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引论》读后感范文

马振华老师

  《终身教育引论》读后感1

  当代教育家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里首先阐明了终身教育的概念,集中讲述了终身教育思想,文论中的观点得到许多西方国家的赞同,被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主导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一些认识,社会对人的挑战以及由此教育应该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帮助人更好地谋求美好生活,都让我觉得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没有实现。书中提出的终身教育的思想,并因此而要对整个从儿童时期开始的教育进行系统改造的想法,依然是我们现在追求的一个目标。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

  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个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是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正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研究,通过实习培训,人才会有更大的潜在可能性去有效地、应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由各类中小学和大学所提供的基础训练,并没有使儿童和青少年为成年后所承担的义务和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重要和迫切的事情是在单纯的智力活动这个狭窄范围以外,大幅度地扩展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必须为基础训练提出新的目标,必须制定、保持和发展判断能力、思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并且保持和发展属于每个人的、往往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损害的独特表现方式。……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在个性发展的完整概念中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教育工作者对其他任何一个人、特别是成人能提供的帮助就是给他以工具,将他置于一种环境,使他能够依靠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自己的日常经验、斗争、成功和挫折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独立思考,并逐步地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使个性的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表现。如果一个成人对自己的教育失去了兴趣,如果他除例外情况以外总是对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没有热情,那就是由于他在易受影响的年龄即青少年时期没有从提供给他或强加给他的教育中发现他所需要和期望得到的东西。……考虑整个教育,考虑教育个阶段的连续性和相互关系。当我们说到终身教育的时候,我们脑子中始终考虑的就是教育过程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从长远来说,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在于建立一个彻里彻外地渗透着终身教育原则的社会,在于实施一种与社会的进步和成就紧密相联的教育。

  书中的语句总带给我一种温暖和启迪,让我觉得终身教育的美好,它对人类福祉的关怀同时又有一种悲伤,因为,时至今日,我们中的许多人依然或多或少接受着不尽人意不相适宜的应试教育教育。目前在大中小学进行的教育是基于对个性的一种短视的认识:获得知识的能力被放到比情感、社交、审美、身体诸方面发展都重要的地位上,没有考虑到个性的差异,那些不符合模式的学生也就同发展低于正常水平的学生一样成了不受重视的边缘人物。选拔的需要压倒了训练的要求。正是现代教育的写照,我们为了考试为了上大学而学习,对结果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学习的本质。

  《终身教育引论》读后感2

  关于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的一点思考。

  接受教育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已经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经历,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更是意义深远。人的一生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幼年时期主要是接受家庭教育,而青少年时期是接受教育最集中的阶段,且多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伴随进行,三者分工明确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缺一不可。进入社会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逐渐弱化,而为了应对更高的'社会要求,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社会教育开始居于主导地位。总之,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成人承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变革和各种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险活动,适应社会习俗、道德观念和理论学说的迅速变化。单一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为人的一生多数时间是处于社会中的工作状态和家庭生活中,学校教育只有短暂的十几年而已,更因为人人处于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

  我们每天醒来,各式各样的信息通过手机、电脑、电视、广播、平板、报纸……,扑面而至。在令我们惊叹、目炫之余,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与学习态度。我们发现,其实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学习,学习无处不在,如果哪天你在这扑面而来的信息与知识面前稍微打盹,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成为被人耻笑的落伍者,甚至迅速被社会所淘汰。

  法国教育家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开创了信息时代的教育大变革。终身教育,不仅仅是人在青少年阶段需要完成的事情,它实际上贯穿于人的一生。在我们中国老祖宗的词典里,就有许多有关终身学习的格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学无止境”、“学海无涯苦作舟”……

  面对挑战,终身教育已经是形式所迫,社会所需,我们每个人所持的态度唯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更新,才能使自己不落伍于社会,不被社会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