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第五章读后感1500字

王明刚老师

《非暴力沟通》第五章读后感1500字

  关键词:感受的根源生命的需要情感的奴隶生活的主人。

  一、总结

  本章介绍了两个主题:

  1、感受的根源——我们共同的需要。

  2、个人成长三部曲:情感的奴隶—>面目可憎—>生活的主人。

  二、总结

  这一章在探究感受的根源——需要。需要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我们在此翻译为“需要是对自己生命的担当”!

  常常会提到“担当”这两个字,而我们也津津乐道于“XXX很有担当”。当我们身体生病、心里不痛快时,这两个字是否会被想得到的?自己是否会担当呢?

  “担当”,是一种独立面对痛苦的能力。当身体有未知大病或绝症倾向、当情绪被负面情绪一波一波侵袭,我们能够在恐惧或绝望、悲伤或愤怒等负面情绪后,淡然独处,能够去关照自己,能够去体味生命、能够去自知当前处境、能够去内观需求,这便是一种担当。因为生命存在的需要包括了情感、价值、自主、和谐与滋养(见上表)。而“担当”便是对自己生命存在需要的负责,是自我负责,是在坦诚表达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负责。看起来似乎沉甸甸的,正如禅宗当头棒喝“主人翁何在?”为自己的生命担当!

  说起坦诚表达,我想起了几天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文章作者是一位NVC践行者,他深知要基于满足“需要”去做事、说话,也深知探究到“需要”后,会有N套策略来满足,当某种方法不能满足时,可以切换第三种方法来满足。也正因为这个切换,在践行NVC的过程中,他尝试自我满足。举个例子。他想要休息(这是他的.需要),想要家人帮他分担家务(这是策略)。但家人太忙,于是就请小时工满足他要休息的需要。这种方式他觉得很不错,逐渐地他沉醉于这种自我满足自己需要中。

  然而,当他在自我调节、自我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减少了与家人的情意交流,在家人那里表达自己情意、需要的机会被这种模式的光环遮挡,家人对于“他的需要”的需要,感受不到。他自己宣称他这种自我满足自己需要的模式是“把自己圈在一个看似安全的牢笼中,最终却也将自己困死在笼中”。

  所以说,我们对自己生命的担当,但也需要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需要有人与人心的交流、情意的交融、爱意的流动。这种爱意就犹如生命担当能力的力量源泉,它会源源不断地注入到我们的灵魂深处,给与我们担当起自己生命的力量!

  三、感悟

  1、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的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这也即我们心理学上说的,内归因和外归因。我们的感受,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需要得到满足与不满足而产生的。

  2、NVC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行为。

  这是NVC四要素中又一个需要重点区分的内容,即需要和策略。举例说,“你太吵了,请闭嘴。”这是一个想要追求安静的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现象,读后感他“需要安静”,但他说出的是一个策略“请闭嘴”。我们可以想想,满足他安静的需要还有好多别的方法,比如出去吵闹去、看本书、写会字、和他一起做事等等,这些都是方法和策略。

  所以,需要不是某种具体行为,不包含行为和人。

  3、一个人如果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会是多么的痛苦。

  这句话指出了不是不会,而是不愿意、不敢、有顾虑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为什么会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这是与一个人自我价值、归属感、一贯模式想关联的。所以,当意识到自己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时,可以尝试着去疗愈自己的从前,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4、个人成长经历三个阶段:情感奴隶、面目可憎、生活主人。

  情感奴隶:非情绪奴隶,这里指的是为他人的情感负责,担心他人不愉快而努力尝试让他保持愉快。

  面目可憎:终于在认识到自我存在时,要满足自我需要,拒绝再为他人的情绪负责,而导致自我为中心。

  生活的主人:由衷的帮助别人、无负担地接受别人的帮助、表达自己、关心他人、情意相通。

  5、“爸爸,我不想让任何人失望”

  这是作者的女儿对爸爸说的话。几年前,我看到这句话,我会在脑海中立马反映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可怜的孩子,我该怎么拯救她”。现在我看到这句话,脑海中反映的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再去纠结孩子可怜、想去拯救她。

  当我们与她一同感受、一同与她去面对内心的需要时,她也会学会自己去面对、感受和表达,在这种方式下,她会培养一种思维模式,那即是没有对错好坏的评判,而是去关注感受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