会大众都要求严惩他们。然而,这位死者的家长却给有关当局寄来一封信,要求尽可能减轻对这群孩子的惩罚,并捐献一笔基金,作为这群孩子出狱后重新生活及社会辅导的费用。他不愿仇恨这些少年,他只希望这些少年从残暴、粗鲁、野蛮和病态的性格中获得新生。这位伟大的家长在饱尝丧子之痛 的同时居然做出了这么令人惊讶的决定,这种宽容是常人无法做到的。这种宽容或许可以拯救了11个孩子。斯宾诺莎说:“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的。”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边;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所以高山雄壮无比;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所以大海浩瀚无涯。人生因为有了宽容而多了几分温情,生命因为有了宽容而添了几许高贵。

《宽容》读后感范文5

  《宽容》读后感宽容就像自由一样。没有人能光靠祈求,就能得到它,如果不永远小心、警惕、没人能保有它。”——房龙如果你连睚眦只仇都必报,那你肯能做不到宽容,宽容是一种胸怀。就像书中写的'“野蛮人”和白人。如果白人坐在有毒的春藤,一边去找医生,一区清楚毒藤。而如果是野蛮人却恰恰相反,他们会说:“上帝来惩罚我了。”而绝不会说:“又是该死的毒藤!”他会跑出去要一张符,而不是去找医生。而是“野蛮人”遭罪的毒藤会继续正常的生长,而白人却可能用煤油烧死它。这难道不就是宽容吗?宽容,这两个字写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做起来不容易。宽容,需要有平和超脱的心态,需要海一般的胸怀。“宰相肚里能撑船,”基本上是个中国人都知道。宽容我觉得就是大肚。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骤雨的心情,心情永远是晴朗。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宽容是一种美。

  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有人说:“当别人打你左脸的时候,你把你的右脸也给你给他打。”我觉得这是没必要的,说难听了就是受虐狂。如果你真的把你的右脸也给他打,如果是我,我一定会打!因为你自己把脸给我打,是个正常人都会打。容忍不代表退缩,在不该容忍的时候,是不需要宽容的,宽容也不意味着吃亏,只是谅解,只是包涵,当你觉得你所宽容的是正确的,那么那点点的损失,你便不会在意,我们宽容别人,别人至少会心存感激,哪怕那个人不感激我们,我们至少问心无愧至少别人不会说我们。宽容不是失去。 宽容和容忍不同,有的人只能做到容忍,而做不到宽容。是因为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而容忍则是一种无奈。最高贵的复仇方式是宽容。——雨果

《宽容》读后感范文6

  今天,我无意中翻开了《宽容永远是一片晴天》这本书,读完了之后,我受到了很多感触。书里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位年轻人,是县城一所高中的老师。他身边有许多朋友,在他的朋友中,有个人性格极其暴躁,常常别人一句话,就会惹得他大发雷霆,甚至推翻桌子摔碎茶杯。他的朋友一个个和他疏远,只有这位老师还依然同他保持着良好的友谊。有些人对这位老师很不理解。

  但不管别人怎样理解,他总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不喜欢的东西。但我们能成为朋友,那是因为我们身上都有我们个自喜欢的东西。何不多一点宽容!宽容我们所不喜欢的,珍惜我们喜欢的……”

  就因为他的宽容,他身边的朋友才会越来越多,让他的人生之路走得一帆风顺。

  记得小时侯,我去朋友家玩。不小心摔到了,把她最喜欢的那个大花瓶摔碎了。当时我立刻哭了,连声对她说对不起,心想可能她以后一定不会再和我玩了。可她只是默默地把碎片扫干净,并没有骂我,和我绝交。以后,她还是和我在一起玩。长大后,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里,从心里感激她。

  她只是轻轻播撒一次宽容,得到的收获却是我的终生难忘!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

  宽容,带一身高洁与神圣,携一袖清香与温馨,翩然而至,拂去满天的阴云,再多的难解的心结,再多的沉重的烦怨,都会涣然冰释。

  宽容是我们随时随地都有机会可以做到的。早上,做早操的时侯,某某同学不小心把你的白布鞋踩上一个黑脚印,你没有恶狠狠的瞪着她,只是拍拍鞋上的灰尘,继续做操;下课,某某同学故意轻轻地打了你几下,你没有大发脾气,和她对打,只是做自己的事或者和她一起玩耍;放学,某某同学开玩笑地说你面目丑恶,像妖怪。你没有用同样的语气说她,只是一笑而过。

  你或许身边没有多少贴心的朋友。那么,你要注意,是不是你的心胸太狭小,容不下别人。但是,我要告诉你,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

  其实,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

《宽容》读后感范文7

  两个少年犯出于好奇,点燃了一片丛林,想要看看消防警察扑火时是怎么惊慌的。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年轻的消防警察在灭火中竟被大火烧死了。而警察的母亲却下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决定——宽恕了这两个少年犯。这是一个多么艰难而崇高的选择啊!

  母亲的选择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母亲年轻丧夫,好不容易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抚养大。孩子当上了警察,有了一份工作,母亲多么欣慰!可刚上岗第一周,儿子就被两个孩子的恶作剧夺取了生命。多么残酷的打击!大火夺去的不仅仅是母亲的儿子,而是母亲的全部世界!

  母亲的选择之所以崇高,是因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不可饶恕的两个少年犯,受害最深的母亲完全有资格要求抓住并严惩他们。但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以自己失子的剜心之痛设身处地为两个少年犯的母亲着想,她不希望看到另外两个家庭再破碎,永远处于痛失儿子的阴影中。因此当记者把镜头对向母亲时,在场的人都认为母亲会诉说心中的悲凉与愤怒,谁知,她却说出了宽恕少年犯的话,还让他们早点回家,免得家中的母亲挂念。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闪耀着仁爱的光芒!可以想象,如果母亲选择严惩,那么两个少年犯就会自杀,又会有两个家庭陷入极度悲伤之中。

  母亲以她的博爱感化了两个少年犯,他们认这位母亲为心灵上的母亲,母亲也因此得到了全社会的赞颂和尊敬。这使我想起了“六尺巷”的故事。清朝的大学士张英家有三尺地没有围在围墙内,隔壁的邻居重建房子时想将三尺地占为己有。张英的家属不乐意了,写信给张英。谁知张英的回信这样写:“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被张英的大度和宽容感动了,也主动退进三尺。这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也就成了千古佳话。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同学因为一件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吵得不可开交。比如扫地自己扫得多一些啦,别人不小心踩到自己了,都要吵一吵。这些人与文中的这位母亲相比,是多么渺小啊!

  生活中需要宽容,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只有大家都学会宽容,多一份宽容,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美好。

《宽容》读后感范文8

  从儿时起,我极爱宽容,因为痴迷清丽的句子:“被踏碎的花儿,仍将芬芳沾上鞋履,这,就是宽容。”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这是一位哲人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一日读到“纪伯伦”的诗:“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中间。潮水会抹去我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却会永远存在……”心灵默默颤动。我想我能理解海洋的永恒,我铭记着海洋的宽容。霎那间我似乎肯定自己理解了宽容——用爱来回报他人的怨恨,便是宽容了。霎那间我似乎觉悟到宽容是一个单纯的理想,她的存在仅仅需要一个高尚坚韧的灵魂。然而,当我读了的《宽容》后,我才发现,房龙先生似乎对“宽容”别有一番见解。

  《宽容》一书虽然主要论及西方宗教历史上的不宽容及为这种不宽容所进行的斗争,但今天看来,房龙这本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宗教领域,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争取宽容而战的历史房龙在书中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明:“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房龙最反对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结合后施加给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体上的暴政。在他看来,任何绝对的信念,都包涵着潜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权力的门径,它的暴虐本性就会显露出来。房龙给出的解决是怀疑,对任何的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冲淡它繁殖、复制、独裁的本性,就连自己都要怀疑。怀疑一切,用怀疑给一切以改善发展的余地。在房龙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开端都是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但一旦稳定发展起来,就会落入功利主义的魔爪而万劫不复。痛恨功利的房龙却用功利观来解释叙述历史,勿宁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那最初的纯洁高尚很可能在本质上是虚假的,是违反人类天性的。政治上的浪漫主义会演变成流血的暴政,带有浪漫情怀的君主往往都堕落为暴君,前者有法国大革命为证,后者在我们身边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今天看来,“宽容”这个话题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诸如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等等。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就是要树立竞争的对象,对别人的前进总抱以不认输、不甘落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赶超别人,这也就是不予以宽容。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竞争是平等、公平的,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人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宽容》读后感范文9

  我翻开了《学会宽容》这本书,在书中我静静地领略、感受宽容的力量。“宽容是智慧、是力量,宽容是爱、是体谅,宽容也是福……”书中的一字一句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学会宽容》这本书一共分成了5大块,“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宽容是成长的绿荫”、“宽容是幸福家庭的秘诀”……书中的每个章节都是一个或几个故事,这些故事都证明和体现出宽容给人生带来的是美好。最简单的讲,我读这本书后最大的体会就是明白了宽容是一种最高贵的品德。宽容是人性之间必不可少的,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是一种宽容的体现。

  懂得退让,懂的宽恕他人,可以少了一份责骂。面对任何事,都要学会宽容地看待一切,这样所有的事情都会简单起来,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可以更美丽的,就算是别人的侵犯还是过错,都需要学会宽容。或许有的人会觉得宽容是一种没用的表现,向别人屈服,只能让我们退让和忍受;宽容应该是相互的,如果我对他宽容,他对我却不宽容,岂不是自己吃了大亏?抱有这种认识和思想的人,实际上他们已经不宽容了,他们理解的宽容是片面的,极端的。书上很恰当的举了一种比喻,这是我们生活中很确切的事实:如甲乙两人,甲向乙借镰刀,结果遭到乙的拒绝。不久,乙向甲借马,甲说:“上回你不借我镰刀,所以这回我不借马给你。”这是报复。如果甲向乙借用镰刀,遭到乙的拒绝后,乙向甲借马,甲虽然答应,却趁借马之机向乙说道:“你上回不借我镰刀,但是这回我借你马匹了。”这是憎恶。如果甲遭到乙的拒绝后,乙向甲借马,甲欣然答应,不但决口不提上次借镰刀的事,还热情地告诉乙这匹马的习性。这就是宽容。是软弱无力吗?不是的,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责备不如帮人,倘若对别人的错处一味挑剔,呵责,非但令人反感,取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可能激起逆反心理,一错再错。是啊,我反扣书想:如果能宽容,那么那个曾经受到宽容的人就能认识到自己的不是,这种无声的教育,何尝不试试呢?

  好多例子,好多比方,好多好多的故事,都证明了宽容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好处。我清晰地记得,书上曾说过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题目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我当时看到这个题目就很感兴趣,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一个从小双目失明的人,自他懂事后他烦恼,认定是老天在责罚他,感到一辈子完了。虽然很多亲友和社会的人来关怀他,但他不愿在怜悯中度过一生。

  后来一位老师告诉他:“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上帝知道了这事,笑道:“我很喜欢这个美丽的比喻,但要声明一点:所谓的缺陷是指生理上的,那些有道德缺陷的人是烂苹果,不是我咬的,是虫。”多么富有哲理的话语呀,怎能不引起我的深思呢!

  是呀,当我们还在为先天的缺陷自怨自艾、时,想想这个比喻吧“因为上帝太喜欢你了,所以咬得大了些”。不能改变的事情是不必自寻烦恼的,坦然的接受上帝的安排,发挥自己的长处,做生活的强者。这本书给我太多的感触,宽容的种子拨撒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记住,只有学会宽容,才有足够的心里走好人生的道路……

《宽容》读后感范文10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从古自今都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人们把它当做一种超脱现实苦难的工具,认为它是通往天国的一种途径,它的诞生,使得人们开始相信上帝。有了宗教,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有了寄托。可以说宗教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得社会秩序更加有序。

  但这跟法律带来的社会秩序不一样,法律靠的是刑罚才能产生威严。政府制定法律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利益不受侵犯,执行法律的官长所拥有的权力也仅限于公民事务。教会却是人们为了灵魂的救赎而自愿结合的团体,人们是自由的,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发现自己所处的教会与自己的信仰有悖,他可以自由地退出,而不会受到惩罚或者阻碍。

  真正的宗教在于对人们心灵的确信,只有拥有虔诚的内心,才会有纯正的信仰。一个人一旦不信它的纯正,那么该宗教在这个人看来就永远不可能纯正以及对自身有益。尽管他有退出这个宗教的自由或者转信另外的宗教,但事实上他原来所处的宗教不会那么轻易地允许他这么做。并不是所有的宗教都会那么宽容,这个时候他可能会遭受到一定的惩处,肉体酷刑以及个人财产的没收都是难免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个公民都享有公民权,即使他不属于某个教会,也不该因此而遭到暴力的危害。

  宗教也会因为立场观点和自身追求的利益的差异而分裂为多个派别,狭隘的宗教惯于党同伐异,他们强迫人们成为该教的信徒,并且煽动与其他宗教的仇恨,相互屠杀掠夺。看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些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的血淋淋的斗争场面。任何一个宗教都是无权管辖其他教会的,哪怕他觉得自己的观点看上去别对方正确的多。并且任何人都无权迫使别人笃信某个宗教,没有人愿意使自己的信仰屈从于他人的命令。

  宗教是让人们共同礼拜上帝,拯救灵魂,任何时候教会都不可以用伸张正义,关心他人灵魂为掩饰物,来对他人进行掠夺。而且,照理说宗教事务与政府事务不应该有什么牵连。信徒的礼拜都是为了取悦上帝,从而获取上帝的恩典,所以宗教愿意采用何种礼仪,摒弃什么礼仪都是与政府无关的。除此之外,每个教会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礼拜的时间地点,以及朝拜姿势等。政府也无权以法律的形式来规定宗教应该采用什么礼仪,同样也无权禁止已经被宗教接受的礼仪。当然,政府可以劝导和教诲人们,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去劝勉他人信奉某个真理,但劝导和命令却是两码事。只要干涉了自由朝拜,就等于毁灭了宗教。

  但事实上却是,宗教容易受到王室权力的左右。一些自诩为传播福音的布道者或者教士,善于投国王之所好,轻易地改变教会信条和礼拜仪式。这种企图以逢迎当权者的欲望加强国家统治来满足教士自己野心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教会的专制统治。

  不得不说的就是,宗教不在于有浮华的礼拜仪式,也不在于拥有强制权和管辖权,它的存在,更多的是要给人们一个道德的准则,信仰的源泉。对于宗教,最不能失去的就是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