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与艺术》读后感

莉落老师

  看到《爱因斯坦与艺术》这篇文章,就实在是太失望。只看了一半,觉得没有必要看完了。今天因为语文老师上课,我才把剩下的看完。整篇文章就好像借了爱做幌子,大谈特谈作者自己的观点。倘若这还是可以容忍的,我还想说,这只是一个根本不理解爱因斯坦的人在瞎扯。说实话(外扯一点),语文书包括一些考卷上的一些关于自然科学的文章,都有这一通病,属于完全不能领会自然之美者偶然发现自然的巧合或者美丽或者奇妙,就自以为如获至道,要提笔写下,还硬是提升到“很高”的高度。读来完全无味,还特恶心,几乎将要表达的美全糟蹋了。

  课上虞典同学提出了观点:文章只是不停地提爱因斯坦多么重视艺术,也就是停留于现象,却只字不提产生这种现象的背景、原因。倘若要这些现象,查查资料也就够了,完全不需要这种文章来把大堆现象堆砌给我们。这也是太多此类文章的通病,都停留于现象,即使讲到原因,也只是提到几个表面原因,也就是历史课讲的“导火线”,以为有了导火线便是爆炸的全部原因。

  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偏要追究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又何苦?哪怕,爱因斯坦在艺术上颇有造诣,也只是个例,完全不能因为他是全球知名人物而因此说明什么。还是一句话:伟人之所作所为不代表正确。对伟人过于推崇,导致哪怕伟人身上哪怕一个小习惯都要细心琢磨,以为有大奥妙在其中。一个故事就是:父亲请了个教书先生,对儿子说,一切都要跟老师学。老师咳嗽,孩子也咳嗽,老师吃饭,孩子也吃饭,老师噎着了,孩子说:老师的奥妙我实在是学不来。多么讽刺啊,可那么多人就喜欢这样。

  文章从一开始就把自然科学和艺术完全对立起来,然后再逐渐讲道理:哦!原来科学和艺术是那么统一的!

  其实即使文章的结构是这样的,还是不能摆脱作者根深蒂固的“自然科学与艺术是完全对立的”的信念。

  上面我分了两段,也没什么特殊的原因,不过这两段很重要,有了这两段,也就可以说明为什么我前面说“这只是一个根本不理解爱因斯坦的人在瞎扯”,为什么这篇文章根本不值得一读。

  因为科学与艺术、哲学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由于作者本身不理解它们内在的关系,所以才只能说什么爱因斯坦多么重视文学、音乐、美术,好來证明自己的观点。

  爱因斯坦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仅靠纯粹的逻辑和对美的洞察,即可认识世界。”麦克斯韦建立统一的电磁学定律,他的方程中有很多部分不完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而是简单的因为对美的直觉而建立的。自然科学是科学家对美的追求和探索的过程。对爱因斯坦来说,相对论比经典牛顿定律更美,所以才有了相对论。我曾经几次很想将我对物理美的看法写出来,但终究没写,因为无从下手,因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一种感觉,天生的,后天的,但决不是可以教会的。自从伽利略时起,相对性原理的无可匹敌的美就开始照耀物理学界;万有引力定律的简单美、牛顿三定律的普适美,不用说,一定让多少人激动惊讶欣喜不已!

  物理学的美一定离不开哲学。几年来,我越来越深信不疑,我以为是被物理的美所深深吸引,其实不然,真正吸引我的是蕴含其中的哲学。我自以为在学物理,其实在学哲学。我认为爱因斯坦更多的应是哲学家而不是物理学家。相对论应是哲学著作而非物理理论。作为物理理论,它确实是成功的,但真正不朽的是其深邃的哲学思想。物理学家都是哲学家,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普朗克,物理学的进步就是哲学的进步。亚里士多德是先驱的哲学家,牛顿是成功的哲学家,爱因斯坦是洞察的'哲学家。正因为牛顿的哲学观深入人心,才使得一直无人能发现相对论。

  爱因斯坦将牛顿哲学改进了,创造了相对论,可因为他仍然始终不能摆脱牛顿的经典的思想,才使他固执地不愿接受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又是哲学的创新,它将唯心主义注入了科学之中。之前的唯心主义好像没有太大作用,很有玄学的味道,却从来不能为理解世界有任何帮助。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世界的本质就是唯心主义的。用唯心主义去描述这一理论仍十分不恰当。但和之前的经典理学相比,这是一个特征。更让物理学家不能接受的是,传统理论认为:宇宙是自从上帝创造(上发条)后,完全机械的,按照必然的步骤演化的。

  而量子力学却从一开始就带着根本的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一切都是随机的,即使是牛顿定律里面完全禁止的事情,在量子理论中都是可能发生的。这种不同本身就是世界观的巨大进步。《爱因斯坦与艺术》以为,爱因斯坦的思想只有通过他喜欢的音乐作品才能体现,错了。相对论、以及爱因斯坦对待量子论的态度足以体现他的全部思想。作者以为,相对论及量子论永远无法表达《登幽州台歌》的情感,他错了,相比这两大理论蕴含的深邃思想,《登幽州台歌》就显得造作,无病呻吟了。

  我从不崇拜科学,我崇拜的是科学中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