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2000字(通用六篇)

马振华老师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2000字1

  踏上工作岗位两年了,在这期间我有过悲伤,也有过快乐,有过失败,也有过成功。学生时代,我是一个勤奋而努力的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我依然是雄心壮志,想着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想着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可是由于缺少丰富的工作管理经验,常常会有棘手的突发事件让我束手无策。什么是最好的老师?一直在寻觅答案。

  假期里读了教育名家李镇西写的《做最好的教师》,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多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颇有感触。

  有这样一段话:“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读到这里不禁问自己,在两年的工作中,我有没有达到自己最初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呢,有没有超越自己呢?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学习优秀的孩子,而忽略了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只有那些“不可爱的德孩子”、“后进生”才最需要你的爱,他们就像迷途的“羔羊”,需要温暖,需要阳光。对于“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教师必须给他们一个空间,给他们更多的关怀,让这些饥渴的花朵,沐浴阳光,健康成长。

  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并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

  老师也只是个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师要怎样拥有“师爱”呢?李镇西老师用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带着儿童的兴趣去探寻学生的心灵深处的途径,怀着儿童情感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那样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能理解学生的做法,从而让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这样的老师就善于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那他看到的学生,都是带着“可爱缺点”的可爱孩子。

  同时,如果想和学生相处愉快,你就不能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些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情。如果你的要求很高很严厉,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点我深有体会。

  工作以来我都是担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总是要求孩子们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总是觉得他们错误很多,例如上课迟到,不讲卫生,上课讲话,路队不好……常常会责怪他们,这样对改正错误并没有太大成效,反而我用鼓励的方式,用允许他犯错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孩子们的错误越来越少了。

  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不禁惭愧万分。今天读李老师的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我也愿“做最好的老师”!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2000字2

  捧起《作最好的老师》阅读的时候,犹如一股甘泉涌入心底,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带给我的是一次次心灵的震撼与感动。

  一篇篇,一幕幕,李老师的育人之道是那么得匠心独具,与众不一样,那里面凝聚着他多少心血与智慧呀!合上书本,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又仿佛浮此刻眼前。

  开学入学教育,第一次与新学生见面,他早已给学生准备好一份礼物——一本书(他的作品《爱心与教育》)和一封信。信中郑重地送孩子们一句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愉悦!”并解释它的深刻含义,这既是一种伟大崇高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平凡朴实的实践行为。用精神撒播精神,以真情赢得真情。他请同学们在心里默念一遍,并在黑板上写下这行大字,并结合初次见面所见一些学生的具体行为使学生看到这句话的含义,并期望每一个新兄弟姐妹用自我的行动来注释这句话。他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做人第一”的品德课。能成为他的学生,是多么愉悦和荣耀!

  为加强班级管理,他与学生共同制定了班级管理条例,并提议条例对班主任也作了一些规定:“凡每月对学生发脾气超过一次,或错批同学,或利用自习课讲语文,或下课压堂两分钟以上,罚扫教室一次。”为了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他严肃地对学生讲:“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老师怎能例外呢?”两年过去了,从第一次“犯规”一个人拿起扫把,在教室里干得大汗淋漓而引起轰动,到之后他因各种“犯规”而五次罚扫地,大家都觉得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了。

  有一年的教师节,他竟然向同学们索要宝贵的“礼物”,原来他是请同学们对他的工作提出意见,为了鼓励和感谢同学们,还要来个“有奖征谏”,要同学们不好坐失良机。他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我的错误并发奋改善,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他与全体同学精诚合作,同舟共济,创造了七月的辉煌。毕业时,学生送他一句话——“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永远沟通!”

  李老师目中有人,始终把对学生的培养塑造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李老师满怀爱心在学生心田耕耘,学生成长便成了享受,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些?怎样才能做到最好、更好……从李镇西老师的手记里,咱们能够得到许许多多的启示。

  一、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

  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愉悦地度过生命。”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李老师说的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如果咱们承认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决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就应充满人情味……”作为教师,在学生的面前要持续着一份童心,用自我的童心唤醒孩子的童心,这样才会走进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你的爱。

  爱学生,不仅仅仅是只对自我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生命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职责把欣赏与期盼投向每一个学生”。毕竟“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权利”,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职责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完美的开端。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我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刻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学生,绝不是放下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生命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兄弟姐妹,而且是知心的兄弟姐妹。正正因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

  二、把问题当成科研课题,做有思想、善思考的研究型教师

  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明白之心、平等之心、职责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咱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完美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职责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我缺点的杂草。如果咱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

  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群众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和了,教育也从容了。李老师认为: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好的科研课题来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你就应高兴,正因新的科研课题在向你招手了——也许你走向教育专家之路的起点就在这儿呢!这样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每一天都有新的领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一天都有新的愉悦。书中最震撼我的还有李老师对他对工作的执着、对教育的深思。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每一个失误中都能做深刻的反思,把教育失

  误变成教育财富,而不是忽略一个个教育教学细节,也不是满足于现状,更不是为自我的失误找理由。坚韧、好学、勤奋、思考……构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三、在教育的沃土中勤耕不辍,提升素养

  从教20余年,李老师一向不停地阅读,“阅读欲”就是他的“生存欲”。阅读不但赋予他独立思考的信念,而且让他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俯瞰语文教育。把自我首先定位于礼貌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他的语文课堂重在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炬,学生怎能不钟爱?李老师读书总是伴随着思考,而思考总是使他情不自禁地把自我的思维火花记录下来。于是,一篇又一篇的读书随笔发表出来了,一本又一本的教育教学精华诞生了。

  同样作为教学一线的咱们,与其抱怨教育的要求过高,不如静下心来用心“充电”。摆脱这种困境的最好途径就是读书和思考。“厚积”才能“薄发”,这是一个永久不变的真理。不做“经师”做“人师”,光读书还不够,还要善于思考。李老师推荐咱们用写作来进行清晰、完整、有条理的思考,这实在是1条促成教师互动交流、共同成长的专业发展之路。愿咱们都能拿起笔来,把所思所感所做都记录下来,这既不湮没自我的劳动,也是在帮忙别人,更是在收获做好老师的乐、

  李镇西老师告诉咱们:“作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下,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作最好的老师,就应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李老师的这些教育理论将成为咱们的指路明灯,把教书育人当做是自我毕生的追求,一次一次地超越自我,作最好的自我。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2000字3

  做最好的老师,这是很多求实老师的共同心愿。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

  现在我读完了《做最好的老师》也就是智力活动上的一个进步,教育理论上的一个刷新。怎样能成为一个“最好的老师”,李老师以从教近三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其实这非常简单。就是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每天坚持“五个一工程”,即:上好一堂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

  但这看似平凡的小事,几十年坚持下来就能成就一位不同凡响的教师。所以,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充满智慧与思考的职业,一种需要道德与正义感和毅力的职业,一种充满爱心与民主意识的职业。

  在整本书都拜读之后,除了尊敬和祟拜之外更多的是感概,如果每个学校都能出一个李镇西或者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中国的教育会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

  从《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者要拥有一颗童心。

  李老师说,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这也是他后来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且能够在教育上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他说:“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有些在成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儿童看来却是非常自然的。而变‘不可理解’为‘非常自然’,正是不少优秀教师赢得学生心灵的可贵之处。”他说:“只要把握学生的情感,并注意环境、场合,教师任何‘过分的孩子气’都不会是多余的。

  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架子,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在以前,对于他说的这些话我可能会不理解,但是,在我亲身体会了之后,也明白了教师拥有一颗童心的重要性。

  很多老师认为,老师就应该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认为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是不可想象的,认为学生与老师随便开玩笑是不懂规矩的表现,但是李老师却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行们,老师融入孩子们当中不但是可以的,而且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受到李老师的启发,尝试与学生打成一片,发现其中的魔力是巨大 的。

  以前我总认为师生见面,应该由学生先打招呼,认为学生见到老师时对老师不闻不问是不礼貌的表现,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怀有这种心态时的我与学生相遇时,眼睛是不看学生的,因为我担心学生不向你问好。当然,很多学生看到老师摆架子,也就不向老师打招呼了,现在想来,当学生见到老师对自己爱理不理时,内心应该是很失望的。也许是受李镇西老师的影响,我与学生见面时不再面无表情,不再脸朝他处,而是主动露出笑容,遇到不向你打招呼的同学,我就主动向他们打招呼。就这样,同学们感到了我的平易近人,感到了我的和蔼可亲,课后能大方地接近我。这在很多老师看来也许是不可理解的,但我觉得这是多么自然。

  二、对后进生的教育

  李老师对后进生的教育是很富启发性的,在对后进生的教育方面,李老师的观念及一个个成功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班主任们都知道,在班主任工作中,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对后进生的教育。在办公室时常听到老师们诉苦:“为什么我苦口婆心地、三番两次地教育他,他却不领情呢?”我也曾经是这样的老师,为这些事情苦恼着,却不懂得去反思。

  可是,自从学习了《做最好的老师》之后,我明白了后进生犯错的频繁性,以及进步过程中的反复性的特点,懂得了对后进生教育长期性和艰难性,懂得了对他们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种方法,而且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理解之心和宽容之心,需要有足够的智慧,而爱和尊重则是成功地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前提。

  三、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很多老师由于出于气愤中,经常不自觉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可悲的是很多教师在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后还不知其所以然。

  李老师从教育专家的高度论述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以下是李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方面的论述,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1、教师尽量直截了当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把他的缺点公之于众,以使其他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不犯类似的错误,这种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为这无异于开“批判会”,把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个人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伤害,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无法弥补的。

  2、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如何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3、教育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永远不让学生对他自己感到绝望。但我也曾多次在激愤中说出一些让学生感到伤心的话:“你!”“怎么这么笨啊!”“你真脏!”“你真烦人!”……当学生本来是非常尊敬老师并认为老师是在真诚地帮助他的时候,这些话无疑会击碎他内心深处“想做好学生”的美好愿望。一个学生真正的堕落,有时候恰恰是从我们教育者的无意识的伤害开始的。

  我们也会经常想到保护自尊心的问题,但是,由于我们的疏忽,却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着学生的自尊心,而学生自尊心的受伤害,可能就是他自暴自弃的开始,就是学生与老师相抵触的开始,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学生与老师的处处作对,这对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让我受益匪浅。

  四、允许学生犯错,允许他去改正

  回想自己的教学工作,对于自己的学生,其实更多的还是爱,有时学生犯错了,我也会感到很气愤,但是,细想起来,孩子毕竟是孩子啊,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 思想,你能期望他和你一样吗?你期望他们会那么听话,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么到位吗?其实,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要说的是,想跟孩子们相处,必须蹲下身,与孩子们对话.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孩子,毕竟他们还小.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很多错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

  有时,我们老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犯纪律了,扣分了等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因为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给孩子尊严,就如同他们给了你尊严一样.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应该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因为班级经常扣分,恼火,发脾气常常解决不了问题,那怎么办?作为老师到底是干什么的?我的职责难道只是每天守着他们,他们说不扣分吗?好像老师与学生之间除了批评就什么也没有了?难道师生之间的感情连几分都不值吗?不会,肯定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至少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发现学生的亮点和好的一面,而不是总盯着他的缺点和短处!很简单,如同考试前,给后进生鼓励,他们的发挥会异常好一样.相信你的学生是优秀的,你别说,他还真能做得更好!我努力地改变自己,努力给孩子们假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

  总之,“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老师”,希望所有的老师象李镇西老师学习,记得他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学习他那种对学生的态度,学习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他那种对自己永不满意的学习态度,我想若干年以后我们中间也会涌现出很多“李镇西”老师的。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2000字4

  当我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时,心有戚戚,欣欣然向往。李老师的讲述不是刻板的学说,而以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为例,让我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睿智与虔诚,博爱与伟大;也让我的心一次次地感动着。

  人说书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正是对李镇西老师教育人生的最好的诠释。它展示了李老师教育的思想、艺术和具体的案例,是李镇西老师25年来教育智慧的精华。一句句朴实中浸着诗意的句子,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炽热的忠诚。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便是许多从教多年的的老师们大概也有着同样的疑问,毕竟谁也不敢肯定地说自己就是学生们遇到的最好的老师。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李老师说:“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是最勤奋的;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相比,不但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其实教育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最好”都是相对的,它只是每个老师心中的一个理想。然而每个人心中对理想的追求又都是无止境的,虽说我们无法做到“最好”,可我们却可以做到更好。我们经常会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去战胜自己,不断地去争取每一个“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每一个“更好”融会在一起时,我们就已经做到了“最好”。

  在现实的工作当中,我们需要怎样地去做到自己的最好呢?

  一、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一生。”这句话也是李老师的最好印证。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是教育的灵魂。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是充满人情味……”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习李老师那种关爱,让学生在关爱中学习、成长,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有的老师却为了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尊严,却在不经意中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只能让学生越来越疏远,感情也越来越生疏。

  爱,是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通道;爱,是创造优化的教育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瑰宝。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有崇高的灵魂和蓬勃的朝气。所以,我们要时时地保持着一颗爱心,要尝试着放下自己心中所谓的尊严,多以学生的视角同他们零距离接触,要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去赢得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

  爱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而非一年、两年短时间的爱。然而,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爱必然包含着爱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我们把对学生的那种有限时间的爱称作“小爱”的话,那么李老师赋予学生的爱就应该称作“大爱”,我们的爱需要学习李老师那种“大爱”,要有时间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让让我们的爱延伸到学生的一生和学习中的方方面面。

  二、自我反思

  读完李老师的书,我们会期望成为李老师样样思维敏捷、知识丰富、功底深厚的大师。在他的书中,教育名言随处可见,教育理论,他都能随手拈来。我们既要学习李老师的博学,也要学习他的细致入微。其中最让人受益的就是他的热爱读书与反思。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味,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素养。读一本好书,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收获知识,还可以受到心灵的洗礼。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多读书,提升自己基本素养,这些都是最起码要求。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我们很难想象境界能提升到何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和思考是分不开的。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了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成功及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其工作中重要的事情。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结合工作的现实去思考、总结,这样,我们就会在读书与思考中逐渐成长起来。

  三、善于研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应该学习李老师的研究精神,积极主动的将遇到的一个个问题都当做科研的课题,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做研究对象来看待。这样,当面对那些“后进生”、“考试作弊”、“早恋”等各种问题的学生时,心态就会平静下来,用解决矛盾的心态去研究,对孩子们的教育也就从容了。

  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好的科研课题来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正如李老师所说,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你应该高兴,因为新的科研课题在向你招手了——也许你走向教育专家之路的起点就在这儿呢!这样每天都有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顿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我们应该学习李老师将教育中的难题看作研究的乐趣,学习他执着的研究精神。为此我们注意转换角色,使自己从一名教育者向一名研究型学者转变。这种转变是一种境界的提升,是我们通向教育自由境界的阶梯。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心态,一种激情的行动,一种对欲望的放弃,一种对理想的宣言。将我们的爱赋予到教育过程中去,不断的研究与反思,超越自我,我坚信,我就是最好的老师!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一口气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毕,感触颇丰。因为李校长的很多观点我都很赞同,读他的书既像是和一位智者在对话,是那样的朴实而自然;又像是和自己的内心在交流,是那样的真实而心动。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似乎找到了那份激情。是的,从今天起,我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音乐老师!

  翻开序言,里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话,忍不住摘抄下来留作自勉:“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一直以来我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管在哪方面都不如别人,唱、弹、跳、吹、拉什么都不行,还阿Q似的安慰自己不是学专业的。虽然我也曾努力过,虽然我也曾迷茫过,虽然和别人比我也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读了李老师的这本书后,我可以自信的对自己说,和昨天的我比,我在进步,我在超越,今后我要做得更好!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校长对教育工作无比赤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一颗教育者的心。而这种爱心成就了他的辉煌。爱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爱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爱孩子就应该尊重每一位孩子学习音乐的不同方式、能力和感受;爱孩子就应该让每一位孩子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让音乐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2000字5

  这些年教育界流行这么一个说法:“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李镇西老师的一些教育思想早就有所耳闻,就在前两天有幸观看了学校组织的李老师的`视屏讲座。

  在讲座中最喜欢李镇西老师在开始说的几句话:“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为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一个!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日三省吾身”

  今天和昨天比,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做最好的老师”其实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所谓“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俗话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说,只要我从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每日三省吾身”,即使成不了红花,也定能成为一片绿油油的叶子,在属于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有次在家长会上,听见有位家长说:胡老师人很好,她从来不当着孩子们的面骂同学。我一愣,我真是这样的吗?回想有时候火气上来,控制不住,就会在教室里斥责学生。可自从开完那次家长会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马上想到学生的自尊,尽量控制自己的脾气。

  允许学生犯错

  如果真要想和学生相处,就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有时,我们教育者就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犯纪律了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其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当人看,是人都会犯错,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应该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

  有些学生在读书方面实在是不行,没有这个能力,比如曾经我们班有一位叫蔡智斌的学生,一开始我希望他能够认真学习,按时交作业,所以每天督促他,可后来的事实让我觉得这样根本就不现实,所以决定原谅他,就转变策略,告诉他:学习不好没关系,可品德一定要好,希望他不要触犯校纪校规,不要影响其他同学上课。从反馈来看,他告诉我,这样做让他很感动,他也意识到自己行为要规范,比如上课迟到他会喊报告,如果有事需要他帮忙,他也很乐意帮助,这说明他还是很懂礼貌的。

  我真的爱每一个学生吗?

  爱学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在没有观看李老师的讲座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看完后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毕竟“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权利”,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也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老师对爱的那份执著,对爱的那份坚持让人感动。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

  “师道尊严”

  看完讲座之后,我就想哪段给我的触动最大。马上想到的就是《给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这一视屏小段。当时听到这句话,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第二感觉是认同。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活,有时我总是板着脸,故作严肃,装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时,有时我也会在全体同学面前批评一个同学,杀一儆百;每次我远远地看着他们,而不是溶入孩子们中去时,我并没有获得他们的多少尊重、爱戴。反之,只是一个充满笑意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却使他们更靠近我。正像李老师在讲座中所讲:“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已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就是李老师所说的“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常阅读,多积累

  在观看李老师的讲座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简直是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那也是随手拈来。我想,李老师之所以能在自己的讲座中这样自然地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正是他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这也是我要向李老师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像李老师那样,在每一个失误中做深刻的反思,而不是忽略一个个教育教学细节,也不是满足于现状,更不是为自己的失误找理由。

  讲座看完了,我的耳边还时时回想起这样的声音:把童年还给童年;要学会感动,因为生活在感动中是幸福的;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李老师的方法我们未必拿来就能用,关键是要领会他的教育精神,教学生爱的能力、有自信心、上进心,这是孩子后续发展动力的来源。“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生命的尽头也就意味着是回归,凤凰的重生要经历涅磐。归去来兮,用这些点滴来开拓视野,启迪思想,撞击心扉。回眸处已不再挥泪如雨,而是繁花如锦,在教师岗位上我有太多的得与失,太多的成功与过失要总结,无论是缺憾还是圆满,那过程本身就是值得让人低回品味的,让我们向李老师学习,一起努力来感受教育的美丽。

  平平凡凡的过着每一天觉得很幸福,分分秒秒都那么的开心。我会告诉我的学生,没有他们,我也什么都不是!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只要我们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更好,久而久之,许多更好组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最好的。李老师说到老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是啊,只有当我们尊重别人的时候,别人才会尊重你。现在每个孩子都非常的爱面子,自尊心很强,作为老师如果我们当众批评他的话,就会伤到他的面子,会让他形成逆反心理。

  通过观看李老师的讲座才认识到:要做到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很难,教育上的爱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中氛围。合理运用,会把自己的爱很自然的贯穿在我们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感染每一个学生。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2000字6

  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教师每天的必修课“五个一工程”

  我最欣赏的是李老师无论多忙,每天都要进行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在我们看来,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啊!然而,李老师却不觉得需要什么“毅力”,他把这样艰巨的工作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变成了习惯,就像每天需要刷牙洗脸的习惯。这一切的一切,李老师做得有滋有味,做出了成绩,并乐在其中,实在让人佩服!

  同为教师的我们都清楚,这“五个一”做一天两天还可以,但要长年坚持却实在是不易。这其中的前两个一即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倒还容易,因为作为教师每天都会上课,批改作业并与学生接触,只要存心上好课就可以把每节课的水平提高,至少在原有基础上有长进,只要认真解决学生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学生,找学生谈话,教育帮助学生。而后三个一即读一万字的书,思考一个教育问题和写一篇教育日记要每天坚持的话,非一般毅力的人可以做到,特别是每天一篇教育日记(他一般都是几千字),要坚持则非常人可以想象,所以李镇西老师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我感觉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勤奋”,会挤时间。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去挤,总是有的。”其实,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去挤的问题。有时,我们太浮躁,不能安心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我们太拖拉,总是把今天的事拖到了明天;有时,我们也雄心勃勃,但总难坚持。

  四、做有思想的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仅有童心与爱心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李老师书的第二章便是“提高教师的素养”。最欣赏里面的三篇文章《做有思想的教师》、《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

  书中这样说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仔细想来不无道理,回想从教几十年的自己,不正是缺乏思想吗?工作之余从未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的学生。在接受各级培训,听取专家讲座时,也只是习惯性的接受,很少主动去思考。近来,朱校长不断提起“做一名优雅的教师”,我想其第一步一定是要有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做有思想的教师”是应该深深根植在我的心中,甚至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成为一种信念和追求。

  “做有思想的教师”,除了有思想,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底气,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没有创新的意识,那也只是一种空想。李镇西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书中李老师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杂志分类罗列出来,有古典类、文学类、教育类、人文类、杂志类,样样俱全。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他早已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现如今,如火如荼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正在展开,我想自己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将阅读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要勤于思考,勤于钻研,并且养成习惯,从中品尝思考阅读和写作的乐趣。付出多少汗水,才会收获多少果实!

  五、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师!”这是李镇西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在25年的从教生涯中这么做的。“谁都渴望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但受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制约,真正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的,只是少数。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我相信没有最好,但是我相信可以越来越好,做自己心中最好的教师,让自己在教育的舞台上,演好自己的小角色,让台下的观众为自己的表现发自内心的喝彩。许多年后,我们不会都成为名家,但是许多年后,我们一定会桃李满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