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读后感

李盛老师

《师说》读后感

  《师说》读后感篇一:读国学经典《师说》有感

  姜冠中(苏子沟黄岭小学四年一班 指导教师:姜成刚)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之师与今之师有太多的差别。古人尊师那种真挚、心无杂念的纯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早课前对孔子的顶礼膜拜也是极其虔诚的,那种九十度的鞠躬礼叫你不真诚都不行。 古之师是既严肃又严厉的,绝不像我的教师那么和蔼可亲。我们早已没有了体罚和训斥,而我从国学经典的墨香中似乎听到了戒尺打手板的啪啪声,也听到了再罚抄一百遍的斥责声??今天的我们已经习惯于老师的表扬和再奖你一朵小红花的呵护。

  古之师与今之师的工作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传道、授业、解惑,只不过是方法与教学形式不同而已,那么今天的师者又应拥有怎样的胸怀呢?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得好,“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有阳光”。教师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靠的是爱的暖意和人格的力量,就是现在提倡的师德。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更信服和尊重师德高尚的老师,那么何为师德高尚呢?即师者对名利的淡,拥有行云流水般淡泊的胸怀,从而叹情感人,以德育人,以此照亮求知者前行的道路,启迪了一颗颗求知的心。师者的心更是对事业的浓,潜心教改,勇于实践,大

  胆开拓,不仅备好课,更给我们上好课,并善于总结反思,及时对我们进行辅导,用勤奋的心播种教育教学的春天。 像孔子那样善于譬喻、循循善诱;像鲁迅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像魏书生那样充满睿智,用特别的方式实施特别的教育;像陈寅恪那样追求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

  让师者的内心闪烁出更美的光辉,照亮了我们,照亮了世界。让我们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无私奉献的普通教师。正因为有了他们,世界才变得如此和谐、美丽。

  《师说》读后感篇二:读师说有感

  韩愈先生是我国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这篇文章是韩愈先生写给他的学生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韩愈的《师说》,再高中阶段熟读多遍,最近上课又提到这篇文章,于是又拿来重新阅读,但我仍然不能说我对文章有很深的理解。或许我能把整篇文章流利的背下来,有时在写文章时能引用其中一些名句,但正如伟大智者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那样,我们仍然是愚钝的,因为我们还是没能够把这文章完全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或者是说还没有能力掌握到文章的精髓,解读师说对于阅历尚浅的我来说还是无从下手,因为自己的思想不够成熟,会把文章的中心思想给扭曲了。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那是由于人有思想,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时候,或许会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长大一点点后,我们会问:地球为什么绕着太阳转?进入青春期后,我们会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感到不可理喻,或许你会问:为什么农村和城市的孩子会有区别,为什么城里人都要戴着有色眼睛看人?而现在的我们更多的是对人生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 人并非生来就充满智慧的,而是在不断地反思和求知中拥有智慧。当我们的脑海里产生一个问题,然而我们此时现有的'智慧却无法解释这个问题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能够给这个问题配个合理解释的人,至于这个人是美是丑是高是胖是老是少于问题本身是毫无冲突的,我们把能解答我们提出的问题的这类人一个代号:老师。师者之所以可为师,那么他所拥有的学识和智慧是可以为我们所学习采纳的。人在不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突破的过程,只有我们自己本身才能为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一个合理的解释,这跟上面的从师而问焉并没有丝毫的冲突。

  因为即使别人的知识多么伟大,那都不属于自己,别人只能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式,别人的知识永远都只是停留在别人的大脑中,而我们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答,没有真正的从中有所领悟,真正的解答、真正的领悟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去发现。如果没有认识到这点,那么即使自己变得很博学,脑子里的仍然都是别人的知识和智慧,并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没有形成自己的一个知识系统,最终自己仍旧是愚钝的,因为并没有一个自己的只是系统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思考方式。

  人只有真正去思考才会发现问题的存在,当我们翻开一本书去倾听一些伟大智者的轻声耳语,去体验形形色色小人物的人生百态,去感受一段历史所带给你的巨大震撼,当我真正打开心扉去接受一切事物所带给我的感动时,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的渺小,犹如浩瀚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有太多的问题值得去思考去解答。真正圆满的人生并不是平庸地度过一生而是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一份没有标准答案的问卷。

  文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但在如今的社会中,却早已超越了韩愈所说的那句话,周末形形色色的补习班,诸如奥数,英语,绘画,唱歌,舞蹈等等。现在虽然早已超越了受之书而习其句读,但真的就是多就有益了么?那些孩子们,真的就有所收获了么?答案,我想应该是否定,也许会有人说真的有所收获,那我相信也只是一小部分罢了。所以,现在的教育还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也一定要认清,真的不是教的多学的多就真的有好处,“术业有专攻”才是最好,也是最重要的。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只有那些愚昧得不自知的人才会取笑渴望求知的人,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认为像别人请教问题是“耻”。现在我常常在想,究竟教师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教导孩子,韩愈说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我觉得教师不应是单纯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应该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让自己的思想和孩子的思想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这才是智慧的光芒。教师应该交给孩子的不单单是书本的知识,还应该交给孩子一种感受爱和美的能力,只有当孩子内心充满爱,他才会思考周围的一切,去倾听他人的内心,只有当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美好事物,他才能富有创造力。

  但在当今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实现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有很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提出批评和不谅解,但大多数的批评都只是隔靴搔痒的“温柔巴掌”,但却没人能够真正提出一个确实可行的改变中国教育现状的方法,我想在中国这样的大背景下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还缺乏一点魄力,实现自由教育的方式还有一段路要走。

  《师说》这样一篇不算很长的文章,却引发了我以上的思考。对于知识,我不仅要从他人那里寻求,最为重要的还是需要我们将那些知识转变为我们自己的智慧,只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头脑的人,如果我们不求甚解,那些所谓学来的知识也永远都是别人而非自己的。同时,当今的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现在的那些教育工作者和专家们,认真思考和解决。同时,我们以后作为一名教师,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师说》读后感篇三:《师说心语》读书笔记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中小学教学名师论坛这门课从不同层次、角度促使我们对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几堂课下来,通过辨析教育矛盾的焦点,诠释经典的教育名言,各位教师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等方式,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糊涂问题明白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浅显化,及时有效地探讨教书育人新方法。

  课程接近尾声,让我颇有感触:

  “太崇高的理想教育使大多数学生既当不成伟人,也当不好普通人”—— 在小学,你随便问一个学生的人数理想是什么?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科学家、艺术家、总理。而一个学生如果说自己的理想是做工人、农民、厨师等普通劳动者,他一定会被说成胸无大志,难成大器。这就是目前我们的“以成伟人为荣,以当常人为耻”的精英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树立了只有成为名人,才是成功人生的观念,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产生瞧不起普通人的不健康心理。然而,现实世界绝对是平凡人的世界。当远大的理想变得遥遥无期,绚丽的美景还是那样的虚无缥缈,从一个壮志凌云的学生到最后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心灵上定会备受挫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成为大人物,但将来必是国家的公民,为人父母,去过平凡人的普通生活。我们的理想教育应为大多数学生服务,应教育学生树立正

  确的公民观、平民观,带着一颗平常心去做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一步步向上攀登,每前进一步,心中都会感受成就、成功,收获幸福和快乐。

  有些事往往很奇怪,你越想把孩子培养成伟人,但是最可能的结果却是平庸,甚至连普通人也做不好。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养孩子,做普通人,干平凡事,尽最大力,发最亮光,经过不断历练,孩子最后真能成为灿烂星空中一颗夺目的明星。

  “学生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爱生之心,师皆有之,差别在于爱什么样的学生。可爱的学生人见人爱,不足称道,爱“不可爱”的学生才是真正的爱。不可爱的学生之所以不可爱,是因为他们时常为了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故意惹事,犯一些美丽的错误。他们这样做事因为缺少爱而叛逆的表现。面对这些不可爱的学生,如果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可能会对你更加反感,甚至对你的教育形成逆反心理,师生关系越来越僵。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他们迫切想得到的就是宽容、理解和帮助。这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或许一个批评的眼神,一个无声的抚摸,一句理解的话语,就可以使他们感受到被爱的温暖。教师的表扬或鼓励,对可爱的学生而言或许只是锦上添花,而对这些不可爱的学生而言却是雪中送炭。

  教育的艺术魅力就在于用爱帮助这些不可爱的学生改正身上的缺点,把他

  们变成可爱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没有理由挑选学生,孩子们无论是可爱的或者是不可爱的,只要他坐在我的教室里,就是我的学生,我就要对他的成长负责。爱所有的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信和自强。 “教师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

  时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能把我们的心与孩子的心融汇在一起。用“孩子的眼光”去看问题,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我们会发现一个光彩夺目的世界,我们就会感叹孩子“荒唐”中隐含的创造力,就会欣赏孩子”恶作剧“中包含的纯真,就会载遇到问题时,放弃成见,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产生思想共鸣,取得孩子的信任,真诚地与他们做朋友。

  日后,作为一名教师,或为人父母,都应该意识到,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缓慢的、需要等待的艺术。望子成龙不能“揠苗助长“,要遵循孩子的天性,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纠正孩子的错误不能期望”立竿见影“,要平和地看待学生成长中的错误,留给学生宝贵的反思时间。教育不可”目中无人“。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是单独的个体。我们要努力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