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

王明刚老师

  看完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与反映,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社会的万花筒,去欣赏了那个年代一个叫林震的年轻人“娜斯嘉式”的内心独白和灵魂深处的呐喊。

  林震这个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的身上既有年轻人的共性,又有他独特的个性。他是一个初入社会的阳光青年,在进入组织部之前,他的所在之处也是充满了阳光与明媚的。他工作之初是一名教员,和天真烂漫的孩童打交道,这都使他的理想主义开始发芽绽放。后来进入了组织部,他才开始慢慢感受到当时那个社会的黑暗,这也使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明媚灿烂,只是肩负着更加沉重的负担,却依然在成为人民的勇士这条道路上前进着。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和官僚主义盛行的那个年代,能够使得林震依然奋力前行的不仅仅是他无畏的品格和从未被磨灭的理想主义,更是他遇到的每一个人。

  诗人臧克家曾经高声呼喊:”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着只靠着虚伪的外壳而苟且活着的人。小说中的韩常新就是这样的代表。他虽然比林震并大不了几岁,但是他的灵魂已经被官僚主义污染的恶臭。或许他也曾经有过理想主义,但是最终低头于苟且,就算是背得功名,也成为时代与人民的唾弃者。这就与林震产生了本质的区别,他的错误形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震,使林震更加坚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有一类人,他们身处深渊,他们试图挣扎,但终究没能抵抗过时代的重压。但是只要有更多热血的灵魂将其拯救,这样时代的灵魂终究会发出光芒。林震与赵慧文就是这样一种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他们都是从蓬勃向上的年轻人为出发点,开始向社会的黑暗角落迈进的。赵慧文在林震没有到来之前也慢慢变得麻木,生活也没有生机。她反抗过,只是力量太弱小而已。作为女性,她也有她难言的苦衷。但是林震的出现,使他的天空开始看得到星星,她也慢慢开始坚信,平凡的小白花,比牡丹清雅,比桃李浓郁,但也只有心怀理想主义的人,只有心中有勇气的人才能够品味到这细微之处的芬芳。

  林震在刚进入组织部时手里拿了一本书,是《拖拉机站长与总农艺师》,这本书描写了俄国一个刚刚进入社会的的女农业技术员娜斯嘉不妥协与一切阴暗现象作斗争,改变了集体农庄旧面貌的`故事。她和林震很像,她是书中的理想主义。后来刘世吾向林震借走了此书。有一次林震在与刘世吾的交谈中才得知,身上充满官僚主义的他曾经在革命中受过伤,刘世吾也曾经是时代的奉献者。我也终于明白,在每一个时代中,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但是不同的时代里,成为时代的奉献者的标准却不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成为英雄,尽管曾经是英雄,但英雄不能随着时代的步伐继续升华内心的高度,也只能成为麻木不仁的代名词,成为时代前进历程中的一粒灰。

  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要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份光,不必等候炬火。”我想,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其实发扬理想主义很简单,当我们看到香港被暴徒伤害的时候,我们流下眼泪的同时,坚定的发声,对港独说“不”,他们便没有了被支持的基础。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来到抗疫前线,他们是英雄,但他们本可以不是英雄。我想,很多年后,我们也一定不会忘记火神山雷神山拔地而起之初的“小黄”“小蓝”,夹杂着乡音的工地上是一颗颗炙热的灵魂。当我们看到这样充满理想主义和犀利眼光的文学作品时,可以在心中激荡出强烈的共鸣,并且更加坚定的坚守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更有勇气时,我们就已经慢慢朝着林震的那条光荣的道路上行走了。理想主义从不是虚无缥缈的,这种家国之爱是真实存在的,时刻涤荡着我们的灵魂。

  只有对国家民族怀满深沉挚爱的人,才会有勇气去正确的批评社会的阴暗面,只有怀揣光明的人,才会敢于发现和揭露生活中的龌龊。我深深的相信,没有一个“我们”,不与“他人”相关,没有一种“命运”,不与“国运”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