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读后感500字

刘莉莉老师

  项羽之死读后感500字【一】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结束了一个悲剧。

  后人猜想“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即便是过了江东,即便是登上皇位,也不会长久,最终还是要失去天下,这是性格使然。

  悲剧的开始是从鸿门宴开始的。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设宴杀刘邦,就在前一晚,项伯为刘邦求情,“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又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一听“不义”,大丈夫“义”字当头,当初灭刘邦的决心轻而易举的被挫败,分不清轻重缓急,舍天下而取“义”,优柔寡断的他在范增示意后默然不应,眼睁睁地看着时机错过。在樊哙豪爽地啖肉饮酒后,项羽又一次错失杀刘邦的机会,被樊哙的义和理打动,忘记了摆宴的目的,让刘邦侥幸逃脱。项羽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还有他那浓重的重义情结成了他的一大缺陷。

  从垓下被围到东城快战,项羽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然而,这背后又隐藏了巨大的悲观、消极。“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悲凉,人心更悲凉,勇猛无比的身躯之下是萎缩的灵魂,已经无法支撑。

  乌江在眼前,“天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把自己的一切交与天,丝毫不抗争了,在项羽看来,这是命,是命啊!风萧萧,水滚滚,江边寒光闪过,残阳如血,画上了令人回味的句号。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只能是霸王,而非天下之王!

  项羽之死读后感500字【二】

  一代英雄,竟也落到如此地步。

  没有任何时刻比现在更清醒了。“胜者王,败者寇,大势已去,我们回不去了,无颜再见山东父老。“他越说越激昂,胸中仿佛有一股气,直冲脑门,“啊……“一声巨吼,在空旷山谷中,留下振荡人心的回声,他犹如一只负伤的雄狮。

  “我绝不落入刘狗贼之手,我决不向忘恩负义者求饶,英雄要有英雄的死法。“他的手,坚定地握着那翅已经染满血的剑,身着自己的胸口,像对敌人般无情,没有丝毫犹豫地穿膛而过。

  是的,他选择自杀,在乌江自杀,他是项羽,西楚霸王项羽。

  他的死,是千古的绝唱,谱写出一首属于项羽的乐章;他的死,是千古的争辩,软弱与勇敢,完全相反的词,却出现在项羽身上;他的死是“刘邦式“成功者所不屑的'结局;他的死,让痛恨以奸诈者胜出的清高者所为怜悯。

  只是,我们都忘了,我们并不是西楚霸王项羽,人的心是千变万化的,怎么可以以我们的感情去猜测他的心,怎么可以妄言他的悲与喜?

  到底他的死是悲或喜,是解脱还是压抑,我们又从何得知?谁又可窥视一个死千年之久的人的内心?

  只知道,项羽以自己的行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他自己的本色,在这不尽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壮烈的一举。

  更为我们留下千年的疑惑与千年感慨!

  项羽之死读后感500字【三】

  项羽重瞳,圣人之相。举千斤鼎,巨鹿破秦。善于武艺,精于兵法。驾乌骓,拥美姬。可为何到头来,却自刎于乌江?

  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天生神力的西楚霸王,竟倒在乌江血泊中,怎不叫人扼腕叹息?若霸王尚在,定使历史改了进程。

  纵览古今,唯有智者成,忍者胜。然而,项羽战力盖世,却少了份智,缺了份忍。

  智者胜于勇者,不智之勇,匹夫之勇也。战场无往不利但政治上却尽显幼稚,或许是幼时“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的思想所致。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失尽人心。刘邦手下萧何、韩信、张良各自发挥所长,而项羽一范增都不能用。敌凭智,羽凭勇,何以言胜?

  即举兵征战以来,大胜秦军,打了多场如巨鹿一战般载入史册的战役,但现出项羽有些许鲁莽。破釜沉舟,看似激起楚军斗志,将士们视死如归故乡,但项羽可否想到秦军若破了楚军,那该如何是好?连跳逃出生天的后路都未留给自己。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能包羞忍耻才能战胜困难,才是大丈夫。杜牧有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曰:“天亡我,非战之罪。”非也,其必有因。然而,项羽却执迷不悟,负气自刎。

  失败不可怕,放弃才令人惋惜。“无面见江东父兄”一面表现项羽气节,更突显了他刚愎自用,不愿放下架子,一副士可杀,不可辱的样子。若他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那么胜负之数,或未易量。似气节之态,败也!

  项羽勇者也,然缺智、少忍,必是可用之才,但非用人之才也。

  乌江自刎,着实令人惋惜,是天妒英才,将其亡之?非也,是因籍骁勇而独缺智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