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远方的列车小学读后感

马振华老师

开往远方的列车小学读后感

  【篇一: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

  十四个个性迥异的孤儿乘坐“孤儿列车”去寻找“家”。有的孩子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充满爱的家,而有的孩子只是重新开启了悲剧的大门。

  女孩玛莉安一直坚信妈妈一定会等待她,但是,残酷的现实使她的梦想支离破碎。

  她没有见到妈妈,她的妈妈不仅没有等她,而且她根本不知道妈妈是否要等她。或许她妈妈不知道,或许不想要,或许已经不在人世。对于一个垦荒者来说,一切都有可能。

  虽然玛莉安没有找到妈妈,但一对和蔼的老夫妇——白洛克先生和太太收留了她。

  在西部风沙的洗礼下,玛莉安一定会幸福终生。

  垦荒者在美国一直都是很“有名”的。西部垦荒者身上总有一股倔强和惊人的毅力。比如我们读过的《草原上的小木屋》的作者罗兰,她的父亲带着全家去了大西部。她的家人,尤其是她的父亲,性格都有一些倔强。还有林肯总统,他一直坚持“半工半读”,最终,在无数次失败后,成为了总统。我相信,玛莉安一定会有所成就。

  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爱的、凄凉却又美好的故事。

  就像冰心老人说的:“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篇二:《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作文

  一个冒着蒸汽的列车停在车站里,车站外面的阳光很明亮,一个不算高的女孩紧紧的牵着一个比她年龄小的妹妹的手——这就是《开往远方的列车》这个绘本的封面。列车要往的“远方”在哪里?这两个孩子又是谁?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拿起这本自传,开始细细地寻找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伊夫·邦廷,故事主要讲的是一群孤儿从纽约的孤儿院“圣克里之家”,乘列车被送往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和农庄,在沿途的车站由人们自愿领养。故事以第一人称“我”叙述,主人公玛丽安和她只有五岁的好朋友萝拉就是封面上的那两个身影。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心理活动——“没关系,她会在那里,她一定会要我”、“妈妈,我来了,等等我”、“妈妈,你不必来接我,我就要去找你了”从妈妈送“我”来孤儿院的时候,“我”就盼望着那一天、妈妈来接“我”的那一天,可是妈妈始终没有来接“我”。在“远方”站,“我”把代表妈妈的那根羽毛、那根微微泛黄但在“我”心里却永远纯洁的羽毛送给了我“新”家的主人——一位善良的老太太。

  读到这里,我心中有一丝酸楚,也有一丝震撼。从“圣克里之家”出来的孤儿孩子们,每个孩子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的孩子在新的家庭中生活地很舒服、幸福、然而有的孩子却不是这样,男孩子要帮着做体力活,而女孩——就像玛丽安,她以后的生活都要学会

  自己担当!和她相比,我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爱我的爸爸妈妈,想想以前,爸妈的工作忙,回到家还要耐心地辅导我,我却还是不懂得体谅他们,比比她,真觉得有些惭愧呢。

  一本好书,会使一个人变得智慧,我读过很多本书,这一本是不但文字精炼,还是让我感动、最能激励我的书。我会好好保存,多读几遍,有机会推荐给更多的人,因为这本书会让我受益终生。